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康熙年間,當朝宰相張英老家的人在建造房屋時,為爭地基與鄰居發(fā)生爭執(zhí)。家人飛書京城求助,哪知道宰相并沒有仗著自己位高權重而出面擺平,只是回饋老家人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艘姇藕蟾杏X慚愧,立刻在爭執(zhí)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深受感動,也將墻腳主動退后了三尺,建造自己的府院。這樣一來,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正所謂,墻退了六尺,心胸寬了萬丈。
你退我讓,往往能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無疑,“六尺巷”的傳說是退讓隱忍的極好例證。一個人,擁有包容的胸襟,得意時淡定,失意時坦然,擁有的才是風平浪靜、海闊天空的快樂時光。
無獨有偶。當年日本企業(yè)家鈴木太郎在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就技術合作問題談判時陷入了困境:西門子公司堅持技術使用費提成率要占到銷售總額的9%,鈴木太郎不贊成這一提案。幾經反復,提成率最終降到5%。但西門子公司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把技術轉讓費定為60萬美元,并且要一次付清。當時,合同文本的主動權掌握在西門子公司手中,許多條款偏向西門子公司,尤其是違約和處罰條款的訂立,明顯有利于西門子公司。當時,鈴木電器公司的總資本不超過4億日元,而60萬美元的技術轉讓費相當于2億日元,這對于剛剛起步的鈴木公司來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鈴木太郎一下子陷入了兩難選擇——如果答應,那么公司必將陷入財務危機;如果不答應,公司就會失去一次發(fā)展壯大的好時機。在形勢十分不利的情況下,鈴木太郎對公司員工說,懂得退讓才知進取。于是,他大膽接受了西門子公司的苛刻條約,目的是假人之手,發(fā)展壯大,先吃虧后賺錢。
由于與西門子公司實現(xiàn)了技術合作,所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鈴木公司都有參與,這為其一躍成為馳名全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公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表面上看,鈴木太郎似乎落了下風,不僅作出了妥協(xié)和讓步,而且還接受了西門子公司的不公正條款。但事實證明,鈴木太郎才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最大的贏家——適當?shù)耐讌f(xié)和退讓,成就了一家具有國際地位的企業(yè)。
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敢于抗爭必不可少,而適當?shù)耐俗寘s可以撥云見日,取得更大的成功。布袋和尚有詩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边@首詩看起來直白易懂,卻包含著深入淺出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一個擁有豁達淡定胸懷,懷恭敬之心低頭處事、退讓為人的人,才會擁有更為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