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耕耘
不知從何時起,戀物癖就被心理學家視為畸戀的表征,收藏進變態(tài)心理的大觀園中。據(jù)說,戀物是純粹對事物的迷戀,它脫離了對人的好惡,老祖宗“愛屋及烏”的成語說的只是正常人性,沒有考慮到當下社會存在大批只愛屋上鳥,不愛屋內(nèi)人的異類。當然,這也不能苛求,畢竟分類討論是理科生的嚴謹習慣,而文人大多喜歡隨性賦比興。
迷戀的原因要從“崇拜”說起。有人一定會問,那圖騰、神祇、生殖崇拜不也成了戀物癖?NO,這只是一種假象,因為先人所崇拜的歸根結(jié)底是生命化的“人格”。戀物癖最為正宗的嫡傳則應是“拜物教者”,馬克思先生在批判資本主義罪惡的同時,不經(jīng)意卻挖出了戀物癖的線索,真可謂拔出蘿卜帶出泥。戀物無外可歸納為兩類:一是通行物,二是私密物。與此對應,當今社會活躍著戀物癖的兩大品種:一是拜金者,二是性倒錯者。
人總是有著善于自欺的本領(lǐng),媒體常以“劫匪夜搶女生絲襪”這樣的標題獲得讀者的圍觀。我們也往往很配合,先是發(fā)出正義的斥責,然后流出滿意的恥笑,就像飯后擦去嘴上殘存的油漬一樣。人們大概知道戀“私密物”是羞恥的,遂都去當?shù)谝活悜傥镎呷チ恕ky怪會出現(xiàn)那么多拜金炫富女,因為金錢這東西是“通行物”,它具有人見人愛的“通識性”。表面上,拜金只會抬高所謂的“身份”和“品位”,甚至被當作引以為傲的行為藝術(shù),實則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的線上直播。可悲的是,迷戀私物者還知恥,拜金者卻進行臺面上的推廣展示。
拜金與性倒錯都遵循同一個戀物邏輯,即在戀物的同時“謀殺”了人。人淪為一個可被排除的符號,正如被卸下服裝的人體模具徒然無用。拜金者迷戀錢,而不是大款;性倒錯者迷戀私密物,不會探討那女的是蘿莉還是熟女。其實戀物癖是在做減法,迷戀死物畢竟比愛上活人容易得多。當我們使用“性癮癥”這一術(shù)語時,也許它同時暴露了“戀物癖”的病灶——欲望肆虐造成的人類情感的狂亂、麻木與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