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珍
(西藏日喀則市職業(yè)技術學校 西藏日喀則 857000)
如何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瓊珍
(西藏日喀則市職業(yè)技術學校 西藏日喀則 857000)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閱讀形式之一。朗讀教學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再現(xiàn)文章思想內容的一種教學活動。朗讀活動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腦、眼、口、耳等協(xié)調并用的一種智能活動過程。它是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
提高 學生 朗讀 能力
在素質教育已實施多年的今天,我們的很多教師仍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朗讀,只鐘情對文質兼美的課文進行細瑣分散、支離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似乎不能出分數(shù)、不能直接見效的朗讀上。學生不會朗讀,更不會在朗讀中欣賞美、體會美,只知道拼命記老師的講義。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對語文課漸漸失去興趣,從而出現(xiàn)了語文課堂上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尷尬局面。學生的語文水平自然也不盡人意:不少學生說話結結巴巴,朗讀斷斷續(xù)續(xù),寫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對這種不重視朗讀的語文教學提出過嚴厲的批評。今天,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向深入之時,我想我們是應該充分重視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朗讀不可代替閱讀
語文新課程強調要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張揚學生的個性,所以在課堂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教師大多改變了過去學生集體朗讀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感情。但是,這種方式往往卻變成了“想怎樣讀就怎樣讀”。還有些教師過于夸大了朗讀教學的效果,以為朗讀無所不能,包容萬象,課堂上只要抓住了學生的朗讀,就以為萬事大吉了,于是出現(xiàn)了“滿堂讀”的現(xiàn)象。當朗讀越來越“被重視”的同時,他也在語文課堂上成為了一個雞肋。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讀而讀,學生被點起來讀書,讀完獲得鼓勵后坐下,或者是大家一起讀,讀完后就進入回答問題階段。朗讀的形式就被簡化成齊讀和個讀加教師的簡單點評。
朗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你中發(fā)現(xiàn)我”,“我中發(fā)現(xiàn)你”,也是“我思”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智慧生長,張揚學生的個性的重要方式??茖W的設計朗讀教學可以讓學生的個性在朗讀中綻放出迷人的光彩,讓智慧在個性的張揚中培育出成長的沃土,但在朗讀教學實施過程中,所采取的方式錯了,這種天馬行空、漫無目的的朗讀,是不能使學生體味到文本內所蘊含的真實意蘊的。
2、朗讀忽略層次
現(xiàn)今閱讀課中的朗讀最大的弊病是層次不清,讀而少得。有的教師在學生剛開始整體感知文本時,便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時學生往往連文章寫的是什么都沒搞清楚,感情從何而來?有的教師看似很重視朗讀,設置了許多朗讀的環(huán)節(jié),但只有讀的內容的安排,沒有讀的層次的要求。一節(jié)課下來,雖朗讀得花樣翻新,但未見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何長進,從課始到課終并無落差,仍在原地兜圈,也不能深入到文本的意蘊中。在個別讀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讀是指導朗讀的常用方法,也是許多課堂中最常見的“讀”。雖然這樣的“讀”做了由點及面的擴展工作,但是這種點和面的移動卻是在同一平面上進行的,沒有深入文本意蘊,更不能達到實質效果。
但在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中,尤其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朗讀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走向“只講不讀”,“思而不讀”的畸型之路。長期以來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中語文教學任務繁重,教學課時有限,大多數(shù)課文篇幅較長,加之學生在進入高中學習之前,已進行了大量的朗讀訓練,高中階段往往只注重訓練他們的速讀、略讀等能力。因此,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或者只強化課文中的字詞的識記積累、課文篇章結構的分析鑒賞,或者以講代讀、以默看代替朗讀,導致學生對課文內容在細讀精讀方面深入不夠,對文章理解膚淺,感悟不深。
1.行之有效,靈活多樣朗讀方式
高中課堂,一般都注重精講多練,但經常這樣,學生會變得無精打采,死氣沉沉,而如果調節(jié)時積極引導學生朗讀,課堂上便如注入了“源頭活水”,課堂氣氛便活躍了許多。再者,高中學生的生活節(jié)奏本來就快,各種學習壓力讓他們苦不堪言,課堂上的大聲朗讀可以使他們將心中的抑郁苦悶釋放出來,也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單一的朗讀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課堂教學中,朗讀方式要豐富多樣,不拘一格,既可教師范讀,配樂朗讀,也可全班齊讀,學生分角色讀等等。而選擇與變換朗讀方式,應該考慮到文章的體裁、題材、風格、意境、語言等方面的具體特點,比如說,長篇敘事詩或小說,帶有多個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對話描寫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以促進學生對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與理解。
2.做好預習,做好朗讀基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指導是朗讀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式的預習指導,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預習文本,尋找和發(fā)現(xiàn)自己在初讀過程中遇到的生字新詞,通過查字典解決文章中的生字,為流利的朗讀掃清障礙。
朗讀對教師而言,它既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說,它既是語文能力也是學習方法。預習時的朗讀應該是放聲朗讀。因為預習時的朗讀不僅訓練自己的發(fā)音,還可以通過語氣的變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預習時朗讀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會有課堂當眾朗讀時面對大眾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因此可以講究語氣、表情,甚至可以手舞腳踏,入情入境。只有通過學生預習時入情入境的朗讀,才能更好地為課堂上體會文章的內涵,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堅實的基礎。
3.引導個性化朗讀
每個學生的情感都是豐富的,但在課堂上情感流露不是隨時就可以涌現(xiàn)出來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醞釀,再通過一個個觸發(fā)點才能激發(fā)出學生的深情和真情。朗讀教學光靠純粹的朗讀技巧的講解是無法讀出感情的。只有根據(jù)文本的內容,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恰如其分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想象、觸發(fā)聯(lián)想、遷移意象,使教材上的語言文字化作有聲有色的畫面,才能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獲得足夠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真實的朗讀情感。當學生能自然地走進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靈敲擊作者的心靈,與作者心脈相通時,朗讀便達到了語言與語境的融合,情感與情理的結合,體味與表達的一體。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如能充分運用朗讀這一方法,就會把學生帶入作者營造的優(yōu)美情境之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學習、想象、思考、乃至創(chuàng)造,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因此,朗讀這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語文教學依然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