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掌握著傳播媒介的媒介從業(yè)人員自新聞行業(yè)誕生之日起便成為監(jiān)督社會、為民發(fā)聲的至關參與者。隨著新媒體技術發(fā)展方興未艾,傳播信息渠道的廣泛和成本的低廉使得以職業(yè)新聞人為代表的大眾媒介,在追逐經濟利益和社會關注的同時,忽略了自身掌握的話語權背后的責任與擔當。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262-01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流媒體設備的迅速普及和4G網絡來臨后超快網速帶來的便利支持,針對突發(fā)性事件,普通大眾人數更多、分布更廣,相比于職業(yè)記者更容易傳遞出更具現場感的新聞信息。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有條件也有意愿隨手一拍,發(fā)條微博、上傳“朋友圈”來傳播信息。這種被西方媒體稱為“公民記者”時代到來的同時,許多媒介從業(yè)人也陷入了另外一種困惑中,如何在這種媒介環(huán)境中保持媒體的優(yōu)勢地位與權威聲勢,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個案來淺析話語權濫用在新媒體時代的表現。
一、媒介話語權:是權力也是責任
回溯歷史關于話語權最早的研究當屬20世紀70年代法國哲學家米歇爾·???,這位話語權領域“教父”級人物提出的“權力話語”概念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碌倪壿嬍牵瑱嗬皇且环N固定不變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種貫穿整個社會的“能量流”,能夠表現出來有知識也就是權力的一種來源,因為這樣的話你可以有權威的說出別人是什么樣的他們?yōu)槭裁词沁@樣的。 [1]而在新聞傳播領域話語的源頭最早應該追溯到語言學視角的新聞文本研究,特別是20世紀70、80年代以來的新聞報道更能體現這種話語分析。在現代社會中,“話語權”的概念就更加直觀了,是一個社會團體或組織為了滿足自身利益通過文字、聲音、影像等形式表達自身意志的手段,并且發(fā)生后會使他人和社會形成影響甚至改變發(fā)言者的利益。在我國憲法中,話語權是指公民有就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事務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是一種表達權和參與權的體現。 [2]
結合上述認識,從媒介環(huán)境學的角度看,媒介技術本身會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媒介的話語權也就不難理解?;谳浾摫O(jiān)督意義上的媒介話語權,實質是社會公眾許多基本權利。例如,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的一種自然延伸。而媒介機構因其對傳播工具掌握上的絕對優(yōu)勢可以將其話語權從權利轉為權力。權力衍生的同時必然伴隨著責任的約束,無論是國家、社會、行業(yè)、受眾都需要傳播媒介在行使權力的時候發(fā)揮自身作用。例如,對國家、政黨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報道角度的把握;對社會維護社會利益;對受眾保障其個人隱私等等。因此,媒介在行使其話語權時除了權力更多是責任與義務。
二、慎用話語權:有挑戰(zhàn)也有機遇
(一)遵循新聞規(guī)律
面對當前話語權使用上的種種亂象,作為新聞從業(yè)人員,合理使用話語權、規(guī)避話語權濫用現象迫在眉睫。雖然慎用話語權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觀念上都面臨巨大的革新,但媒介話語權的合理使用帶來的效益似乎是難以估量的,從媒介品牌公信力到受眾“買賬”,從國家形象的宣傳到真正為民發(fā)聲。而這一切的根源在于遵循新聞客觀性規(guī)律來進行各項新聞活動。新聞客觀性原則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理念層面。一個是操作層面。作為一種理念,客觀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聞從業(yè)者的腦子中對這個職業(yè)的認識——我要向公眾客觀地、不帶偏見地報告事實,而且相信能夠把事實和關于事實的價值(對事實的評價)分開。 [3]用規(guī)律約束媒介話語權的不當運用捍衛(wèi)新聞人的職業(yè)操守。
(二)尊重受眾權利
作為新聞傳播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受眾是傳播、宣傳工作是否行之有效的重要評判標準。而在全媒體時代來臨,傳受關系不斷更新的當下,受眾更因為發(fā)表意見平臺、獲取信息渠道的增多而可以更加直觀的判斷媒介對于話語權的使用情況。作為傳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受眾向來是媒介必爭之地,迎合受眾口味喪失新聞操守的案例不勝枚舉。媒介過分關注受眾喜好偏向的同時卻喪失了對受眾最基本知情權的維護?!靶侣勊偈场钡臅r代使得媒介在發(fā)聲時更加急切、更容易罔顧職業(yè)操守。作為一名普通受眾無法從媒介處獲知他應該獲知的新聞而是沉浸在媒介通過“議程設置”所塑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媒介作為掌握話語權的優(yōu)勢一方,對受眾獲取信息的合理合法權益的保障投之于行動中便是對新聞事實公正客觀、不偏不倚的報道?!洞蠊珗蟆贰安稽h、不私、不賣、不盲”的客觀獨立、服務大眾的宗旨堪稱新聞人捍衛(wèi)受眾合法權益的表率。充當“把關人”角色的媒介在提升自身媒介素質和尊重受眾權利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維護媒體形象
一家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便是媒體背后的品牌價值和其自身的公信力,媒體應該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媒體效益的來源有二:一是由廣告商投入資金形成的媒介的經濟效益,這是媒介保證自身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經濟基礎。二是媒介塑造自身形象形成的品牌效益,這是媒介長足發(fā)展形成足夠影響力的核心元素。一個喪失品牌、喪失公信力的媒介注定無法在媒體變革的大浪中前行。慎用話語權要從每一篇報道實踐,切實的樹立起公正、客觀、準確的媒介形象。這既符合媒介自身發(fā)展的要求,更適應在信息化條件下受眾的媒介接觸現狀。當下,受眾不再為如何獲得信息苦惱,充斥在眼前的新聞哪一家媒體更值得相信才是受眾關心的重點。審慎使用話語權,做到“聲為民發(fā)、聲帶民意”才能達到媒介在經濟和品牌效益上的雙豐收。
三、結語
一位新聞人曾經說過,“即時新聞死了,也會留下圣徒無數”,這句話背后是對新聞這個職業(yè)最崇高的信仰。面對當前各種媒介亂象,逆來順受不行,隨波逐流也不行,只有站穩(wěn)腳跟堅持自身最崇高的新聞操守才能塑造整個社會良好的媒介環(huán)境。媒介話語權從來都不是水中花鏡中月,而是掌握在每個新聞人手中最值得珍惜的權力。它是權力更是責任,審慎使用話語權勢在必行。在市場經濟高度發(fā)達的今日,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媒介的話語遠比想象中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