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現代化視域下的“中國道路”及其世界意義

      2015-02-25 10:05:03張興國江敦秀
      學術交流 2015年5期
      關鍵詞:中國道路現代化道路

      張興國,江敦秀

      (遼寧大學a.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b.馬克思主義學院,沈陽 110036)

      政治學研究

      現代化視域下的“中國道路”及其世界意義

      張興國a,b,江敦秀b

      (遼寧大學a.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b.馬克思主義學院,沈陽 110036)

      “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本文試從選擇背景、生成性質和影響意義三個角度,對“中國道路”的世界性進行解讀與闡釋?!爸袊缆贰钡氖澜缧员憩F為中國如何面向、走進、融入和參與現代化及現代性的歷史過程;“中國道路”中的“社會主義”意味著不同于資本主義、“西方模式”的現代化實現方式乃至人類現代性文明新形態(tài)的創(chuàng)生;“中國道路”中的“中國特色”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創(chuàng)的實現中國現代化、建構中國現代性的特色,是揚棄“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面向世界展現社會主義所應有的開放性、包容性新形象的特色;“中國道路”給予我們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啟示,是學會善于從普遍性視角理解、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系。

      現代化;中國道路;世界意義

      現代化、全球化(全球化在本質上是現代化的全球化)成為主流、浪潮的當今世界,規(guī)定了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今時代的本質特征。在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化、全球化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性特征;因此,從現代化視域這一普遍性視角反思“中國道路”的選擇背景、生成性質及其影響意義,并以此來審視中國社會的現狀,思考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展望中國崛起的未來,會更有利于建立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及其“理論”和“制度”的自信。

      一、“中國道路”選擇的時代背景

      中國道路選擇的現代化背景表現為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需要”兩個方面:

      一方面,從外部環(huán)境即當時世界形勢看。在歷史時間的緯度上,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標志著中華民族面臨社會轉型即社會發(fā)展道路時代性選擇。與此同時,對于19世紀西方主要國家而言,則是社會現代化的世紀,以工業(yè)化為主要標志的現代化浪潮席卷歐洲。英、法等西歐主要國家通過17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上半葉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社會統(tǒng)治,為資本主義成長清除了制度障礙,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得到迅速發(fā)展。英國從18世紀40年代開始的工業(yè)革命,拉開了由資本主義手工業(yè)生產階段向大機器工業(yè)階段過渡的序幕,直到19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其他歐洲主要國家也先后完成工業(yè)革命進入工業(yè)社會。工業(yè)化的結果是在直接引起生產力迅速提高、物質財富急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社會各領域、各層次的巨大變化,導致社會基本形態(tài)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轉向現代工業(yè)社會。這一轉向標志著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根本轉型——農耕文明轉向工商文明。至此,發(fā)源并成型于歐洲并向世界其他民族國家擴張的現代化發(fā)展模式,以工業(yè)化為主要標志和內容,以全球化為顯著特征,更以無法抗拒的誘惑力或強制力,對人類現存的(農業(yè))社會制度形態(tài)、生產方式、生活樣式、思維觀念發(fā)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沖擊。這就是19世紀中國身處的外部環(huán)境,即面臨的世界大趨勢、大背景。

      另一方面,從內部需要即中國自身社會發(fā)展面臨的根本問題看。19世紀的中國社會面臨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轉型。因為,肇始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運動向世人昭示:人類社會形態(tài)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整體性轉換,不是哪一個民族國家社會發(fā)展遇到的特殊性問題,而是人類整體面臨的普遍性問題。人類社會從傳統(tǒng)進入現代,是人類社會自然演進的必然環(huán)節(jié)、必然趨勢,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當然也不能置身度外。如果說中國社會發(fā)展有其特殊性的話,這個特殊性不是中國社會要不要轉型的問題,而是如何轉型即轉型采取何種方式、途徑的問題。具體表現在,這一轉型是源于內驅力、自覺而為,還是迫于外部壓力、被動而行。眾所周知,中國對現代化的初次選擇(社會轉型)屬于后一種情況,余英時先生將其表述為“刺激——反應”說,而用現代化理論家們的表述就是所謂“外源型”現代化。①現代化是一個具有廣泛涵蓋性、綜合性的概念,被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個學科所使用,研究者們也從工業(yè)化、科技革命、經濟落后國家“趕超”發(fā)達國家、心理態(tài)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不同角度去理解、定義現代化。本文傾向于羅榮渠先生從歷史的角度做出的廣義解釋:“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yè)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yè)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的全球性大轉變過程,它是工業(yè)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眳⒁娏_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7、102頁。也就是說,當時國人對自己所處社會的根本性問題的認識,主要還是因外部刺激后開始“睜眼看世界”而引發(fā)的,因外部力量的沖擊引起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感慨以及“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感悟。不過,無論是內源還是外源、自覺還是被迫,國人畢竟選擇了既順應時代趨勢、世界潮流(現代化、全球化)又符合國情實際、契合中國社會根本問題(社會轉型)的現代化道路。中國走向現代化道路正是“外部環(huán)境”與“內在需要”相互契合的結果。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世界現代化趨勢的理論表達。雖然馬克思從未使用過現代化、現代性、全球化一類用語,但他的世界歷史理論確以深刻的歷史眼光、鮮明的時代立場和高超思辨的哲學邏輯,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現代化特別是工業(yè)化過程中,以機器大工業(yè)為物質技術基礎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在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開創(chuàng)世界歷史新時代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基礎性作用。在馬克思看來,隨著機器大工業(yè)生產的快速發(fā)展,“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的越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保?]88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來,大工業(yè)生產“首次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tài)”[1]114?!百Y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保?]276而且,在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過程中的某一項技術發(fā)明都可能被賦予世界歷史的意義。就此,馬克思作了一個比喻:“如果在英國發(fā)明了一種機器,它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的無數勞動者的飯碗,并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那么,這個發(fā)明便成為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實?!保?]89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種狀況是以世界市場的存在為前提的?!辈粌H如此,每個人的存在也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與世界歷史直接相聯系的各個人的存在?!保?]87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甚至認為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的過程,是“農村從屬于城市”“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東方從屬于西方”[1]277的歷史變革過程。

      馬克思從民族史轉向世界史的宏觀歷史必然性的高度,對現代化的時代性與世界性進行了深入的辯證分析:一方面深刻批判了資本天生的貪婪本性及其資本掠奪造成的血與火的編年史;一方面又客觀地評價了理性驅動、資本擴張在推動生產力發(fā)展中的巨大能量,特別是在突破民族、地域的界限和偏見、彰顯現代化、現代性的時代性和世界性特征、推動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過程中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見,如果說現代化(主要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化)的形成及其時代性與世界性特征的全球性展開,為中國道路生成提供了外部世界環(huán)境的話,那么,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在客觀上則為中國道路的選擇提供了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歷史深度的理論依據和觀念之源。

      二、“中國道路”生成的現代性質

      羅榮渠先生曾把中國人對現代化的認識、認同即現代化意識的演變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以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自強運動)為開端;第二階段以辛亥革命開始為標志;第三階段以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為起點;1978年以來為第四階段[2]410-411。如果從中國人對現代化道路選擇和如何實現的角度來看,以上的四個階段可以歸結為兩大階段——前兩段為第一階段,后兩段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原則上解決了現代化道路的選定問題;后一階段則解決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實現方式問題。這兩大階段也可以說是對中國道路的兩次選擇。兩次選擇的主題有所不同:第一次(第一階段)的主題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內容;第二次(第二階段)的主題則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實現方式。站在今天立場回顧中國道路的選擇及其實現歷程,應該說以19世紀60年代為開端的第一階段,屬于中國道路的“求索”階段,以1949年為標志開始的第二階段,則是中國道路的“形成”階段。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道路”的全稱表述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全面把握“中國道路”性質應重視三重視角:一是從民族與世界關系的角度看,中國道路是一條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二是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制關系”的角度看,中國道路是一條“社會主義”道路;三是從與傳統(tǒng)社會主義、“蘇俄模式”的比較上看,中國道路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實際上,這三重視角也是構成“中國道路”的三個要素、三重取向,“中國道路”的世界歷史性就蘊含于此“三位一體”之中:

      1.作為“現代化”的“中國道路”。從以上關于“中國道路”選擇背景的討論可見,現代性、現代化是“中國道路”選擇和形成的共同基礎——也是構成“中國道路”三要素中另外兩個要素(“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的前提和基礎,進而規(guī)定了“中國道路”的世界性、歷史性。其一,從橫向看,“中國道路”體現現代化的世界性?!爸袊缆贰辈皇枪铝⒌模皇敲撾x世界發(fā)展主流的旁門左道,而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代世界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成員。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在追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不但可以分享現代性、現代化的積極成果,也要面對和解決因現代化帶來的世界性共同問題,承擔由此產生的各種后果。中國現代化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與世界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緊密、深入和廣泛。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進步,世界的進步也離不開中國的發(fā)展;所謂中國問題也是世界問題,世界問題也是中國問題。中國與世界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緊密聯系、深度介入之中。因為,“農業(yè)文明是地方性的,工業(yè)文明是世界性的”,工業(yè)文明使人類發(fā)展顯現出一種全球性一致的趨勢[2]85。這些都是現代化世界性的橫向體現。其二,從縱向看,“中國道路”體現現代化的歷史性?!爸袊缆贰钡臍v史進程作為世界現代化的一個部分、一個環(huán)節(jié),昭示著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時間性維度,即現代化過程將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階段。如果以“現代、現代性、現代化”的水平、程度為評判尺度來看,當前中西方社會發(fā)展不在同一個歷史時間段上。如果說,后者主要面臨的是如何克服因過度現代化而出現的種種弊端,如何“走出”現代社會進入所謂“后現代”的問題;而我們所直面的社會發(fā)展主題卻仍然是如何實現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社會轉型,“走進”現代化、現代性、現代社會的問題[2]443。而且,從人類進步的整體角度看,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社會轉型的完成并不意味著現代化的終點,而是現代化新階段的開啟。顯然,現代化的中國(或中國的現代性建構)仍處于創(chuàng)生的過程中,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仍然光榮而艱巨,需要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與韌性。

      2.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道路”。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最終選定了社會主義的實現方式,這是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基于自己的國情和世情作出的理性選擇。這一選擇的普遍意義在于它實現了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內在契合。其一,從理論上看,現代化既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更是其原因;而社會主義在本質上與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相聯系。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根本動力的原理是唯物史觀的第一原理。這一原理確證:社會發(fā)展中的一切改變(社會的進步、停滯或退步)最終都要歸結于生產力的狀況。換言之,社會發(fā)展中一切改變的根本原因及其結果,只有從生產力狀況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釋。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中,“只有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發(fā)展到甚至對我們現代條件來說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產提高到這樣的水平,以致使得階級差別的消除成為真正的進步?!保?]因此,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社會主義與現代化一樣,必然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結果,同時也是它的原因。其二,從實踐上看,社會主義與現代化內在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關系,全世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與現代化本質聯系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得到雙重確證。特別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功實踐,以及在世界上產生的積極、廣泛的影響,打破了西方現代性的“鐵籠”,改變著以西方現代化模式馬首是瞻的自卑心態(tài)、觀念和追隨者、模仿者的角色形象。因此,選擇社會主義作為中國現代化的實現方式,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深邃的歷史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同志才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保?]因為,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方向。

      3.作為“中國特色”的“中國道路”。有學者研究認為,在人類發(fā)展史上,社會主義實現了三次歷史性飛躍: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形態(tài)向科學形態(tài)、從理論形態(tài)到實踐形態(tài)的轉變;第三次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向度”與“世界向度”的結合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社會制度,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從“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當代形態(tài)”的轉變[5]。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尤其對“中國道路”特色內涵的把握具有啟示意義: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就是指“中國道路”告別了社會主義的“傳統(tǒng)形態(tài)”轉向社會主義的“當代形態(tài)”。在“中國特色”所顯示的“中國道路”的獨特性中,內涵著“中國道路”的當代性;也就是說,“中國特色”是以“特色”為載體或者說是以“特色”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當代形態(tài)”,彰顯社會主義的世界性?!爸袊厣钡漠敶员憩F在:其一,開放性。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敏銳發(fā)現并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時代主題的轉變——從“戰(zhàn)爭與革命”轉向“和平與發(fā)展”,緊密結合中國共產黨在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自身的歷史方位的轉變——從革命黨轉向執(zhí)政黨,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性選擇,開啟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通過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在經濟形式、政治體制和文化觀念等方面全方位超越“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尤其是在關涉社會主義當代命運和“中國道路”根本性質這類具有時代性、世界性的重大課題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其二,包容性。“中國特色”作為區(qū)別于“傳統(tǒng)形態(tài)”的社會主義“當代形態(tài)”,在堅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立足“當代”突破“傳統(tǒng)”,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成功結合。實踐證明,放棄計劃體制接納市場體制,一方面說明市場經濟規(guī)定了當代世界經濟基本屬性,從經濟的角度看,現代化、全球化就是市場經濟化,而市場經濟是各個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全球化也證明了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原理的真理性。把市場作為手段為社會主義(目的)服務,證明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不但可以共存,而且可以相融。因此,“中國特色”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和“現代化”相契合的“特色”。

      三、“中國道路”彰顯的世界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道路”的國際地位、國際形象和世界價值。近年來,關于“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奇跡”“中國道路”“中國影響”“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等熱詞、熱議,都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中國道路”的時代性質和世界品格。

      1.以現代化為核心內容與價值指向,展示“中國道路”的世界性形象。以現代化為核心內容與價值指向的“中國道路”,體現了中國與時代同行、世界同步的良好國際形象。認識中國道路可以有三個緯度,即歷史、當下和未來。現代化是“中國道路”三個緯度的基點與核心。從近代以來的歷史看,中國道路就是一條選擇現代化的道路;從當下現實看,中國道路是一條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從未來前途看,中國道路是完成現代化、構建中國現代性社會的道路。面向現代化、融入現代化、參與現代化是中國道路的本質特征,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主導脈絡。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認同、融入現代化的程度與激情、積極參與現代化的智慧與勇氣空前提高,前進的步伐空前加快。尤其在接受市場經濟規(guī)則、加入WTO等世界性國際組織之后,對外開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能在更大空間、更廣泛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機制下的各類國際性行動,特別是面向現代化的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中國道路”的國際地位、國際形象和世界價值。并且,經濟發(fā)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中國GDP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口總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從而為“中國道路”的國際影響力贏得更廣闊的空間。因此,從世界現代化的視角看,“中國道路”的成就及其世界性影響力,是中國自覺面向、融入、參與現代化的必然結果。

      2.打破“西方模式”神話,體現“中國道路”的世界性影響。就“中國道路”而言,如果說面向現代化的選擇是“立題”,那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選擇就是“破題”——破解了中國如何實現現代化的時代課題。“中國特色”道路的成功進一步證明了現代化的西方道路并非唯一,證明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工業(yè)文明雖然具有普適意義,但并非唯一的普適性發(fā)展模式;或者說:“資本主義的全球性質決定了其替代模式的普遍性”[6]。江澤民在聯合國發(fā)表演講時曾經說過:“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間不能只有一種色彩一樣,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fā)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保?]這說明,如果說現代性、現代化反映的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必然性的話,那它就只能被“發(fā)現”而不可能被“發(fā)明”。在這個意義上說,雖然現代化首先在西方出現但絕不是西方的獨創(chuàng)。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還可以說,中國道路之所以被人稱之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那是因為,它在瞄準以現代化為社會發(fā)展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超越:一是“中國道路”超越了資本主義靠軍事戰(zhàn)爭和經濟掠奪的現代化道路,而是通過和平發(fā)展、互利共贏的方式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即以和平的方式發(fā)展,以文明的行為和姿態(tài)崛起。二是“中國道路”的實踐經驗對非西方的“后發(fā)型現代化”國家解決“全球化與地域性”關系的共同課題,具有普遍的示范作用,在很多方面提供可資借鑒的觀念和做法:如科學高效的決策與執(zhí)行,廣泛有效的人民民主,層層歷練的選賢任能,市場和社會兩只手協同發(fā)力,等等[8]。事實上,“中國道路”已經引起西方學者和第三世界的廣泛關注:他們認為所謂“中國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國的發(fā)展沒有采納“華盛頓共識”,這種模式所帶來的理念不僅僅不同于以西方經驗為中心的意識形態(tài),而且還在發(fā)展中國家“產生了顯著的效果”,從而動搖了西方經驗所謂的普適價值與這些普適價值所維護的戰(zhàn)略利益和現實利益,以及迄今為止由西方主導的國際游戲規(guī)則[9]?!爸袊缆贰背蔀橛袆e于西方但同樣具有普適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可能性。因為,兩種文明意味著兩種普遍性,意味著各民族國家對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增加了另一種選擇的可能性[10]。

      3.突破“傳統(tǒng)社會主義”觀念和體制束縛,彰顯社會主義的“世界向度”?!爸袊缆贰钡膶嵺`經驗不僅超越了西方的、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模式,同時又突破傳統(tǒng)社會主義觀念、超越“蘇聯模式”,使社會主義朝著既從本國實際出發(fā),又與時代特征緊密結合的方向健康發(fā)展[11]。從“中國道路”實現的這兩個超越來看,“中國道路”的“特色”不僅僅體現了“中國道路”的獨特性、獨創(chuàng)性,也彰顯了社會主義所應有的“世界向度”。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傳統(tǒng)社會主義”超越的集中體現,顯示了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世界眼光。按照鄧小平的理解,“現代形態(tài)”的社會主義就是:把發(fā)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把消滅剝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發(fā)展目標;把計劃和市場作為手段共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把“三個有利于”作為一切工作成敗的衡量標準,等等。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劃時代創(chuàng)新,重塑了社會主義的世界聲譽和時代形象。正是在“世界向度”的意義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愧于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之圣譽。

      4.善于從普遍性視角看事物,是“中國道路”的一種方法論啟示。在全球化日益廣泛且深入發(fā)展的當今時代,地區(qū)性事務與世界性事務區(qū)別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需要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更復雜。以中國與世界關系為例,由于全球化的持續(xù)拓展和不斷深化,使地方性與世界性問題相互交錯、轉化、融合。就中國而言,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改革開放加快了中國走向、融入和參與世界的腳步,使中國的發(fā)展與世界的進步越來越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問題成為世界問題的縮影,世界問題也成為中國問題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我們清醒地認識并明確主張,在當今時代,中國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走向中國[12]。全面客觀地對待中國與世界關系,乃至自我與他者關系,需要辯證地運用特殊(民族)的與普遍(世界)的雙重視角,不可偏廢某一方面。當今全球化時代需要我們在認識和處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時候,應更加突出國際比較和全球對話的維度,學會善于從普遍性角度看待兩者關系。以往我們在思考民族與世界關系上,習慣于強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現在看來,這種認識和觀念有其片面性,應從普遍的、世界的視角看:“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從這一視角看問題,能夠“跳出中國看中國”,突破“身在此山中”的局限。這樣就能夠在當今利益多元、文化多樣而冷暖一體、生死與共的世界上,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這是一種可行的共處之道,也是唯一可行的自存之道[13]。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徐京躍,霍小光.習近平:毫不動搖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EB/OL].新華網·高層動態(tài),2013-01-05.

      [5]李恒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普遍意義[J].嶺南學刊,2013,(1).

      [6]林春.“中國模式”議[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4).

      [7]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0.

      [8]劉奇葆.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J].求是,2014,(20).

      [9]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9,(5).

      [10]汪暉.走向新世界圖景的文化自覺[J].文化縱橫,2012,(2).

      [11]徐崇溫.中國道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4).

      [12]俞可平.關于“中國模式”的思考[J].紅旗文摘,2005,(19).

      [13]童世駿.中國夢背后的精神力量[J].新華文摘,2014,(6).

      〔責任編輯:常延廷〕

      D602

      A

      1000-8284(2015)05-0063-05

      2015-03-26

      遼寧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中日現代化的文化比較研究”(Y201503)

      張興國(1951-),男,遼寧喀左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研究。

      猜你喜歡
      中國道路現代化道路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聽途說
      邊疆治理現代化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青年歌聲(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中國道路視域下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研究
      淺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路徑選擇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16:46
      中國道路與湖南民族地區(q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4:23
      中國道路自信的內在邏輯
      人民論壇(2016年25期)2016-09-28 10:30:20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株洲县| 高清| 石家庄市| 绵阳市| 信宜市| 张家口市| 潼关县| 靖边县| 静海县| 吐鲁番市| 滨海县| 五大连池市| 丽江市| 马尔康县| 防城港市| 吴旗县| 达孜县| 华亭县| 雅安市| 大悟县| 鹤庆县| 梓潼县| 临海市| 石首市| 北碚区| 巴彦县| 太仓市| 丹阳市| 常德市| 堆龙德庆县| 江北区| 镇安县| 昌乐县| 克什克腾旗| 左权县| 墨竹工卡县| 迁西县| 青海省| 阜南县| 涿州市| 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