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摘
023 血尿酸與冠狀動脈鈣化間關系[Grossman C,Shemesh J,Morag NK,et al.J Clin Hypertens,2014,16:424-428(英文)]
血尿酸(UA)與冠心病(CHD)相關,尤其是在老年人,其將增加CHD事件罹發(fā)風險,而CHD又常伴有冠狀動脈鈣化(CAC)。目前關于UA與CAC及其程度間關系均不清楚,現(xiàn)就此進行分析。
受檢對象為663例個體,男性564例,基線均齡(55±7)歲。研究中均接受心臟CT掃描,用以評估所伴CAC及其程度(以CAC積分計等,積分越高則CAC嚴重程度越重);同時評估各自基線所伴心血管病諸公認危險因素,包括體質量超重、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吸煙、腎功能受損等變量;亦采血測定各自基線UA水平,并據(jù)所測結果將其分為由低至高3分位均值組。在校正諸基線混雜影響因素及變量等后,觀察比較分析基線UA水平與CAC及其程度間相關關系。
基線檢測發(fā)現(xiàn),在所有對象中,共有349例(53%)伴有CAC。且伴CAC者,年齡更大、男性居多、吸煙者多、收縮壓較高、血糖較高、UA水平較高、伴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高血脂及腎功能不全均多。而基線UA最高3分位均值者,年齡較輕、男性居多、高血壓多見、體質量較重、三酰甘油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腎小球濾過率均低。比較分析表現(xiàn),伴CAC者較不伴者UA水平明顯較高[均值(5.6±1.2)∶(5.3±1.3),P=0.003];且UA最高3分位均值者較最低3分位均值者罹發(fā)CAC風險的未校正后OR為1.72,校正年齡后的OR為1.77。進一步校正心血管病諸公認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腎小球濾過率、體質量、糖尿病、高血脂癥等諸混雜影響因素及變量等后,UA水平亦與CAC罹發(fā)風險增高明顯相關(OR為1.84),尤其是在UA最高3分位均值者。可見高水平的UA與CAC罹發(fā)風險升高明顯相關。
研究人員最后認為,在校正其他混雜影響因素及變量包括心血管病諸公認危險因素等后,高水平UA亦與CAC罹發(fā)風險增加明顯獨立相關。
四川省第五人民醫(yī)院 袁志敏摘譯
024 短程瑞舒伐他汀治療可預防糖尿病和慢性腎病患者的造影劑所致急性腎損傷[Han Y,Zhu G,Han L,et al.J Am Coll Cardiol,2014,63(1):62-70(英文)]
造影劑所致急性腎損傷(CI-AKI)為注射造影劑后的主要不良并發(fā)癥之一,一旦罹發(fā)CI-AKI對預后不利,尤其是在患有冠心病、糖尿病(DM)和腎性腎病(CKD)的患者。既往關于他汀類藥物可預防CI-AKI風險尚少有報道,有關短程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對DM和CKD者罹發(fā)CI-AKI的防治效用尚罕有報道,現(xiàn)就此進行分析。
受測對象為2 998例2型DM同時伴CKD的患者,并均為接受造影劑診斷者,年齡18~75歲。先期剔除對他汀類藥物過敏、1型DM、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對造影劑過敏、肝功能不全等后納入研究。研究中凡血糖升高或正使用降糖藥者均視為患有2型DM,凡是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或血肌酐升高等皆納入伴有CKD。同時評估各自血中C反應蛋白(CRP)、血脂、尿蛋白等變量。并均隨機分為服用瑞舒伐他汀10 mg/d的治療組1 498例,或素未用藥的對照組1 50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僅短程連續(xù)5 d(造影前2 d始服至服達造影后3 d止),并于造影后48 h、72 h評估腎功能,凡造影后血肌酐升高≥0.5 mg/dL或72 h內高于基線0.25%,均視為罹發(fā)了主要終點CI-AKI。最后在校正諸混雜影響因素及變量等后,比較分析兩組間罹發(fā)CI-AKI風險間差異。
結果顯示,兩組間基線臨床特征等均無明顯差異,包括血糖、血肌酐及腎小球濾過率等。比較分析表明,治療組較對照組罹發(fā)CI-AKI風險明顯較低(2.3%∶3.9%,P=0.01),全因死亡風險兩組無差異(0.2%∶0.3%,P=0.50),罹發(fā)心力衰竭惡化風險也明顯偏低(2.6%∶4.3%,P=0.02)。多因素分析提示,校正其他變量及因素等后,唯使用瑞舒伐他汀和血紅蛋白水平方與降低CI-AKI罹發(fā)風險獨立相關,次之為伴冠狀動脈綜合征、心功能等級、腎小球濾過率等。
作者認為,短程服用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DM和CKD患者的造影劑所致CI-AKI罹發(fā)風險。
四川省第五人民醫(yī)院 袁志敏摘譯
收稿日期:2015-01-23
025 右室心肌梗死院內預后及其臨床特點分析[George S,Patel M,Thakkar A.Int J Clin Med,2014,5:459-463(英文)]
右室心肌梗死(RVMI)較為常見,其并發(fā)癥死亡風險均不低,包括低血壓、頸靜脈怒張、心源性休克、傳導阻滯等。RVMI常伴下壁心肌梗死(IWMI),然而目前關于RVMI伴和不伴IWMI相關院內預后及其臨床特征等均不清楚,現(xiàn)就此進行分析。
受測對象為100例IWMI及100例RVMI伴IWMI患者,年齡52~64歲。研究中均對上述兩組住院患者先期評估各自頸靜脈怒張、低血壓、第3/4心音、心臟雜音、心律失常、傳導阻滯、血糖、血脂、心肌酶譜、肝腎功能、心電圖特點、血流動力學等變量。最后在校正諸混雜影響因素及變量和心血管病諸公認危險因素(包括吸煙)等后,觀察分析比較RVMI和RVMI伴IWMI患者相關院內預后及其臨床特征等。
結果顯示,在上述兩組患者中,吸煙為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其中IWMI占90%,RVMI占96%。比較分析表明,在RVMI患者中,38例院內死于低血壓休克,20例院內死于心源性休克;在IWMI患者中,8例院內死于低血壓休克,2例院內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中低血壓為RVMI的主要不良臨床指標;在RVMI患者中,室性心動過速較為常見。院內病死率在IWMI患者中約占12%,在RVWI患者中占28%,可見RVMI患者較IWMI患者院內死亡風險明顯較高,其RVMI患者院內病死率占28%主要指在RVMI患者又同時伴IWMI時。校正諸混雜影響因素及變量和心血管病諸公認危險因素等包括吸煙后,結果仍不變。
研究人員最后認為,上述調研結果表明,若當IWMI患者同時伴RVMI時,不僅其院內死亡風險較高,且心源性休克發(fā)生率亦高,其院內預后不良,校正其他混雜影響因素及變量等后,結果仍未改變。
四川省第五人民醫(yī)院 袁志敏摘譯
收稿日期:2015-01-15
026 腦卒中死亡風險與肥胖間不存在矛盾現(xiàn)象[Dehlendorff C,Andersen KK,Olsen TS.JAMA Neurol,2014,71(8):978-984(英文)]
既往有報道稱,腦卒中死亡風險與肥胖間存在矛盾現(xiàn)象,即體質量較輕者腦卒中死亡風險更高,然而其確鑿關系尚存在爭議?,F(xiàn)就肥胖或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與腦卒中死亡風險間確切關系,進行超大樣本調研分析。
受測對象為71 617例個體,且所有對象均為腦卒中注冊個體,其中53 812例檢測了BMI,平均年齡71.8歲,女性為47.2%,研究中均評估各自基線年齡、性別、生命體征、腦卒中嚴重度、腦卒中類型、社會經(jīng)濟狀況、心血管病危險因素、BMI、受教育程度、吸煙、糖尿病、高血壓、心房顫動、間歇性跛行、腦卒中史等變量。檢測發(fā)現(xiàn),在檢測了BMI者中,低體質量者占9.7%、正常體質量者39.0%、超重者34.5%、肥胖者16.8%。在校正諸混雜影響因素及變量等后觀察分析比較,BMI與腦卒中死亡風險,尤其是第一周和第一個月內死亡風險間相關關系。
結果顯示,在所有71 617例腦卒中患者中,第一個月死亡者7 878例(11%),其中因腦卒中直接致死患者5 512例(70%);而第一周內死亡患者4 373例(6.1%)。比較分析表明,BMI與腦卒中始發(fā)平均年齡呈逆相關關系(P<0.001),與吸煙、心肌梗死史、心房顫動、腦卒中史、高血壓等均不明顯相關。且在腦卒中第一個月內死亡患者中,腦卒中死亡風險在正常體質量者(設為參照組)、超重者(HR0.96)、肥胖者(HR1.0)等間均無明顯差異;在腦卒中第一周內死亡患者中,結果雷同。但在年齡明顯較輕的高BMI者,腦卒中死亡風險卻明顯較高,校正其他混雜影響因素及變量和心腦血管諸公認危險因素后,結果仍未改變。
研究人員最后認為,該超大樣本調研結果證實,腦卒中死亡風險與肥胖間并不存在矛盾現(xiàn)象;相反年齡明顯較輕的高BMI者,腦卒中死亡風險明顯較高,可見對年齡明顯較輕的肥胖腦卒中患者,若將其體質量降至正常,則可能對降低其腦卒中死亡風險有所裨益。
四川省第五人民醫(yī)院 袁志敏摘譯
收稿日期:2014-12-21
027 輕度抗凝缺陷與靜脈血栓栓塞風險間關系[di Minno MN,Dentali F,Lupoli R,et al.Circulation,2014,129:497-503(英文)]
靜脈血栓栓塞(VTE)較為常見,其并發(fā)癥多、復發(fā)風險高。臨床上常選用抗凝治療,以期防治其復發(fā)。而臨床上使用抗凝藥時往往存在抗凝不足或過度,前者主要指僅輕度抗凝,定義為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70%,也包括部分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為70%~80%患者。然而迄今關于輕度抗凝缺陷與繼后VTE復發(fā)風險間關系尚不清楚,現(xiàn)就此進行長程調研分析。
受測對象為823例首發(fā)VTE患者,均齡48.3歲,男性41.9%。其VTE均經(jīng)相關輔助檢查予以證實。并在先期剔除不能使用維生素K拮抗劑(VKA)、接受激素治療、孕婦、腫瘤、S和/或C蛋白缺乏、肝病等患者后納入研究。研究中均接受VKA治療,以期使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處于正常范圍亦即80%~120%。并均于基線檢測各自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另據(jù)所測結果將其分為輕度抗凝缺陷,包括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70%、70%~80%,和正常抗凝者,其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均>80%等3組。爾后人均用藥并隨訪8.7年,在校正諸變量后比較分析,與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80%的正??鼓呦啾?,輕度抗凝缺陷包括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70%、70%~80%者,其隨訪遠期復發(fā)VTE風險間差異。
結果顯示,在所有823例首發(fā)VTE患者中,包括704例靜脈血栓患者(85.5%)、30例肺栓塞患者(3.65%)和89例靜脈血栓+肺栓塞患者(10.98%)。隨訪用藥發(fā)現(xiàn),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70%者共37例,70%~80%共42例,>80%共743例,前兩者均系輕度抗凝缺陷。且VTE的年復發(fā)率<70%者5.90%(19例),70%~80%者為5.35%(20例),>80%者為3.31%(214例),前兩者VTE復發(fā)風險明顯較高。校正VTE主要危險因素、抗凝時限等后,其繼后VTE復發(fā)風險<70%者(HR3.48)、70%~80%者(HR2.40)均明顯高于>80%者,即使是在校正已知或未知主要危險因素及未復發(fā)的VTE等后,上述結果仍然不變。
本文表明,在首發(fā)后未復發(fā)的VTE者,即使是輕度抗凝缺陷(抗凝血酶原水平或活性在70%~80%),亦將明顯增加其繼后遠期VTE復發(fā)風險,可見規(guī)范正確的二級預防對防范首發(fā)VTE患者繼后復發(fā)風險尤顯重要。
四川省第五人民醫(yī)院 袁志敏摘譯
收稿日期:2015-01-29
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