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酉陽縣廣播電視臺,重慶 409800)
淺析新聞報道中模糊語言的運用
陳 杰
(酉陽縣廣播電視臺,重慶 409800)
模糊語言作為一種特定的語言形式,在新聞報道中被廣泛運用,這是由模糊語言本質(zhì)明確、表象模糊的語言特點決定的。在新聞報道中,要正確認識模糊語言的存在價值,規(guī)避模糊語言本質(zhì)不清、事實混淆的風險,揚長避短,從而讓新聞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新聞報道;模糊語言
準確的語言表達是新聞報道的首要條件,是向受眾傳播真實信息的基礎(chǔ),然而在新聞報道中,“近日”、“多數(shù)”等一些界限模糊不清、指向性不強的用語隨處可見。這看似與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背道而馳,然而實際上,模糊語言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靈活的表現(xiàn)力,恰好彌補了準確語言在表述中的缺陷與不足。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不僅要求新聞的內(nèi)容真實,也要求新聞的語言真實。所謂新聞語言,是指通過新聞媒體,向受眾傳播(報道)最新發(fā)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時所用的語言,具有準確、簡潔、通俗的特點。
(一)新聞語言必須準確
語言的準確性決定了新聞的真實性,準確的語言表達是真實反映新聞信息的根本,也是對受眾負責的具體體現(xiàn)。有的新聞為追求受眾興趣,不顧事實真相,人為地采用一些夸大或縮小、含糊其辭的新聞用語,失去了新聞真實的基礎(chǔ),給媒體的新聞權(quán)威帶來了極大的損害。要做到新聞語言的準確,不僅要如實報道,也要在文稿寫作中反復推敲,對每一個詞句進行錘煉,確保語言得體,表意明確。
(二)新聞語言具有高度概括性
新聞報道受版面或時長的限制,必須以盡量少的語言來承載最大量的信息,這要求記者在文稿寫作中,用高度概括性的語言囊括更多的新聞事實和內(nèi)容。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學會抓重點,用精粹的語言突出描寫事物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做到簡潔、明了的統(tǒng)一。
(三)新聞語言要通俗易懂
新聞有廣泛的受眾,而各行各業(yè)都有各自的專業(yè)術(shù)語,要讓讀者明白新聞信息,語言就必須通俗易懂。特別是專業(yè)性極強的新聞報道,更是需要用淺顯、直白的語言,把事物描述清楚,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講清楚。在地方媒體,新聞用語中多使用一些人們熟知的方言土語,規(guī)避一些生僻晦澀的詞句,能讓新聞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新聞報道要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客觀世界,就要運用準確的新聞語言,然而人在不斷變化的認知世界中受感官局限,以及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特性,讓新聞報道使用模糊語言成為常態(tài)。百度百科對模糊語言的解釋中有這樣的描述:“模糊語言具有兩重性特點。即在本質(zhì)上是明確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定性表述上是肯定的,在定量表述上是變化的;在內(nèi)容上是確指的,在形式上是靈活的?!保?]可見模糊語言相對于準確語言,在內(nèi)涵與本質(zhì)上有一定的一致性。
(一)模糊語言可以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大千世界中,任何相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總是很難找到分割點,如“青年”一詞,既可以代指三十來歲的成年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十五六歲的孩子,詞語的邊界不明,從而產(chǎn)生了“亦此亦彼”的特性。再如形容人多時,常用“成千上萬”、“車水馬龍”等詞語,盡管不能明確具體的人數(shù),但相比準確語言,這樣的用語避免了信息的絕對化,更加靈活和真實。
(二)模糊語言可以提高語言表達的效率
新聞報道時常會面臨大量的數(shù)據(jù),為了靈活準確地傳遞信息,又讓人不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常常會采用略數(shù)的辦法進行處理,這正是模糊語言的一種典型運用。同樣的手段也常用于時政新聞報道,如“重大進展”、“加速發(fā)展”、“全面推進”等,就是用簡單的語言對工作開展情況做出評價,具有模糊性,卻能傳遞出豐富的信息。
(三)模糊語言有助于新聞情感表達
模糊語言的運用可以讓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有助于縮短受眾與報道主體在空間和心靈上的距離。例如,在敏感性、刺激性較強的新聞報道中,采用一些含蓄性、暗示性較強的模糊語言,不僅說清了事實,也增強了語言的藝術(shù)性,從而讓報道變得鮮活生動,使受眾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四)模糊語言有助于保守必要的秘密
有些新聞中的細節(jié)性報道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或是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等,這時新聞語言就要特別謹慎。例如,在犯罪案件的報道中,對犯罪過程的細節(jié)描寫就需要用運用模糊語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負面社會效果。
新聞報道為滿足信息傳播的需要,合理地使用模糊語言,可以讓作品更加生動形象,而由于采訪不深入、水平欠缺或?qū)懽魇韬鲈斐傻脑~不達意、含混不清的模糊用語,卻是新聞語言中的大忌。模糊語言運用不當,嚴重的會導致新聞失實,甚至于降低媒體的公信力。[2]為此新聞報道要合理使用模糊語言,特別要把握好模糊語言與信息準確、邏輯清晰的結(jié)合。
(一)使用模糊語言要力求信息真實準確
模糊語言是在信息不明確時的一種模糊表述,與假新聞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在動態(tài)性較強的新聞報道種最為明顯。許多事物由于其本身的不確定性,記者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做出準確判斷,只能采用模糊性的描述。例如,在連續(xù)性報道中,開始報道時并不知道最終的結(jié)果,報道只能隨著動態(tài)發(fā)展同步進行,報道的真實信息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從而只能采用模糊的語言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這并不表明在報道的過程中可以隨意捏造信息,相反,在報道的各個階段記者應該立足真實、準確,盡量尋取當前階段最新、最全的新聞信息,避免出現(xiàn)語言以偏概全、與事實不符的情況。
(二)使用模糊語言要確保邏輯清晰
新聞寫作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花哨,采用一些令人費解的模糊話語,故弄玄虛,不利于信息的準確表達,甚至讓整個新聞作品都經(jīng)不起推敲。語言的多義性,讓一些模糊語言本就容易產(chǎn)生歧義,而這種多義在文稿的上下文中如果不加以說明,就會讓模糊語言徹底變?yōu)檎Z言含糊,新聞的可信度也隨之下降。為此模糊語言必須與準確語言結(jié)合起來,用有條不紊的語言邏輯表達出記者的新聞意圖。
準確性是新聞語言的根本要求,模糊性是其輔助手段。我們無須排斥模糊語言在新聞用語中的運用,更不用懷疑它在新聞語言中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學會合理運用模糊語言,避短揚長,使其在新聞報道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1] 百度百科[DB/OL] .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V XUVqeoSPeb8C4s1h3ZV9jWMdfqidKq2XQIm6yWPaAlKYp FexfwH1EPIqia4ItMLHoEBb5pJ0J6p3OL8ovu5_.
[2] 宋嘉揚.談新聞語言的準確性與模糊性[DB/OL] . http://xwcb.100xuexi.com/view/otdetail/20100209/93A7A71C-47A2-436E-B3E8-1A015262AC5D.html.
G212.2
A
1674-8883(2015)18-0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