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閱讀提示·
本文是2013年年度優(yōu)秀散文。在人人追求速度、效率、跨越的當下,作者唯獨拈出一個“慢”字,富有新意,令人警醒。
在行文過程中,作者著意選取富有文化藝術(shù)意蘊的材料,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呈現(xiàn)出來,讓人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深入思考。材料豐富,但毫無堆積之感,因為每則材料都包含“慢”的“基因”,且材料的描述和意蘊的揭示融合無間。開頭從實感入,結(jié)尾由升華出,由實入虛,妙合無垠。
在蘇州的山塘街,我遇見一位賣茉莉花的老婆婆。她坐在街角的小木凳上,身旁放著小竹籃,竹籃里盛滿潔白的茉莉花。她低著花白的頭,蒼老干枯的手指輕輕拈起那些小茉莉。雪白的茉莉,淡然、羞澀、潔凈,如待字閨中的少女。她將一根細鐵絲從花蒂穿過,不一會兒,一串茉莉花就穿好了。她緩慢的動作,滿頭的銀發(fā),慈祥的模樣,那么像我的祖母。我蹲在她身旁靜靜看著,茉莉如一群身著白衣的小姑娘排著隊,牽手站在一起。我買了幾串茉莉花,戴在手腕上,清芬裊裊,有暗香盈袖。
慢,原來這樣嫻雅和靜好。
遙遠時代的愛情,同樣是緩慢的。
讀木心的詩:那時候,時間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愛一個人。
那時的愛情如黎明的薄霧一樣美。云中錦書、枝上花箋、水中魚箋,都是特指書信的。兩人早已心心相印,都不急著說破。他寄給她一封書信,她等了很久才收到,也不舍得馬上打開,而是放在枕邊,等到靜夜里才展開了細讀。如水的月光落在紙上,如白雪落梅花,暗香盈盈。他綿密的心思、柔腸百結(jié)、無盡的相思,此刻,都由一支筆替他說了。好文字都是直見性命的,世間再沒有比情書更美好的文字了。不是嗎?兩顆心為愛所牽,為情陶醉,她問:“什么是愛情?”他說:“我心里全是你?!?/p>
那時的相思也是緩慢的,如同深夜的爐火上熬著的中藥,慢慢地煎熬,空氣中彌漫著中藥苦澀的味道,還有一絲淡淡的甜,那是思念的味道。
慢,是在蘇州留園里聽蘇州評彈。小橋流水,水榭亭臺,也只有在古老的姑蘇,才滋生出如此美好的聲音。吳儂軟語,那么柔軟、濕潤、惆悵,無盡的纏綿,如濃郁得化不開的情思,細聽原來是一曲《梁?!?。臺上著一襲長衫的翩翩男子,是從周瘦鵑筆下走出來的嗎?穿桃紅色旗袍的女子,仿佛一朵嫣然的薔薇,她唱著:“同窗共讀三長載,你和我促膝并肩兩情深似海,你我在人間不能成婚配,身化彩蝶花叢翩翩雙飛,天長地久不分開……”
此時,光陰也是遲緩的,緩慢到用一個下午,品味古老愛情的百轉(zhuǎn)千回、萬種柔情,內(nèi)心無比柔軟傷感。一對戀人,情投意合,生死相許。她活了那么多年,原來只為了和他相遇。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臺下的人早已聽得淚水漣漣。
遙遠時代的愛情,是光陰釀成的一壇美酒,芬芳醇厚,意味悠長。
如今的愛情,仿佛是一瓶冰鎮(zhèn)的飲料,色彩斑斕,爽口解渴。但是,值得回味的太少太少?,F(xiàn)在的愛情來得太快,去得更快,如電影《大城小愛》中的臺詞:“我們太快地相識,太快地相愛,太快地接吻……然后太快地厭倦對方?!?/p>
一切都是因為“快”。愛情里的情意綿綿、柳暗花明、峰回路轉(zhuǎn),都因為一個“快”字而意味盡失。
我們匆忙的眼睛來不及細看,匆忙的耳朵來不及傾聽,浮躁的心來不及慢慢感受,匆忙的腳步總是走得太快,與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愛失之交臂。
老師說,所謂大家,他的心就像一把紫砂壺,不論怎樣平凡的瑣事,裝在這個紫砂壺里,倒出來的水都是有茶香的。是啊,好文字當然是有香味的。
讀王世襄先生的《京華憶往》,他是京城第一大雜家。有人曾說,中國一個世紀可以出一個錢鍾書,可是幾個世紀也難出一個王世襄。他不僅寫明式家具、器物文玩,也寫百靈鳥的鳴叫、蟈蟈的歌唱、銅爐的妙趣,處處以小見大,童心盎然,妙趣橫生。他年輕時曾就讀燕京大學,一日,鄧文如先生正在課堂上講《中國通史》,他懷中的蟈蟈忽然開始唱歌,鄧先生訓斥道:“你給我出去!是聽我講課,還是聽你的蟈蟈叫!”眾人嘩然。人常說,玩物喪志,可是他是“玩物成家”。他說:“一個人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做好嗎?”閑了,慢慢品味他的文章,恬靜美好,一派天趣。世間萬物在他的筆下,皆具性情和靈性,那是閑情逸致,淡定從容,也是生之趣味。人世細小的喜悅和樂趣,都在他的文字里。我隨著他的一支妙筆,回到純真嬉戲的童年,重回故園,回到生命的根?;腥幻靼祝梦淖终沁@樣慢慢寫出來的,從容不迫,寫盡生命的幽微,月白風清。好文字原來也是一塊璞,經(jīng)過歲月細細打磨,才成為一塊美玉。
慢也是情趣。落雪之夜,圍一只紅泥小爐,讀一本舊書,品一杯苦茶香茗。張潮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笔篱g所有美好的聲音,幾乎都被他寫盡了。是啊,我們有多少個秋冬沒有聽見蟲鳴與雪聲了?落雪之夜,時光是緩慢的,用一個冬夜聽雪、讀書、想念一位故人。
在江南采蓮的季節(jié),我去杭州的虎跑寺看望弘一大師李叔同,他39歲時在這里出家。紀念館的陳列柜里,擺放著他和學生豐子愷共同創(chuàng)作的《護生畫集》。豐子愷一生敬重李叔同,深受他的影響,文字和畫里,充滿禪意、悲憫,飽含大愛。豐子愷為了報答師恩,開始了《護生畫集》的創(chuàng)作,他畫,大師寫。弘一大師63歲圓寂,留下他一個人繼續(xù)畫。在“文革”中,他被批斗、游街、關(guān)“牛棚”,受盡屈辱和折磨,但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畫筆。他為創(chuàng)作《護生畫集》用去了46年的時光,一直到他生命的盡頭。
師生情誼,如清風明月,山高水長。他用這樣的方式,堅守一份師生間的約定,也用漫長的一生,去懷念一個人。
那個時代的人,生活節(jié)奏緩慢,步履從容,心境澄明。也只有氣定神閑、內(nèi)心寧靜的人,才能聽見自己靈魂的呼吸,不是嗎?
生活中不能沒有風雅,世間一切的優(yōu)雅、情趣,都自“慢”中得來。
大凡美好而令人珍視的事情,都需要慢慢等待,慢慢欣賞,比如:好書,好物,好人,好情……
(1) 本文選用了哪幾則材料?這些材料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
(2) 本文的聚焦點是什么?它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3) 本文在描述欣賞蘇州評彈《梁?!分螅迦胗嘘P(guān)“快”愛情的議論性文字,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本文的開頭與結(jié)尾有什么特色?
【參考答案】
(1) 材料:①老婆婆在蘇州山塘街賣茉莉花手串;②古代用錦書、花箋、魚箋表達愛情和思念;③在留園聽蘇州評彈《梁?!?④玩家王世襄用文字打磨《京華憶往》;⑤豐子愷創(chuàng)作《護生畫集》。
特點:豐富,典型,有文化藝術(shù)氣息。
(2) 本文的聚焦點就是一個“慢”字,世間的優(yōu)雅、情趣都自“慢”中來,要學會慢慢等待、慢慢欣賞。
這一主旨是通過運用典型的材料揭示出來的。材料意蘊的揭示方式靈活自如,有時在運用材料之后,有時在運用材料之前,有時前后都有揭示。
(3) 對比。用缺乏真情和厚味的“快”來突出“慢”的韻味、“慢”的可貴。
(4) 開頭從親眼所見、親身所感入手,從形象的描繪中引出“慢”的“嫻雅和靜好”,引出主旨,定好口徑。結(jié)尾在運用大量材料的基礎(chǔ)上進行抒情性的議論,突出“慢”的美好和珍貴,提煉和升華主旨,由實入虛,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