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摘 要:由于明孝宗是明代中期德政頗多的一位難得賢君,且其離世十余年之際距明世宗稱帝為時不遠,所以群臣在后面嘉靖初年的“大禮議”時的一邊倒多是出于真心實意地思念明孝宗德政之情。
關鍵詞: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楊廷和;張璁;大禮議
一
在嘉靖初年的大禮議時,為何出現(xiàn)了群臣一邊倒反對明世宗的現(xiàn)象?把嘉靖初年的大禮議看做明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權力之爭,是一種最流行的觀點,但這不能完全解釋該事件本身具有的復雜性。由于明孝宗是明代中期德政頗多的一位難得賢君,且其離世十余年之際距明世宗稱帝為時不遠,所以群臣在后面嘉靖初年的“大禮議”時的一邊倒多是出于真心實意地思念明孝宗德政之情。這絕非楊廷和等大臣對張璁等異議者有所打壓所能徹底造成的。
明孝宗在大搞齋醮、濫增傳奉官、好興土木等弊政上,和其父明憲宗簡直沒有多少區(qū)別,史料中常有記載①。更甚者明孝宗在位的中后期還多有上朝“日晏”和章奏批答遲滯的不良記錄,還不如其父勤政。明憲宗在位時幾乎是無一年無一月不上朝,他只是多不在上朝數(shù)刻時間之外特召大臣面議,而非真的整日晏處深宮不見群臣及不認真批答章奏。他之所以獲得憲宗的廟號,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勤政特點。但是明朝官員們對明孝宗的好感,卻大大超過明憲宗。有關明孝宗一生的定評,史家給予的褒詞之高可謂難以復加,這在明代中期的帝王中是很難與之媲美的。無論國史還是野史的作者,做出的評價大多趨同。就連以苛刻著稱的清修《明史》都沒有表示異議,在《孝宗本紀》的贊語中竟然無一句貶詞,其前后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明武宗皆不如之②。今人也有說明憲宗是“庸父”和暴君,而明孝宗卻是“賢子”和賢君的,就是因為明孝宗的德政大大超過了他的弊政。
那么,明孝宗的德政到底表現(xiàn)在哪些具體的方面呢?細閱史料,當包括很見寬仁大度、所用大臣多正人、特召大臣頗多、多優(yōu)待百官之舉、善于納諫、減免稅糧較多、多太平少動亂等方面。所以,在當時和后世明孝宗都贏得了很高的評價。在明孝宗駕崩后,朝野上下頗多深情感念者,而非做作之態(tài)。甚至非官居高位者也常如此。明孝宗得人心之廣,不是一般的皇帝所能做到的。明孝宗德政的影響力是如此的深遠,以至在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年間都還有很多感念之人,其德政對嘉靖初年的“大禮議”中朝臣造成深刻的影響就可以理解了。
二
明孝宗德政之多見于如下方面:
(一)孝宗的寬仁大度
明孝宗寬仁待下,氣量頗大,夸贊者頗多。楊廉說:“先帝臨朝十九年,其仁如天”③。萬斯同說:“論者以宣、孝比諸成、康,不其然與?或猶以謂貴戚驕恣稍為盛德之累,不知帝仁心為質(zhì),用恩過多。未免鄰于姑息,而遷改之速,卒亦不害其為治,則惡得以是而遂少之!④
(二)孝宗時大臣多正人
何良俊說:“徐謙齋作相,終始孝廟一朝。當時治教熙洽,可以比隆三代。蓋一時正人如王端毅、馬端肅、劉忠宣、倪文毅、張東白、楊文懿、張莊簡、韓貫道諸人,布列六曹。戴簡肅掌都察院事,章楓山、謝方石為兩京祭酒。百僚師師,真可謂朝無幸位,野無遺賢⑤”。弘治時朝中雖然也有小人,但較少在朝中當?shù)?,可謂眾正盈朝。
(三)孝宗特召大臣頗多
弘治晚年之政中最可圈點之處就是特召大臣之舉,頗為頻繁。而且其召對多不流于形式,君臣間款談頗洽。明孝宗特召之事,嘉靖初年尚被大臣們所感念,也希望明世宗能積極效法。沈德符贊:“孝宗留心政事,優(yōu)禮大臣。每賜召對,幾如古之晝?nèi)杖?,此本朝極盛際也”⑥!
(四)孝宗多優(yōu)待百官之舉
明孝宗多優(yōu)禮在朝大臣,多優(yōu)禮致仕居家大臣,又優(yōu)待夜間飲酒歸家官員。此類事情尚多,若多搜尋史料,難以盡舉。明孝宗多優(yōu)待百官之舉,使得曾經(jīng)在孝宗朝為官之人難以忘懷皇帝之恩。
(五)孝宗善于納諫
對明孝宗之善于納諫,贊譽者頗多。萬斯同說:“孝宗時言路大開,一時骨鯁之士披露肝膽,敢于弼違,抑云盛矣!顧其時俞者十一,而咈者且十九。書云從諫弗拂,改過不吝,帝固猶有所未逮耶?然考十八年間,雖斥逐間聞,而因言拜杖者絕少,則亦度越于諸帝遠矣?、?。
(六)孝宗減免稅糧特多
當明孝宗在位時,每年減免的稅糧特多,民眾受惠良多。萬斯同說:“由英及憲,費用浸繁,度支每絀,憂時者已情見乎辭焉。孝廟仁明恭儉,休養(yǎng)惇寵。吏祛苛擾之文,民享樂利之澤。太和宇宙,其有明之成周歟?正德荒游,井里騷動”⑧。
(七)孝宗時太平少動亂
明孝宗在位時更加太平,比明憲宗和明武宗時穩(wěn)定不少。弘治朝比成化和正德朝少大的動亂,諸如“流賊”叛亂、宗藩謀反、外族入侵之類。是由于此期對北方游牧民族蒙古等的戰(zhàn)事很少,邊疆即便偶有騷動,但一般數(shù)年就告平息。內(nèi)地的流民起義之類叛亂,如流民問題,能被迅速平定。而其它土司地區(qū)的叛亂局促于一隅,很少能造成蔓延之勢。
三
在明孝宗死后直到嘉靖前期,朝野上下思念明孝宗德政之人極多,且與其子明武宗的政治表現(xiàn)關系密切。在弘治朝,隨著太子朱厚照的日益年長,群臣不斷上疏提醒明孝宗當注意對明武宗的培養(yǎng)教育,以便他成為一位合格的皇帝,明孝宗對這些建議也時加采納。明孝宗對惟一成立的兒子朱厚照顯然一直是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也是比較希望他能夠?qū)懋攤€好皇帝的??上屡c愿違,雖然明孝宗期待方殷,群臣也對朱厚照的教育提出了很多建議,并且也部分得到了施行,然而對朱厚照教育的成果卻頗不能盡人意。朱厚照雖然天資聰穎,可是卻日益貪玩。明孝宗出于寵愛,對其年少之時的“頗好騎射”一類嗜好也未能有效約束。由于明武宗的昏悖無道自明朝開國以來諸帝中都極為罕見,引發(fā)了正德朝政局的動蕩,危機屢現(xiàn)。這種強烈的現(xiàn)實反差使得朝野上下自正德至嘉靖初年思念明孝宗德政之人極多,欲圖重現(xiàn)明孝宗的賢明之治。
甚至在大禮議中反對楊廷和等人的張璁、楊一清、胡世寧、王廷相、李默、羅洪先等人也對明孝宗的德政不乏贊譽之情。張璁在正德十六年(1521)時曾作詩曰:“權納慈皇莫敢分。女中堯舜古來聞。我朝家法真無比,內(nèi)決從容待嗣君?!痹唬骸伴w西廳互抑揚,將軍威武后文章。頃觀懿敕宗元老,風在關睢仰孝皇。⑨”楊一清有詩曰:“傷心遺詔龍沙外,注目宸容豹尾中”。又曰:“人間何日忘弘治,天下茲辰哭孝宗(五月七日,忌辰也)”⑩。胡世寧曾勸明世宗批閱章奏時,可效法孝宗。他疏言:”臣又竊聞孝宗皇帝時,毎日奏章進入先令近侍知書忠實之人看詳事情緩急輕重,分別等類。凡群臣建言及部院卿寺奏覆重大事情,必進御覽。其有事情重大而本長難看者,亦令指點緊關情節(jié)進覽。其民本常事不須一一親看者,另作一類。又不時于其中抽看一二,以驗其精別當否。以是圣目不致多勞,而大事聽斷無遺。此事舊聞長老傳言,如此不知的否?!?/p>
張璁一派也知曉大禮議與人心思孝宗德政的關系,但是出于對明世宗的辯護,張璁等人則在議禮時絲毫不考慮此點。張璁為首一派的反駁主要是認為明孝宗生前未嘗預立朱厚熜為嗣,與漢宋之故事不同。而且興獻王又只生朱厚熜一人,為孝宗之后則不能更盡孝于親生父母。至于報答明孝宗和慈壽太后,張璁等人主張明世宗當兩宮并尊,盡其孝敬,也可以達到此目的。
注釋:
①[清]萬斯同:《石園文集》卷五《讀弘治實錄》,續(xù)修四庫集部1415冊,第482-483頁。[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一《弘治中年之政》,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6-27頁;卷五《沈祿》;卷十一《傳奉官之濫》,第150頁;卷二十七《僧道異恩》,第684-685頁。[清]談遷:《國榷》卷四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2723頁。張岱:《夜航船》卷三《明代奸臣》》,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89頁。[明]韓邦奇:《苑洛集》卷十九,文淵閣四庫集部1269冊,第660-661頁。[清]萬斯同:《明史》卷246《鄒智等傳》,續(xù)修四庫史部328冊,第332頁。[清]弘歷:《御制詩集》五集卷三十二《過清河望明陵各題句》,文淵閣四庫集部1310冊,第105頁。
②[清]張廷玉:《明史》卷十五《孝宗本紀》,第196頁。
③[明]楊廉:《楊文恪公文集》卷四十五《奉張東白》,續(xù)修四庫集部1333冊,第88頁。
④[清]萬斯同:《明史》卷一四《孝宗本紀》,續(xù)修四庫史部324冊,第180頁。
⑤[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八《史四》,四庫存目子部103冊,第338頁。
⑥[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一《召對》,第25頁。
⑦[清]萬斯同:《明史》卷二四七《姜洪等傳》,續(xù)修四庫史部328冊,第347頁。
⑧[清]萬斯同:《明史》卷95《食貨志序》,續(xù)修四庫史部325冊,第605頁。
⑨[明]張璁:《太師張文忠公集》卷三《紀時二十首》,四庫存目集部77冊,第215-216頁。
⑩[明]王同軌:《耳談類增》卷三十九《泰陵諸詠》,第239頁。
[明]胡世寧:《胡端敏奏議》卷七《省繁文復舊規(guī)以便勤政疏》,第679-6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