遇到不會做的習題,不敢請教老師,問同學又沒結果,怎么辦?現(xiàn)在有了新選擇,手機上的解題APP成為完成作業(yè)的“必備良品”。
在手機應用商城里搜索“作業(yè)”二字,“作業(yè)幫”“作業(yè)神器”“學霸君”等“解題神器”紛紛涌現(xiàn)。不僅是國內,國外的軟件商們也在開發(fā)這類APP。2013年10月,MicroBlink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名為PhotoMath的解題APP。
這些APP的解題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類似論壇,把不會做的題目拍照上傳后,其他用戶會幫忙解答;有的是在收到題目的照片后,自動在網(wǎng)上搜索已有的答案。而PhotoMath則更強大,安裝了這款APP后,只需將攝像頭對準題目掃描一下,就能得到答案。
2014年4月,《南京晨報》的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了20名中小學生,其中有12人在手機上安裝了這類APP。他們覺得“這種應用確實挺方便,原來遇到不會的題目要上網(wǎng)搜索,現(xiàn)在可以直接‘問手機”。也有人抱怨,APP有時候瞎給答案。
解題APP大受學生歡迎,卻引發(fā)了老師和家長的擔憂。有家長認為,“題目本來就有難有易,動不動就上網(wǎng)求助,這和抄作業(yè)有啥區(qū)別?”還有家長認為,“一有問題就用軟件找答案,這樣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后遇到難題就懶得去想了?!?/p>
也有比較樂觀的看法,認為求助手機應用本身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F(xiàn)在的中小學生是伴著網(wǎng)絡長大的一代,通過網(wǎng)絡尋找知識、學習技能、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是信息時代的新要求。
“網(wǎng)絡上的學習資源越來越多,這是一種發(fā)展趨勢。如果學生只想依靠軟件解答獲得答案,久而久之對其成長是很不利的。”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楊新富認為,“學校給學生布置作業(yè),是希望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的知識,鍛煉思維能力、邏輯能力。成功解答難題,心理和精神也都會得到成長?!比绻^過程,直接追求答案,就錯過了知識整理加工、推理判斷的過程,獨立思考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弱。
張源蒙
解題神器“狼來了”?未必!
任何新鮮事物,當它的出現(xiàn)與人們原本的認知相沖突時,總會受到排斥。大多數(shù)老師和家長認為解題APP不僅對學習毫無幫助,還會助長思維上的惰性,容易使人養(yǎng)成“不想做或不會做就抄”的壞習慣。
但我不以為然。相對于交空白的作業(yè),有所借鑒的思考也是一種進步,只要不是完全不動腦筋的抄寫,解題神器給出的答案多少還是會發(fā)揮一些“點撥”功效的。況且,我認為這類APP一定會經(jīng)歷從“給答案”到“給思路”“給提示”的發(fā)展過程,畢竟,我們要應對種種考試,在“作業(yè)全對,考試不會”的狀況下,如果不改良,解題神器自然會被淘汰。
在生活日益信息化的今天,手機與學習掛鉤是一種必然,對解題神器,我們不必陷入“狼來了”的恐慌中。
王佳凌
過程的缺失違背學習的初衷
我覺得解題APP弊大于利。青少年是個特殊的群體,自制力總體來說不算高,有了解題APP,多數(shù)同學會覺得有答案抄為什么還要費勁思考。
雖然樂觀者認為使用解題APP至少能提高我們通過網(wǎng)絡尋找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目前市面上的APP大多是拍個照就能有答案,這種“傻瓜操作”一學就會,沒有一點技術含量,真正重要的信息辨識和篩選過程幾乎無法體現(xiàn)。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思考、學會克服困難,便捷意味著過程的省略,過程的缺失也就意味著違背了學習的初衷。
王智昊
濫用APP“毀人不倦”
解題APP在掌聲與吐槽聲中快速傳播與發(fā)展。毋庸置疑,它誕生的初衷是十分美好的:服務學生,為學生構建完備全面的解題平臺。
然而,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是為了教人思考與運用,如果僅僅為了那幾個數(shù)字或文字,我們?yōu)槭裁催€要強調一題多解、強調發(fā)散性思維呢?從大處講,解題神器這類固化思維的無形枷鎖,正是中國青年創(chuàng)造力缺失的根源。從小處看,它與抄作業(yè)、抄答案有著理不清剪不斷的親緣關系。
解題神器究竟是“誨人不倦”,還是打著“服務學生”的幌子“毀人不倦”呢?依我看全在一“慎”字上。慎用之則是“解題利器”,濫用之則必成為“害人利器”。
黃 ?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大多數(shù)解題APP,不過是上傳題目照片后給出孤零零的答案,沒有詳細的解題過程和說明,這樣簡單的“授人以魚”,使得作業(yè)的效用降至零點。
教學的目的是“授人以漁”,因而我以為,這類APP只有在能展示解題思路、幫助培養(yǎng)思維邏輯時才可以被叫作“神器”。當解題APP 能夠達成這一點,成為一個課外拓展的區(qū)域,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在課堂以外給予學生更大的收獲時,才善莫大焉。
別讓高科技“淹沒”了思考
一個解題APP,讓得到答案的門檻變得極低。網(wǎng)絡上,有已經(jīng)工作的人在感嘆“為什么我讀書時沒有這等神器”。確實,擁有它,完成作業(yè)不過是分分秒秒的事了。
慶幸的是,同學們大都看到了它的弊端:制約思維、縮減學習思考的過程、給心懷僥幸的同學以偷懶的借口……如果我們一味依賴解題APP,只會被它麻痹“思考”的神經(jīng)。而真正的學習,顯然不是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更重要的是過程,一個苦心經(jīng)營的提升過程。人生之路也是如此,看似捷徑的往往布滿陷阱。要成功,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所以,不假思索地運用解題APP,看起來是輕松地完成了任務、達到了目標,實則錯過了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過程,只會撿芝麻丟西瓜,最終后悔莫及。
當然,面對新事物,人們總有個觀望、接受、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生事物也會不斷改進,以適應人們的需求。電腦、手機等均如此,解題APP是否也會隨著時代發(fā)展衍生出二代、三代……成為師生交流平臺、專家對話平臺?讓我們拭目以待。果能如此,到時,手機一動,不出遠門就能接受優(yōu)質教育,豈不美哉!顯然,現(xiàn)階段的解題神器,還距此甚遠。
不可否認,網(wǎng)絡時代,多少改變了學習方式。但是任何時候,勤動腦、主動思考的習慣和本領都不應該被高科技“淹沒”。同學們要練就“火眼金睛”,透過神器的表象,剖析它的實質,擺脫依賴,對弊大于利的解題神器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