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躍
摘 要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明心性”的價值取向和主“一天人”的思維方式皆是以“無神”為其本質特征的。構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主體的儒道佛,尤其是儒道兩家對“上帝”與“鬼神”所采取的態(tài)度以及儒家的“人事為本”與道家的“自然為本”的思想,其實質亦皆是取向“無神”的。中國無神論所昭示的“人文”“有為”“創(chuàng)造”“自由”諸精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精神,并最終成中華民族千古以來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無神的人文精神終將能夠成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再造的基礎。
關鍵詞 無神 人文 中華文化 心性之學 天人之學
分類號 B2
On Atheism Deeply Rooted in Brillia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Spiritual Pursuit:With Discussion on Chinese Philosophy of Mind-consciousness and Nature-human
Xu Xiaoyue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s its value-orientations and way of thinking on the idea of "instinctual inherent intuition" and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atheism. Confucius, Taoism and Buddhism, as the major constitu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feature atheism in essence,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Confucius and Taoism, including their attitudes to god and ghost, and Confucius' idea of "human-orientation", and Taoism idea of "imitation of nature". Chinese atheism reveals to us the "humanity", "action","creativity", "freedom", showing the brilliant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relentlessly pursued by Chinese forever. The humanity spirit in atheism is believed to be capable of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out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at last.
Keywords Atheism. Humanity. Chinese culture. Xin-xing Zhi Xue(mind-consciousness philosophy). Tian-ren Zhi Xue (nature-human philosophy).
甄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概括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征,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內容,凝練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所有從事研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學者都要關注的問題。因為這既是出于對歷史之尊重的需要,更是出于對現(xiàn)實之觀照的需要。新近習近平同志以“四個講清楚”非常精當?shù)鼗卮鹆诉@一需要。他說:“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xiàn)實基礎。”(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但如何客觀準確地概括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征,如何確定這一特征的優(yōu)秀性并對已成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出積極的評價則又需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
1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的確證
中國無神論思想源遠流長,無神論思想文化遺產豐富。中國無神論史曾也以中國哲學史的一個分支得到學界的承認和研究。然而,僅僅指出和承認中國無神論思想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或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那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確證和闡明“無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征,進而明確中國無神論思想是整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最精華的表征以及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那才算真正確立了它的地位。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應站在更高、更深、更廣的角度來重新審視、發(fā)掘中國無神論思想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是說,不是就中國無神論史來談中國無神論思想的意義和價值,而是要將其直接放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身來加以認識。應該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體用一如的方式來把握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特征。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或說“國學”的核心和精華究竟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這一核心和精華由什么的價值觀和理念以及思維方式所構成?通過她們如何積淀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的?這些問題的澄清和解決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目的。由此,我們可以將問題討論的視角轉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定位和定性上。
我們知道,盡管文化的外延極其廣泛,文化的定義雜而多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確定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是思想那是沒有問題的。思想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價值取向,一是思維方式。同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和核心亦是由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兩部分所組成。我們是這樣認為的,真正要進入國學的殿堂,真正要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真正要揭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表征以及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就一定要對它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進行深入的探討。
2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及其無神特征
中國古代的先賢圣哲們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價值選擇和判斷。如果說希臘文明是起源于對自然界的“驚奇感”,希伯來文明是起源于對上帝的“敬畏感”,那末,中華文明則是起源于對人之為人的心性喪失的“憂患感”。也就是說,中國圣賢最關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國,亦不是純粹的思辨領域,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心性、人性、生命、社會人生。通俗地說,中國人不把他們的注意力朝向人的“外面”或“上面”,而是朝向人的“里面”。用中國哲學界喜用的一句話來說,西方文化注重“外在超越”,而中華文化注重“內在超越”。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本褪钦f,中國古人思考著用他們的思想、觀念,也即“道”來改變天下。說白了就是,他們建立學說,提出思想的目的乃是改變天下、和諧社會、凈化人心、安頓生命、培植人格。群經之首的《周易》有這么一句話:“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彼鼜娬{的是通過關注“人文”,以達到變化和成就天下以及天下人之心的目的。我們說,所謂“人文”是專就人的本性來言的?!拔拿饕灾?,人文也,此之謂也?!?(《周易·賁卦·彖辭》)無論是文明,還是人文,都是在強調呈現(xiàn)人之為人的本性是它們的最終目的。這一人之為人的本性是反映著人朝著他應該朝的“方向”的價值選擇和意義追求?!拔拿饕灾?,人文也”是對《周易》賁卦的解釋。此卦的卦象是下離上艮(■))。離(■)為火,表示光明和美麗;艮(■)為山,表示安止和歸宿。意思是指,人應該朝著和安止于光明和美麗之境也。這一符合人性對待的境界和狀態(tài)即是儒家《大學》所設定的“止于至善”。我常常說,構成中華文化主體的儒道佛三家文化,都以其不同的概念和名相來表達這一問題的。儒家是用“至善”,道家是用“上善”,佛家是用“般若”。而它們的共同意旨皆是指人之為人的本來狀態(tài)。這是超越具體的是非善惡美丑的“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這是人之為人的“心性”。這一“心性”會因為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生“跑掉”“喪失”“污染或遮蔽”的情況。以上是儒道佛三家對“心性”在后天可能發(fā)生情況的不同表述,但其旨一也。目的是讓人們知曉“人之初”“人之本”“人之本來面目”的重要性,由此,讓人對“它”的可能“不在”而常懷擔心憂慮之憂患意識。于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復其初”“返本歸真”“恢復本來面目”遂分別成為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修行目標和價值歸宿。如何使人保持和安止于“此境”,當然地也就成為三家思想的終的。所以,“明心性”于是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儒道佛三家共同的價值取向。儒家強調“明明德”“存心養(yǎng)性”“存理復性”“止于至善”;道家強調“心齋坐忘”“復歸于樸”“反于大通”“上善若水”;佛家強調“即心即佛”“明心見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本來面目”(慧能語,宗寶本《壇經·行由品第一》)。
“心性之學”在中國古代又被稱為“真學問”,她所強調的是與人的生命直接打通,是關乎“成圣”“成道”“成佛”,一句話,是關乎“成人”的問題,除此之外別無他求。誠如孟子所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p>
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因此對中國天人之學的研究是揭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必須要做的工作。
與“心性之學”被稱為“真學問”相聯(lián)的是“天人之學”,其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大學問”。所謂“大”,就是指謂它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學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天人之學中的“天”的涵義是多樣的,主要有“神靈”“命運”“義理”“本然”“自然”諸義,并由此形成“神靈之天”“命運之天”“義理之天”“本然之天”“自然之天”等諸天之說。因此之故,中國哲學的天人關系實際上它們就構成了人與神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身之間的多重關系問題,而這些關系則涵蓋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層次。舉凡宗教、哲學、倫理、政治、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tài)以及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都包含其中矣。正是基于中國天人之學能夠表征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及其特征,也才有了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的那些名言。如西漢思想家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北宋思想家邵雍說:“學不究天人,不足以謂之學”。中國天人之學的這一豐富性與復雜性,就決定了我們在研究探討這一學問時不能局限化和簡單化。
指出這一點,也是對我們學界先前在研究中國無神論過程中有過這種現(xiàn)象的一個反思。具體說來,過去主要集中于“天命”與反“天命”問題上來展開中國天人關系的探討,并認為此兩者的斗爭構成了“天人”關系的斗爭史。更有這樣一種觀點需要修正,即將那些主張“天人相分”的思想歸屬于無神論行列,而將那些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統(tǒng)統(tǒng)歸屬于有神論或神秘主義行列。然而,中國天人之學的實際情況遠沒有這么簡單。非但如此,如果將以“天人合一”思維方式都視為有神論或神秘主義的話,就意味著將儒道兩家大部分思想家都排除在無神論的行列之外了。因為就其整個儒道兩家哲學的思維方式來說,其主體都是主張“天人合一”的。為了將中國無神論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也是為了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引向深入,更是為了揭示和證明“無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這一實質,我們非常有必要對能夠表征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維方式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的“天人合一”論進行具體而又深入的探討。
我們已知,“天”有神靈之天,命運之天,義理之天,本然之天,自然之天諸義,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不同的學派及其思想家展開著對不同意義的天人之學的探究。在這多種意義的天人之學中,只有在現(xiàn)實性、物質性、客觀性之自然界與人的關系下呈現(xiàn)的天人之學存在著主張“天人相分”的思維方式。例如為我們非常熟知的春秋時期的子產,他明確指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昭公十八年》),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他明確主張“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論》),還有唐代的柳宗元提倡“天人”是“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預”(《柳河東集·答劉禹錫天論書》),劉禹錫區(qū)分了“天之能”與“人之能”并強調“天人交相勝,還相用”(《劉賓客文集·天論》)等等。當然在這里我們沒必要對包括子產和荀子在內的這些主張?zhí)烊讼喾值乃枷爰?,實際上他們的天人之學的最終落腳點還是落在了天人合一之上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我們只是想強調,在其他幾種意義上而建立的天人之學都是一致主張?zhí)烊撕弦坏?。而由不同涵義的“天”與人所構成的“天人之學”,具體的說,由神靈之天、命運之天、義理之天、本然之天而與人構成的天人之學,它們的思維方式最后都是天人合一的。現(xiàn)在的問題就可以這樣追問了:在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是否也是主張無神的?如果是,我們所提出的在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明心性”的價值取向和“一天人”的思維方式兩方面都鮮明地表征著無神的這一結論才能成立,否則就不能成立。換句話說,如果能將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確證為無神論性質的話,那末,才能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兩方面完整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無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