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期中共法治思想的傳統(tǒng)文化淵源

      2015-02-20 16:51:51張娜
      關鍵詞:德治法治法律

      張娜

      ?

      新時期中共法治思想的傳統(tǒng)文化淵源

      張娜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陜西西安 710062)

      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盡管時過境遷,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法治思想與傳統(tǒng)法律文化之間依然“藕斷絲連”。從崇尚法治到依法治國,德治傳統(tǒng)到以德治國,民本思想到以人為本,和諧思想到和諧法治,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法治、德治、民本、和諧等思想中的優(yōu)秀成分,是黨領導人民推進法治建設的寶貴資源。黨提出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和和諧法治的思想,就是在全面審視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其中的精華。

      法治;德治;以人為本;和諧

      當代中國的法律,在形式、內容和精神上,與傳統(tǒng)中國已大不相同,但是從宏觀歷史性的角度看,法治理念之間的聯(lián)系依然是存在著的。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傳統(tǒng)是不可以也不必要中斷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法律發(fā)展無法離開傳統(tǒng)的平臺”[1]。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進步思想,是中國獨特法治模式的歷史條件和文化底蘊。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法治建設的過程中主動汲取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精華,積極推進法治建設的頂層設計,提出的依法治國、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和和諧法治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出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源頭,是對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一、崇尚法治---依法治國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法治思想。雖然儒家主張人治,但并不意味著儒家完全排斥法治,只是對法律的重視程度,儒家較之法家要略遜一籌。

      1、法律是治理國家的有效工具。荀子曾說,“法者,治之端也”。依照法律、規(guī)則來治理國家,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如果“釋法術而任心治”,則“堯不能正一國”,如果“去規(guī)矩而妄意度”,則“奚仲不能成一輪”[2]302。法家尤為推崇法治。管子認為“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才能有效治理國家[3]。慎到認為“治國無其法則亂”,“法雖不善,猶愈于無法”[4]2,“事斷于法,是國之大道”[4]7,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是治理好國家的“大道”。同時,選擇法律來治理國家的君主才是明主、圣王,“明王之治天下也,緣法而治,按功而賞”[5]171。

      2、君主守法是實行法治的關鍵。管子指出“有道之君者,善明設法而不以私妨者也。而無道之君,既已設法,則舍法而行私者也”[6]30。并認為“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6]53,君主最容易去做違犯法律謀求私利的事情。他強調法律一旦制定頒布,君主就應該遵守法律。“國之權衡”的法律一出,即便君主也“不能廢法而治國,……倍法而治,是廢規(guī)矩而正方圓也”[6]45。只有“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才可實現(xiàn)“大治”[6]45。商鞅主張君主應當“秉權而立,垂法而治”[5]80,君主應該重視法律,制定的法律必須嚴明,頒布的法令必須執(zhí)行,“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5]144。在商鞅看來,“明法審令”首先要求君主要守法,“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法之不明,君長亂也”[7]。所以,君主應當遵從法律,身體力行,帶頭守法?!懊髦魃鞣ㄖ?,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5]172。君主應該守法的思想在中國封建等級森嚴的社會實屬難能可貴。

      3、刑無等級的法律平等思想。法家主張法律的平等適用。商鞅提出“壹刑”,“壹賞”就是強調賞罰不應該因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靶虩o等級”,“利祿官爵……,無有異施也”[5]126。韓非子進一步提出“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2]50,用公正、公平的法律處罰違法者,不論是智者還是勇者都無話可說,能夠心肝情愿地接受懲罰。他還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2]50。法律制定后,任何人犯罪都要加以懲處,任何人有功也都要給予獎賞,即使貴族,違法必罰;即使平民,立功必賞。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實現(xiàn)“民安而國治”的目的[2]50。慎到指出“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4]6,也是強調了法律對官員和普通百姓均應平等適用。

      古代“崇尚法治”的思想與新時期黨的“依法治國”主張具有很多的共性。古代思想家把法律當作治國不可缺少的手段。黨明確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古代思想家主張統(tǒng)治者守法是法治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zhí)政黨,深刻認識到執(zhí)政黨守法對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在多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都強調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8]553,“黨員和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成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模范”[8]555,“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帶頭守法”等理念[9]。古代思想家主張“刑無等級”,法律應當平等適用。當前中國共產黨“鐵腕反腐”的做法,正是“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

      當然,傳統(tǒng)法治思想的立足點在于維護皇權,鞏固帝王的統(tǒng)治。依法治國堅持“主權在民”原則,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權利的正當行使。因此,二者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但不可否認,古代“崇尚法治”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合理成分,仍然可以為我們今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德治傳統(tǒng)——以德治國

      德治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鬃雍兔献訉Ψㄖ蔚姆穸ㄊ菑姆磳琳牧龀霭l(fā)的。他們認為嚴厲的法律常常會造成統(tǒng)治者不仁、被統(tǒng)治者不義的局面[10]。古代德治的主要內容是反對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嚴刑峻法,主張興教化,實行以理服人的王道。

      1、為政以德??鬃诱J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11]8。他將“為政以德”看作是治理國家的核心和關鍵。為政者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修養(yǎng),便擁有了政治人格和權力權威?!罢撸?。子率以正,孰敢不正?”[11]1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1]130。他多次強調為政者的道德修養(yǎng)對普通百姓的示范作用,“子欲善而民善矣”[11]122。為政者是民眾的道德楷模,“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11]130。很顯然,孔子把統(tǒng)治者的修身、修己看作是治理國家的前提。孟子也認為為政者的道德素質決定治國的興衰成敗。只要君主的思想和行為端正,國家就安寧?!熬?,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盵12]165

      2、任人唯賢??鬃诱J為官員的選拔與任免應以德、才作為標準,任用賢才為政是實現(xiàn)德治的重要因素?!百t,有德;才,有能者”。有德有才的人才能從政?!芭e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11]8。舉薦賢才治理國家,才能維護統(tǒng)治秩序,才能國泰安邦。在舉薦標準上,孔子主張“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或“學而優(yōu)”的人[11]63,可以出仕為國效力。孟子認為德才兼?zhèn)涞墓賳T在國家治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白鹳t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12]70。荀子認為,君主應該選擇有德的人為大臣,才能防止大臣“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huán)主圖私為務的篡臣”[13]158。他指出法律必須靠人去執(zhí)行,人才的使用妥當與否關系到國家的存亡,“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13]144。

      3、興教化。儒家思想家非常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育,通過教化而非懲治的方式使民眾自覺遵守社會秩序是德治的重要舉措。道德教化能夠使人知禮儀,明廉恥?!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1]8。孟子主張善教得民心,“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12]283。董仲舒認為治理國家不能僅靠權威,教化很重要,“圣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14]。賈誼更是將德教提高到了“政之本”的高度,把德教看作是治國富國的一項根本措施。他說:“夫民者,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政治,然后勸民之。民勸之,然后同豐富也。故同豐且富,然后君樂也”[15]。

      4、強調德治不廢法治。儒家思想家提倡德治,并不意味著擯棄法治。他們強調君主和官員應當以規(guī)則而治。儒家思想還強調道德統(tǒng)領法律的重要性,“隆禮至法,則國有常”[11]8。他們認為將道德引入律法,可以遏制當權者專擅殺戮?!岸Y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11]128,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巴缴撇蛔阋詾檎椒ú蛔阋宰孕小盵11]63,對于不能教化之人,則仍然需要動用法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13]298。

      現(xiàn)代國家普遍奉行法治,但是,隨著法治的普遍推行,就法自身的局限而言,它的保守傾向與滯后性、僵化性,綜合控制與壓制功能的膨脹,已經(jīng)構成法治公正落實的障礙[16]。中國共產黨強調依法治國的同時,也認識到了法治的局限性,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堅持依法治國,“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17]??梢哉f,“以德治國”的理念充分吸收了傳統(tǒng)德治思想的上述精華。黨提出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的道德建設是“以德治國”的重心所在。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告誡全黨“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以身作則非常重要”[18]124,“現(xiàn)在,不正之風很突出,要先從領導干部糾正起。群眾的眼睛都在盯著他們,他們改了,下面就好辦”[18]125。領導干部的道德問題是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江澤民同志也指出“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19]。胡錦濤同志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全體黨員與領導干部做踐行榮辱觀的先進模范與表率。習近平同志多次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加強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領導干部和廣大公職人員擔負著各級國家機關、經(jīng)濟和文化教育部門的領導職務和日常行政工作,他們道德素養(yǎng)的高低,對全社會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官員的選拔和任免上,古人“任人唯賢”的思想仍然具有很強的的借鑒意義,在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選任上要注重考察其道德素養(yǎng)。道德水平的提高與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借鑒傳統(tǒng)道德教化的思想,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法律強調“他律”,道德強調“自律”,傳統(tǒng)社會通過道德教化,加強民眾的自律,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使人們自覺扶正祛邪、揚善懲惡,這在當今社會培養(yǎng)公民道德素養(yǎng)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德治、法治各有利弊,傳統(tǒng)思想中的“德治”并不完全排斥“法治”,“法治”也是在“德治”基礎上的“法治”。孟德斯鳩曾說:“治理人類不能用極端的方法”[20]。只講德治不講法治,或者只講法治不講德治都有極端之嫌。古代德法并舉的思想,正是我們“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思想的源頭。德法相結合的思想雖然離不開傳統(tǒng)德治思想,但決不是對其簡單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充分吸收其精華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對傳統(tǒng)德治思想的偉大創(chuàng)新和超越。

      三、民本思想——以人為本

      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起源于氏族社會后期的一種政治道德,以西周對人事、民心的重視為起點,不斷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

      1、重民。古代思想家提出“民為邦本”,“民為君本”,充分肯定民眾在國家和政治統(tǒng)治中的重要作用?!懊裎┌畋?,本固邦寧”是這種關系最集中的表述[21]75。自西周以后,歷朝都有“民為邦本”、“民為君本”之說,孟子明確地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2]153。《淮南子?主術訓》則更進一步說:“民者,國之本也”。國力的強大在于得民心??鬃又赋觯骸懊褚跃秊樾模悦駷楸尽盵22]。

      2、從民。從民就是順從民心、民意,是重民思想的延伸之義。民心向背決定國家興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23]2。“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2]153?!坝脟?,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盵13]141古代思想家認為民眾力量非常強大,君主的權力亦依從于民眾?!熬悦翊妫嘁悦裢觥盵22]。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2]302。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13]87。

      3、富民。古代思想家強調治國之要在于富民,“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23]2。孔子認為要讓“民富”則應該“省力役,薄賦斂”,反對橫征暴斂。孟子強調要給民以物質生活上的保障:“明君制民之事,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歲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12]16。荀子認為“下富則上富”,反對聚斂窮民。管子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深刻認識到富民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23]2。

      4、愛民。愛民思想提倡要“以百姓心為心”。儒家認為,“天生萬物,惟人為貴”[24],在自然界的萬物之中,人是最尊貴的,“惟人萬物之靈”[21]133??鬃犹岢觥叭收邜廴恕钡乃枷耄y(tǒng)治者應該“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實行仁政。孟子全面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將“愛人”具體化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現(xiàn)實政治主張[12]298。墨子提出“兼愛”的主張,并稱:“昔之圣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為天子,天下諸侯皆賓事之”[25]。

      盡管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維護的依然是專制制度,但其重視、承認民眾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國家的根本是民,重視民生,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進步性。古代思想想家認識到要維護封建統(tǒng)治、要實現(xiàn)社會的發(fā)展,必須給民眾以最基本的生存、發(fā)展的權利,失去人這個主體,人類社會便無法發(fā)展。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jīng)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的各種需要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以人為本思想在法律領域的具體應用,就是以人為本的法律觀,人本法律觀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一切法律活動,必須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法治建設領域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確認和保障人權,以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為目標。在法制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上,貫徹尊重人格、合乎人性、體現(xiàn)人道、體恤人情、保障人權的原則”[26]。當然,人本法律觀中的“人”比“民本”的“民”的內涵和外延要廣。民本思想中的“民”是指處于社會下層的百姓、庶民,是相對于“君”和“官”而言的。在封建社會,君主、官僚在社會生活中占據(jù)著主體地位,享有很大的權利,而“民”只享有很少的權利或者根本不享有權利。而人本法律觀中的“人”是指所有社會成員,強調法律應以人為中心,法律的創(chuàng)制以及法律調整機制的設置和運作都應關注人的主體地位,肯定了人的本體價值。專制社會下的法律制度雖然也存在著一些維護民眾權益的內容,但從根本上而言只能是維護專制的工具,其不可能是民眾利益保護的工具。中國古代的“民本主義”不可能是法律的核心,“民本主義”不可能獲得法律的全面支持,這從中國古代的法律體系主要是刑法就可得到證明。當代中國,“以人為本”是法律的應有之義,也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從憲法到各個部門法無不體現(xiàn)著“以人為本”的要求,“以人為本”的思想獲得了法律的全面支持。

      四、和諧思想——和諧法治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鮮明特色,“古代中國人在整個自然界尋求秩序與和諧,并將之視為一切人類關系的理想?!盵27]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和諧看作是世界萬物的最高準則,講求天地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自身之間的和諧。對和諧的追求使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表現(xiàn)出濃厚的和諧價值取向。自西周以來,歷代的思想家、歷朝的法律,都在為實現(xiàn)“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的和諧、安定、平靜、有序的社會而探索[28]。從古代思想家對和諧社會的論述看,他們認為一定的法律規(guī)則能夠促進社會和諧。

      1、法尚公平能夠促進和諧。儒家主張“以和為貴”,從儒家的“和”中自然衍生出了“中庸”的論說?!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9]。強調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和處理,要把握全局,保持適度,不偏不倚。這一思想體現(xiàn)在法律上,就是要求立法和司法中均應體現(xiàn)公正、公平??鬃诱f“興禮樂,正刑罰”,他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11]128。如果刑罰不公正,百姓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可能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荀子也主張執(zhí)法要公平,“賞功罰過”,必須“外不避仇,內不阿親”?!肮秸?,聽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盵13]85如果按照公正的標準去從事司法實踐,就能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如前所述,法家的“法治”思想中蘊含著“刑無等級”的法律平等思想,法家要求君主賞罰應當適當,“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則功臣墮其業(yè);赦罰,則奸臣易為非。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2]39。法律公平、賞罰公正才能使民眾信服并遵守法律,自然有助于社會的和諧。

      2、懲貪治吏有助于促進和諧。歷代統(tǒng)治者遵循“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則,嚴格治吏,確保官吏的為政清廉。官吏特殊的地位,決定了其是民眾敬仰和信奉的對象。官吏清廉,民間風氣就會好,社會比較和諧。官員腐敗,民間風氣必然會被敗壞,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也就難以實現(xiàn)。官場風氣正民間自會風氣正,官員腐敗會導致社會風氣敗壞,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也就難以實現(xiàn)。古人曰:“國家之敗由官邪也”[30]?!吨芏Y》中已有對官吏的要求、懲戒、誅賞、馭使等內容?!断臅分休d“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墨是官吏貪污的罪名,犯者處以重刑。西周對于接受犯人賄賂的,嚴懲不怠,“獄獲非寶,惟府攣功,報以庶尤”[21]288-289]。戰(zhàn)國,李悝所著的《法經(jīng)》中有對官員“假借不廉”和“受金”行為的懲處規(guī)定。自商鞅變法到秦統(tǒng)一,治官之法更加嚴密,在法律規(guī)定上私貨公錢“與盜同法”,官匿民田,按“匿田”論罪,“通-錢者,題為城巳”。經(jīng)過漢代、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直至唐代,懲貪之法日益完善。宋元明朝的統(tǒng)治者均在不同程度重視吏治,清朝在《大清律例》規(guī)定了比較詳細的懲貪內容,是中國古代懲貪之法的集大成者??傊?,中國古代懲貪之法是系統(tǒng)的,而且規(guī)范詳密。有些盛世的出現(xiàn)和懲貪之法的實施、吏治的改善分不開,懲貪治吏能夠有效地促進社會和諧。

      3、刑罰寬和有利于實現(xiàn)和諧。早在西周時期就有“慎罰”和“恤刑”的思想,“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21]179。“惟刑之恤哉”[21]28。孔子認為實施“仁政”,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儒家的“仁政”思想體現(xiàn)在刑罰上就是要求刑罰寬和。道家的老子也反對刑罰殘暴,稱“法令滋彰,盜賊多有”[31]280]。他認為刑罰乃國之利器,最好不要輕易動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31]328,重刑并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反而會影響社會和諧。墨家提出“罰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也主張刑法應當寬和適當。這些思想被一些英明的統(tǒng)治者所吸收,漢代的“疑獄奏讞”制度,唐代的會審、死刑復奏制度,明清的秋審、朝審制度都體現(xiàn)了慎罰、恤刑的思想。歷史證明,凡是刑罰寬和的朝代,大多是和平盛事,社會和諧。

      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是國家建設的總體目標?!拔覀兯ㄔO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所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等,無不與法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重要標志,是保障社會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的公平、公正能夠有效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國古代思想家的這一認識,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中,仍然有借鑒意義。對國家公權力的制約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內容。法律明確規(guī)定國家公權力的行使主體、職能、范圍,尤其明確規(guī)定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行為的懲處措施。這與古代“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則有類似之處,權力主體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辦事,民眾就會以此為榜樣遵紀守法,自然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法治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是消解社會不和諧因素以達致和諧的防火墻。對于不和諧因素,可以通過暴力、強迫或者壓制的方法來解決。而法治社會則應該重視制度、規(guī)范的引導作用,慎重使用暴力、強迫或者壓制措施,謹慎適用重刑。中國歷史上擅用重刑的朝代,不僅釀成了許多人間悲劇,還致使刑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為激化矛盾、誘發(fā)犯罪的重要因素[32]。這足以證明寬和的刑罰有助于社會的和諧。

      傳統(tǒng)法律的確帶有深厚的封建專制主義色彩,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見。今日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一個發(fā)展階段,既區(qū)別于歷史,又與歷史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把歷史的東西不加區(qū)分地當作國粹大力推崇,或是不加選擇地當作糟粕一概否定,都是錯誤的。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認真對待傳統(tǒng)法律思想,批判地繼承其中的合理成分,使黨的法治創(chuàng)新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思想的血統(tǒng)。

      [1] 馬小紅.珍惜中國法傳統(tǒng)[J].北方法學,2007(1):143.

      [2] 高華平,王齊洲.韓非子[M].張三夕,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3] 曹建國,張玖青注說.國語[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4] 錢熙祚校.慎子[M].北京:中華書局,1978.

      [5] 張覺.商君書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6.

      [6] 管子.管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420.

      [8]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5(01).

      [10] 曾憲義,馬小紅.禮與法: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37

      [11] 孔子.論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2]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3] 張覺.荀子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6.

      [14] 董仲舒.春秋繁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32.

      [15] 賈誼.新書[M].閻振益,鐘夏,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349.

      [16]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88-392.

      [17] 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在京召開[N].光明日報,2001-1-11.

      [18]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4.

      [19] 從嚴治黨十講[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0:2.

      [20]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85.

      [21] 顧遷.尚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2] 魯同群.禮記[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22.

      [23] 管子.管子[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2.

      [24] 景中.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16.

      [25] 墨子.墨子[M].長沙:岳麓書社,2014:23.

      [26] 李龍.人本法律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7.

      [27] (英)李約瑟.李約瑟文集[M].陳養(yǎng)正,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338.

      [28] 張中秋.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26.

      [29] 王文錦.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3:19.

      [30] 張宗友.左傳[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32.

      [31]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2] 張娜.刑法規(guī)制科研不端行為之我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06.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Origi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ule of Law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ZHANG NA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rich heritage. Although times have changed, the rule of law thou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ill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such as the rule of law, rule of virtue, people-oriented and harmonious thoughts, is th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The rule of law, rule of virtue, people-oriented and harmonious thoughts put forward by our party fully absorb the essenc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China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Rule of Law; Rule of Virtue; People-oriented; Harmony

      D909.27

      A

      1008-472X(2015)03-0062-07

      2015-04-03

      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法治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13B008);西安市社科基金項目“法治西安建設的驅動力”(15F04)。

      張娜(1978-),女,陜西延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法學專業(yè)講師,博士。

      本文推薦專家:

      王國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王耀忠,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刑法。

      猜你喜歡
      德治法治法律
      用“問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雷鋒(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以德治企,誠實守信
      ——湖北億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法治與德治并舉的哲學思考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讓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
      乌拉特中旗| 西贡区| 登封市| 江陵县| 宜黄县| 绍兴市| 大田县| 鹤壁市| 高唐县| 东安县| 同心县| 淅川县| 大同县| 通山县| 综艺| 临清市| 桓仁| 洛宁县| 宁陵县| 邳州市| 监利县| 福州市| 射阳县| 西昌市| 台山市| 衡南县| 溧水县| 三原县| 外汇| 高雄市| 巴中市| 武胜县| 独山县| 黄梅县| 嘉善县| 洛隆县| 舞阳县| 和静县| 南木林县| 哈密市|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