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zhèn)第一小學 朱強
關(guān)注語言文字,品味言語甘妙
□陰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zhèn)第一小學 朱強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關(guān)注文本的語言文字,簡潔與繁蕪兩相對比、寫什么與怎么寫結(jié)合感悟、課內(nèi)與課外相得益彰、內(nèi)化與外化融為一體,品味言語甘妙,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曾聽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塘市中心小學陳靜校長執(zhí)教國標本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一課,精彩片段有許多,其中一個教學片段將簡潔與繁蕪的語言文字兩相進行比較,深值學習。
師:書中這樣描寫九寨溝的森林——(出示課文中的文字)
1.從河谷至山坡,遍布著原始森林。
師:陳老師覺得書上對于九寨溝森林的描寫過于簡單,我自己寫了一段描寫九寨溝森林的話你們讀一讀,更喜歡哪段話,且說說理由。
(出示教師寫的文字)
2.春天,嫩綠的新葉鋪滿河谷山坡,紅、黃、紫、白各色鮮花點綴其中;夏天,森林成了綠色的海洋,到處都是新綠,深綠、翠綠、濃綠……森林像美麗的巨幅油畫,恰似天然的綠色地毯鋪滿大地;秋天,紅色的楓葉、藍色的水杉、綠色的箭竹深淺相間,層林盡染;冬天,森林披雪戴霜,宛如潔白的童話世界。
師:我自豪地說:畫面中有文字,文字中有畫面。你喜歡哪一段的描寫?
生1:陳老師,您寫得太美了,我真崇拜您。我讀的時候,感覺如癡如醉,仿佛這些美景就在我的眼前。
生2:我覺得陳老師這段話單獨看,寫得很好??墒俏野阉鼛胝n文之中一讀,發(fā)現(xiàn)森林的話寫得太長,不能顯得有詳有略,它破壞了這個小節(jié)的美。
師:單看陳老師寫的,你一定覺得真好??墒?,將這一段話放到課文中讀一讀,你會覺得這樣面面俱到地寫,破壞了整體的美。老師的這段文字即使寫得再美也得舍去,詳略得當才能讓人感受到簡潔的美,簡潔讓人產(chǎn)生美好的感覺。
陳老師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讀出畫面,想出美景,絲絲入扣,品味內(nèi)涵。教師寫的這段話放入原文一朗讀一比較,學生鑒賞文字的水平隨之提高,增強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寫什么與怎么寫。文本寫了什么,學生基本自己能讀懂;而作者是怎么寫的,在表達上有什么特色,學生不一定看得透徹,需要教師予以點撥。
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分校蔣利軍校長執(zhí)教國標本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莫泊桑拜師》一課,在體現(xiàn)寫什么與怎么寫兩相結(jié)合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出示課文中的文字:
……萬般無奈,莫泊桑只得再次來到老師家。他一進門就說:“我按照您的教導,看了幾天馬車,沒看出什么特殊的東西,那么單調(diào),沒有什么好寫的?!?/p>
“不,不不!怎么能說沒什么東西好寫呢?那富麗堂皇的馬車,跟裝飾簡陋的馬車是一樣的走法嗎?烈日炎炎下的馬車是怎樣走的?狂風暴雨中的馬車是怎樣走的?馬車上坡時,馬怎樣用力?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樣的?這一些你都能寫得清楚嗎?你看,怎么會沒有什么好寫呢?”福樓拜滔滔不絕地說著,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都在莫泊桑的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師:同樣寫馬車,福樓拜是怎么指導莫泊桑的?第7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
生1:寫不同裝飾的馬車。
生2:寫不同的天氣,馬車的走法不一樣。
生3:寫不同的道路,馬車的走法不一樣。
師:觀察一樣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來寫。
師:同學們再看看這第7自然段,這段話在表達上有什么特殊之處?
生1:這段話中有兩個反問句,“怎么能說沒什么東西好寫呢?”“你看,怎么會沒有什么好寫呢?”這兩個反問句把福樓拜認為有許多東西可寫的語氣表達得更為強烈。
生2:這一段話作者除了運用兩個反問句,一連用了7個疑問句,把福樓拜噴涌而出的想法一股腦兒端了出來。
師:第7自然段老師和同學們配合讀,好不好?
生:這樣的讀法不好。讀書要和第7自然段的內(nèi)容相符,第7自然段有9個問句,問句一個連一個,聯(lián)系緊密,不適合老師和我們接讀,適合每個人獨立朗讀。
蔣老師在閱讀教學時把寫什么與怎么寫兩相結(jié)合,既把“寫什么”表達出來,又引起學生對表達形式的關(guān)注,對“怎么寫”也有一定認識,還把朗讀指導巧妙結(jié)合其間,一箭三雕,讓人贊嘆。
學生學習含義淺顯、表達明了的課文,自主學習為主即可。學生遇到含義深刻、表達非常有特色的課文,教師適當拓展課外讀物,課內(nèi)與課外兩相映襯,學生輕而易舉明白其間的意思。有位老師執(zhí)教《莫泊桑拜師》一個教學片段時,就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出示課文中的文字:
“對你所要寫的東西,光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和沒有寫過的特點?!?/p>
“你發(fā)現(xiàn)了這些特點,就要善于把它們寫下來。今后,當你走進一個工廠的時候,就描寫這個廠的守門人,用畫家的那種手法把守門人的身材、姿態(tài)、面貌、衣著及全部精神、本質(zhì)都表現(xiàn)出來,讓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農(nóng)民、馬車夫或其他任何守門人混同起來。”
師:用畫家的那種手法是怎樣的手法?
出示一段課外拓展文字:
“她的側(cè)影很安靜,簡直叫人猜不透。她的臉在陽光下看得更清楚。她戴著橢圓形的帽子,淺色的帽帶好像蘆葦?shù)娜~子。她的眼睛在彎彎的長睫毛下望著前面,雖然睜得很大。但由于白凈的皮膚下面血在流動,看來有點受到顴骨的抑制。她的鼻孔透出攻瑰般的紅顏色。她頭一歪,看得見兩片嘴唇之間珍珠般的白牙齒?!保ǜ前荨栋ɡ蛉恕罚?/p>
師:福樓拜描寫得怎樣?
生1:福樓拜的描寫栩栩如生。
生2:讀了福樓拜的描寫,這位女士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師:這就是“畫家的手法”。
這樣的教學成功突破“用畫家的那種手法”這一教學難點,教師教得舉重若輕,學生學得輕松自如,以課外養(yǎng)課內(nèi),課內(nèi)課外相得益彰。
對于一篇課文的學習,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能夠把內(nèi)化與外化融為一體,內(nèi)化吸收文本語言,借鑒文本言語表達方式,一課一練,訓練得透徹,外化為學生自己的言語表達方式。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舜湖實驗學校沈月芬老師教學國標本人教版六年級《橋》這篇課文,緊抓“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引導學生深刻領(lǐng)會文中比喻的妙用,教學生語文的同時又無聲滲透做人之道,讓人嘆服。
文中的老漢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他忠于職守;作為一個父親,他愛子情深。在生死關(guān)頭,老漢做出重大抉擇,表現(xiàn)出的大愛讓人為之動容。文中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老漢這一人物形象立體豐滿起來,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增強了表現(xiàn)力。沈老師巧妙地抓住三個比喻句,引導學生體會比喻的精妙。
師:從文中找出描寫老漢的句子讀一讀,你對老漢有什么認識寫一寫。
隨著學生交流相機幻燈出示:
1.他像一座山。
2.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3.共產(chǎn)黨員像一塊鋼。
生1:他像一座山。我從中讀出了老漢的沉著,他是群眾在危難時候堅實的靠山。
生2:老漢兇得像只豹子。兒子違反了規(guī)定,老漢非常生氣。我看出老漢在老百姓中有威信,他臨危不亂。
師:課文描寫老漢用了三個精彩的比喻。老漢像山,果斷;老漢像鋼,又冷又硬;老漢像豹子,兇猛。我讀出了一個無私無畏、有情有義的共產(chǎn)黨員形象。
師:文中自始至終沒有出現(xiàn)老漢和他兒子的姓名,但是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他們叫什么?
生1:他們叫英雄。
生2:他們叫共產(chǎn)黨員。
師:對。老漢和兒子的英雄形象留在我們心中,永不磨滅。作者用山、鋼、豹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喻老漢,讓我們讀來難忘,印象深刻。你也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喻共產(chǎn)黨員,清晰地形容這一類人嗎?
生1:共產(chǎn)黨員像一座橋,為人民架起“生命之橋”。
生2:共產(chǎn)黨員像一盞燈,它照亮了人們對生命的渴望。
生3:共產(chǎn)黨員像太陽,時刻溫暖著人心。
師:每個比喻都讓我們認識了像老漢這樣的共產(chǎn)黨員,讓我們記住他們搭建的“生命橋”。
沈老師抓住一點深入訓練,不貪多求全,讓學生在言語學習中內(nèi)化比喻,在外化運用中精彩運用比喻,展示學生出色的言語表達。老師帶領(lǐng)學生品味言語甘妙,領(lǐng)悟?qū)懛ㄉ钜猓@是語文老師的責任,更是語文老師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