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
也說“為官不為”
□汪金友
裝聾作啞 倉 土
清朝著名文人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有一則趣事:有人夢中到了陰府,見一個官員在閻王面前自稱為官清廉,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清水。閻王笑了笑說:“設(shè)官是為了興利除弊。如果不貪錢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設(shè)一木偶,連水也不用喝,豈不是更勝于你?”官員答道:“我雖無功,但總無過!”閻王又說:“你處處只求保全自己,對某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對某人某事因怕麻煩而不辦,豈不是負國負民了。無功就是過啊?!贝斯贌o言可答。
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句俗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墒?,古往今來,有幾個不作為的官員會主動“回家賣紅薯”?
當官的最大風險之一,就是“出事”。尤其是在當今這樣一個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人們的觀念多樣化,訴求也多樣化。無論上什么項目、辦什么事情,都可能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滿足了一些人的要求,就會引起更多人的要求;照顧了這些人的利益,就可能損害另一些人的利益。你去挑糧,就可能壓彎扁擔;你去打虎,就可能折斷哨棒。所以,有些官員為了“不出事”,寧愿“不作為”;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
更難辦的是,幾乎所有“不作為”的官員都和“有作為”的官員混雜在一起。表面看,你開會,他也開會;你講話,他也講話;你說狠抓落實,他也說狠抓落實;你說為民造福,他也說為民造福。而且不作為者也不是一點兒事都不干,而是有時“為”,有時“不為”——
上邊強調(diào)的就“為”,下邊呼吁的就“不為”。同樣一件事,基層群眾反映幾十次,他愛搭不理,而上邊領(lǐng)導(dǎo)一個批示、一個電話,他立馬行動。
領(lǐng)導(dǎo)看到的就“為”,領(lǐng)導(dǎo)看不到的就“不為”。每次上級領(lǐng)導(dǎo)來視察的時候,也是他們最“作為”的時候——幾年不清的垃圾要清,幾個月不掃的街道要掃,多年光禿禿的荒山頭也能一夜之間用油漆噴綠。
可以收費的事就“為”,不能收費的事就“不為”。服務(wù),十之八九都與收費掛鉤,或是自己直接收,或是通過中介機構(gòu)收。
有人請托就“為”,沒人請托就“不為”。很多事情都有很大的伸縮性,可以急辦,也可以緩辦。熟人就急辦,生人就緩辦;有關(guān)系的就急辦,沒關(guān)系的就緩辦。
這與在閻王面前自詡清官的那位,也別無二致吧!
[編輯:李長文電子信箱:lcwnews@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