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曉會(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119)
?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考論
隋曉會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710119)
摘要:《上安州裴長史書》是研究李白開元年間行蹤交游的重要作品?!渡习仓菖衢L史書》系年歷來說法不一。本文結合李白詩文和其他史料對其行蹤交游進行考證,認為此《書》應當作于開元二十二年,寫作目的是希望獲得裴長史的舉薦,從而為李白開元年間入長安提供佐證。
關鍵詞:開元十八年;開元二十一年后;開元二十二年;行蹤交游
《上安州裴長史書》(以下簡稱《書》)是研究李白開元年間行蹤交游的重要作品,關于此《書》,它的系年歷來存有開元十八年和開元二十一年后的說法。本文結合李白詩文和其他史料對其行蹤交游進行考證,認為此《書》應當作于開元二十二年,寫作目的是希望獲得裴長史的舉薦,從而為李白開元年間入長安提供佐證。
開元十八年。持此觀點主要有王琦、詹锳、郁賢皓、安旗等人。王琦《李太白年譜》:
按太白《送從侄端游廬山序》云:余少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及長……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合此書觀之,約其游安陸,娶于許氏,當在開元十三年之后,時年二十六七矣。逾三年年始三十,有《上安州裴長史書》,有“憩跡于此,至移三霜”之語,則開元十八年也[1](P1573)。王琦根據(jù)《書》中“憩跡于此,至移三霜”語,認為應作于開元十八年。詹锳編著的《李白詩文系年》開元十八年庚午:有《上安州裴長史書》[2](P10)。詹锳主編的《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上安州裴長史書》題解亦云:
《書》中云:常橫經(jīng)籍書……迄于今三十春矣。據(jù)此,茲文當作于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李白因遭人讒謗,故向安州裴長史上書自辯[3](P4025)。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
開元十八年,庚午。作《上安州裴長史書》。書云:“常橫經(jīng)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比赫撸畾q也。故知此書作于本年。前此曾多次謁見裴長史,因遭人讒謗,故上書自白[4](P29)。詹锳、安旗先生均認為此《書》作于開元十八年,并認為此《書》寫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李白為自己辯解。郁賢皓《李白兩入長安及有關交游考辨》:
按李白生于武后長安元年(701),三十歲時正當開元十八年,在此文中明確提到要“西入秦?!?,這正好完全符合郭沫若同志推定李白初入長安之年。郭沫若同志推定李白初入長安在開元十八年,其根據(jù)是《與韓荊州書》中說過:“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惫险J為:“李白在三十歲要‘歷抵卿相’與王公大人等交游,只有到西京去這樣才有可能?!爆F(xiàn)在我們對照李白在三十歲時寫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道要“西入秦海,一觀國風”,證明郭老說的“李白在三十歲時斷然去過一次西京”是正確的[5](P48)。郁先生不僅認為此《書》作于開元十八年,而且認為此《書》也足以證明李白開元年間到過長安。上述學人觀點都是建立在李白生于長安元年的基礎之上,王琦在《李太白年譜》長安元年下考辨曰:
舊譜起于圣歷二年乙亥,云白生于是年。按曾鞏序,享年六十四,李陽冰序載李白卒于寶應元年十一月,自寶應元年逆數(shù)六四年乃圣歷二年也。薛氏據(jù)之,故曰李白生于是年。然李華作太白墓志曰年六十二,則生于長安元年。以《代宋中丞自薦表》核之,表作于至德二載丁酉,時年五十七合之,長安元年為是[1](P1243)。
王琦提出的李白生于長安元年的觀點遂被學人所認可。以李白生于長安元年論,開元十八年他正好三十歲,這也符合《書》中所說的,“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迄于今三十春矣”。又據(jù)《書》中所云“……而許相公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于此,至移三霜焉?!保?](P1584)以此逆推,李白娶許氏當在開元十五年??墒钱斘覀兘Y合《書》審視李白出蜀后至開元十五年這一段行蹤時,我們發(fā)現(xiàn):李白自開元十二年秋出蜀①郁賢皓先生在《李白出蜀年代考》一文中,通過對李白相關詩歌的考證,認為李白出蜀時間應在開元十二年。此說目前已被學界所認可,本文在此從之。詳細論述可參看郁賢皓著:《李白叢考》,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出蜀后在江陵至巴東要呆上一年多,這到開元十五年則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這么短的時間要實現(xiàn)《書》中所說的:“遠客汝海,南游蒼梧,東涉溟?!保c友人吳指南游洞庭,吳指南不幸逝世,還要草葬,之后到金陵、廣陵,再是數(shù)年后又回到洞庭遷葬吳指南的這一系列事件,這似乎不大可能。故我們認為:開元十五年李白沒有娶許氏。既然開元十五年李白沒有在安陸娶許氏,相應的《書》也就不作于開元十八年了。
開元二十一年后。持此觀點的是劉廣英先生,他在《?李白初入長安的若干作品考索?商榷》一文中認為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作于開元二十一年后。他在文中說道:
《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有“前此郡督馬公”“謂長史李京之”及“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于此,至移三霜焉”,說明李白上書裴長史比李長史晚三年,時間當在開元二十一年后[6]。劉先生主要是根據(jù)清人顧祖輿《讀史方輿紀要》卷五所說的:
景云二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尋以重權難制,罷之。惟四大都督如故。開元十七年以后,潞、益、并、荊,揚為五大都督,又更定上中下都督之制,其中都督凡十五……[7](P1534)
以此認為安州復置都督府在開元十七年以后。
可是當我們仔細閱讀這段史料后,發(fā)現(xiàn)其與史書記載是有出入的。首先是開元十七年邊地中、下州都督府依然存在,并不是“惟四大都督如故”,如《新唐書·周利貞傳》:
周利貞開元三年授夷州刺史……未幾復授黔州都督[8](P5913)。
《全唐文》卷三一二《幽州河北節(jié)度使燕國公文貞張公遺愛頌并序》載:
開元六年,張說幽州都督任[9](P372)。
《通鑒》卷二一一至二一三載:
開元二年鄯州都督楊矩……因以入寇,悔懼自殺。
開元四年,松州都督孫任獻襲擊吐蕃于城下,大破之。
開元五年,三月……復置營州都督府于柳城。
開元九年,正月,制削楊敬述公爵,以白衣檢校涼州都督仍充諸使。
開元十年,前廣州都督裴伷先下獄,上與宰相議其罪。
開元十六年秋,十月,吐蕃大將悉未朗寇瓜州,都督張守珪擊走之[10](P6704-6782)。
其次,從安州看,開元前期并未罷都督府,不存在“十七年復置”的問題,《舊唐書·劉子玄傳》(卷一○二) :
開元初,……九年,長子貺為太樂令,犯事流配,子玄詣執(zhí)政訴理,上聞而怒之,由是貶安州都督府別駕[11](P3173)。
《舊唐書·韋抗傳》(卷九二) :
抗,……開元八年,河曲叛胡康待賓擁徒作亂,……尋以薦御史非其人,出為安州都督,轉蒲州刺史。十一年,入為大理卿[11](P2963)。
《文苑英華》載有蘇颋撰《刑部尚書韋抗神道碑》(卷八九六) :
……公(韋抗)確乎不拔,條奏其罪,公之正也。以郡縣吏坐贓法受,貶安州都督[12](P4719)。
不過劉先生提出此《書》作于開元二十一年后的說法并沒有錯,可是具體作于那一年,他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反而因此卻否認了李白開元年間去過長安的說法,這恐怕是不妥的,因為從李白的詩文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他開元年間去過長安。
《書》云:“(白)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jīng)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笨芍畎自谧鞔恕稌窌r,已經(jīng)三十歲了。從“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得知李白娶許氏安家于安陸時為二十七歲。同時,我們還知道,李白在娶許氏安家于安陸之前,已經(jīng)“遠客汝海,南窮蒼梧,東涉溟?!?。正如前文所說,如果以李白生于長安元年去推算他開元十二年秋出蜀至婚前這一段行蹤,我們發(fā)現(xiàn)有許多事情要在不到兩年內(nèi)完成似乎不可能。那么,此期李白的行蹤到底怎么回事?所以我們只能將目光轉移到李白的生年上。
目前關于李白的生年主要有三種說法:圣歷二年、長安元年和神龍元年。
圣歷二年源于宋代的曾鞏。曾鞏認為:李白卒于寶應元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四歲。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作于至德二年,屆時李白五十七歲。以此逆推,提出了圣歷二年的觀點。曾鞏說李白卒于六十四歲,不知他的根據(jù)是什么。但是其李白卒于寶應元年十一月的說法,乃是源于李陽冰《草堂集序》的落款:“時寶應元年十一月乙酉也?!痹栒J為,李陽冰《草堂集序》之落款就是李白的卒年。
長安元年源于清代的王琦。王琦在《李太白年譜》長安元年下的考辨中繼承了曾鞏李白卒于寶應元年十一月的說法和《為宋中丞自薦表》作于至德二年,屆時李白五十七歲的觀點,以李華墓志考證曾鞏所言李白卒時享年六十四歲的誤說,提出享年六十二歲的觀點,并以此推論,李白生于長安元年。當下的學術界大都持這種觀點,我們的教科書也說明了此種事實,前面詹锳、安旗和郁賢皓等先生就是采納了此種說法。
裴斐先生和康懷遠先生力主唐人神龍元年,然惜其論述不多。事實上,唐人的載述皆言李白生于神龍元年。李陽冰《草堂集序》:
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1](P1443)。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神龍初,潛還廣漢[1](P1462)。
呂華明先生在《李白新考論》中對李白生于神龍元年進行了系統(tǒng)的考證,查考出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并非如王琦所說的作于至德二載,而是作于上元二年,以此逆推,得出李白當生于神龍元年。
以上我們之所以花了如此篇幅對李白生年問題作以交代,其目的還是為了便于探討李白出蜀后至婚前這一段行蹤,為《書》的寫作時間提供佐證。眾所周知,李白出蜀至婚前這段時期的行蹤極為復雜,詩文亦多且雜。就歷來公認的他這一時期的行蹤來看,兩年多的時間也很難排比下來。他要遇司馬承禎于江陵,要草葬吳指南于洞庭,數(shù)年之后又要趕回來為其歸葬,在這期間他與孟浩然的交游至少有兩到三次。從地點上來說,他到過江陵、安陸、襄陽、汝州、洛陽、江夏、洞庭、廬山、揚州、越中、會稽等地。這么多的事情,這么廣闊的地域,辦事和行程都要時間,從其詩文所記載的季節(jié)變化看,也遠遠超過兩年多。可是如果以李白生于神龍元年論,三十歲應當是開元二十二年,再依據(jù)《書》中所言,李白娶許氏當在開元十九年。開元十二年秋出蜀至開元十九年則有七年時間,七年的時間去處理出蜀至婚前的這一系列事件,從時間上來說就寬裕和客觀多了。所以,本文認為《書》作于開元二十二年,李白娶許氏在開元十九年。下面將分別論述他婚前和婚后的行蹤。
他娶許氏之前即開元十九年前會不會在安陸呢?答案是肯定的。《書》中提到了與“前此郡都督馬公”的交往,我們認為馬公是判斷李白這一時期行蹤的一個關鍵。馬公究竟是何許人物?何時在安州任都督?郁賢皓先生在《安州馬都督考———李白交游考證之三》[13]一文中,結合馬正會在安州都督、隴右節(jié)度使任時的考證,指出“郡督馬公”是馬正會,其任時在開元十一年至開元十七年,在沒有更為完整的資料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郁先生的考證是正確的,故李白與馬公的交往只能在開元十一年至開元十七年間。開元十四年前,李白的足跡還未踏上安州的土地。至于李白在開元十二年秋至開元十四年春的行蹤,呂華明先生在《開元十二年秋至開元十四年春李白行蹤新考證》中指出:
開元十二年秋,李白出蜀作《峨眉山月歌》《初下荊門》,出蜀的目的是繼承父業(yè),亦商亦游,兼求功名,訪道。其父在長江沿線商賈設置了三個莊口:江陵、安陸、金陵,李白寓居于第一個莊口,并開始打點長江上游的生意。開元十三年春,《早發(fā)白帝城》。開元十三年歲末,作《自巴東舟行經(jīng)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開元十四年春,作《宿巫山下》《荊門浮舟望蜀江》,不久,與司馬承禎相遇江陵,作《大鵬遇希有鳥賦》,而后作《渡荊門送別》,離開江陵,前往安陸[14](P121)。
換句話說李白與馬公的交往只能是在開元十四年以后至開元十七年間的這段時間了。開元十四年春,李白作《渡荊門送別》告別江陵,來到他們李家生意上的第二個莊口———安陸。在安陸,他寓家北壽山,這在他此期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中有記錄:“淮南小山謹使東峰金衣雙鶴,銜飛云錦書于維揚孟公足下”[1](P1220)。寓家后,他是否立刻與馬公有過交往呢?我們認為也不太可能。因為李白在《書》中明確寫道他要東游維揚,與友人吳指南游洞庭,結果吳指南不幸逝世,數(shù)年之后還要遷葬他。從呂華明先生《開元十四年春至開元十五年秋李白行蹤及交游新考證》中我們獲知,李白在開元十五年將東涉溟海。之后他就到洞庭遷葬了他的友人吳指南于鄂州,于開元十七年回到了安陸,這樣便有了與馬公的交往。由于在商賈中失敗,血本無歸,李白回到安陸于馬公交往后前去汝州,這從《上安州李長史書》可以看出:“白孤劍誰托,悲歌自憐。迫于凄惶,席不暇暖。寄絕國而何仰?若浮云而無依。南徙莫從,北游失路。運客汝海,近還鄖城?!痹谶@里李白對自己當時的處境描述應該是比較凄慘的。之所以前往汝州投親,呂華明先生在《開元十四年春至開元十五年秋李白行蹤及交游新考證》中指出:
李白的父親因李思正的關系,在夔州做有生意,李白出蜀后,也曾經(jīng)在夔州一帶接著打點這些生意。這說明李白父子與李思正的關系非常密切。由于從兄弟的關系,所以商賈失敗后,便去投親[14](P157)。
可是這次投親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處境的凄惶使得李白開元十八年從汝州回安陸后,由于酒醉未回避李長史之車駕,冒犯官威。這在《上安州李長史書》中說得很清楚:“而遙觀君侯,竊疑魏洽。便欲趨就,臨然舉鞭,遲疑之間未及回避。且理有疑而成過,事有形似而類真,惟大雅含弘,方能恕之也?!保?](P1229)所以他就上書李長史解釋誤撞乘駕之原因,以期解除誤會,并附上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希其賞識薦拔??墒墙Y合李白后來的詩文看,李長史并沒有賞識他。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元十九年李白被許家招為女婿。
那么他婚后會不會如前人所說的那樣,在安陸久居三年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jù)李白在長安期間寫的《寄遠十二首》其八:“憶昨東園桃李紅碧枝,與君此時初別離”和他在新平寫的《豳歌行上新平長使粲》[1](P1170):“憶昨去家此為客,荷花初紅柳條碧”[1](P379),我們推斷出這是回憶春天離別時的景象,可這究竟是哪一年春天的景象呢?我們根據(jù)李白《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所提供的史實,可知李白開元二十年春天在長安。關于這首詩的系年,自清代王琦將其系于開元二十年以來,王琦《李太白年譜》載曰:
有《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詩。是年正月,以禮部尚書信安王祎為河東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將兵擊奚、契丹。三月,信安王祎與幽州長史趙含章大破奚、契丹于幽州之北[1](P1582)。
學者大都從其說,郭沫若先生進而認為此詩作于東都洛陽。作于開元二十年是沒問題的,可是通過檢索史料和對唐代其他詩人詩歌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此詩并非作于洛陽,而是寫于長安?!杜f唐書·玄宗紀》卷八載:“(開元二十年)二十年春正月乙卯,以禮部尚書、信安王祎率兵討契丹?!保?1](P197)開元二十年春信安王征討契丹一事,唐代其他詩人亦有詩歌記載,如儲光羲《貽鼓吹李丞時信安王北伐李公王之所器者也》詩曰:“出車發(fā)西洛,營軍臨北平。”[15](P1401)北宋以洛陽為西京,號洛陽曰西洛,但唐代相反,則以洛陽為東洛。李嶠《龍》詩:“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保?5](P719)李白《鳴皋歌送岑征君》:“掃梁園之群英,振《大雅》于東洛?!保?](P395)韓愈《縣齋有懷》:“求官去東洛,犯雪過西華。”[15](P3781)古時有伊洛和渭洛之分,伊洛之洛作雒,后改作洛,為別于渭洛之洛,就以洛陽之洛為東洛,而以渭洛之洛為西洛,渭洛地近長安,故儲詩以西洛代長安。由儲詩可見李祎北征,出發(fā)于長安,其幕僚梁公昌亦應在長安,因而李白贈梁公昌的詩只能是在長安而不在洛陽。又據(jù)對李白的《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系年的考證①關于此詩系年,郁先生根據(jù)清人王琦李白生于長安元年的觀點,認為此詩作于開元十九年??墒莿⒔鹌?、呂華明先生通過在對詩中的“苦雨”進行考證后,認為此詩并非作于開元十九年秋,而應該是開元二十一年秋,地點:終南山玉真公主別館。詳細論述可參考看劉金平、呂華明《李白?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系年新考》一文,見薛天緯主編:《中國李白研究》(2008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版。,我們可知開元二十一年李白也不在安陸。再據(jù)杜甫《飲中八仙歌》提供的事實和“八仙”中蘇晉卒于開元二十二年史實,所以我們就不難斷定李白于開元二十二年以前肯定去過長安。
綜上所論,這個春天自然就是開元十九年春了,李白在這年春天離開了安陸,也就是說李白婚后并沒有在安陸久居,而是去了長安。
李白開元二十二年在不在安陸呢?我們認為他在。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下李白的另一篇干謁文章《與韓荊州書》。呂華明先生在《李白?與韓荊州書??贈孟浩然?著年考論》中認為這篇文章當作于開元二十三年春,地點在襄陽[16]。呂華明先生的考證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開元二十三年春李白不在長安,在襄陽。又據(jù)李白《梁園吟》中的“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1](P391),這兩句歷來被學界公認為是李白開元年間離開長安時寫的。可是李白究竟是哪一年離開長安?我們認為是在開元二十二年離開的。因為結合李白于開元二十一年在玉真公主別館所作的詩文和他這一時期的其他詩歌看,李白開元年間去長安并沒有實現(xiàn)求仕的目標,無奈之下于開元二十二年離開了長安。之后他回到了安陸,與裴長史有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作下此《書》。他作此《書》的目的是什么呢?一般認為李白作此《書》是為了雪謗??墒钱斘覀冎匦聦徱暳死畎走@一時期的行蹤后,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作此《書》并非僅僅是為了雪謗,更重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干謁,也就是希望通過裴長史的舉薦,實現(xiàn)他“歷抵卿相”的愿望。不過雖然是干謁,但李白還是充滿自信,正如其在《書》的最后說道:“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遂之長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如此自信就在于他剛從長安回來,雖然長安之行沒能讓他在政治方面一展才華,但卻使他結交了許多達官貴人、官宦子弟、游俠好友,獲得了“當朝揖高義”“舉世欽英風”的美名。李白寄希望于裴長史,可是結合李白的其他詩文,我們發(fā)現(xiàn)裴長史并未舉薦他,他也并未立即再去長安,一直到天寶年間,他才再次踏上長安的土地。
綜合以上所論,我們可知《書》當作于開元二十二年,即李白在開元十九年于安陸娶許氏之后赴長安求仕,在長安求仕未果于開元二十二年春夏之交回到安陸家中。在安陸,為了獲得裴長史的舉薦,他寫下了這篇干謁文章。由此看來,此《書》也成為李白開元年間去長安的又一有力佐證。
參考文獻:
[1]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詹锳.李白詩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詹锳.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4]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M].濟南:齊魯書社,1982.
[5]郁賢皓.李白叢考[J].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6]劉廣英.《李白初入長安的若干作品考索》商榷[J].人文雜志,1984,(4).
[7]朱金城,瞿蛻園.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董浩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李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
[13]郁賢皓.安州馬都督考———李白交游考證之三[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3).
[14]呂華明.李白新考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15]彭定求等.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6]呂華明.李白《與韓荊州書》《贈孟浩然》著年考論[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
[責任編輯趙琴]
【法學研究】
Study On Li Bai's On the Anzhou Pei Zhang Shi Letter
SUI Xiao-hui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 Colleg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Abstract:On the Anzhou Pei Zhang Shi Letter is the study of the whereabouts of Friendship between Li Bai Kaiyuan important works.On the Anzhou Pei Zhang Shi Letter line calendar confirming has different versions.In this paper,combining with Li Bai's poems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the whereabouts of friends think that the letter should be made in Kaiyuan twenty-two years,and the purpose of writt is to get Pei Zhang Shi' s recommended,thus provide evidence for Li Bai Kaiyuan years.
Key words:Kaiyuan eighteen years; Kaiyuan twenty-one years later; Kaiyuan twenty-two years; The whereabouts of friends
作者簡介:隋曉會,女,陜西澄城人,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從事古代文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4-0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152/j.cnki.xdxbsk.2015-05-012
中圖分類號:I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