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眾傳媒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傳媒在災難事件中如何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化解危機,防范風險,成為人類面對的共同課題,同時也反映著一個政府的危機管理水平。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傳媒災難性報道話語控制的特征“以權(quán)威的官方話語為主”、“以正面的抗災救援為主”、“以及時的信息公開為主”,總體上表現(xiàn)為“因勢利導”的輿論引導。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017-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4年度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開放項目(編號:2014K09)研究成果
在大眾傳媒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傳媒在災難事件中如何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化解危機,防范風險,成為人類面對的共同課題,同時也反映著一個政府的危機管理水平。從話語視角研究傳媒災難性報道話語控制的特征,旨在為業(yè)界的災難性報道發(fā)揮好輿論引導作用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研究方法與樣本特征
本文主要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以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為例,進行樣本統(tǒng)計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傳媒災難性報道的話語導向?!皟?nèi)容分析法,是通過定量的統(tǒng)計來客觀描述和系統(tǒng)分析各類傳播內(nèi)容的一種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可用于多種用途的研究分析,如特征分析、現(xiàn)狀分析、趨勢分析等,其根本目的在于分析傳播內(nèi)容所隱含的意義及其變化”。 [1]
新華網(wǎng)兼顧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和網(wǎng)絡新媒體的傳播特性,融合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傳播方式的優(yōu)勢。自2010年起,新華網(wǎng)由文化事業(yè)單位向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企業(yè)轉(zhuǎn)型,兼有“官方辦網(wǎng)”和“專業(yè)經(jīng)營”的媒體多面性。新華網(wǎng)是國內(nèi)外媒體消息來源的重要渠道,網(wǎng)站供稿業(yè)務的客戶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lián)通三家電信運營商,以及新浪、網(wǎng)易、騰訊等主要商業(yè)網(wǎng)站,受眾的覆蓋面廣。所以,無論是傳播優(yōu)勢,還是媒體性質(zhì)、受眾覆蓋面,新華網(wǎng)在媒體中都具有代表性。
2008年發(fā)生的“汶川地震”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nèi)破壞性最大、波及范圍最廣、總傷亡人數(shù)最多的地震之一?!般氪ǖ卣稹笔录绊懶源?,使災難性報道及其相關研究達到一個歷史的頂峰,事件具有典型性。本文選擇災難發(fā)生后的30天內(nèi)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作為分析樣本,即將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0日的報道作為完整的研究對象。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基本涵蓋了此次地震爆發(fā)、抗災救援、災后重建等重大報道主題的生成與消解過程,從中可以窺察到傳媒災難性報道的話語全景。
二、內(nèi)容分析:傳媒災難性報道的話語導向
結(jié)合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內(nèi)容分析結(jié)果,討論和總結(jié)傳媒災難性報道話語控制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話語主角“以權(quán)威的官方話語為主”,話語議程“以正面的抗災救援為主”,話語方式“以及時的信息公開為主”。
(一)話語主角:以權(quán)威的官方話語為主
分析“報道來源”,重點是分析災難性報道的“話語源頭”;分析“報道主體”,重點是分析災難性報道的“話語中心”。無論是分析“話語源頭”還是“話語中心”,本文認為對“報道來源”和“報道主體”的分析,都是在研究災難性報道中“誰在說”的問題,即災難性報道的話語主角是誰?
報道來源,是新聞線索或新聞事實的提供者。有時,新聞來源在報道中不明顯的情況下,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說話者,也可視為新聞來源。若多個報道來源出現(xiàn)在一篇報道中,本文選擇占據(jù)主導地位的那個報道來源。通過分析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報道來源發(fā)現(xiàn):屬于災民的占報道總量的1.63%;屬于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占報道總量的8.15%;屬于媒體的占報道總量的43.48%;屬于政府組織或官員的占報道總量的46.74%。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政府組織或官員作為報道來源,在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中所占比率最大,是報道的主要話語源頭。一般來說,傳媒的報道來源主要分兩種情況: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在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報道來源中,政府組織或官員皆屬官方話語,災民、社會團體及個人則屬于民間話語。也就是說,這里官方話語是災難性報道的主要話語源頭。
報道主體,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對象。若多個報道對象出現(xiàn)在同一篇報道中,本文選擇占篇幅較多、處于主導地位的那個報道對象。通過分析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報道主體發(fā)現(xiàn):災難本身占報道總量的38.04%;災民占報道總量的9.78%;社會團體和個人占報道總量的16.3%;抗災救援者占報道總量的9.24%;政府機構(gòu)或領導占報道總量的26.63%。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以災難本身作為報道對象,在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中所占總量的比率較大,處于災難性報道的話語中心。災難本身之所以也成為話語中心,跟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重視災情的及時更新發(fā)布密切相關,這點從新華網(wǎng)的相關報道中就可以窺察到。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斷更新的災情報道中,其報道來源同樣依賴于媒體認為權(quán)威、可信的“民政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官方話語。因此,表層上看,似乎災難本身處于報道的話語中心,實際上也是官方話語處于報道的話語中心。
總結(jié)“報道來源”與“報道主體”的分析可見:報道來源與報道主體實際起著控制話語主角的作用。傳媒對災難性報道話語主角的控制,影響著受眾關注的對象,即關注誰?在災難性報道中,官方話語既是災難性報道的主要話語源頭,也是災難性報道的話語中心。這就表明,傳媒對災難性報道話語主角的控制,表現(xiàn)出以權(quán)威的官方話語為主的導向。
(二)話語議程:以正面的抗災救援為主
分析“報道主題”,重點是分析災難性報道的“話語議題”;分析“報道框架”,重點是分析災難性報道的“話題偏向”或“話語偏向”。無論是分析“話語議題”還是“話題偏向”,本文認為對“報道主題”和“報道框架”的分析,都是在研究災難性報道“說什么”的問題,即災難性報道設置了怎樣的話語議程?
“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認為: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是大眾傳媒具有的功能之一,大眾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的新聞報道通過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即大眾傳播愈是突出某議題或事件,公眾愈是注意此議題或事件”。 [2]這就是傳播學上的議程設置,在傳媒報道中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話語議程。
報道主題,是新聞報道的中心思想。通過分析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報道主題發(fā)現(xiàn):報道主題是災情實況的占報道總量的29.35%;報道主題是抗災救援的占報道總量的34.78%;報道主題是慰問悼念的占報道總量的21.74%;報道主題是災后問題的占報道總量的10.87%;報道主題是災后重建的占報道總量的3.26%。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抗災救援”在所有報道主題中所占比率最大,是最重要的話語議題。因此,用議程設置的理論來解釋,這是傳媒通過災難性報道突出報道主題來設置話語議程的結(jié)果。
報道框架,即新聞框架,被認為是新聞報道選擇、重組和強調(diào)新聞事實的依據(jù),也是提供給受眾如何理解新聞報道的詮釋規(guī)則。報道框架影響傳媒如何反映現(xiàn)實并規(guī)范人們對新聞的理解,報道框架往往有定性報道主題的作用,表現(xiàn)出一定的立場和偏向,主要有三種情況:正面框架、中立框架和負面框架。通過分析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報道框架發(fā)現(xiàn):正面引導的報道框架占報道總量的51.09%;中立敘事的報道框架占報道總量的47.83%;負面批評的報道框架占報道總量的1.09%。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在話語偏向上總體傾向于正面引導,同時注重中立敘事,負面批評的比較少。由此可見,傳媒的災難性報道在設置話語議程時,還通過報道框架確定話語偏向,這種偏向主要采用了正面引導的框架,引導受眾“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總結(jié)“報道主題”與“報道框架”的分析可見:報道主題與報道框架實際起著控制話語議程的作用。傳媒對災難性報道話語議程的控制,影響著受眾關注的內(nèi)容,即關注什么話題。在傳媒災難性報道中,抗災救援是災難性報道的主要話語議題,正面宣傳是災難性報道的話語偏向。這就表明,傳媒對災難性報道話語議程的控制,表現(xiàn)出以正面的抗災救援為主的特征。
(三)話語方式:以及時的信息公開為主
分析“報道數(shù)量”,重點是分析災難性報道的“話語流量”;分析“報道體裁”,重點是分析災難性報道的“話語形式”。無論是分析“話語流量”還是“話語形式”,本文認為對“報道數(shù)量”和“報道體裁”的分析,都是在研究災難性報道“怎么說”的問題,即災難性報道采用了怎樣的話語方式來敘事?
報道數(shù)量,通常指報道篇數(shù),以此來判定新聞發(fā)布的量多或量少。通過分析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報道數(shù)量發(fā)現(xiàn):從報道數(shù)量的變化趨勢上看,報道分為“前期、中期、后期”這三個階段。前期、中期報道的報道數(shù)量總體上均呈上升態(tài)勢;中期之后的報道數(shù)量開始逐步下降;后期的報道數(shù)量基本趨于平穩(wěn)。同時,在前期、中期的報道期間又出現(xiàn)了兩個報道高峰期,這兩個報道高峰期的每日報道量遠遠高于其他任何一天的報道量。報道數(shù)量增加或減少控制著話語流量,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種“熱處理”或“冷處理”的話語方式。
例如,在兩個高峰期的報道采用的就是“熱處理”的話語方式。其一,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第一高峰期”(5月12~14日),正值震災發(fā)生后的“黃金72小時”救援期,這是救援界的共識?!熬仍缯J為,災難發(fā)生之后存在一個‘黃金72小時’,在此時間段內(nèi),災民的存活率極高,每多挖一塊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給傷者透氣和生命的機會,在世界各地歷次大地震中,72小時內(nèi)的國際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 [3]為了提供盡量多的災情信息,服務救援的需要,報道不得不采用“熱處理”的話語方式。其二,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第二高峰期”(5月19~21日),正值“全國哀悼日”,在這個特別重要的日子,也需要報道采用“熱處理”的話語方式,以引起人們對這個特殊紀念日的足夠關注和重視。再如,“全國哀悼日”之后,新華網(wǎng)的后期報道數(shù)量開始銳減,基本趨于平穩(wěn),這就是一種“冷處理”的話語方式,這種冷處理“并不表示災難引發(fā)的安全問題已解決,而是因為災難事件沒有更新的進展,新聞媒體就將時段或版面騰出,以報道更具新聞價值的事件,或追逐更新鮮的新聞話題,這種處理方式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報道模式”。 [4]
報道體裁,是新聞報道的形式。通過分析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報道體裁發(fā)現(xiàn):消息占報道總量的71.74%;深度報道占報道總量的13.59%;圖片新聞同樣占報道總量的13.59%;評論占報道總量的1.09%。消息以報道的簡明、及時見長,深度報道以報道的深度、廣度見長,評論以觀點、思想見長,圖片新聞以圖文并茂的視覺沖擊力見長。選擇了不同的報道體裁,其實就是選擇了不同的話語形式。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消息在所有報道體裁中所占比率最大,是災難性報道的主要話語形式。作為主要話語形式的消息,具有能夠及時、公開災難信息的特征,在增加災難性報道的話語流量中起到關鍵作用,并以這種“熱處理”的話語方式引起受眾對災難事件及報道本身的關注。從新華網(wǎng)“汶川地震”報道的兩個報道高峰期來看,在“熱處理”話語方式的報道中,消息仍是主要話語形式,正好驗證了這一點。
總結(jié)“報道數(shù)量”與“報道體裁”的分析可見:報道數(shù)量與報道框架體裁實際起著控制話語方式的作用。傳媒對災難性報道話語方式的控制,影響著受眾的關注效果,包括對事實的關注程度、興趣等。在傳媒災難性報道中,消息是主要話語方式,及時的信息傳播是消息的主要特點。這就表明,傳媒對災難性報道話語方式的控制,表現(xiàn)出以及時的信息公開為主的特征。
三、結(jié)論
從以上分析來看,傳媒災難性報道話語控制的特征總體上表現(xiàn)為輿論引導的“因勢利導”。在“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的網(wǎng)絡時代,傳媒災難性報道力求避免“大道不暢、小道必猖”,乃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不利局面,令傳言、謠言止于真相,以維護基于災難事件的正常話語秩序和社會秩序穩(wěn)定,需要話語主角“以權(quán)威的官方話語為主”,更需要話語方式“以及時的信息公開為主”。在災難事件處置中,傳媒災難性報道要想發(fā)揮好“化悲痛為力量”的作用,號召民眾“眾志成城、共渡難關”,同樣需要話語議程“以正面的抗災救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