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頻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們黨又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就是高度凝練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作為一個重要思想理念, 貫通于黨和國家改革發(fā)展的各項事業(yè)之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 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1],將依法治國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聯(lián)系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科學指明了兩者的耦合性。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是黨的領導方針、政策不斷完善的結果,是發(fā)展民主社會、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只有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依法反腐,才能實現(xiàn)“立治有體,施治有序”的治國方略,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才能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商君書·定分》說:“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 ”[2]由此可以看出,法的制定和實施的根本內容是圍繞人民的生活, 目的是為了使國家得到法治,人民生活有序。 好的法律可以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從而使國家得到更好的治理。 《管子·版法解》說:“凡國無法則眾不知所為,無度則事無儀。 ”[3]由此可見,凡國家沒有法制,民眾就不知道怎樣行事;沒有制度,行事就沒有準則,制度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在對國內形勢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依據(jù)國情做出的最新治國方略, 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從制度層面提供了根本保障。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價值觀的內核要上升為具體法律規(guī)定,外化為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法治的作用是以法律的強制力保證道德規(guī)范的實施。 實際上,法律是以硬約束、 道德是以軟約束的方式來促進社會道德進步的[4]。 依法治國作為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戰(zhàn)略方針、全面改革的重要目標,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保障了反映人民意志、 得到人民擁護以及為人民認可的價值觀念得以培育和踐行。 沒有對行為的約束和管控, 就不可能高效地實現(xiàn)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用法律來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5],“以法律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 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實踐中,落實到立法、執(zhí)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個方面, 用法律的權威來增強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6]。 依法治國方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法治建設上的提升。 面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尖銳復雜斗爭,依法治國可以調和鼎鼐,凝聚廣泛價值共識;面對具體利益矛盾和各種思想差異時,可以統(tǒng)一思想,引領時代意識形態(tài)。
依法治國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反映,體現(xiàn)了對依法治國方略的認可和支持程度,需要通過依法治國方略這個載體來培育和踐行。 黨和政府對人民的最基本道德要求的體現(xiàn)就是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 它是國家基本價值內涵的體現(xiàn)。 因此, 依法治國的治理過程實質上是公民自我價值教育的過程,是養(yǎng)成社會主義道德習慣、培養(yǎng)社會主義責任感、普及社會主義價值意識、傳播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
在2014 年2 月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 習總書記強調:“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到凝魂聚氣、 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高度。 ”[5]說明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中氣”,是治國理政的“雞湯”,是社會主義建設力量的內生力,是依法治國的內涵支撐。
“從政治思想文化角度看,法治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 ”[7]法律的本質屬性就是剛性地培養(yǎng)公民的思想道德意識, 通過對行為的強制約束來內化公民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提高民眾的潛在道德素養(yǎng)。
中國古代哲學家詮釋的仁、義、禮、智、信、孝、人倫、綱常、敬德、義利等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中國的法律以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為基礎,結合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變革等因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 憲法作為中國的基本法,作為中國一切法律的基礎,應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基本、核心的價值觀念涵蓋在內,其他一切法律的指定和執(zhí)行都要依照憲法的法律基礎進行,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1982 年憲法確立的社會主義法治,是我國改革開放最重要、最根本的法律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法治是黨的領導、 人民主體地位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它科學地回答了我國對處理國家、社會、公民三者關系的基本原則。 這與當今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層面”相對應。 立法的重要根據(jù)是憲法,憲法是其他一切法律制定的基礎。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而憲法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 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高度的法治自覺與價值自信。 ”[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進行了科學提煉,從價值準則上升到價值取向,最后升華為價值目標。 其中,社會層面是基礎,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層,而其核心則是“法治”。 沒有法治,中國仍然停留在“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時代,沒有法治,就不能保證我們的“理論自信”,而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體現(xiàn)。
依法治國的本質是保護人民的利益, 它反映的是人民的意識形態(tài),其性質是社會主義法治,是黨的意志與人民的意志高度融合的結晶。 沒有科學先進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道德作為支撐,依法治國、依法治黨就猶如釜底抽薪、無米之炊,不可能有效地走下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人民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思想, 為今天的依法治國提供了價值支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一個國家的法律能夠得到人民的認可和自覺地遵守, 它一定是與這個國家人民的價值觀念相統(tǒng)一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具有共識性的, 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這個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理想、價值信念、價值信仰的集中反映, 并內化為人們普遍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價值尺度和價值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具有建設性的,一個社會共同遵循的核心價值觀不是單純依靠社會自發(fā)形成的,而是需要正確認識、科學揭示其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有賴于這個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及其代表的積極性建設。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法律的制定就是為了人民能夠遵守,社會的守法品格和精神是需要培育的?!拔覀儜撟⒁獾桨顕m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實現(xiàn)法治。”[9](P20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民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進而表現(xiàn)在行動之上,促進法治中國的建設,才能形成一個依法治國的良好景象。
要推動我國的依法治國實踐進程, 就必須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不然依法治國就猶如揚湯止沸,不能從根本上達到以“法”治國理政的真正目的。
有人感慨,中國改革最難的兩個阻力,一個是思想觀念的轉變, 另一個是人的利益格局重新調整。 必須看到,當前我國的社會階層發(fā)生了新的變化,社會利益格局始終面臨動態(tài)調整,人們的思想多元、多變。 但無論如何,任何一個穩(wěn)定的、良性發(fā)展的社會, 都必須建立和維護一種主流思想和價值觀,即社會道德。 歷史和現(xiàn)實證明,我們今天所要樹立的價值觀,可以成為這樣的社會道德。
法治的內在要求,包括外在的、個人倫理層面的“善”和內在的、社會共同體層面的“正義”兩個方面,前者是個人主義的,后者則是集體主義的。我們構建法治國家,既要注重個人主義價值,又要注重集體主義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實現(xiàn)依法治國奠定了價值基礎, 能夠大大推進法治國家的構建。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之一是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1],政府要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做到公正執(zhí)法、文明執(zhí)法。 要構建法治政府,還須對“法治”和“德治”統(tǒng)籌兼顧,堅持以社會主義道德為基石, 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繼承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培育良好的社會公德和優(yōu)質的個人品德, 為構建法治政府營造優(yōu)良的軟環(huán)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yè)務工作能力、 職業(yè)道德水準, 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 ”[1]法治隊伍是依法執(zhí)政的主體,是構建法治政府的重要因素。 法治隊伍本身就是執(zhí)法者,必須形成正確良好的價值觀念,并真正地內化于心, 其思想政治素質的建設依賴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精髓, 可以時刻督促執(zhí)法者的執(zhí)法行動, 也可使法治隊伍達到自省的目的,對于提高法制隊伍思想素質有極大的幫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中說:“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1], 所有的法律法規(guī)并不只是文字的書寫形式, 而最終是刻在人民的心中,反映在人民思想中的信仰。 依法治國,其實也是對人民進行法治的教育和啟蒙, 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價值的體現(xiàn),是社會法治價值外化為一種社會約束力的價值體現(xiàn)形式。
社會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組成的, 法治社會的形成依賴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法治觀念的形成以及法治行動的形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民形成“法治”的思想價值理念,形成法治的良好社會氛圍,建立全民法律信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是道德方面的價值要求, 但從外在表現(xiàn)來看就體現(xiàn)在遵紀守法的行動中。 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有利于推進我國法治社會的形成。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10]依法治國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 共同推動中華民族早日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以律均清濁,以法定治亂。 習近平說:“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 ”“把守紀律、講規(guī)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11]古人說“規(guī)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12]。 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的規(guī)矩[13]。 要實現(xiàn)“中國夢”,就必須立規(guī)矩,也就是要科學立法;講規(guī)矩,也就是高效用法;守規(guī)矩,也就是嚴格執(zhí)法。依法治國,必然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保駕護航的重要利器。
當前,我國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快馬加鞭、日夜兼程, 但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問題亟需解決。法律規(guī)則意識與責任意識的缺失,不僅嚴重破壞了社會公正與法治, 還導致了個人良知與法律約束力的降低, 從而在整體上影響了中國夢的實現(xiàn),這進一步凸顯了維護公正,加強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為此,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法律意識和公共責任意識, 只有遵守法律規(guī)則,處處依法辦事,才能成就夢想。 “只有通過維護公正,加強法治, 才能筑牢實現(xiàn)中國夢的價值規(guī)則”[14]。從“法律體系”向“法治體系”邁進,是實現(xiàn)中國夢及新一輪改革的突破口或重點任務。
秦漢之際的儒學經(jīng)典《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15]這一段話充分體現(xiàn)了思想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以及道德的基礎作用。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實現(xiàn) “中國夢”是息息相關的,它能夠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支撐和動力支持, 保證我們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要靠政治、經(jīng)濟、科技、軍事等各項硬指標,也要靠意識形態(tài)、文化內涵、道德價值等軟實力的提升。 強大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對內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同時對于其他民族也有著較強的輻射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價值文化,鞏固和擴充了我國的“軟實力”,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
堅實穩(wěn)固的思想是開展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核心價值觀中不僅對國家提出了要求, 也對社會和個人提出了要求,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基石,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念支撐。 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目標是在我黨的大目標——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前提之下提出的,是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的重要保證,這不僅是目前一段時間的戰(zhàn)略目標, 更是今后治國的基本方略。
所有宏偉的目標都需要一個個具體目標的實現(xiàn)作鋪墊,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重要鋪墊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依法治國方略。世情不斷變換,但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將長期處于這一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依法治國都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而提煉凝結的黨的最新理論,將這兩項理論付諸行動是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1] 習近平.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2] 曹振宇.商鞅法哲學研究[ J].史學月刊,2000,(6).
[3] 李增.《管子》法思想[ J].管子學刊,2001,(6).
[4] 韓強.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 J].黨建,2014,(11).
[5] 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385219/,2014-02-24.
[6] 馬一德.以法治推進引領核心價值觀建設[N].遼寧日報,2014-10-14.
[7] 陳金釗.“法治中國”的意義闡釋[ J].東方法學,2014,(4).
[8] 余華.論全面推擠依法治國的價值支點[ 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4,(4).
[9]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10] 用法治為全面深化改革護航[EB/OL].http://www.vz90.cn/qiye/2015/04/12/1330.html,2015-04-12.
[11] 習近平.治理一個國家 關鍵是要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127/c385476-26456330.html,2015-01-27.
[12] 謝暉.沒有規(guī)矩 不成方圓[ J].民主與科學,2014,(1).
[13] 《人民日報》評論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法治保障[ J].理論與當代,2014,(11).
[14] 董軍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夢的內在邏輯論析[ 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5).
[15] 皮蘭嬌.論《大學》的道德修養(yǎng)體系[ 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