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學教育理念重塑與實踐反思

      2015-03-28 01:26:15施學云
      關鍵詞:人文文學教育

      施學云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文學教育理念重塑與實踐反思

      施學云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在當前實利主義教育背景下,大學文學教育面臨著邊緣化、形式化和知識化的嚴峻挑戰(zhàn),同時高等教育領域改革的深化也給文學教育帶來了空前機遇。高校應以此為契機,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一方面創(chuàng)新文學教育理念,重估其人文價值,重塑其審美本體性,將其放置到“人的教育”的高度上鞏固強化,釋放擴張其話語空間;另一方面探索文學教育實踐路徑,將其視為培養(yǎng)大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一種“總體性”實踐活動,通過完善理論建構(gòu)、健全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等方式,增強發(fā)揮其實踐功能,為大學生人文精神建設提供動力資源。

      文學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素養(yǎng);改革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然而不少人片面地以為教育就是為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服務,極端凸顯教育的經(jīng)濟功利性,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的現(xiàn)代性本質(zhì)上指向人的現(xiàn)代性。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特別強調(diào),“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2]。很多人都熱衷于教育大改革大轉(zhuǎn)型的宏大敘事,卻很少深究這句話蘊含的國家對教育培養(yǎng)現(xiàn)代理想人格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深切期待。我們知道,在美育教學體系中,文學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織構(gòu)成,自然承載起了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職能。在當前應用技術、就業(yè)導向等工具理性話語占據(jù)主流的文化場域內(nèi)來談文學教育,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是文學教育畢竟是融審美教育、知識教育、道德教育等于一體的人文教育,對于大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因此探討文學教育現(xiàn)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改革設想,無疑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大學文學教育現(xiàn)狀與主要問題

      當前文學教育面臨著邊緣化、形式化和知識化的困境,文學教育的審美價值和功能無法有效發(fā)揮,導致文學教育陷入更加尷尬的境地。

      文學教育邊緣化:實利主義教育背景下大學文學教育的尷尬與失落。在當前加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努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強調(diào)教育對于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的實利主義價值,有其充分的時代合理性,尤其對于糾正我們長期以來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jié)構(gòu)性矛盾具有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其間存在著某種風險,即在發(fā)展這種實利主義教育的同時,能否保持教育的人文性,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防止教育的失衡和異化。我國大學教育更加注重人的技術理性層面的培養(yǎng),偏向于實用技術技能的知識性傳授和培訓,相應弱化了人之為人的精神性發(fā)展。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并沒有引起教育實施者的足夠重視,人文教育類課程普遍以精細化的專業(yè)面孔出現(xiàn),而在通識教育領域則大多被忽視。文學教育雖然能夠影響人的思想感情、倫理觀念和精神品格,凈化人的靈魂、激勵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對于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意義,但是在這種實利主義教育背景下,因其審美非功利性不可避免受到冷落,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文學教育形式化:文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意義的被遮蔽。由于實利主義教育思潮的影響,“目標至上以及工具的有用與有效成為價值衡量的主要甚至唯一標準,道德與情感退避三舍,人淪為欲望與工具的奴隸?!該嵛啃撵`、凈化靈魂為己任的文學,對真、善、美的呼喊淹沒于技術主義的滔滔洪水”[3],“文學教育無用論”的觀點盛行于大學校園,不少教育實施者深以為然,學生也因其無益于提高就業(yè)技能而興味寡然。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文學教育生存空間極其有限。即使在國家教育政策的引導下,不少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但也面臨著課時緊張、考評不夠、師資隊伍支持不足等問題。譬如徐中玉編寫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大學語文》,從仁者愛人、和而不同、胸懷天下等方面分類型講述文學作品,所收作品雖有削足適履之缺憾,但理念很好,體現(xiàn)出了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只是這樣一個較宏觀的體系架構(gòu)很難在三十余課時內(nèi)完成。文學教育形式化現(xiàn)狀的根源在于,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學教育之“用”正體現(xiàn)在對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上,文學教育的價值功能被完全遮蔽。央視“新聞1+1”欄目深度采訪復旦投毒案,林某在接受采訪全程中表現(xiàn)異常冷靜理性,看不出絲毫對生命的尊重、對逝去舍友的懺悔,但是在采訪末尾林某說他正在看文學經(jīng)典,為什么要看文學經(jīng)典?“因為我過去理科的書看的太多了,文科看的太少,我的思維太直了?!彪m然這只是個極端案例,個中意味卻發(fā)人深省。

      文學教育知識化:文學教育本體性的長期誤讀與異化。長期以來,文學教育知識化、科學化傾向較為突出,文學教育本體性遭到誤讀,導致文學教育缺少了文學的靈魂,缺少文學欣賞的方法,缺少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兩點變異:一是過于突出文學教育的工具性,重視提高學生漢語言聽說讀寫實用能力,突出技能訓練,卻忽視了文學教育的人文性。不可否認,文學教育對于改變當前大學生寫作能力匱乏的尷尬現(xiàn)實具有直接促進作用,但是文學教育的更高價值體現(xiàn)在審美性與人文性。譬如:有些高等院校文學教育課程講授仍然延續(xù)了中學語文教育思維,重點關注文言作品翻譯,或肢解現(xiàn)代作品的篇章結(jié)構(gòu)、藝術技巧,卻忽視了傳統(tǒng)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魅力的展現(xiàn)。二是過于突出文學教育的人文性,一味沉溺于思想演繹和哲學迷宮,棄文學教育的本體性——“審美性”于不顧。譬如:在文學教育課程講授中,不帶學生進入作品進行審美體驗、情感體悟,而是片面強調(diào)與文學作品相關的文史背景、文化思潮和哲學理念,看似玄乎深奧,實則背棄了文學教育的本體。在當前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中,新一代大學生普遍存在拒絕價值、消解意義的心理行為,對于這些憑空而生的抽象理念往往厭煩抵制。缺乏審美性的深刻體驗,無法調(diào)動學生的審美思維,也就無法達成理想的人文教育成效。

      二、大學文學教育改革的可行性

      隨著時代語境的變化,盡管問題重重,文學教育逐漸為教育實施者所重視,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改革發(fā)展機遇。

      教育政策調(diào)整帶來了改革契機。教育部推進高考改革試點,語文教育地位的提升已成共識,這表明教育實施者開始正視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漢語教育的缺失。毫無疑問,中學英語與漢語教育改革必然會引發(fā)連鎖反應,帶動大學英語與漢語教育改革,更何況人們本來就對大學英語教育知識化的弊端詬病已久,漢語教育改革即將迎來良好契機。漢語教育的核心范疇是文學教育,改革漢語教育,首在改革文學教育。因此教育政策的調(diào)整,將會為大學文學教育創(chuàng)造前所未有的條件保障,而這正與高校綜合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適應。

      文學教育危機論營造了改革氛圍。當前不少大學生漢語寫作能力較差、人文素質(zhì)不高、歷史文化情感淡薄,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人們將這些問題歸咎于大學教育技術化、人文教育虛無化,也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了文學教育危機論,激烈批評大學文學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缺席與失語,激切呼吁加快文學教育改革。文學教育危機論的提出,尤其是部分頗有話語權的教育界人士執(zhí)旗高呼,提高了文學教育的關注度,文學教育之于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價值功能逐漸進入教育實施者的視野,因為只有充分挖掘出文學教育之于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功利性”,才能讓文學教育在實利主義教育思潮中更好地生存發(fā)展。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15〕71號),提出“普通高校要在開設以藝術鑒賞為主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基礎上,開設藝術實踐類、藝術史論類、藝術批評類等方面的任意性選修課程”,廣義的藝術范疇本就包括文學,這種政策導向?qū)ξ膶W教育改革而言彌足珍貴。

      傳統(tǒng)教育經(jīng)驗資源提供了理論支持。文學教育改革并非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頗多可資借鑒之資源。譬如:我國傳統(tǒng)文學教育理論不成體系,但是其中不少文化理念和制度設計仍有較強的現(xiàn)代意義;西方科學主義文化思潮頗為興盛,但并不阻礙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綿延傳承,文學教育理論的體系特征更為明顯。因此,大學文學教育改革不是憑空想象,依靠中西較豐富的理論資源,進行適當?shù)默F(xiàn)代化轉(zhuǎn)化,構(gòu)建現(xiàn)代大學文學教育體系并非癡言妄語。

      三、大學文學教育理念層面的重塑

      文學教育改革,首在理念革新。要重估文學教育地位,重塑文學教育本體性,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把文學教育提高到“人的教育”的層面來建構(gòu)其本質(zhì)特征,強化文學教育的審美實踐功能。

      重估文學教育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做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4]由此更凸顯出文學教育的重要地位。文學教育在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乃至傳達時代風氣、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方面的卓越價值理應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要改變我們文學教育可有可無、可重可輕的偏見,把文學教育放置到“人的教育”的高度上重新估量,提高文學教育在大學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地位。

      重塑文學教育本體性。文學教育基于文學,歸于教育,本質(zhì)特點是“以文化人”,即文學教育通過大學生對作品的審美觀照和體驗,潛移默化地發(fā)生作用。文學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離不開文學作品這一本體。文學教育怎么改革,也不能背棄這一本體。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過于強調(diào)文學教育的政治啟蒙價值,導致文學教育本末倒置,妨害了人文精神境界的提升。必須重塑本體性,還原文學教育的本來面目,譬如文學教育應提倡經(jīng)典閱讀,文學經(jīng)典具有深厚的思想價值和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標識,往往能夠喚醒學生對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求知欲和滿足感。筆者曾在文學教育課上讓學生細讀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讓大家思考思想文化觀念、生存境遇差異較大的60、70、80、90甚至00代際人為何會對同一部小說產(chǎn)生深刻的情感共鳴,在接受反映上有什么共同點,又有那些不同點。這種經(jīng)典重溫模式達成了這樣的目的:一方面讓學生深刻領悟了經(jīng)典文本審美魅力,對小說所反映的時代生活面貌以及時代精神的嬗變有了初步認識;另一方面讓學生從小說人物以及作家的成長中收獲了對于理想人生和人格建構(gòu)的認同,對于當前消費主義文化有了批判性認知。

      更新教師教學理念。目前不少院校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僅僅是一種形式,任課教師照本宣科,沒有從審美怡情、明心見性等角度去引導學生自己去欣賞文學本身,欣賞的過程變成了條理清晰的概念說明,審美的愉悅變成了枯燥的說教。教師作為文學教育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必須認識到:一是樹立文學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情感和認識,與學生平等對話。二是更新文學教學理念。文學教育并非純粹知識教育,教師應把文學的審美性放到教育首位,讓學生毫無隔膜地觸摸作品中感人肺腑的人生、生動豐滿的藝術形象、余韻悠長的意境,真切的感知文學的靈性和詩意,抵近文學的人文內(nèi)涵;要把學生已經(jīng)逐漸萎縮或已喪失的對于文學的興趣與熱情再度激發(fā)出來,讓學生對文學有感性和深刻的了解;應該“立足于作品教學,強化文本細讀,突出其文學性與審美性”[5]。三是優(yōu)化課堂結(jié)構(gòu),更新教學內(nèi)容。將文學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和最新成果與文學教育聯(lián)系起來,課堂教學中滲透教師自己的創(chuàng)見,避免教學內(nèi)容的僵化呆板。

      四、大學文學教育實踐層面的探索

      文學教育理念更新頗為重要,理念的實現(xiàn)則更多依賴于文學教育理論建構(gòu)與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如何在專業(yè)設置精細化的課程體系中予以文學教育合理的定位,在專業(yè)類與通識類課程之間取得和諧的存在,需要做更細致的研究。

      完善文學教育理論建構(gòu)。我國文學教育理論較為貧乏,這與當代以來實利主義教育觀和教育實踐的影響密不可分。改革大學文學教育,絕不是單設一門課程或者增設幾個課時那么簡單的事情,必須革新傳統(tǒng)觀念,建構(gòu)新的話語體系,為文學教育改革提供理論基礎。完善文學教育理論建構(gòu),應從內(nèi)外兩條途徑尋求話語支持,一個是我國傳統(tǒng)文學教育經(jīng)驗,古代“重詩文教化”的顯著特點頗可轉(zhuǎn)化借鑒;一個是西方文學教育資源,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也應納入我們的研究視野,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西方文學教育“就個人而言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即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就集體而言是培養(yǎng)人民的共識,即生命意義、歷史文化、人文素養(yǎng)和人類前途的共識……”[6]。

      健全文學教育課程體系。大學有必要從專業(yè)建設、課程設置、學科建設、資金投入等方面對文學教育有所重視和傾斜。譬如:應提高文學教育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把諸如《大學語文》《文學經(jīng)典導讀》等文學類課程開設成為大學生的普及性公共課,逐步形成以文學公共課為主導、文學選修課為輔的文學教育課程體系。大一開設“大學語文”,大二、大三開設形式多樣的文學公選課(譬如《文學經(jīng)典導讀》《西方美文鑒賞》《科學與文學》《歷史與文學》等課程),注重大眾性接受,要與專精深的中文專業(yè)課程有明顯區(qū)別。文學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立,必須強調(diào)整體性,不宜龐雜大鍋燴,避免造成一種新的形式主義。

      創(chuàng)新文學教育活動載體。不少人褊狹地把大學文學教育等同于《大學語文》這門課程,以為單向度的課堂理論教學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結(jié)果因問題無法解決又轉(zhuǎn)向質(zhì)疑文學教育的合理性。我們應把文學教育看成培養(yǎng)大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一種“總體性”的實踐活動,是課堂與第二課堂、專業(yè)與業(yè)余性的有機融合,正如《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所要求的,“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形成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的育人合力”。因此在文學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嘗試以文學作品為中心,圍繞文學作品進行種種教育實驗,譬如開展讀書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組織校園讀書節(jié)、大型讀書報告會,打造精品校園文學社團,營造濃郁書香校園;或者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進行文學作品改編、朗誦和舞臺演出;或者在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機構(gòu)中增設文學教育研究組織,聯(lián)合文學與教育學相關學科人員進行理論建構(gòu)與方法改革。這些實驗一定程度上能夠糾正傳統(tǒng)教學滿堂灌的積習,激發(fā)大學生對文學審美的向心力,增強接受的能動性,更好地實現(xiàn)文學教育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筆者所在課程組每年度組織學生開展曹禺話劇《雷雨》演出,或分幕競賽,或同劇異構(gòu),這成為課程組文學教育改革實踐的保留曲目,學生反響較為熱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和道德的完善,就是共產(chǎn)主義教育的宗旨”[7],“要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互相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xiàn)為一個統(tǒng)一的完整過程”[8]。怎么去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一項意義深遠而又頗為艱難的重要課題,也是文學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和責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1).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1).

      [3]靳彤.強化作品細讀回歸文學審美——關于文學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12):84.

      [4]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1).

      [5]彭利芝.非傳統(tǒng)中文專業(yè)文學教育芻議[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44.

      [6]江玉嬌,邵秀芳.西方文學教育的經(jīng)驗分析及其啟示[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3.

      [7]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1.

      [8]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9.

      責任編校邊之

      I206

      A

      2095-0683(2015)05-0136-04

      2015-08-30

      安徽省高校重點教研項目(2014jyxm160);淮北師范大學重大教研項目(jy14101)

      施學云(1981-),男,安徽桐城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

      猜你喜歡
      人文文學教育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乌拉特前旗| 平和县| 安岳县| 正阳县| 陆丰市| 吉隆县| 金乡县| 安阳县| 阿合奇县| 石河子市| 清水河县| 永福县| 建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乾安县| 永宁县| 黎平县| 华亭县| 眉山市| 广灵县| 阿拉善盟| 临城县| 长丰县| 巴彦县| 治县。| 石首市| 淄博市| 石阡县| 贡觉县| 井陉县| 马边| 岑溪市| 屏边| 达拉特旗| 宜丰县| 万荣县| 凤城市| 灯塔市| 伊金霍洛旗| 博爱县| 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