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桐
剛一回到家,我就看見桌子上放著新書,一定是媽媽給我買的。我迫不及待打開它,開始讀起來。
書里有一個故事特別吸引我,它的名字叫《我的另一只翅膀在哪里》。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12歲的女孩兒迪卡婭從小就一直只和媽媽生活在一起,爸爸從沒出現(xiàn)過。因為媽媽非常關愛她,她并沒覺得缺少什么。直到有一天,老師告訴她們,沒有爸爸或者媽媽的人就像天使少了一只翅膀。迪卡婭便開始尋找自己的另一只翅膀。她真誠地幫助別人,關愛別人,得到了大家的喜愛,在濃濃的愛的氛圍中,她知道自己找到了另一只翅膀。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應該盡力去幫助他們。你的愛心可以消除困難,你就是他們眼中長著一對翅膀的美麗天使。你看,迪卡婭常常扶著那些走路蹣跚的老人過街道,她不就是老人的天使嗎?長大后的迪卡婭成了一名盡職盡責的護士,在醫(yī)院里,她是那些患者眼中最美的天使,大家那么喜歡她。
我不禁想到,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天使。那天,我出去玩兒??匆娨粋€小弟弟在練輪滑,他滑得挺來勁兒,突然,他一晃沒站穩(wěn),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就在我愣愣地看著時,一位小女孩兒不知從哪兒跑出來,把小弟弟扶起來,看他摔沒摔壞,然后攙著他,并把他送回家。此時,在我眼中,她就是個美麗的天使。前幾天,電視里播放了云南地震的災情。在電視畫面中,我看到很多志愿者在災區(qū)救助傷員,護理病人、搬運物資、搭建帳篷、捐款捐物、維持秩序……在城市、在鄉(xiāng)村、在救援現(xiàn)場、在安置點、在醫(yī)院……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學生、有教師、有農(nóng)民、有企業(yè)家、有退伍軍人、有退休職工……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天使。
現(xiàn)在,我明白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兩只翅膀的天使。這兩只翅膀的名字叫愛心和真誠。
作者系黑龍江省大慶市
龍北第二小學三(2)班學生
讀完某本書或某篇文章以后,總會有感受和啟示。我們可以把這些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文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讀后感。常寫讀后感可以進一步消化所學的知識,是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的好機會。不僅能把書本知識消化理解得更深更透,而且還能從中領悟到讀書的樂趣。
讀后感的第一部分就像一個帽子或引子一樣,要交代清楚讀了什么書,有什么感想,只要概括性說出感受就可以了,例如《我的另一只翅膀在哪里》,作者簡單地介紹了書的來歷后,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寫得簡明扼要、開門見山,不繞圈子。
緊接著,作者概括地說出感受:“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應該盡力去幫助他們。你的愛心可以消除困難,你就是他們眼中長著一對翅膀的美麗天使?!逼鋵崳粋€故事的讀后感受可能有多個方面,但讀后感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談,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xiàn)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受點。本文作者就是將迪卡婭的愛心作為讀后感的中心來寫的,并圍繞這個中心,聯(lián)系文中的具體事例來談。在寫法上,我們可以像作者這樣采用邊敘邊議的方法,有層次有順序地把感想一步一步推向頂點。她從迪卡婭小時候的做法寫到了長大后,概括介紹了文章中令自己感動的地方,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想體會。
第四自然段,作者聯(lián)系生活實際,有感而發(fā)。在這一段的寫作中,作者緊緊圍繞感受點——愛心,通過生活的實例,找出與感受點相通之處。她舉出了兩個事例,一個是親眼目睹的小女孩兒幫助摔倒的小弟弟的事,另一個是賑災的志愿者的事跡,以及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發(fā)。她沒有空話、大話、套話,既符合情理、又寫出了真情實感,給人以自然順暢之感。
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一兩句話評價文章,進一步表達自己的主要感想或收獲。與第一自然段形成呼應。
讀后感并不難寫,只要你細心品讀,用心感悟,結合實際,都能寫出打動讀者的好文章。
指導 評析 王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