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先金撰文《“國學”原義斷裂、跨語際挪移與流變性轉換考察》指出,“國學”這個語詞經歷了從中國到日本、再從日本返回中國的一個跨語際移植,以及從古至今的語義斷裂及其流變性轉換的歷程,國學概念史可謂交織于歷時性與共時性、語言史與事件史之間?!皣鴮W”一詞古已有之,在晚清之前其義一直是指國家的教育機構及其制度。日本人使用“國學”詞始于江戶時代,指日本固有之傳統學問。近代“國學”概念主要可分為三種用法:遭遇西方文化沖擊之前中國原有的思想文化與學術體系;以國學為傳統文化的簡稱;近代以來以傳統文化為對象的學術研究體系?!皣鴮W”概念在發(fā)展過程中,過去的深刻體驗被融入其中,未來的期待內容又被納入其中,于是便由保存了舊體驗的回顧性概念轉換為創(chuàng)造未來的展望性概念。在共時性上,“國學”作為一個基本概念綜合了眾多獨特含義,并且關注著更高層次的意義,因此在現實中又存在著廣泛的爭議,也就出現了一時難以統一的局面,再加上人們過于期望國學確立唯一的定義或意義,結果不同理解者之間的紛爭幾乎要將其解構或葬送。然而國學恰恰展示其開放性定義之特質,而今卻更加顯示其魅力并歷久彌新。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以及通過縱向與橫向的比較,人們對于“國學”概念的認識與評價將會更加客觀與公正。
摘自《文史哲》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