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易貨貿易研究(1950—1952)*
      ——以華南區(qū)為例

      2015-03-03 06:37:21
      中共黨史研究 2015年5期
      關鍵詞:出口

      張 夏 婷

      ?

      ·黨史資料·

      中國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易貨貿易研究(1950—1952)*
      ——以華南區(qū)為例

      張 夏 婷

      1949年前后,中國遭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封鎖和禁運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經濟制裁。面對貿易危機,中國政府把易貨貿易作為危機管理手段。華南區(qū)的易貨貿易經歷了從籌備建立、全面推進到逐漸結束的發(fā)展過程,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危機管理:在宣傳策略及戰(zhàn)略使用上,中國政府成功地普及了危機文化,并利用香港、私商為易貨貿易服務;在經濟上,它通過推廣多余物資輸出換回了國內生產建設急需的原料與器材;在政治上,對私商進行思想教育,為社會主義全面改造奠定基礎。

      華南區(qū);易貨貿易;危機管理;反封鎖;反禁運

      近年來,有關新中國在成立初期反封鎖、反禁運的問題已有不少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在材料和切入角度上較有新意。張曙光利用中外檔案文件資料,探討了美國對中國實行經濟禁運的原因以及中國領導人的看法和對策,并指出中國領導人利用這個機會加強了中央的經濟管制①huguang Zhang: Economic Cold War: America’s Embargo against China and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1949—1963,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01.。陳心竹認為:判斷禁運是否有效的方法就是考察1950年至1959年中國的GNP(國民生產總值)或GDP(國內生產總值),而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字,中國并沒有受到貿易禁運和朝鮮戰(zhàn)爭的影響②參見陳心竹著,翟亞柳編譯:《中國和美國貿易禁運(1950—1972)》,《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2期。。陶文釗則運用美國外交檔案和其他中英文資料論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華貿易禁運政策的制定、實施及其演變過程,并展現(xiàn)了新中國政府的反禁運努力*參見陶文釗:《禁運與反禁運:五十年代中美關系中的一場嚴重斗爭》,《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董志凱大量運用中國檔案資料,概述了中國反封鎖、反禁運的斗爭過程、效應和啟示*參見董志凱:《建國初期新中國反“封鎖”的效應和啟示》,《經濟研究參考》1992年Z6期。。

      除了上述學者外,其他學者大部分是按照反封鎖、反禁運的“背景、措施、成效及經驗教訓”這一模式來展開研究的。但他們的研究都存在種種不足:第一,大多局限于國家層面的研究,缺乏對地方層面反封鎖、反禁運的研究,因此在史料上缺乏對地方原始檔案的解讀。例如,歐陽湘、唐富滿雖然也是從港澳地方層面來著筆,但他們是圍繞中國政府確保對港澳地區(qū)的供應政策措施來寫的,并沒有涉及易貨貿易*參見歐陽湘、唐富滿:《從內地對港澳地區(qū)的出口供應看中國共產黨的港澳工作方針(1949—1978)》,《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0期。。第二,偏重于宏觀層面和重大事件,對轉變貿易重心、整頓金融、增產節(jié)約運動等內容關注較多,而對具體措施,如易貨貿易在地方上的執(zhí)行情況等關注較少。第三,從反封鎖、反禁運的政治角度分析比較多,而其他角度的分析比較缺乏。其中,關于1950年至1952年期間易貨貿易的研究更是空白,只有董志凱曾在論著當中有過比較簡單的概括性描述*參見董志凱:《1949—1952年中國經濟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為此,本文擬從危機管理的角度出發(fā),結合運用廣東省檔案館的相關檔案,對1950年至1952年期間華南區(qū)*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政府把全國劃分為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6大行政區(qū)。中南區(qū)由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6省和武漢、廣州兩市構成。華南區(qū)隸屬于中南區(qū),地域范圍是廣東、廣西、海南島和廣州市。采用易貨貿易方式突破資本主義國家*本文所用的“資本主義國家”概念,指以美國為首的,包括西德、瑞士、比利時、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在內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和港澳地區(qū)也屬于此范疇。但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如印度、錫蘭、巴基斯坦、印尼、緬甸、泰國等國不在此列。的禁運、封鎖的歷史作較為系統(tǒng)的考察和分析,以求豐富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一、易貨貿易的背景

      1949年,當中共在解放戰(zhàn)爭中取勝的形勢日漸明朗時,中國的對外貿易就開始處于冷戰(zhàn)的陰影之下:美國開始調整其對華貿易政策,對中國進行封鎖和禁運。而中國對外貿易經營的嚴重受挫,對新中國的危機管理能力提出了嚴重的考驗。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封鎖和禁運,來源于1947年其對蘇聯(lián)及東歐人民民主國家實行的戰(zhàn)略物資禁運。在中共即將取得政權時,美國自信地認為其在經濟領域擁有對付中共政權的最有效武器,*參見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第106頁。隨即確定了通過對華輸出管制來對新中國施加壓力的原則,以“防止中國變成蘇聯(lián)的附屬國”。*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 (上),第111頁。1949年11月,由美國提議,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開會通過,決定成立巴黎統(tǒng)籌委員會(簡稱“巴統(tǒng)”),約定對蘇聯(lián)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實行禁運,并在12月將中國列入“巴統(tǒng)”管制的國家范圍。但此時,美國對華貿易管制相對寬松,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還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貿易聯(lián)系。

      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隨后,美國對華封鎖與禁運進一步加強,中國面臨的危機升級。9月,美國規(guī)定:對香港、澳門的輸出商品,凡是具有戰(zhàn)略性質的,一律需要領取許可證。但美國試圖以管制輸出來阻止中國出兵朝鮮的做法并未奏效。10月25日,中國出兵朝鮮。之后,美國對華禁運全面升級。11月,美國終止了與中國的商務往來,正式對中國實行全面禁運。隨后,美國又宣布自12月3日起對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地區(qū)的出口實行全面的許可證制度(以前只對戰(zhàn)略物資實行許可證管理),要求“凡是一個士兵可以利用的東西都不許運往中國?!?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第974頁。但美國深知只靠自身的全面禁運無法達成目標,因此積極拉攏其同盟國參與對華禁運。在美國的壓力下,加拿大和日本對華實施了幾乎全面的貿易限制,而英國等“巴統(tǒng)”成員則對中國實施了選擇性禁運。12月16日,美國宣布管制中國在美國轄區(qū)的資產,禁止一切在美國注冊的船只開赴中國港口。如此,美國對華貿易管制達到頂峰。

      對新中國來說,這場由外力施加的危機極具威脅性。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急需物資進行經濟建設,軍隊在朝鮮戰(zhàn)場也急需軍需補給,而美國發(fā)起的封鎖與禁運在很大程度上切斷了這些物資的來源以及中國產品的銷出。但中國政府臨危不亂,采取各種措施打破封鎖、禁運,除了搶運搶購物資、將對外貿易轉向蘇聯(lián)與新民主主義國家外,1950年12月,中國政府決定采取另一項危機管理策略,即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方式不再使用結匯制度,而是暫時改用易貨貿易為主的貿易方式。

      二、易貨貿易的籌備建立階段(1950年12月至1951年2月)

      (一)易貨貿易的決策分析及方案制定

      美國方面對華升級的貿易管制,使中國的境外資產面臨風險:美國凍結中國在美的資產,使得外匯有被凍結的危險;美對華加強輸出管制,中國在境外購買到的貨物面臨運不回來的危險。此外,從中央到地方的財委根據(jù)一年來英、美貨幣持續(xù)貶值的情況,作出了外匯有貶值危險的評估。特殊的外部環(huán)境,決定了中國實施特殊的貿易政策。為了使“我出口不能白白送禮”,*華南分局政策研究室城市科:《中南區(qū)進出口貿易會議上報告提綱》(1951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06-1-21。1950年12月底,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簡稱“中財委”)決定:“至少6個月內,我們的出口辦法應該是易貨貿易,而不能是結匯。如果兩三個月內證明英國或歐洲繼續(xù)對我運出重要物資,則可以放寬結匯尺度,但即令如此,結匯的方式,在貨物進口的時間和數(shù)量上,也須大體相當于易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對外貿易卷)》,經濟管理出版社,1994年,第472頁。

      在方針制定前以及制定過程中,國內對于是否實施易貨貿易存有爭議。第一種意見建議為了貿易安全,可以只進不出,中央認為這種意見太“左”,不予采納。*第二屆華南外貿行政會議秘書處:《周局長關于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的傳達報告》(1951年1月27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第二種意見則建議用多余的土產換回外匯,使商人、工人、農民等各方都受益,中央認為此種建議忽略了外匯面臨的危險,“偏右”,*第二屆華南外貿行政會議秘書處:《周局長關于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的傳達報告》(1951年1月27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但認同把“多余的土產拿出去,換回任何物資回來都是好的”*第二屆華南外貿行政會議秘書處:《周局長關于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的傳達報告》(1951年1月27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的說法。因此,中央貿易部決定總的貿易方針是以易貨為主,用國內剩余的農副產品換回急需的工業(yè)設備及生活用品,但同時根據(jù)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結匯方式。

      根據(jù)中財委的指示,中央貿易部把進出口貨物按照重要程度分為甲、乙、丙三類,包括進口甲、乙、丙類和出口甲、乙、丙類,*具體規(guī)定是:“進口甲類即具有戰(zhàn)略性進口物資,資帝國家禁止輸出的貨物,不易買到,國內需要但國內目前又不能生產的物資,或者國內生產出產品不合規(guī)格必須要人家的也放在甲類,這是甲類。進口乙類,比較容易取得的工業(yè)原料,五金器材等,或者國內不能生產的民需品,就是次要的必需品,對這些進口與民族工業(yè)沒有多大影響的。進口丙類是民用品,進不進都可以的放在丙類。出口甲類:大致戰(zhàn)略物資,或者占國際市場重要地位的,例如:豬鬃和桐油。出口大宗的物資也在甲類。出口乙類:國內次要東西,例如:羽毛、廢棉、雜糧等等。出口丙類:不重要農村副產品,出口困難必須出口的,例如:手工藝品等放在丙類?!眳⒁姷诙萌A南外貿行政會議秘書處:《周局長關于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的傳達報告》(1951年1月27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其中甲類重要出口貨有桐油、豬鬃、皮毛等,甲類重要進口貨有橡膠、棉花、鋼材等。易貨貿易以進出口平衡為原則,先進后出或分批同時進出。易貨貿易有四種形式:直接易貨、記賬易貨、對開信用狀易貨、聯(lián)鎖易貨,前三者須先進后出,后一者則可以先出后進,但出口貨僅限于丙類。這四種方式靈活運用,各地可根據(jù)實際情況來決定,但是都要力求交換不落空。各類出進口貨的交換原則是每類出口貨要與重要性相當?shù)倪M口貨交換。*其中,出口甲類要與進口甲類交換為原則;出口乙類可與進口甲、乙類交換;出口丙類可與進口甲、乙、丙類相交換,也可以換成瑞幣或是英鎊。參見第二屆華南外貿行政會議秘書處:《周局長關于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的傳達報告》(1951年1月27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易貨與結匯的配合原則是:外匯尺度由我國需要外匯的程度多少為轉移,需要外匯多少則以貨物進口情況為依據(jù),并且還要以買得到貨為依據(jù),必須堅持能買入才能賣出。易貨貿易的基本精神是積極的,用多余的物資換回國家生產建設急需的戰(zhàn)略物資,有效地把出口物資變成進口貨,保證了國內生產建設所需原料與器材的供應。

      為了貫徹易貨方針,1951年1月15日,中央貿易部在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上起草并修訂了《易貨貿易管理暫行辦法》及其實施細則。但這些文件暫時還只在內部討論,尚未在全國公布,也沒有制定出具體的易貨貨品分類附表。

      (二)易貨貿易的初步執(zhí)行情況

      在中央貿易部爭取易貨的指示下,各地根據(jù)指示調整貿易方式。在轉變?yōu)橐棕涃Q易的過程中,華南區(qū)具有貿易優(yōu)勢。在封鎖、禁運下,華東、華中諸如上海、天津等口岸的貿易活動日趨困難,而華南區(qū)因為地理上靠近港澳以及歷史上與資本主義國家貿易聯(lián)系較多,“成為反禁運反封鎖的前哨陣地”。*中國銀行廣州分行:《華南外匯工作報告》 (1951年9月25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因此,易貨貿易在華南區(qū)的發(fā)展極具典型。

      1950年12月19日,華南財委公告實行易貨制度,停止結匯出口簽證,并開始簽發(fā)易貨出口許可證。*為了保證貨物的進出,規(guī)定了易貨的四項原則:同等貨值進出;貨物出口后,7天內申請入口,限1個月內將所易貨物輸入;保證出口外匯用于購運物資進口;具結保證書由3家商號聯(lián)保。在管理方式上,華南區(qū)實行聯(lián)保經營方式,保證自簽發(fā)出口許可證后,須在一定期限內運回同等價值的進口貨銷案。參見華南區(qū)對外貿易管理局:《實施易貨貿易后臨時管制辦法經過》(1951年1月13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12月23日,華南財委公布了辦理易貨的四項原則,通過限期、聯(lián)保經營等方式確保貨物的輸入。在具體的管理上,華南區(qū)顯示了靈活性。華南財委考慮到華南區(qū)的土產商品性較強,出口貨的主要對象是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出口比較零散,若全部采取易貨會影響華南區(qū)的貿易活動。經呈準中央后,先后準許華南的家禽、蔬菜、水產、小額山貨及手工藝品等先結匯出口,而生豬則半結匯出口半先進后出易貨出口,同時允許易貨超范圍經營與自由轉讓,解除了經營上的限制。經過這樣的調整,不少地區(qū)的農副產品出口得到了解決。

      在易貨方法剛公布時,華南進出口是不分先進后出或是先出后進的。但是當1951年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實施更為嚴格的禁運時,華南對外貿易管理局指出:“港澳物價上漲無規(guī)律,且不易采購,如準許先出后進,不僅要買貴貨而且有買不回來的危險”*華南區(qū)對外貿易管理局:《關于易貨貿易諸問題》(1951年1月13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出于對人民財產負責的態(tài)度,華南對外貿易管理局決定從1951年1月5日起堅決執(zhí)行先進后出政策,規(guī)定:重要的貨物如植物油類、羽毛、桂皮、生豬、皮類編織品、大黃等,除非經特別批準,一律須先辦妥進口后出口*參見華南區(qū)對外貿易管理局:《實施易貨貿易后臨時管制辦法經過》(1951年1月13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為了照顧華南區(qū)的特殊情況,對于一些不是主要的出口貨,如果申請出口款額不大可以按實際情況機動掌握,酌情批準先出口后進口。

      1951年1月中旬,華南區(qū)對外貿易管理局頒發(fā)《華南區(qū)易貨貿易先進后出臨時處理辦法》和《關于易貨貿易先進后出手續(xù)問題及程序》。在中央貿易部對易貨先進后出沒有具體指導前,這兩項法令的頒布對各項如出進口平衡問題、外匯轉讓問題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使華南區(qū)易貨貿易有章可循,促進易貨貿易有序地執(zhí)行。

      從1950年12月公告實行易貨貿易開始至1951年2月底中央頒布易貨貿易實施細則之前,華南財委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易貨貿易靈活運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進出口額上看,進口額和出口額都呈增長趨勢。*出口方面:1951年1月份批準易貨出口的金額占批準出口總值60.38%,2月份占出口總值72.41%。進口方面:1月份批準易貨進口的金額比易貨出口大1.25倍,2月份易貨進口之金額又比1月份增加6%。參見王斗光:《為何要成立易貨交易所》,《南方日報》1951年3月11日。從進出口貨品上看,華南區(qū)主動限制了重要物資的輸出,如桐油、苧蔴、鴨毛在數(shù)量上減少了48%至80%;而次要貨物,生豬、家禽等保持以往出口數(shù)量,水產、鮮果、蔬菜等則因為有結匯之便利,出口活躍*據(jù)廣州外管局統(tǒng)計,水產、鮮果、蔬菜數(shù)量的增加分別為187%、35%、50%,茶油更是增加了316%。參見廣州外管局:《關于易貨后華南對外貿易情況的報告》(1951年6月),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進口物資方面,數(shù)額大量增加,且進口物資的戰(zhàn)略意義很重,樹膠、五金、石油、汽車輪胎等占了大部。綜上表明,先進后出的易貨政策能夠最大化地使交換不落空,符合中央實行貿易保護政策的目的,有利于中國在貿易中處于主動地位,有助于擺脫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

      貿易方式的轉變,對進出口商(主要指私營進出口商)影響最大,帶來的問題也最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某些進出口商對易貨方式的認識及易貨辦法的運用缺乏理解;第二,缺乏機關來組織單邊出口商與單邊進口商完成先進后出的易貨方式,由此派生出了嚴重的外匯黑市問題以及貼水問題;*在貿易方式轉變?yōu)橐棕浐?,對兼營進出口商品的商人沒什么影響,他們可以獨立完成先進后出的貿易過程,而單邊進出口商則需要找搭配才能完成進出口貿易。為了求得資金周轉,出口商人必須把所得外匯轉讓給進口商來求得資金周轉,某些進口商人有時甚至需要到黑市購買外匯,派生出了嚴重的外匯黑市問題。除此之外,當時出口利潤大,以至某些出口商寧愿補貼一些利潤給進口商來換取進口額,有時貼水高達原額的10%至20%。第三,易貨初期各種辦事程序繁瑣,工作效率大受影響;第四,商人對因局勢緊而引起的船只不定期、貿易時間長、成本利潤無法估計等風險有所顧慮,某些商人對易貨持觀望態(tài)度,對易貨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因此某些進出口商反對先進后出的易貨方式,要求結匯以及先出后進,抵制易貨貿易。《關于易貨貿易諸問題》就提到汕頭的出口商在貨物出口后不買進口貨,或是投機取巧,于第一次貨物出口后辦理貨物進口時改作先進后出申請,企圖拖欠出口額。為了保護貨物交換不落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華南財委要求嚴格掌握先進后出原則。廣州對外貿易管理局于1951年1月27日發(fā)出公告,規(guī)定凡是辦理先出后進,已輸出貨物而其實際進口貨未將其出口總額全部沖抵前不得辦理先進后出。貿易方式的轉變,除了進口商層面出現(xiàn)問題外,地方政府層面以及工人、農民也出現(xiàn)了問題。在地方政府層面,某些地方干部對易貨政策的意義以及易貨手續(xù)等認識不清、思想混亂,對易貨持懷疑態(tài)度。東江地區(qū)甚至強調地方的特殊性而抗拒執(zhí)行易貨政策達月余之久*參見中財委:《華南第二屆外貿管理會議報告》(1951年3月25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06-1-21。。因此,華南外管局要求各分局處領導干部加強思想教育,切實從思想上澄清他們對易貨的錯誤認識。而在在工人、農民層面,華南區(qū)主動控制某些物資的出口,造成與出口有關的某些行業(yè)工人失業(yè),農民出口土產價格下降,引起了工人、農民的不滿。這些都是在易貨初期出現(xiàn)的問題,亟待解決。

      在易貨貿易的籌備建立階段,華南區(qū)的易貨貿易呈現(xiàn)出下幾個特點:第一,中央關于易貨貿易的具體辦法尚未明朗,導致華南區(qū)在管理上稍顯混亂以及較為倉促;商人叫苦抱怨,部分干部和地方當局對易貨持消極態(tài)度,出現(xiàn)抵抗易貨的情緒,這恰好體現(xiàn)了此次貿易危機的緊迫性。第二,易貨貿易手續(xù)繁雜,一切清算保證都由廣州外管局辦理而不是銀行負責,工作效率低。第三,華南區(qū)在易貨貿易中具有主動性、斗爭性。桐油的國際市場需求強,因此華南財委主動把桐油作為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斗爭的武器,以桐油作為籌碼要求買家用我國需要的物資來交換。在掌握主動權的情況下,桐油易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jù)《南方日報》介紹,在1951年2月5日一天之內,私商就易貨出口桐油達500余桶,易回了煙膠王金等。*參見《本市進出口業(yè)恢復開市,易貨貿易漸趨好轉》,《南方日報》1951年2月11日。

      三、易貨貿易:全面推進階段(1951年3月—12月)

      1951年,中國的貿易危機全面升級。朝鮮戰(zhàn)場上的失利使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決定擴大對華經濟制裁。1951年3月,美國實行限制中國土產輸入的辦法。5月18日,美國操縱聯(lián)合國非法通過《實施對中國禁運的決議》的禁運案,使禁運在更大范圍內國際化。10月,美國國會通過《巴特爾法案》,以停止美援相威脅,并規(guī)定美國的受援國不得違反禁運政策與中國、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貿易。

      在國際形勢的一步步緊逼下,中央與地方貿易部門頂住壓力,全面推進易貨貿易。1951年3月6日,中央貿易部通報頒發(fā)《易貨貿易管理暫行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對易貨貿易的原則、方式、進出口貨物、公私營進出口商申請易貨許可證辦法都列出了具體規(guī)定。華南區(qū)方面,廣州外管局于3月16日頒布實行《易貨貿易管理暫行辦法》,并于3月28日公布了易貨貿易附表;同時,在華南區(qū)2月的華南對外貿易行政會議和3月的華南第二屆外貿管理會議上研究解決易貨經營中的相關問題,并對外管工作者及進出口商進行宣傳教育。這一系列會議,解決了易貨中的若干問題及澄清了干部、商人的思想,私商對易貨貿易有了較明確的認識,對易貨方法也逐漸熟悉,出進口商合作易貨也有進步。這一時期的易貨貿易,除了在政策修訂上有所發(fā)展之外,還設立了易貨交易所及組織易貨聯(lián)營,全面推進易貨貿易。

      (一)組織工作:設立易貨交易所

      為了解決進出口商在易貨過程中出現(xiàn)的資金周轉、進出口搭配、外匯轉讓等方面的困難,中央貿易部在1951年1月15日的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上決定:在天津、上海、廣州三地設立易貨交易所。根據(jù)指示精神,華南財委于3月10日對外公告廣州易貨交易所成立。廣州對外貿易管理局、中國銀行廣州分行于3月19日聯(lián)合頒布了《廣州易貨交易所規(guī)程》,規(guī)定:“凡屬易貨貿易管理暫行辦法內所規(guī)定之‘直接交易’‘記帳交易’‘對開信用狀易貨’及‘聯(lián)鎖易貨’四種易貨貿易進出口權利義務與外匯發(fā)生轉讓行為者均須通過本交易所進行之”。*廣州對外貿易管理局、中國銀行廣州分行:《廣州易貨交易所規(guī)程》(1951年3月19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

      設立易貨交易所,切實解決了貿易商的困難。首先,由交易所負責進出口商人間的搭配,解決了進出口商人搭配難的問題。其次,指定銀行對進出口商間權利義務及外匯轉讓進行保證,增加了信用,使得單邊進出口商能夠放心進出口。再次,由銀行進行貸款或是墊匯,解決資金問題。*商人完成一次先進后出的易貨貿易需要時間較長,且要求先進后出,在出口商貨物沒有售出前,缺少外匯,無法先辦進口貨輸入,只能到黑市購買外匯。因此,銀行的貸款或是在國外墊去外匯頭寸對開展易貨有很重要作用。廣州的7家華商指定銀行對出進口商易貨貸款擬定了具體辦法,規(guī)定:出進口商依照目前易貨貿易辦法辦理先進后出易貨,如缺乏外匯資金時,得在國內提供三成至五成人民幣或五成的出口貨為保證金,向指定銀行申請開給購買證在香港十足用款,以采取物資進口,俟出口時將出口貨物運輸單據(jù)交銀行托收,歸還貸款。參見《本市指定銀行擬定易貨貸款辦法》,《南方日報》1951年2月1日。最后,交易所的設立能夠加強金融的管理,對不在規(guī)定時間地點內完成成交或作場外交易以及非法投機買賣的銀行予以嚴厲打擊,規(guī)范經濟活動;同時協(xié)助外匯管理,打擊了因外匯轉讓不經過銀行而產生的黑市,使經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易貨交易所的設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反封鎖、反禁運。從易貨交易所交易的商品結構上看,前6個月里,甲類物資進口占了80%,*參見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廣州對外貿易管理局:《一九五一年上半年華南對外貿易工作報告》(1951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8。這與中國在當時迫切需要進口戰(zhàn)略物資是符合的,有力地應對西方國家的禁運。第二,通過掌握貼費率,促進滯銷品輸出。1951年下半年貿易市場進口有利出口無利,為了推廣土產輸出,交易所對滯銷貨物出口主動提高貼費率,刺激了滯銷貨物出口。第三,通過異地轉賬清算控制進出口平衡以及促進滯銷商品買賣。1951年5月,易貨交易所試行異地轉賬清算的辦法控制進出口平衡,規(guī)定各口岸的出口商如果自己不能辦理進口,可以委托廣州指定銀行或當?shù)刂袊y行服務部轉請廣州中行服務部,在廣州易貨交易所辦妥易貨轉讓和交割手續(xù)買到進口登記憑證,憑證在不同口岸向當?shù)赝夤芫稚暾堃棕洺隹?。該政策實施后,各地因易貨所產生的出口困難問題很好地得到解決。例如,1951年11月份梧州桂皮出口的大部分就是經廣州轉賬的,成功爭取了桂皮在旺季輸出。第四,行政管理方面,交易所實行匯報制度,對所有交易情況登記造冊,每天送交中國銀行、對外貿易管理局及財委等部門,幫助各部門及時了解易貨狀況。

      易貨交易所的上述功能和作用,都指向了交易所最重要特點,即把易貨貿易集中起來,使當時的對外貿易由相對散亂向統(tǒng)制和集中管理過渡。據(jù)統(tǒng)計,1951年交易所總交易金額為63853314港元,占本口岸同時期全部易貨金額的37%*參見《廣州易貨交易所工作總結》(1951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8。。這表明,華南區(qū)將近四成的易貨貿易是在交易所的主導下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能對私商加強管制外,還能潛移默化地對私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尤其是這種由國家統(tǒng)制的辦事模式,使商人逐漸向計劃經濟靠攏,有利于“把私商納入社會主義軌道”。*李榮峰:“廣州私營進出口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1949—1956)”,碩士學位論文,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0年,第12頁。

      易貨交易所的設立,體現(xiàn)了政府統(tǒng)制對外貿易的決心。它通過政府的力量對整個對外貿易作統(tǒng)一調配,避免了因過于分散而削弱了對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斗爭的力量。易貨交易所的管理也體現(xiàn)了當局對私商以利用為主的態(tài)度:它把私商集中起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在資本主義斗爭中的作用;但是對私商的“改造”并未真正落實,即使是有改造,也是在思想上進行教育。

      (二)組織易貨聯(lián)營

      自從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方式改為易貨為主后,由于資金少、經驗淺等主觀條件的限制,一些私商在經營上的困難更加突出。中財委認為要團結進出口商,在聯(lián)營的基礎上推動私商組織易貨,在資金周轉、對外統(tǒng)一叫價等方面加強優(yōu)勢。鑒于前期的聯(lián)營組織交易不大及某些私商對易貨不重視的情況,1951年3月,廣州外管局成立行政處,處內的進出口指導科專門負責調整舊有聯(lián)營,對其進行改造或是淘汰,對新組的聯(lián)營則主動推動易貨的經營。

      各聯(lián)營社的易貨金額不高,但還是邁出了易貨聯(lián)營的第一步,并且出現(xiàn)一些聯(lián)營易貨的典型,如厘竹聯(lián)營。厘竹聯(lián)營是在國家支持下發(fā)展起來的公私易貨聯(lián)營。在易貨貿易開始后,厘竹聯(lián)營社沒有直接自辦易貨進口的產品,需要尋找搭配進口,但因為它是由國營公司辦進口,所以比較容易解決進口問題;而蘇聯(lián)及人民民主國家因其國營性質也愿意與他們簽訂易貨協(xié)定。私營企業(yè)與國家企業(yè)的易貨聯(lián)營,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易貨發(fā)展,一方面它可以克服個體經營時的盲目性,在國營貿易機構的領導下實現(xiàn)統(tǒng)一外銷、統(tǒng)一報送等,既減少了經濟損失,也加強了國家統(tǒng)制;另一方面,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占據(jù)主動地位,某些實力較強的聯(lián)營組織可以對外統(tǒng)一報價,而不再受控于洋商。

      但是,私商之間的易貨聯(lián)營效果卻比較一般,甚至有時發(fā)生破壞經濟秩序的行為。對此,外管局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加強教育并逐步進行改進,并沒有因為要完成統(tǒng)制貿易而對私商們采取過激或是強制性措施,各進出口商參加聯(lián)營還是以自愿為原則。但聯(lián)營社由國營領導成績較好的結果與私商們在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配合、壟斷傾軋、投機倒把等破壞經濟的行為,使政府認識到新中國經濟建設不可缺少國營經濟的領導。這就為后來政府對私營企業(yè)進行改造以及同業(yè)公會等組織的結束埋下伏筆。

      雖然易貨已經走上了正常發(fā)展道路,但是因為貿易危機升級,易貨貿易還是面臨著困難,包括易貨入超嚴重、地方外管局之間缺乏聯(lián)系。1951年,因為主要出口貨的國外市場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市場呆滯,胃納較弱,導致大量出口貨堆積,價格下跌,出口無利;而擴大內銷及轉向蘇新貿易則使出口貨品缺乏,導致易貨不平衡,入超嚴重。但是交易所在處理入超問題時不及時,“幾乎完全懈怠了工作”,*《廣州易貨交易所工作總結》(1951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8。主要原因是對形勢估計錯誤及沒有靈活運用貼費來調整配合進出口工作,而固守提高貼費只會增加進口商負擔的想法。雖然后來經上級指示調高了貼費,但在時間上已經不是最恰當。在組織出口貨方面,交易所對冷門貨、滯銷貨組織出口的認識也不夠,致使組織滯銷貨物出口的時間滯后。此外,地方外管局之間缺乏聯(lián)系,導致國家遭受損失。1951年8月,湖南把大量生豬從長沙運往香港時沒有知會廣州,影響了華南的出口計劃,香港的生豬也因此而價格大跌,使得雙方都遭受損失。

      從1951年3月至12月,雖然外部形勢惡劣,但是易貨貿易在逆勢中發(fā)展,全面向前推進。這一階段的成績主要表現(xiàn)在:用積壓的外匯搶購所需物資,并且是主要物資(如橡膠);公私營廠商積壓的冷貨也大部出口,換回了熱貨。在管理上,政府做出一些改進,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對易貨手續(xù)進行了簡化。在整個過程中,中國領導人的策略是正確的,可謂是一舉多得,既克服了經濟困難,顯示了中國經濟斗爭的決心;亦對私商等進行教育,已經有社會主義改造的苗頭。但是,易貨貿易中出現(xiàn)的易貨不平衡及地方外管局之間缺乏聯(lián)系的問題,也暴露出了政府在處理問題時手段生硬和不成熟,對出現(xiàn)的問題欠缺長遠考慮。

      四、易貨貿易:基本結束階段(1952年—1955年)

      1952年,在西方放松對華貿易禁運,以及中國政府努力打開對外貿易新局面的情況下,中國的貿易危機得到緩解。

      美國深知只有實施多邊禁運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要求各個國家行動一致。但是各國并沒有按照美國的預期付諸行動,特別是美國與英國就香港禁運問題陷入了長期的談判,影響了禁運效果。大多數(shù)西歐國家和亞洲主要貿易國家沒有采納美國對中國全面禁運的政策,這些國家雖然在戰(zhàn)略物資的禁運上給予合作,但是一旦禁運涉及棉花、肥料、紡織品、紡織機器、染料、藥品之類的貨物,它們就不愿斷絕其對華輸出。同時,各個國家采用的禁運清單和強制措施都不相同:雖然“巴統(tǒng)”成員國所實施的管制措施很廣泛,但是都遠不如美國實施的完全禁運政策,對聯(lián)合國的決議的解釋也不一致;中東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僅對禁止戰(zhàn)略物資運往中國作出了一般性的承諾,而印度、巴勒斯坦、緬甸和錫蘭則未按聯(lián)合國決議采取行動。*參見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下),第1028、1075頁。

      朝鮮戰(zhàn)場的失利,使其他國家對禁運的效用提出質疑,都要求放寬對華禁運。在各國壓力下,1954年8月,“巴統(tǒng)”第一次大幅度調整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管制清單的總數(shù)從474種下降到252種,其中禁運物資的總數(shù)從270種下降到167種。*轉引自王永華:《1950—1954年美英對香港禁運的歷史考察》,《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隨后,英國等國在可控范圍內逐漸放松對華禁運,并更多地利用“例外程序”*例外程序:1951年10月“巴統(tǒng)”成立中國委員會時,15個參加國家曾經約定,凡與該國本身有重大利害關系的物資,可以利用“例外程序”對華輸出。所謂“重大利害關系”指如果不輸出,就會對該國經濟有重大影響;為了換取必要的回頭貨,必須輸出。參見原喜云:“建國初期美英對華貿易政策探析(1949—1954)”,碩士學位論文,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6年,第22頁。向中國輸出戰(zhàn)略物資。到1959年,除了美國仍在堅持全面的對華貿易限制外,其他各國均已各自與中國開展貿易。

      為了打破美國的封鎖禁運,在蘇聯(lián)政府的支持下,國際經濟會議1952年4月在莫斯科召開。中國代表團不僅在會議上指出禁運對西方國家和中蘇雙方都造成損失,同時還在各小組會議及會下積極活動,表明中國和平友好的立場和愿同各資本主義國家擴大貿易交往的態(tài)度。通過這次會議,中國打開對歐洲貿易的新局面,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聯(lián)邦德國、芬蘭、智利等國家相繼同中國簽訂了貿易協(xié)議。隨后,中國還和日本簽訂了貿易協(xié)議。

      在西方禁運的放松及中國自身的外交努力下,中國的貿易危機得到緩解,而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建設即將開始也需要外匯來購買物資,中財委決定擴大結匯,緊縮易貨。華南財委于1953年5月開始停止記賬易貨進口,而聯(lián)營易貨則照常批準,不過逐漸縮小了范圍;同時提倡自進自出易貨,既能解決國家進口需要又能帶動滯銷品出口。1955年4月,中央再次要求擴大結匯,緊縮易貨。廣東省對外貿易局也規(guī)定今后出口貨原則上一律按結匯方式辦理,如確實需要易貨則需申請。此后,針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易貨貿易基本結束,只是根據(jù)需要機動使用。

      結 語

      從總體上看,易貨貿易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危機管理。

      從運用機制上看,易貨貿易具有危機管理中所要求的靈活性和系統(tǒng)性。易貨貿易具有靈活性,這是它最大的特點。易貨貿易的內涵是以易貨為主,但是保留一定程度的結匯。易貨與結匯二者靈活運用,易貨有利則易貨,結匯有利則結匯,所以易貨貿易是在可控范圍內根據(jù)自身需要設計的辦法,只要“原則是正確的”,運用可以“機動”。*羅真耑:《開展對帝國主義經濟斗爭的易貨貿易》,香港《經濟導報》1951年4月10日。易貨貿易的系統(tǒng)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管轄范圍的劃分,以及諸如銀行、海關、稅務等機關的配合,還有易貨貿易的具體實施及相關法律的頒布,整個程序及執(zhí)行是系統(tǒng)而有針對性的。這種系統(tǒng)性只體現(xiàn)在方針、政策、計劃、組織、制度上的統(tǒng)一,而在技術上(如上文所述),是可以靈活使用的。

      從宣傳策略上看,易貨貿易成功地普及了危機文化。在危機管理中,輿論抗辯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中央和地方主要是從心理上著手。針對易貨貿易推行的必要性,中共中央在多個場合表明危機是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強壓的結果,如“我們的困難是帝國主義給的”,*第二屆華南外貿行政會議秘書處:《周局長關于全國對外貿易管理會議的傳達報告》(1951年1月17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這些帶有鼓動性質的宣傳,激起商人的憤慨和統(tǒng)一對外的決心,團結各階層。同時在民眾當中樹立危機意識,宣傳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管制下用結匯方式進行貿易的危險性及改用易貨貿易方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1951年1月,《南方日報》發(fā)文宣傳推行易貨貿易的必要性:“美帝及其仆從們已橫暴地禁止物資運到香港,剝奪了香港貿易商的利益,也妨礙了我們的對外貿易。為了保證我們輸出貨物,能夠以合理價格買回物資,保證國內各種建設,規(guī)定‘先進后出’,是非常必要的?!?《擁護易貨貿易措施》,《南方日報》1951年1月19日。最后,在民眾中樹立對敵斗爭必勝的信心。在易貨執(zhí)行的過程中,在思想和管理上都曾出現(xiàn)混亂的局面,政府的辦法是召開各種會議,在會議上用已有的易貨成果來表明易貨是可以做的,以此澄清干部、商人的思想。普及危機文化帶來的好處是能增強經濟斗爭的主動性,使民眾主動地參與到對危機的處理中。據(jù)《南方日報》記載,1951年3月,華南油脂油料輸出組織組員主動互相訂立公約,保證直輸歐洲和澳大利亞以及香港桐油的易貨不得輾轉售給美商,對違反者嚴格制裁。*參見《華南油脂輸出組織提出,保證香港桐油易貨,不輾轉售給美日商》,《南方日報》1951年3月30日。這種主動斗爭表現(xiàn),說明政府的宣傳策略是有效果的。

      從戰(zhàn)略使用上看,中國政府成功地采取“利用矛盾、斗爭分化相合”的策略,突破了封鎖和禁運。在遭受禁運和封鎖期間,中國主要利用英、美在香港的矛盾,以香港為突破口爭取易貨。在港英政府加強禁運時,華南財委利用華南經濟對香港財政和貿易的重要性,通過干擾香港經濟或是用菜蔬、米等關系香港生命的出口貨迫使港英政府對中國易貨。*根據(jù)相關文件顯示,相關部門曾考慮過用“威脅”手段迫使香港對中國大陸易貨,華南財委曾考慮過的方法是“到香港當局擾亂一下,使其在進行禁運時有所顧慮,如香港英政府銀行有16億存款,其中有大部分是中國人的,就想辦法動員中國商人提五、六億,使其金價波動”;廣州外管局也考慮過用菜蔬、生豬、柴薪、米等關系香港生命的出口貨迫使香港政府對中國易貨。但具體是否真正實施,筆者沒有找到相關文件佐證。參見華南財委辦公廳:《貿易檢查會議(第四次)紀錄摘要》(1951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06-1-21;廣州外管局:《關于易貨后華南對外貿易情況的報告》(1951年6月),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0。此外,中國還利用香港商人為中國輸送各種物資。香港著名愛國人士霍英東就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與華潤公司、中共駐澳門貿易機構南光公司以及華南企業(yè)公司在港開辦的商行合作,為朝鮮戰(zhàn)場輸送了需要的盤尼西林、止血藥、汽油、輪胎、橡膠、黑鐵皮等物資*參見李敏生:《患難之交:抗美援朝霍英東歷史解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在積極利用香港的方針指導下,中國成功地利用香港做轉口貿易或是走私貿易。根據(jù)易貨檢查組統(tǒng)計,在1951年7月前,易貨進口有90%是從香港進來的*參見華南財委辦公廳:《貿易檢查會議(第四次)紀錄摘要》(1951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06-1-21。。1951年,從香港進口的物品最大宗的是橡膠、鋼鐵材料、藥品、機器、科學儀器及醫(yī)療器材、汽車輪胎等;而華南的貨物也大部銷往香港,輸出最大的是活豬、桐油、菜蔬、豬鬃、鮮蛋、活家禽等。*參見《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對外貿易卷)》,第605、607頁。中國政府利用香港的戰(zhàn)略,既能為中國經濟建設服務,同時也造成港英政府、香港人民、英國政府與美國的矛盾加劇,有利于分化瓦解美國的禁運同盟。

      除了利用香港輸送物資,中共還利用私商推進易貨。中國貿易的發(fā)展方向是走計劃經濟道路,但在國營經濟還比較弱的時候,國家對私商還有一定程度的依靠,特別是利用他們的資金、國外關系等,讓他們在易貨當中發(fā)揮最大作用。在這過程中,中央還對其進行社會主義的初步改造,在思想上進行教育,使其向社會主義靠攏。

      從經濟成果上看,易貨貿易達到了用多余物資換回國家建設需要的生產物資的積極目的,并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統(tǒng)制。以華南區(qū)為例,根據(jù)廣州對外貿易管理局的統(tǒng)計,1951年廣州口岸的主要進口貨均屬甲、乙類,出口貨則主要是大量丙類貨物,并限制了重要物資的出口,實現(xiàn)了以次要物資換重要物資的目的。大量土產的輸出,幫助恢復農村經濟,也活躍了城市經濟。同時,易貨貿易有利于加強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以華南區(qū)地區(qū)為例(見下表),在出口方面,鑒于華南的特殊情況,出口主要由私商掌握;國營貿易的比重雖然增長緩慢,但已經在上升當中,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得到一定的增強。

      1950年至1952年上半年出進口公私比重變化表

      資料來源:華南財委統(tǒng)計處:《華南(粵穗)三年來人民經濟恢復發(fā)展概況》(1952年9月),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54-1-17。

      從外交上看,中國與蘇聯(lián)的關系愈加緊密。美國對中國進行封鎖,本意是“阻礙共產黨中國長期經濟發(fā)展計劃的實施”,*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下),第1027頁。并配合朝鮮戰(zhàn)場上的行動給予中國以威懾,以此離間中蘇關系,但結果反而讓中國更加靠近蘇聯(lián)。在遭到全面封鎖的情況下,中國要在封鎖、禁運中突圍而出,就必須有所依靠,而蘇聯(lián)就是中國當時的依靠對象。中國政府有克服困難的信心,主要原因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貿易重心轉向蘇東陣營。中財委相信,依靠蘇聯(lián)可以 “無需懼怕資本主義國家封鎖”。*《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對外貿易卷)》,第471頁。據(jù)統(tǒng)計,自新中國成立后,中蘇貿易一直呈上升趨勢。1951年,中蘇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41.38%。1952年,中蘇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額的54.82%。*從樹海、張桁主編:《新中國經濟發(fā)展史(1949—1998)》(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758頁。在蘇聯(lián)的幫助下,處在極端困難情況下的中國在禁運、封鎖的重重羅網中找到了“網開一面”的生機,從而在世界市場上有了回旋的余地,穩(wěn)住了陣腳*董志凱:《1949—1952年中國經濟分析》,第178頁。。在中國自身的努力和蘇聯(lián)的幫助下,中國減少了對西方國家的依賴,與蘇聯(lián)的關系愈加緊密。但是對蘇聯(lián)的高度依賴為以后一系列事件種下了根源,包括在50年代末開始的中蘇交惡以及后來在邊境上的劍拔弩張,這不僅在中國引發(fā)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問題,也影響了整個冷戰(zhàn)走勢。這其中隱藏的風險,是中國政府在進行危機管理時沒料想到的。

      綜上所述,50年代初期的中國政府采取的

      易貨貿易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危機管理,并在其過程中使獲益最大化。通過易貨貿易的方式,中國盡最大能力地規(guī)避了風險,經濟上爭取了重要物資的進口,并借機加強了國家的統(tǒng)制力量,在政治上為以后外交與公私關系的調整作了鋪墊。在危機管理中,中國政府展現(xiàn)出強硬又靈活的戰(zhàn)略手段,使得全國團結一致對外斗爭,成功地調動了一切可用的國內外資源為國家服務。但是,這次危機管理也暴露出政府在處理危機時缺乏計劃性、地方之間缺乏聯(lián)系、信息溝通不暢、干部思想及業(yè)務水平不高等問題,這都是不可忽略而需要引以為戒的問題。

      (本文作者 廣州市玉巖中學教師 廣州 510530)

      (責任編輯 王志剛)

      Study on Chinese Barter Trade to Capitalist Countries (1950—1952)——Taking Southern China as an Example

      Zhang Xiating

      Around 1949, China encountered economic sanctions from USA and other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in the main form of blockade and embargo. In the face of the crisis,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barter trade as a means of crisis management. The barter trade in Southern China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the preparatory establishmen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o gradually ending, and was a successful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ity strategy, Chinese government succeeded in popularizing the crisis culture, making Hong Kong and businessmen serving the barter trade. In the economy, through promoting the output of excess materials, Chinese government received the raw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which was necessary to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olitics,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businessme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ocialism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D232;D829.1;F129

      A

      1003-3815(2015)-05-0114-11

      * 本文是筆者在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就讀期間的碩士畢業(yè)論文“經濟挑戰(zhàn)與危機管理:1950—1952年華南區(qū)對資本主義國家易貨貿易研究”的一部分。

      猜你喜歡
      出口
      2017年10月數(shù)據(jù)出口
      汽車縱橫(2017年12期)2017-12-25 17:39:52
      數(shù)據(jù)出口
      汽車縱橫(2017年6期)2017-06-17 14:46:58
      一只鷹,卡在春天的出口
      學生天地(2017年11期)2017-05-17 05:50:51
      數(shù)據(jù)出口
      汽車縱橫(2017年3期)2017-03-18 11:19:38
      數(shù)據(jù)出口
      汽車縱橫(2017年1期)2017-02-17 18:58:57
      數(shù)據(jù)—出口
      汽車縱橫(2016年9期)2016-10-27 12:47:01
      數(shù)據(jù) 出口
      汽車縱橫(2016年8期)2016-09-24 15:38:21
      米彎彎的夢里有什么
      數(shù)據(jù)—出口
      汽車縱橫(2014年9期)2014-11-10 23:40:42
      數(shù)據(jù)—出口
      汽車縱橫(2014年7期)2014-09-09 23:53:17
      和林格尔县| 班玛县| 鸡泽县| 祁门县| 碌曲县| 眉山市| 乌拉特后旗| 阿拉善盟| 白山市| 友谊县| 临夏市| 龙游县| 车致| 邵阳县| 上犹县| 锦屏县| 克东县| 双柏县| 蓬溪县| 山阳县| 永平县| 无为县| 庄浪县| 虎林市| 陕西省| 永兴县| 教育| 石城县| 济南市| 米林县| 东海县| 乌兰察布市| 三江| 垫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唐河县| 淮北市| 汽车| 仪征市| 长寿区|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