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沿襲與現(xiàn)代變遷:樟木夏爾巴人的婚俗調查

      2015-02-20 08:06:42劉玉皚馬寧尼卓嘎普巴拉姆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日喀則樟木爾巴

      劉玉皚,馬寧,尼卓嘎,普巴拉姆

      (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 陜西咸陽 712082)

      傳統(tǒng)沿襲與現(xiàn)代變遷:樟木夏爾巴人的婚俗調查

      劉玉皚,馬寧,尼卓嘎,普巴拉姆

      (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陜西咸陽712082)

      樟木夏爾巴人的通婚對象從本族群內部擴大至族群外部的藏族甚至漢族,與尼泊爾夏爾巴人的跨境通婚現(xiàn)象亦在逐步增加,在沿襲傳統(tǒng)婚俗的同時,也逐漸改變著自身的觀念和行為,反映出夏爾巴人對族群文化的認同性沿襲以及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適應性調整。

      樟木;夏爾巴人;婚俗;調查

      由兩性持久關系而形成的婚姻,涉及宗教、經濟、社會結構等錯綜復雜的要素,是人類最為重要的關系形式之一,也是一個族群文化的集中反映。我國學術界有關樟木夏爾巴人婚俗的研究并不多見,袁超俊的《夏爾巴人概況》、劉洪記的《夏爾巴習俗述略》及劉志群的《夏爾巴人生活習俗及其婚俗》等文章從習俗的角度切入,對夏爾巴人的婚俗進行了概述性的介紹;[1]切排、桑代吉的《夏爾巴人的歷史與現(xiàn)狀調查》一文簡要描述了樟木夏爾巴人在本世紀初的婚俗狀況;[2]王思亓的《夏爾巴人“骨系”認同下的親屬網絡與社會組織》一文則探討了夏爾巴人骨系差別與婚姻制度的關系。[3]

      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聶拉木縣樟木鎮(zhèn)是我國夏爾巴人最為集中、人口最多的分布地區(qū),夏爾巴人口數(shù)占本地常住人口的85%以上,占我國夏爾巴人口的70%以上。樟木是中尼邊境城鎮(zhèn),夏爾巴人作為跨境民族,長期與尼泊爾境內的夏爾巴人及我國的藏民族交融共生,形成了較有特色的夏爾巴傳統(tǒng)族群文化。近些年來,伴隨樟木一級邊境口岸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該地以婚俗為代表的夏爾巴人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了諸多變化。

      一、夏爾巴人的通婚形式

      歷史上,夏爾巴人曾存在一夫多妻的婚姻形式,現(xiàn)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所替代。過去夏爾巴人曾禁止與其他民族通婚,但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夏爾巴人的外婚禁忌被逐漸打破。當前樟木夏爾巴人通婚范圍較之以往已有擴大,在保持與本地夏爾巴人通婚傳統(tǒng)的同時,與尼泊爾夏爾巴人及西藏藏族通婚的比例都在逐步提高。

      (一)本地族內婚

      本地族內婚是樟木夏爾巴人最傳統(tǒng)、也是比例最高的婚姻形態(tài)。本地族內婚又可以分為村落內通婚和村落間通婚兩類,以后者更為普遍。據(jù)調查,當前夏爾巴人在自己所屬的村落內尋找結婚對象已十分困難,因為夏爾巴人嚴格禁止同家族通婚,即“色拉嘎、格爾策、色爾巴、翁巴、加巴”五個家族①內嚴禁通婚,而同一村落內的村民彼此間幾乎都是同家族親戚,村落間通婚便成為小地域內夏爾巴人家族間通婚的有效方式之一。

      樟木鎮(zhèn)下轄四個行政村,分別為立新村、雪布崗村、幫村和樟木村,其中立新村和雪布崗村內夏爾巴人口比例最高,兩個村子的夏爾巴人相互通婚、互為姻親的現(xiàn)象相對于夏爾巴人口比例較低的幫村和樟木村更為明顯。

      個案1:68歲的老人AWLB②是樟木雪布崗村的夏爾巴人,他和妻子一共生育了5個孩子。60歲的DB是樟木立新村夏爾巴人,他和妻子一共養(yǎng)育了10個孩子。兩位老人的孩子們都已成家,結婚對象互為立新村和雪布崗村的夏爾巴人。

      由于普遍通婚,立新村和雪布崗村夏爾巴村民之間的關系十分友好,在村民婚喪嫁娶等大事上,兩村幾乎家家都會出動參與。

      (二)跨境族內婚

      樟木夏爾巴人的跨境族內婚即與尼泊爾境內的夏爾巴人通婚,這種婚姻形式在樟木的歷史上便已存在,而且近些年來通婚的數(shù)量日漸增加。以樟木鎮(zhèn)樟木村為例,全村162戶人家中,正式登記與尼泊爾方通婚的有8戶,還有一些沒有登記在案的通婚戶。具體而言,當前樟木夏爾巴人跨境族內婚具有以下特點:

      1、地緣式的族群內通婚

      樟木夏爾巴人跨境婚姻的對象幾乎全部都是尼泊爾夏爾巴人,調查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尼泊爾其他族群嫁入或入贅樟木。究其原因,主要是兩國夏爾巴人是擁有共同的祖先記憶、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同一族群,彼此之間的婚姻結合有天然優(yōu)勢。

      從調查訪談來看,樟木夏爾巴人的跨境婚姻對象大部分來自毗鄰中尼邊境樟木段的尼泊爾鄉(xiāng)村。邊境在兩國邊民的意識中,僅僅是翻過一座山、趟過一條河的概念,因此,兩國夏爾巴邊民并不認為雙方通婚存在國界上的障礙。如尼泊爾夏爾巴女子BS是從距樟木鎮(zhèn)25公里之外的HINDI地方嫁入的,QZ是從距樟木鎮(zhèn)41公里之外的Bah?rabise嫁入的,MMLM從樟木回娘家則只需要步行一個小時。

      2、以邊貿活動為橋梁、“熟人社會”式的通婚資源圈

      中尼雙邊的正常交往和邊境貿易的繁榮,為邊境夏爾巴人的婚姻結合提供了直接條件。1955年中尼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特別是1965年樟木被確定為我國陸路口岸之后,兩國邊境地區(qū)的夏爾巴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邊貿活動中,增加了彼此之間的交往和了解,使夏爾巴人跨境婚姻成為可能。

      由邊貿活動及親朋關系而建立起來的跨境夏爾巴“熟人社會”成為促成夏爾巴跨境婚姻的資源圈與平臺。如樟木鎮(zhèn)雪布崗村夏爾巴人LBCR和PBCR兄弟倆的妻子都是尼泊爾同一個村子里的“老鄉(xiāng)”。哥哥LBCR先結婚,婚后,尼泊爾妻子認為樟木生活條件比較好,于是介紹了自己村子里關系很好的女孩子與丈夫的弟弟PBCR結婚。③

      3、“尼女入樟”式的族內婚

      樟木夏爾巴人與尼泊爾夏爾巴人的通婚很早就已存在,但與過去相比,當前跨境通婚中以尼泊爾的夏爾巴女性嫁給樟木夏爾巴男性的情況居多,而樟木夏爾巴女性嫁給尼泊爾夏爾巴男性、雙方男性相互入贅的現(xiàn)象近些年來已越來越少。

      出現(xiàn)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兩國邊境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邊民生活水平差異增大所致。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尼邊境樟木段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不相上下,邊民生活水平也基本一致,當時雙方邊民的通婚并未出現(xiàn)“一邊倒”的情況。但自從20世紀60年代樟木口岸建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樟木經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環(huán)境的安定、物質的豐富及夏爾巴人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極大地吸引著邊境線以南的尼泊爾邊民,尼泊爾夏爾巴女性希望通過與中方邊民通婚的方式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存狀況。

      按照夏爾巴人的傳統(tǒng)婚姻習俗,男方要花費較多的金錢購置彩禮、置辦婚禮,在這樣的情況下,尼泊爾男子要借助跨境通婚提高生活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從調查訪談來看,有些尼泊爾女性為了嫁到生活環(huán)境更好的中國,在男方不給聘禮、不舉辦婚禮的情況下都愿意跟著男方來樟木生活。

      個案2:尼泊爾夏爾巴女子ZM④在17歲的時候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到尼泊爾做生意的樟木夏爾巴人NM,盡管NM沒有到ZM家提親,ZM還是和比她大12歲的NM生活在一起了。在兩人第一個孩子已經3歲,ZM又懷了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才在樟木舉辦了婚禮。NM沒有給ZM送任何聘禮,ZM身上佩戴的首飾,都是婚前她自己買的。ZM笑稱,丈夫送給她的禮物就只有兩個孩子。即便這樣,ZM家里的長輩認為,ZM嫁到中國會比在尼泊爾生活得更好。據(jù)ZM稱,從尼泊爾嫁入樟木的女子大概有150多人,從樟木嫁到尼泊爾的女子極少。

      個案3:尼泊爾夏爾巴女子ND⑤,與在尼泊爾做生意的樟木夏爾巴人在尼泊爾相識,一年后兩人結婚。當時ND的丈夫帶著青稞酒去了她家提親,ND的父母已經去世,其他長輩做主將她嫁到了樟木。兩人的婚禮在立新村舉辦。據(jù)ND稱,從尼泊爾嫁到樟木的女子很多,還有男的“嫁過來”,從樟木嫁到尼泊爾的女子很少,“大概兩三個”。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在“尼女”嫁入樟木的主流之外,也存在尼泊爾男性入贅樟木和樟木夏爾巴女性嫁到尼泊爾的情況,但這種現(xiàn)象現(xiàn)在在樟木是極少的。

      個案4:樟木立新村夏爾巴女子DZLM⑥,2006年與來自尼泊爾到樟木打工的夏爾巴人ML結婚,兩人的婚禮分別在尼泊爾和立新村舉辦,立新村及雪布崗村的夏爾巴人每家都有人前來祝賀,贈送紅包,禮金歸女方,男方算是入贅女方。婚后,DZLM與ML常住立新村,經營一家小商店。

      個案5:樟木雪布崗村夏爾巴女子SM⑦,有10個兄弟姐妹,其中兩個小妹妹QZ和ZX在七八年前嫁到尼泊爾,至今仍保持聯(lián)系。樟木夏爾巴人過年的時候,妹妹們會回來這邊,過完年再返回尼泊爾。

      (三)族際通婚

      樟木夏爾巴人族際通婚的對象主要是拉薩及日喀則地區(qū)的藏族。拉薩作為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是西藏地區(qū)經濟較為發(fā)達、開放度較高的城市,因為生意往來的需要,樟木夏爾巴商人在商業(yè)活動中經常與拉薩藏族商人打交道,拉薩藏族商人也會到樟木從事商貿活動,這些活動促進了樟木夏爾巴人與拉薩藏族人之間的頻繁交往,成就了樟木夏爾巴人與拉薩藏族的通婚。

      個案6:樟木幫村夏爾巴人DW⑧,妻子為拉薩達孜縣的藏族姑娘PZ。PZ以前在樟木開飯館時與DW相識結婚,目前孩子已經10歲。

      個案7:樟木鎮(zhèn)立新村夏爾巴人SLCZ⑨,妻子CF為拉薩藏族。2006年,CF到樟木做貨幣兌換生意,與同行SLCZ結識,兩人相戀一年后結婚?,F(xiàn)在夫妻倆在樟木迪斯崗村生活,仍做貨幣兌換生意,育有兩個孩子。

      此外,由于地域上相連,樟木夏爾巴人與日喀則地區(qū)的藏族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交往,為相互通婚提供了便利條件。

      個案8:樟木夏爾巴人PBCL⑩1999年在工作中與剛剛從西藏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聶拉木中學當老師的藏族女性LBCQ相識相戀,由于PBCL會說藏語和漢語,能夠和LBCQ順暢地溝通,LBCQ對PB?CL的性格也十分喜歡,兩人結婚并育有兩個女兒。在共同的生活中,LBCQ也慢慢地學會了夏爾巴語,與丈夫的親戚朋友相處和睦。

      為何樟木夏爾巴人在長期的族內婚制下,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與他族特別是與藏族通婚的現(xiàn)象呢?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在樟木夏爾巴人的認知體系中,日喀則地區(qū)靠近樟木一帶的藏族可以被認為是“本地人”,例如PBCL在談到挖樟木蟲草的人時,區(qū)分出兩類人,一類為“本地人”,另一類為尼泊爾人,前者即“樟木夏爾巴人、藏族和有樟木戶口的人”。由此可見,對樟木附近區(qū)域的藏族,夏爾巴人在心理認同上是具有較高的親切感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夏爾巴人的民間傳說中認為自己的祖先與藏族擁有親密淵源;另一方面,兩者在地理上接近,彼此長期共同生活,進而產生文化上的融合,顯著表現(xiàn)在服飾、飲食、語言、宗教信仰等方面?,F(xiàn)在,樟木夏爾巴人與藏族通婚現(xiàn)象不斷增多,甚至已經逐漸改變了夏爾巴人村落的人口結構,例如,在樟木鎮(zhèn)幫村的人口中,夏爾巴人和藏族人已差不多各占一半。

      當然,受制于夏爾巴人族內婚的傳統(tǒng)影響,并非所有的夏爾巴人都愿意與藏族通婚,與藏族及其他民族通婚的樟木夏爾巴人大多思想比較開放、現(xiàn)代化程度相對較高。例如個案8中提到的PBCL,中學、大學階段曾在內地大都市讀書,深刻感受過內地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沖擊,回到聶拉木后有正式的工作,日常生活中與其他民族的接觸也較多,因此,在婚姻對象的選擇上,便不會拘泥于本族群內部。調查對象BSLB的情況亦如此,BSLB17歲的時候在樟木鎮(zhèn)參加工作,2000年時調動到聶拉木縣某鄉(xiāng)任鄉(xiāng)長,后結識在當?shù)刈錾獾娜湛t薩迦縣的藏族女子,2004年結為夫妻,育有一子。?

      樟木夏爾巴人也存在個別與漢族通婚的情況。調查得知樟木鎮(zhèn)幫村有兩例與漢族通婚的情況,皆是夏爾巴女性嫁給漢族男性,其他三個村落中未見有夏爾巴人與漢族通婚的情況。夏爾巴人較少與漢族通婚的原因,一是樟木的漢族絕大多數(shù)是生意人或打工者,流動性極強,賺夠錢之后就返回內地生活;二是夏爾巴人和漢族在歷史、文化、生存環(huán)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較大。

      二、夏爾巴人的婚禮儀式

      過去,樟木夏爾巴人14歲就可以結婚,現(xiàn)在最早的結婚年齡已經推遲到18歲。無論何時結婚,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遵守婚姻的基本程序,即“提親——定親——婚禮”。

      (一)提親

      提親的一方一般是男方。男方通過媒人介紹或者自行結識相中某位女性后,便會前往女方家中提親。提親的人可以是男方本人,或男方本人與男方的父母長輩及兄弟。提親時,男方需向女方家庭贈送哈達、自己釀造的10斤酒或“拉薩啤酒”、風干肉。過去不用送禮金,現(xiàn)在有些男方提親的時候會給女方禮金。多數(shù)情況下,女方家庭在男方正式提親之前已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過男方的“骨系”和為人,如果對男方較為滿意、贊同這門婚事的話,女方會收下男方的禮物,否則便會拒絕接受禮物。男方在提親時給女方送禮物,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女方家長對婚事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達成雙方家庭的互助協(xié)議。夏爾巴人認為,如果男方沒有給女方提親送禮物,那么以后男方或男方家庭需要幫助的時候,女方家庭可以拒絕給予援助。

      對于樟木夏爾巴人來說,婚姻得到雙方家長的認可是非常重要的。私奔的情況雖然存在,但小夫妻往往要付出慘痛代價:過去會被村人打罵后逐出村子;現(xiàn)在則要承擔與雙方家庭斷絕關系的代價,即便存在修補關系的可能,也要花費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的時間。

      個案1:樟木雪布崗村夏爾巴人SL?,妻子BS是尼泊爾夏爾巴人。當初,SL與BS在印度相識,但雙方的家里都不同意兩人的婚事,于是兩人沒有舉辦婚禮,只辦了個派對邀請各自的朋友參加,便私訂終身。雙方父母得知后與兩人斷絕了來往。直到兩人的兒子2歲、女兒快出生的時候,雙方父母的態(tài)度才有所緩和,開始與兩人來往。

      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夏爾巴人對私奔的懲罰比較嚴厲,但如果得到雙方父母的允許,在未正式舉辦婚禮前,年輕男女也能共同生活并生育孩子。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在夏爾巴村落里,大家并不支持這種行為。

      個案2:樟木夏爾巴女子LSQZ?,“丈夫”LZ是拉孜縣的藏族人,在樟木工作,家在日喀則。LZ親自到LSQZ家提過親,但LZ的父母親人都沒有來過樟木。LSQZ跟隨LZ去過拉孜男方家。目前,雙方還沒有辦婚禮,兩人的孩子已經出生6個月了。LSQZ的母親MC說,本來女兒的婚禮已經在籌備中了,但沒想到發(fā)生了4·25地震,婚禮又被耽擱了。

      (二)訂婚

      在男女雙方家庭都同意婚事后,婚事就進入訂婚階段。訂婚的日期要經過雙方家長的卜選,擇定吉日,男方向女方贈送“三金”和兩套藏裝,“三金”即金耳環(huán)、金項鏈、金手鐲。如果經濟條件有限無法購齊“三金”,至少也要為女方購置金耳環(huán),此種耳環(huán)多為夏爾巴女子喜愛的“金鑲玉”大耳環(huán);經濟條件好些的,還會在聘禮中加上金戒指、金手表,即為“五金”,也有男方會附送現(xiàn)金?!叭稹?、“五金”也可折算成等值黃金,直接送黃金。女方陪嫁藏裝兩套,也有經濟條件較好的女方家庭,會陪嫁金項鏈、金戒指、床上三件套和碗墊等物品。男方贈送的聘禮和女方的陪嫁也可以在婚禮當日交換。

      個案3:樟木雪布崗村夏爾巴人LBCR?的妻子MMLM是尼泊爾夏爾巴人。LBCR去MMLM家提親的時候送了青稞酒,當時女方父母喝下了青稞酒,代表認可了這門親事。訂婚的時候,LBCR給MMLM送了金耳環(huán),還送了價值7000尼泊爾盧比的手表。

      在樟木夏爾巴人中,尼泊爾產的金子和金飾品非常受歡迎,其次是從尼泊爾販運進來的金色表盤表帶的瑞士“瓦斯針”手表(westend watch)。過去,聘禮中的金飾和手表加起來大約花費幾千元人民幣,現(xiàn)在則至少需要三五萬人民幣才能置辦到。

      (三)婚禮

      據(jù)調查,目前樟木夏爾巴婚禮的花費大概在10萬元人民幣左右。婚禮由男方出資,在男方所在村子的寺廟或村委會舉辦?;槎Y一般持續(xù)2-3天。第一天為準備階段,屆時,男方村子里的人都會忙碌起來,幫忙布置婚房、準備宴席。第二天為婚禮儀式舉辦日。

      婚禮當日一大早,男方親朋好友去女方家迎接新娘,現(xiàn)在已出現(xiàn)樂隊、車隊迎親的情況。車隊車輛的檔次和數(shù)量視男方家庭經濟情況而定,條件好的有6輛以上的車,條件差一些的也有二三輛車。迎親隊伍將新娘迎接到村里,先到寺廟里拜佛,然后去看婚房,再回到寺廟參加婚禮宴席,屆時需要向寺廟支付1000元左右的場地費。村子里的每戶人家至少要有一人參加婚禮。過去,親朋們向新人贈送哈達即可,現(xiàn)在還需加送紅包,關系親密的親戚送500-1000元,關系一般的親朋送50-100元。男方會有專人負責登記,以便今后還禮。夏爾巴人認為還禮的數(shù)目應當高于對方送禮時的數(shù)目,這樣才不至于“失禮”。

      新娘、新郎可以邀請年紀相仿的親朋作為伴娘、伴郎,四個人穿藏裝,戴鑲有毛邊的帽子。伴娘、伴郎陪伴新娘、新郎繞著村子游走一圈后回到婚禮現(xiàn)場,按照“新郎父母——新郎——新娘——新娘父母”的順序站在最前方,依次接受親朋敬獻的哈達和青稞酒。此時,親朋們還會唱夏爾巴婚禮歌向新人們表達美好的祝福。之后,所有到場的親朋同時飲一杯青稞酒或白酒,表示喝了新人的喜酒,之后便可享受豐盛的宴席。夏爾巴婚禮宴席的菜式最少18道,最多32道,放置在長條桌上,由客人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食用。宴席結束后,親朋和新人一起唱歌跳舞,直到散場。

      第三天,男方要舉辦謝宴,以感謝為婚禮忙碌的鄉(xiāng)親們。謝宴之后,整個婚禮儀式就結束了。這樣的婚禮被認為是完整的,也意味著新人的結合是完美的。

      樟木夏爾巴人在婚禮舉辦一周之后要“回門”,新婚夫婦攜帶禮物至女方家中,意即向女方父母表示新娘的新婚生活很美滿,同時也表達對女方父母撫養(yǎng)女兒的感激之情。

      (四)分家

      夏爾巴人在婚后即被視為成年,按照傳統(tǒng),需要自建房屋,與父母分開居住。父母會給分家的孩子們一些財物,但大部分的財產會留給小兒子。在夏爾巴人的傳統(tǒng)中,家中最小的兒子是有贍養(yǎng)父母義務的,即便是結婚后,也要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分家后獨立生活的夏爾巴男子,要承擔起建立和維持新家庭的重任,如蓋房,目前在樟木新建房屋的花費大約在30-50萬之間,這筆費用長輩們會支援一些,大部分的錢是需要自己賺取。因此,夏爾巴人認為,結婚并分家獨立生活是一個夏爾巴男子成熟的標志。分家后的兄弟姐妹們在為各自家庭辛苦奮斗的時候,也會彼此照應。

      個案4:樟木雪布崗村夏爾巴人BB?有1個哥哥、兩個姐姐、1個妹妹,他本人是家中最小的男孩。BB的哥哥結婚后分家獨立生活,曾做過布料生意,虧了八十多萬,現(xiàn)在開飯館。BB的妻子QD是亞東縣的藏族人,兩人婚后與BB的父母住在一起,照料老人的同時還要照應BB的哥哥和妹妹,要幫助BB的哥哥償還部分欠款,資助BB的妹妹上學。小夫婦新建房子的時候也得到了BB父母的較多資助。

      樟木夏爾巴人認為,婚后生個男孩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可以繼承家族的血脈、財產之外,將來還可以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但是若某個夏爾巴家庭中沒有兒子或這個兒子因種種原因無法贍養(yǎng)父母,那么女兒(有幾個女兒的話則為小女兒)便要在婚后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調查對象AWLM唯一的兒子在日喀則做生意,無法照顧自己,她便選擇跟已婚的小女兒一家住在一起。

      (五)離婚

      據(jù)調查,樟木夏爾巴人也存在離婚的情況。由于一些夏爾巴人結婚的時候沒有正式辦理登記手續(xù),所以離婚也往往是非正式的,夫妻雙方商量好孩子歸誰,便可自行解除婚姻關系。離婚后,并不妨礙雙方再婚。

      個案5:樟木雪布崗村夏爾巴人QZM?,QZM的媽媽是尼泊爾人,媽媽懷著她七個月的時候因與丈夫不和就從樟木回到了尼泊爾,QZM在尼泊爾出生,12歲的時候,繼母將她接回樟木。不久后,QZM的父親去世,她一直和繼母生活,繼母待她很好。QZM的丈夫SLBB為同村的夏爾巴人,曾經結過婚,離婚后和她結婚,兩人育有一兒一女。

      三、夏爾巴人傳統(tǒng)婚俗的沿襲與現(xiàn)代變遷

      我們在對樟木夏爾巴人婚俗的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夏爾巴人仍堅守著自身族群的傳統(tǒng)文化,很多夏爾巴人堅定的表示,會嚴格恪守“五大家族”內部禁止通婚的禁忌,過去遵守,現(xiàn)在遵守,“今后幾百幾千年都不會改變”。

      當然,夏爾巴人現(xiàn)在仍在沿襲的一些傳統(tǒng)婚姻習慣與當前社會發(fā)展也存在一定的不協(xié)調性,根據(jù)文化功能主義的理論,這些不協(xié)調的傳統(tǒng)文化部分會隨著社會發(fā)展而被逐步摒棄。在這種自然淘汰的過程中,社會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種代價甚至會影響地方社會的一個時代或者個人的一生。例如,部分夏爾巴人“事實婚姻”(或可稱為“非正式婚姻”,即未在相關部門履行正式婚姻登記)的存在,一方面導致婚姻的不穩(wěn)定性,增加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另一方面,非正式婚姻中的跨境婚姻帶來尼方女性的身份缺失,也是當?shù)厣鐣蝗莺鲆暤纳鐣栴}之一。

      個案1:尼泊爾夏爾巴女子QZ?,18歲時嫁到樟木雪布崗村。據(jù)QZ稱,她的國籍及相關身份資料仍屬于尼泊爾。由于她沒有中國的戶口,無法享受醫(yī)療保險,生病的時候不能在樟木或日喀則看病。此外,很多樟木本地人能夠享受的待遇她也享受不到,比如說邊境少數(shù)民族補貼、草場補貼等。

      還有一些尼泊爾女子嫁入樟木后,尼泊爾的國籍等身份資料已經被注銷,在樟木又沒有落戶,境遇更為糟糕。此類問題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當?shù)夭糠掷习傩栈橐龇ㄒ庾R薄弱,特別是對涉外婚姻法知識欠缺,認為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復雜,而舉辦婚禮就意味著認可婚姻,是當?shù)厝碎L久以來約定俗成的習慣。要解決這一問題,政府相關部門理應發(fā)揮各自的職能,加強引導、規(guī)范管理,使民間婚姻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在堅守傳統(tǒng)文化、沿襲傳統(tǒng)習慣的同時,樟木夏爾巴人的婚姻也在伴隨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例如,過去夏爾巴人的婚姻幾乎都是聽從父母長輩的安排,現(xiàn)在年輕人的婚姻則大多是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再征詢父母長輩的意見,婚姻相對來說更為自主、自由。其次,夏爾巴人的通婚對象范圍在逐步擴大,從以往的族內婚到現(xiàn)今的族際通婚、跨境通婚,反映出在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逐漸變遷中,夏爾巴人思想觀念的逐步開放。再次,夏爾巴人婚俗方面的變化也比較明顯,過去提親時只需哈達、酒與肉,聘禮只需金耳環(huán),親朋祝賀送哈達即可;現(xiàn)在提親時要送現(xiàn)金,聘禮要“三金”甚至“五金”,親朋送的禮金也水漲船高。

      婚姻文化的現(xiàn)代變遷有其發(fā)生的必然,是社會發(fā)展的伴生物。與夏爾巴人堅守的傳統(tǒng)婚俗文化一樣,婚俗的新變化使人們的生活更便捷、更愉悅,那些不利于社會發(fā)展的部分,往往在被社會檢驗并淘汰前的過程中也會使人們付出一定的代價,如當前夏爾巴人婚俗中物質比重的不斷增大,一些人能夠承受,但也有一些人承受不了。后者可能會選擇走捷徑,如部分夏爾巴男子娶尼泊爾女子為妻,不可否認是考慮到了這類婚姻成本低廉的好處,而這種建立在經濟利益考量上的婚姻,其本身存在不穩(wěn)定性之外,也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隱患。

      四、結語

      民俗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夏爾巴人婚俗一經形成,就不容易在短期內改變,其內在的驅動性力量會使傳統(tǒng)婚俗得到延續(xù)。隨著社會環(huán)境、經濟條件的巨大變化,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通婚過程中,夏爾巴人的婚俗受國內現(xiàn)代婚俗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促使傳統(tǒng)婚俗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婚姻圈的不斷擴大,有利于夏爾巴人的優(yōu)生優(yōu)育,而婚姻形式與現(xiàn)代社會的趨同則是夏爾巴人主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體現(xiàn)。

      [注釋]

      ①夏爾巴人的祖先按照牛身體上的不同部位劃分不同的家族,形成傳說,流傳至今。

      ②AWLB訪談。訪談人:劉玉皚、尼卓嘎。被采訪人:AWLB,男,夏爾巴人,68歲,樟木雪布崗村村民。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C區(qū);時間:2015年7月25日。

      ③LBCR和PBCR訪談。訪談人:潘紅。被采訪人:LBCR,女,夏爾巴人,尼泊爾籍;PBCR,女,夏爾巴人,尼泊爾籍。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B區(qū);時間:2015年7月26日。

      ④ZM訪談。訪談人:劉玉皚、尼卓嘎。被采訪人:ZM,女,夏爾巴人,25歲,尼泊爾籍。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C區(qū);時間:2015年7月24日。

      ⑤ND訪談。訪談人:劉玉皚、尼卓嘎。被采訪人:ND,女,夏爾巴人,28歲,尼泊爾籍。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C區(qū);時間:2015年7月24日。

      ⑥DZLM訪談。訪談人:潘紅。被采訪人:DZLM,女,夏爾巴人,27歲,樟木立新村人,商人。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C區(qū);時間:2015年7月24日。

      ⑦SM訪談。訪談人:劉玉皚、尼卓嘎。被采訪人:SM,女,夏爾巴人,70歲,樟木雪布崗村村民。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B區(qū);時間:2015年8月2日。

      ⑧DW訪談。訪談人:劉玉皚、尼卓嘎。被采訪人:DW,男,夏爾巴人,樟木幫村村民。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A區(qū);時間:2015年8月4日。

      ⑨SLCZ訪談。訪談人:喬永春。被采訪人:SLCZ,男,夏爾巴人,33歲,樟木立新村人,商人。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A區(qū);時間:2015年7月25日。

      ⑩PBCL訪談。訪談人:劉玉皚、尼卓嘎。被采訪人:PBCL,男,夏爾巴人,樟木立新村人,公務員。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C區(qū);時間:2015年7月25日。

      ? BSLB訪談。訪談人:喬永春。被采訪人:BSLB,男,夏爾巴人,樟木雪布崗村人,公務員。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B區(qū);時間:2015年7月26日。

      ? SL訪談。訪談人:潘紅。被采訪人:SL,男,夏爾巴人,40歲,樟木雪布崗村村民。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B區(qū);時間:2015年7月27日。

      ? LSQZ訪談。訪談人:潘紅。被采訪人:LSQZ,女,夏爾巴人,21歲,樟木幫村村民。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A區(qū);時間:2015年8月1日。

      ? LBCR訪談。訪談人:潘紅。被采訪人:LBCR,男,夏爾巴人,35歲,樟木雪布崗村人,商人。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C區(qū);時間:2015年7月26日。

      ? BB訪談。訪談人:劉玉皚、尼卓嘎。被采訪人:BB,男,夏爾巴人,樟木雪布崗村人,商人。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B區(qū);時間:2015年8月1日。

      ? QZM訪談。訪談人:潘紅。被采訪人:QZM,女,夏爾巴人,29歲,樟木雪布崗村村民。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B區(qū);時間:2015年7月27日。

      ? QZ訪談。訪談人:劉玉皚、尼卓嘎。被采訪人:QZ,女,夏爾巴人,36歲,尼泊爾籍。采訪地點:日喀則桑珠孜樟木受災群眾安置點C區(qū);時間:2015年7月27日。

      [1]袁超俊.夏爾巴人概況[J].西藏研究,1989(1);劉洪記.夏爾巴習俗述略[J].中國藏學,1991(3);劉志群.夏爾巴人生活習俗及其婚俗[J].中國西藏,2005(4).

      [2]切排,桑代吉.夏爾巴人的歷史與現(xiàn)狀調查[J].西北民族研究,2006(1).

      [3]王思亓.夏爾巴人“骨系”認同下的親屬網絡與社會組織[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責任編輯陳立明]

      [校對夏陽]

      K892

      A

      1003-8388(2015)06-0080-07

      2015-09-21

      劉玉皚(1978-),女,甘肅永登人,現(xiàn)為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學。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學2011西藏文化傳承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項目“尼泊爾地震后樟木鎮(zhèn)的生態(tài)文化重建研究”(項目號:XT15006);西藏自治區(qū)教育廳“民族學專業(yè)綜合改革項目”;西藏民族大學重點課程項目“民族學調查方法”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日喀則樟木爾巴
      夏爾巴族源與遷徙歷史再探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34
      日喀則脫毒馬鈴薯原原種薯霧培生產技術
      日喀則,天堂的鄰居
      布達拉(2019年5期)2019-07-09 01:21:44
      夏爾巴人研究綜述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01
      樟木橋抒懷
      散文百家(2017年10期)2017-10-10 11:16:22
      重器千秋——稀有香樟
      日喀則“118”大到暴雪天氣診斷分析
      西藏科技(2015年3期)2015-09-26 12:11:08
      喜馬拉雅考古調查記——日喀則篇
      大眾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6
      酉阳| 喀喇沁旗| 密山市| 中阳县| 兰州市| 清苑县| 宜都市| 建昌县| 巧家县| 海南省| 南康市| 炉霍县| 根河市| 富锦市| 辽中县| 梨树县| 金华市| 兰西县| 江西省| 天祝| 香港 | 阳新县| 安徽省| 昆明市| 乌海市| 新宁县| 大英县| 永宁县| 犍为县| 荔波县| 惠州市| 清涧县| 桦川县| 天气| 无棣县| 太仓市| 龙里县| 公主岭市| 聂拉木县| 米易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