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
一提到過年,許多北方人想到的都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餃子是北方人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的一種特有的方式。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jié)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餃子原名“嬌耳”,起源于東漢時期,相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鄉(xiāng)親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弟子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煮“祛寒嬌耳湯”免費給百姓食用,醫(yī)治凍瘡。“祛寒嬌耳湯”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再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吃——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嬌耳湯”后渾身發(fā)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治好了凍耳,抵御了嚴寒。
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于是,民間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呢!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物。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為“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