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郵電大學成功研制出一款高效步行機器人“行者一號”樣機,并已實現(xiàn)下地行走。該機器人能直行、拐彎、上下緩坡,步態(tài)輕盈,行走效率跟人接近。
“行者一號”高115cm,重約9.6kg。機器人上體是一個鋁盒,里面裝有電機、主控板、傳感器、電池等核心部件,4 條腿長約90cm,均為碳纖維材料制成,足部是用ABS 工程塑料由3D 打印而成。
重慶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李清都教授介紹,“行者一號”自身攜帶的傳感器采集到路況信息后,會將信息傳輸給主控板,然后主控板再控制電機驅動機器人行走。與目前世界上大多數(shù)行走機器人采用靜態(tài)步行理論不同,“行者一號”采用了一種全新的“主動+被動”動態(tài)步行理論,能根據(jù)外界環(huán)境自動調整行走姿態(tài)和速度,與人相似,從而保持身體平衡避免摔倒。
另外,“行者一號”的續(xù)航能力很強。大部分步行機器人需要3 個以上電機驅動才能行走,但“行者一號”只需1-2個即可,能耗大幅降低。機器人裝有2 塊鋰電池,能持續(xù)行走40km,耗電約0.5 度。
據(jù)介紹,“行者一號”可承重65kg,搭載不同的儀器設備,可以應用在眾多領域。目前,機器人的頭頂上安裝了一個攝像頭,只要在手機上安裝一個軟件,通過Wi-Fi 就能對它進行遠程操控,代替人類從事危險環(huán)境的巡檢作業(yè)等。下一步,研發(fā)人員還將對“行者一號”進行完善,增加爬樓梯、跨越障礙物、摔倒自己爬起來等功能。
目前,該學院已圍繞“行者一號”的核心技術,申請了11 項國家發(fā)明專利,其中一項已獲授權。
(來源:網(wǎng)易)
很多中國人在英語上花費時間較長,效果卻不明顯。為此,華人創(chuàng)業(yè)者張忠林、張忱正在開發(fā)一款名為“你聽”的移動應用程序,試圖透過語音機器人、視頻對話等方式,識別分析中國人口音、重音問題,以教授國人流利的英語。
“你聽”應用程序包含機器人口語練習、看視屏回答問題和實際與美國人對話。即:學習者對著程序里的機器人說固定的句子,句子一般不超過100 個單詞,如果重音、連讀不對,機器人會很快標記出來,學習者通過反復練習提高口語能力。
張忱表示,語音機器人的重點不是語音識別而是分析能力,讓機器人辨別出重音、語速等問題并作出反饋。學習者使用機器人可以節(jié)省時間和金錢,開發(fā)者希望學習者用移動應用程序可以逐步提高用戶的膽量,最終達到順利交談的目的。
為了提取樣本,開發(fā)者在北京、上海、廣州征尋了50 個小學生、中學生說英語,并與5 個美國人的英語進行比較。目前,該程序正在中國一些學生中試用。
(來源:新華網(wǎng))
據(jù)悉,美國Tethers Unlimited 公司開發(fā)了一個叫做SpiderFab 的空間制造系統(tǒng),這種機器人可以在地球軌道或者更遠的地方建造空間設施。
Tethers Unlimited 公司CEO 和首席科學家Rob Hoyt 表示,SpiderFab 機器人在未來可以幫助人們建造巨大的無線電天線和太陽能電池陣,這項技術將會非常有前景,能在地球軌道上建造供全人類使用的太陽能系統(tǒng)。
SpiderFab 是一個多機械臂的機器人,它用一個“噴絲頭”制造結構單元,然后再把這些結構單元一個個連接起來。
谷歌近期已經(jīng)成功申請一項新的專利,這套“計算機系統(tǒng)”專利通過云技術幫助,允許用戶同時為多個機器人分配任務。據(jù)此推測,谷歌正打造機器人軍團。
據(jù)悉,谷歌已經(jīng)在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注冊這項專利,他們在專利文件中描述了“計算機組件”(比如PC 或智能手機)如何通過網(wǎng)絡與機器人進行溝通,并分配任務和接收信息。專利中沒有特別指出用戶可同時控制多少個機器人,但稱可根據(jù)機器人的能力為它們分配不同的任務。
向多個機器人同時分配任務的能力具有巨大應用潛力,比如可指揮一隊掃地機器人清理酒店套房,幫助無人駕駛車隊指示路徑,或指揮機器人做家務和晚餐等。另一方面,這套系統(tǒng)還可被用于向類人機器人和動物機器人分配任務,比如谷歌旗下Boston Dynamics公司研發(fā)的機器人。
技術專家預測,人們最終將可以利用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統(tǒng),指揮一隊機器人在世界任何地方執(zhí)行任務。谷歌在專利文件中稱,他們希望能夠將大批量的機器人聯(lián)系起來,允許用戶通過網(wǎng)絡遙控它們。從理論上說,谷歌可以利用這種技術提供令人類生活更輕松的服務。
3 月,谷歌還獲得了另一項基于云技術的系統(tǒng)專利,即將人格下載到機器人身上。這種人格既可以由用戶選擇,也可以由機器人根據(jù)它們在移動設備上儲存的個人信息自動選擇。機器人的人格甚至可被傳輸?shù)狡渌麢C器人身上,或是一個機器人儲存多個人格以便與不同的人互動,就像每個家庭成員在家用電腦上都有不同的帳號一樣。
據(jù)這項專利的說明文件稱,機器人的個性在基本的人格結構(即默認角色)內也可以修改,可呈現(xiàn)各種短暫性的情緒變化,比如快樂、恐懼、驚訝以及困惑等,而且這些情緒可通過暗示或指令再次觸發(fā)。
谷歌表示,有些專利創(chuàng)意以后可被轉化為真正的產(chǎn)品或服務,但有些可能不會。目前,谷歌還沒有將這兩項專利轉化為產(chǎn)品的計劃。
(來源:和訊網(wǎng))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開發(fā)出了一種昆蟲大小的微型機器人,可用來制作機器或手工無法應對的小型、復雜微架構。
據(jù)介紹,該項目屬于斯坦福國際咨詢研究所(SRI International)在下一代生產(chǎn)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獲得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資金支持。這些機器人本身都是基于微型磁鐵制作,移動由電磁控制,在1s 的時間內可以移動相當于自身長度100 倍的距離。
另 外,SRI還展示了他們研發(fā)的另一種機器人,其大小約為1cm2,并帶有一對“手臂”,可用來拾起小零件或液體。這些機器人都是通過磁力固定在平面上的,因此它們能夠在任意角度的平面移動,包括垂直地面的墻體。
研發(fā)團隊目前已經(jīng)使用這些機器人嘗試了微架構的搭建,并將其看作是該技術的關鍵應用方向。隨著電子設備和醫(yī)藥技術都在朝著微型化的方向發(fā)展,目前的制造技術已經(jīng)越來越難以滿足生產(chǎn)上的要求,而這些新型機器人有望可以彌補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
美國科學家研制出了一種新型合成肌肉,其擁有極強的抗輻射能力,且能附著在金屬上,因此,人們有望制造更好的義肢以及反應更靈敏的機器人,在深空探索尤其是火星探索領域具有很大用途。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于4 月13 日將這種材料送入國際空間站,以對其性能進行進一步的測試。
該種材料由麗羅伊·拉斯穆森制造,這種名為電活性聚合物的類似凝膠的材料有可能通過擴展和收縮來模擬人體肌肉的運動,拉斯穆森同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的科學家攜手合作,使用等離子對鋼或鈦等金屬進行了處理,改變了金屬的表面,從而使其能緊密地附著到金屬電極上。
相關負責人表示,“沒有機器人,我們無法探索太空。人類能夠對抗的輻射有限,這限制了人在太空中停留的時間,如果機器人的抗輻射能力被大幅提升,將極大地促進空間探索的發(fā)展。”
(來源: 新華網(wǎng))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團隊研發(fā)出一款名為MicroTug 的微型機器人,該機器人身形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可以水平拉動比自身重2000 倍的物體。
據(jù)了解,該機器人的零部件是3D 打印出來的,機器人腳部設計是參考壁虎爬高的運動形式,腳底部覆蓋著數(shù)以千計的微小毛發(fā)狀橡膠“鞋釘”,這些小“鞋釘”能夠彎曲并粘附在任何表面上,形成超強粘力。機器人在移動物體前,使用附有黏著性的輪狀前腳先穩(wěn)固地附著在堅硬的表面上,再緩緩地移動輪子以拖拉物體。
MicroTug 重約12g,每個成本20 美元(約合120 元人民幣)。該項目研發(fā)者克里斯·鄧森教授表示,因為價格便宜,所以可以用MicroTug 組成一支小型軍隊,像螞蟻工作團隊一樣進行各項搬運工作。
未來,MicroTug 有望配備二氧化碳感應器,在火災現(xiàn)場尋找幸存者,或搬運繩梯給高樓層的民眾逃生。另外,它極微小的體積,可進入人們無法到達的窄小空間里,清理廢棄設備、搬運替換零件,或移動內部裝置進行維修。
(來源:新浪科技)
日前,洛桑聯(lián)邦高等理工學院仿生機器人實驗室研發(fā)出一款仿生機器人,它以小型四足動物機器人為原型,腿完全復制了貓科動物的腿部形態(tài),而且有著貓一樣的優(yōu)勢:瘦小、輕盈并且敏捷。不過,目前該產(chǎn)品還處于試驗階段,它將作為研究運動和生物機械學的一個平臺使用。
機器人的每條腿都分為三節(jié),它們的比例完全與貓腿相同。肌腱和肌肉則分別使用彈簧和轉換能量的制動器替代,以使其在全速奔跑的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
負責人表示,該款機器人的設計目的是為了鼓勵生物機械學領域的研究,最終將能夠進行搜索和救援任務,或者用于探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