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兵團第二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新疆庫爾勒841005)
新疆地區(qū)棗大球蚧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張萍
(兵團第二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新疆庫爾勒841005)
棗大球蚧是國家森林檢疫害蟲,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尤其是新疆南疆地區(qū)為重度危害區(qū)。本文對其寄主、分布、發(fā)生規(guī)律、危害性分析、寄生性天敵及防治技術等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并對未來新疆地區(qū)棗大球蚧研究進行了展望。
棗大球蚧;新疆地區(qū);研究現狀;展望
棗大球蚧(Eulecanium gigantea)又名瘤堅大球蚧、梨大球蚧、棗球堅蠟蚧等,1996年被列為中國森林植物檢疫對象[1],寄主范圍較廣,繁殖及適應能力強。樹木受害后,輕者影響樹木發(fā)芽抽梢,樹勢衰弱,重者形成干枝枯梢,甚至整株枯死,果品產量嚴重下降。
據國內報道,棗大球蚧在遼寧、吉林、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四川、安徽、江蘇、云南、寧夏和新疆等地區(qū)均有分布,國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qū)[2-4]。新疆地區(qū)于1980年在和田地區(qū)初次發(fā)現,隨著林果業(yè)發(fā)展和綠化苗木的調運,棗大球蚧在新疆各地迅速蔓延,已擴散到整個南疆五地州和北疆伊犁州、霍城縣等,對新疆紅棗、核桃、巴旦木等果樹危害嚴重[3-6]。本文就當前棗大球蚧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討論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為其今后的研究及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棗大球蚧食性非常雜,寄主植物廣泛。據國內文獻資料統(tǒng)計,發(fā)現其寄主植物有22科57種[4]。主要危害棗屬、核桃屬、蘋果屬、梨屬、李屬、栗屬、榆屬、槐屬、楊屬、柳屬、薔薇屬、槭屬等果樹和常見綠化植物。新疆地區(qū)發(fā)現主要有棗樹、巴旦杏、沙棗、核桃、胡楊、文冠果、槐樹、榆樹、梨、桃、杏、李、蘋果以及野薔薇、玫瑰等。幾乎包括了新疆南疆地區(qū)主裁果樹種、防風固沙的經濟林樹種和常見的城市綠化樹種,共有20科45種[4-6]。
棗大球蚧在新疆南北疆均有分布,尤其是處于大陸腹地、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的南疆環(huán)塔里木盆地區(qū)域更適宜其繁殖。冬季溫暖、夏季雨水少的地區(qū)其自然死亡率較低,成為高度適宜生長繁殖的區(qū)域。如和田地區(qū)(和田市、和田縣、皮山縣、墨玉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民豐縣),喀什地區(qū)(喀什市、巴楚縣、伽師縣、葉城縣、澤普縣、莎車縣、英吉沙縣、疏附縣、疏勒縣),阿克蘇地區(qū)(阿克蘇市、溫宿縣、阿瓦提縣、庫車縣、沙雅縣、新和縣、紅旗坡農場),巴州(庫爾勒市、輪臺縣、且末縣、和靜縣)克州(阿圖什市、阿克陶縣),伊犁霍城縣,均為其高密度危害地區(qū)[5]。
新疆的特色林果業(yè)是地區(qū)的支柱性產業(yè),是南疆地區(qū)的主要經濟命脈。田間調查南疆11種主要樹種有蟲株率排序由大至小依次為刺槐>紅棗>白蠟>扁桃>白榆>杏>桃>核桃>梨>蘋果>新疆楊[7]。據報道,1992年新疆和田地區(qū),因該蟲危害,造成266 hm2紅棗被害致死,總產量下降74%;喀什地區(qū)的巴旦杏減產40%,小紅棗減產75%。受害寄主達40余種,尤其對紅棗、巴旦木等經濟林危害較為嚴重,減產達60%以上,甚至絕收[6-8]。1999—2002年期間該蟲為害洛浦縣萬畝紅棗,給當地農民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多萬元[9-11]。棗大球蚧在圖木舒克市、原四十三團、四十五團、四十八團、五○團和五十二團等地的棗園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寄主被害率達62.0%,最嚴重的棗園蟲口密度達10.9頭/cm[12-13]。
李娟[8]等通過分析棗大球在我國的適宜性分布、自身的抵抗力、潛在危害性、傳播渠道、檢疫難度等,定性定量分析其在我國的風險性R值=1.95,屬于中度危險性的林果業(yè)有害生物。岳朝陽[14]等參照有害生物危險性分析方法,采用棗大球蚧分布情況、潛在的經濟危害性、寄主植物、傳播擴散的可能性、傳播擴散的可能性等多指標綜合分析法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新疆的危險性指數R=2.126,還有進一步擴散的可能,是高度危險的林果業(yè)有害生物。王磊[6]利用GARP軟件及ArcGIS預測了棗大球蚧在新疆的潛在分布區(qū):除北疆的阿勒泰地區(qū)、塔城地區(qū)、伊犁州大部分地區(qū)、昌吉州、烏魯木齊市周邊地區(qū)及南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其余各地州大部分地區(qū)均為棗大球蚧潛在適生分布區(qū)。風險性進行評估分析R值=1.77,為中度危險性林業(yè)有害生物。因此,新疆地區(qū)均將該蟲列為測報對象,建立健全監(jiān)測網絡體系,嚴密監(jiān)控棗大球蚧的發(fā)生、消長動態(tài),及時進行有效地綜合管理。在地區(qū)之間調運或引進果樹、綠化苗木時,嚴把植物檢疫關,嚴禁該蟲隨調運苗木帶出帶進,避免造成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
棗大球蚧1年發(fā)生1代,以二齡若蟲固定在枝條上越冬。張新平[15]、王鴻哲[16]等研究發(fā)現,春季樹液流動后,越冬若蟲開始活動,4月上、中旬,當旬均氣溫達16.4~18.3℃時雌蟲蟲體迅速膨大。在短暫的10余天內,雌體長度由2.0~2.5 mm迅速膨大到10.0 mm左右,寬度由1.5 mm猛增到8.0 mm;雄蟲無明顯增大,此時是雌蟲危害盛期。4月下旬雌雄交尾,4月底5月初雌蟲開始產卵,5月上旬為產卵盛期,5月底6月初卵開始孵化,6月上中旬為孵化盛期,初孵若蟲爬出卵殼活動1 d后,即固定在葉片上取食,直至10月中下旬寄主落葉前轉移到1~2年生枝條上越冬。
寄生蜂是影響棗大球蚧種群密度的主要因子:一是可有效控制棗大球蚧產卵量,二是寄生性天敵種類多,寄生率高。
盧希平[19]等調查顯示,在山東泰安市主要有黑色食蚧蚜小蜂、蠟蚧斑翅蚜小蜂、刷盾短緣跳小蜂和球蚧藍綠跳小蜂4種寄生蜂,其中黑色食蚧蚜小蜂為優(yōu)勢種。黨心德[20]研究表明,寄生于棗球蠟蚧上的3種寄生峰為球花角跳小蜂、蠟介跳小峰和拜氏跳小峰。劉玉平[21]研究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綠化樹優(yōu)勢天敵種類則為球蚧藍綠跳小蜂和北京舉肢蛾。陶玫[22]研究云南地區(qū)有6種寄生蜂,其中球蚧藍綠跳小蜂86.9%和綿蚧闊柄跳小蜂11.5%。楊森[23]等研究新疆喀什地區(qū)疏勒縣的老果園,結果發(fā)現新疆地區(qū)寄生性天敵種群數量較大的是球蚧花角跳小蜂,寄生率可高達90%以上,可有效控制蟲口數量和產卵量,是很有應用前景的寄生蜂。筆者于2013—2015年研究庫爾勒綠化樹上的棗大球蚧,發(fā)現一種金小蜂寄生率達20%左右。可見,不同地區(qū)寄生蜂的優(yōu)勢種也有所不同,要依據本地的優(yōu)勢種生物學特性,保護好天敵資源。
6.1 嚴格檢疫
調運苗木時要嚴防人為傳帶、擴散。
6.2 農業(yè)防治
在翌年春季雌蟲產卵后至卵孵化前,剪去帶蟲枝條或用硬毛刷或竹片刷掉枝條上的越冬蟲;冬季修剪,剪除帶蟲的枝條集中燒毀;合理水肥調控,增強樹體的樹勢[12]。
6.3 生物防治
王玉蘭[24]等人采用多個聚集度指標和回歸分析法研究棗大球蚧及其球蚧藍綠跳小蜂在空間上的分布形式是一致的,球蚧藍綠跳小蜂對棗大球蚧的自然控制力較強。保護好本地自然環(huán)境中優(yōu)勢的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敵資源:在噴藥防治棗大球蚧時,一定要錯過優(yōu)勢天敵成蟲的繁殖期,必須放在卵、幼蟲和蛹寄生在介殼時期。
6.4 化學防治
早春噴施石硫合劑可消滅越冬若蟲[25];人口密度大的綠化樹,可選擇吊瓶輸液、涂抹毒環(huán)、根部埋藥、樹體打孔放置膠囊制劑等施藥方法[26]。
噴藥防治:(1)越冬雌若蟲膨大初期為最佳防治時期;(2)防治的關鍵時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此時段為若蟲孵化期??κ驳貐^(qū)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確定棗大球蚧的防治指標為10頭/10 cm2葉片,實踐證明該指標切實可行[27]。藥劑多選擇啶蟲脒、高效氯氫菊酯、毒死蜱、速撲殺、殺撲磷等殺蟲劑,可有效控制種群增長[28]。
目前,新疆地區(qū)棗大球蚧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科研水平還相對較低,防治技術和手段還非常單一。棗大球蚧大面積爆發(fā)時常出現,嚴重影響著林果業(yè)生產。尤其是南疆地區(qū),林果業(yè)種植面積占種植面積的30%~60%,豐富食源為棗大球蚧提供了廣泛的寄主植物;干旱少雨、光熱資源豐富、越冬安全為介殼蟲提供了適宜生長環(huán)境,使得南疆地區(qū)成為棗大球蚧危害嚴重的區(qū)域,也是我國棗大球蚧危害最重的地區(qū)。
然而,南疆地區(qū)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經濟林棗園、核桃園、巴旦杏園種植面積大,“廣種薄收”粗放性管理理念還占據著主導地位。往往只有害蟲大爆發(fā),形成大面積危害,才開展必要的防治工作。且防治手段和措施往往都是簡單的噴施化學農藥,消滅介殼蟲,也削弱了天敵對介殼蟲的自然控制效應。
而大面積的生態(tài)林、防護林及綠化帶等非經濟林在介殼蟲防治方面,更是長期處于缺乏必要的管護和綜合防治的投入。一旦棗大球蚧形成危害,就會造成樹木不可逆的死亡。為此,急需加強對非經濟林害蟲的監(jiān)控和必要的防治力度。
棗大球蚧雖然是南疆地區(qū)高度危險性的林果有害生物,但寄生性天敵資源豐富,自然寄生率高。今后,迫切需要加大對其寄生性天敵的研究、開發(fā)及利用:一是對優(yōu)勢種球蚧藍綠跳小蜂的開發(fā),通過人工飼養(yǎng)逐步達到工廠化、規(guī)?;a;二是細致劃分生態(tài)環(huán)境,掌握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中可利用的其他優(yōu)勢天敵,如庫爾勒綠化樹中發(fā)現寄生率達20%左右的金小蜂,但還需做進一步的鑒定與研究。充分利用各地區(qū)優(yōu)勢天敵,發(fā)揮自然、豐富的天敵資源的作用,為維護新疆極其脆弱的生態(tài)資源保駕護航。
[1]王淑英,趙明光,朱新飛,等.中國森林植物檢疫[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6.
[2]王玉蘭,劉愛華,張靜文,等.核桃樹棗大球蚧空間分布型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4):268-271.
[3]席勇.瘤大球堅蚧傳人新疆成災原因初探[J].森林病蟲通訊,1997(4):47.
[4]夏文勝,李鵬,胡澤龍,等.園林植物檢疫性害蟲瘤堅大球蚧的風險性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29):14279-14281.[5]席勇,宋應華,劉紀寶,等.棗球蠟蚧在新疆的分布、寄主及危害特點[J].森林病蟲通訊,1998(4):18-20.
[6]王磊.棗大球蚧在新疆的適生性與風險性研究[D].2013.
[7]岳朝陽,趙邊建,王玉蘭,等.棗大球蚧在新疆的風險分析[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30(1):153-156.
[8]李娟,訐秋.棗大球蚧的發(fā)生現狀與防治措施[J].陜西林業(yè)科技,2013,(2):81-83.
[9]王玉蘭,劉愛華,張靜文,等.核桃樹棗大球蚧空間分布型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4):268-271.
[10]毛尼牙孜·依馬木,艾買爾·那買提,張新浩,等.阿克蘇地區(qū)介殼蟲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研究[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8,45(S1):214—216.
[11]席勇,任玲.瘤大球堅蚧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植物保護,1998(4):52—56.
[12]莫合白提·買吐肉孜.洛浦縣紅棗大球蚧防治初見成效[J].新疆林業(yè),2005(2):32.
[13]張棟海,蔡志平,侯金星,等.農三師墾區(qū)棗大球蚧的發(fā)生及防治[J].新疆農墾科技,2010(3):36-37.
[14]岳朝陽,趙邊建,王玉蘭,等.棗大球蚧在新疆的風險分析[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30(1):153-156.
[15]張新平,趙邊建,王玉蘭,等.新疆環(huán)塔里木盆地棗大球蚧危害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2,40(12):142-145.
[16]王鴻哲.棗瘤大球堅蚧研究[J].西北農業(yè)學報,2000,9(4):83-86.
[17]關秀凱.棗大球蚧防治技術[J].河北林業(yè)科技,2010(1):103.
[18]周彤,徐玲,雷雅兵,等.沙雅縣棗大球蚧的初步觀察[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8,45(S1):234-235.
[19]盧希平,劉玉,馬元凱,等.國槐蚧蟲寄生蜂發(fā)生規(guī)律的研究[J].林業(yè)科技,2006,31(2):34-36.
[20]黨心德,王鴻哲.棗球蠟蚧上3種跳小峰的記述[J].陜西林業(yè)科技,2000(2):34-35,39.
[21]劉玉平,劉貴峰,蘇慧,等.大球蚧天敵的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5,20(3):285-288.
[22]陶玫,陳國華,楊本立.昆明地區(qū)瘤大球堅蚧寄生蜂初步研究[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2,17(3):225-227.
[23]楊森,徐兵強,李宏,等.新疆塔里木盆地果樹介殼蟲及其天敵的研究[J].植物保護與現代農業(yè),2007:589-596.
[24]王玉蘭,劉愛華,張靜文,等.棗大球蚧和球蚧藍綠跳小蜂空間分布型吻合程度[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2,29(5):799-802.
[25]李占文,賈文軍,喬生智,等.棗大球蚧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J].寧夏農業(yè)科技,2002(4):25.
[26]李燕,孫新明,毛曉云,等.輸液法防治瘤大球堅蚧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0(3):106.
[27]席勇,白玉龍,宋應華,等.棗大球蚧防治指標的研究[J].森林病蟲訊,2000(6):15-17.
[28]尹奉諄,王文斌,依米爾,等.速撲殺防治果樹粉蚧、糖槭蚧、棗球蠟蚧效果顯著[J].植物保護,1997(2):19-20.
2015—07—27
新疆兵團第二師科技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3NYGG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