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飛等
摘要:為通過營養(yǎng)方式調控牦牛生長速度,充分發(fā)揮其質量增加潛力,2014年6月8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對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進行了體質量測定,選取其中部分牦牛進行了初步的夏初精料補飼試驗。測定結果顯示:(1)在現(xiàn)有放牧管理方式下,高原型放牧牦牛當年犢牛、1周歲、2周歲、3周歲牦牛體質量分別為:(21.44±8.43)、(60.60±9.54)、(86.7±12.23)、(129.17±24.14) kg;(2)夏初當地雨雪天氣較多,歸牧后圈舍泥巴較多,這不僅增加了放牧牦牛誘食難度,延長了預飼時間,增加了不必要的浪費,也導致正試期開始后精料的采食量較低,達不到試驗要求;(3)通過夏初短時間的精料補飼,生長期各年齡段牦牛的平均日增質量均極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中,1周歲牦牛日增質量達(496.53±116.62) g,每日比對照多增質量206.25 g,2周歲牦牛日增質量達(851.39±107.40) g,每日比對照多增質量543.06 g,3周歲牦牛日增質量達(804.17±113.11) g,每日比對照多增質量177.19 g。結果表明:玉樹州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的體質量較其他地區(qū)同等年齡的牦牛偏低,自然放牧狀態(tài)下平均日增質量偏低,在夏初對其進行精料補飼能顯著提高生長速度,同時當地牦牛飼養(yǎng)條件較差,科學管理也是提高牦牛生長速度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高原放牧牦牛;體質量;日增質量;精料補飼;科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 S823.8+5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2-0209-03
收稿日期:2014-08-27
基金項目:國家“973”計劃(編號:2012CB7229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060315);青海大學中青年科研基金(編號:2011-QNY-8);青海省重大科技平臺建設項目(編號:2011-Z-Y12A、 2012-Z-Y08、2013-Z-Y03)。
作者簡介:孫鵬飛(1988—),男,山東濱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牦牛肉增重潛力研究。E-mail:409247973@qq.com。
通信作者:劉書杰,研究員,從事反芻動物營養(yǎng)與生產研究。E-mail:mkylshj@126.com。牦牛是青藏高原的優(yōu)勢畜種,與藏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當地具有不可替代性[1-2]。生長發(fā)育狀況既是牦牛的基本生物學特性,又是發(fā)揮其經濟價值的關鍵。李全等分別對青海省黃南州、果洛州、甘肅肅南等地區(qū)的牦牛生長發(fā)育情況進行了測定,認為放牧牦牛存在體型偏小的特點[3-6],研究結果對了解放牧牦牛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復雜性和不穩(wěn)定性,導致不同地區(qū)的牦牛生長發(fā)育存在較大差異,三江源區(qū)腹地玉樹藏族自治州牦牛的具體生長發(fā)育情況仍不明確。部分地區(qū)牦牛的各類精料補飼試驗效果顯著[7-9],表明營養(yǎng)調控是改進放牧牦牛生長發(fā)育現(xiàn)狀、充分發(fā)揮其生長潛力的良好方式。前人研究中的精料補飼量是非常有限的,仍不能充分滿足牦??焖偕L發(fā)育的營養(yǎng)需要,牦牛的最大質量增加潛力仍未得到挖掘。與此同時,在傳統(tǒng)飼養(yǎng)管理方式下,三江源區(qū)玉樹州高原牧民由于缺草缺料,只在寒冷多雪的冷季對少數體弱的犢牛和母牛進行少量補飼,暖季不僅不進行補飼,并缺乏欠缺補飼的意識,認為夏季草好無需補料的觀念根深蒂固。了解玉樹州生長期放牧牦牛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掌握在當地自然氣候和人文條件下牦牛補飼應該注意的問題,明確營養(yǎng)較好滿足條件下牦牛的增質量潛力,打破牧民的傳統(tǒng)飼養(yǎng)觀念,是對當地放牧牦牛進行科學飼養(yǎng)的基礎。本試驗對玉樹州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的體質量進行了測定,并對其夏初補飼方法進行了初探。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時間與地點
于2014年6月8日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歇武鎮(zhèn)牧業(yè)村3社冬季牧場進行生長發(fā)育調查。于2014年6月10日—2014年7月15日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歇武鎮(zhèn)牧業(yè)村3社進行初步精料補飼試驗,2014年6月10日—6月31日,在冬季牧場進行;2014年7月1日—7月15日,在夏季牧場進行。冬季牧場海拔4 000 m以上,夏季牧場海拔4 500 m以上;試驗期間,記錄溫度為0~18 ℃,多雨雪冰雹天氣。
1.2試驗設計
1.2.1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生長發(fā)育情況調查(試驗1)隨機選取7戶牧民家的當年生犢牦牛(30頭)、1周歲牦牛(26頭)、2周歲牦牛(30頭)、3周歲牦牛(27頭),于早晨空腹稱質量,記錄體質量。
1.2.2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初步精料補飼試驗(試驗2)隨機選取各20頭1、2、3歲健康牦牛,試驗組、對照組各10頭,稱取體質量,打耳號、驅蟲后準備試驗。預試期通過食鹽誘食、栓系誘食、強飼及其他組合對試驗動物誘食,直至精料采食量穩(wěn)定,然后試驗進入正試期。
1.3飼料配方
參考生長期牦牛對蛋白和能量的需要[10-11]及肉牛飼養(yǎng)標準,結合當地不同季節(jié)牧草營養(yǎng)價值[12-15]和牦牛采食量[16-17],按日增質量1 kg/d的營養(yǎng)需要設計配方(表1)。
1.4飼養(yǎng)管理
試驗組和對照組在相同草場放牧,07:00出牧,20:00歸牧,自由飲水,試驗組歸牧后投喂精料。
1.5測定指標
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生長發(fā)育狀況調查用牛于2014年6月8日早晨出牧前空腹稱質量。初步精料補飼試驗用牛在試驗預試期開始(2014年6月10日)、正試期結束(2014年7月15日)前1 d出牧前分別空腹稱質量,記錄牦牛體質量,計算日增質量情況,日增質量數據為15 d正試期和21 d預試期內的平均值。最后根據日增質量情況評估夏初精料補飼的經濟效益。
1.6統(tǒng)計分析
試驗數據用Excel2003 和SAS 9.1.3軟件統(tǒng)計。夏初精料補飼試驗的數據進行t檢驗,2個試驗結果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endprint
2結果與分析
2.1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體質量
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當年犢牦牛、1周歲、2周歲、3周歲牦牛的平均體質量分別為21.44、60.60、86.70、129.17 kg,當年犢牦牛、1、2周歲牦牛1年內的平均日增質量分別為1088、725、118.0 g/d(表2)。
2.2夏初補飼精料對生長期各年齡段牦牛日增質量的影響
由表3可見,預試期結束后,1、2、3周歲牦牛日均精料采食分別可達1.00、1.25、2.00 kg。夏初38 d的試驗期內經 21 d 預飼和15 d精料補飼后,生長期各年齡段試驗組牦牛平均日增質量均極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中1周歲牦牛日增質量達(496.53±116.62) g,每日比對照多增質量206.25 g,2周歲牦牛日增質量達(851.39±107.40) g,每日比對照多增質量 543.06 g,3周歲牦牛日增質量達(804.17±113.11) g,每日比對照多增質量177.19 g。
2.3夏初補飼精料的經濟效益
飼料經濟效益用每日多增質量的價值減去飼料本身的成本。精補料成本為3.34元/kg,牦牛肉單價54元/kg,精飼料產生的經濟效益顯著,特別是2周歲牦牛補飼精料的經濟效益可達20.1元/kg,是1周歲牦牛補飼精料經濟效益的2.6倍;3周歲牦牛補飼精料的經濟效益最低,但仍可達1.4元/kg(表4)。
3結論與討論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的體質量較其他地區(qū)同年齡牦牛低,年平均日增質量小。李全等在2010年與2000年的相同時期分別對青海省黃南州河南縣和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高原型放牧牦牛的生長發(fā)育情況進行了測定,兩地出生公、母犢牛平均質量分別為11.90、11.74 kg,1周歲牦牛平均體質量分別為98.27、83.01 kg,2周歲牦牛平均體質量分別為162.23、109.68 kg,3周歲牦牛平均體質量分別為194.52、135.23 kg,除當年犢牛外,生長期各年齡段牦牛的體質量均高于玉樹州稱多縣高原型牦牛,牦牛體質量的變化呈現(xiàn)由東向西逐步降低的趨勢[3,6]。文勇立等測定的四川省阿壩州麥洼牦牛體質量、青海省玉樹高原型生長牦牛也存在體質量偏低的特點,并且隨年齡的增加差距逐漸拉大[18]。動物的生長性能主要由遺傳和生長環(huán)境內外兩方面共同影響,遺傳因素決定了牦牛生長發(fā)育的潛力或最大限度,而環(huán)境因素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響遺傳所賦予的生長潛力的發(fā)揮。Osakwe 等認為營養(yǎng)是限制傳統(tǒng)生產方式下反芻動物生產性能的最重要因素[19-20]。Xiao等發(fā)現(xiàn)青藏高原高山草甸草地牧草能量和氮供應存在嚴重不足,并且季節(jié)性變化較大[21],這就決定了終年放牧在青藏高原上的高原牦牛的生長嚴重受營養(yǎng)狀況的制約,生長潛力難以發(fā)揮,體型存在偏小的特點。
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高原放牧牦牛夏季從無補飼的傳統(tǒng),當地缺少夏季牦牛補飼的經驗。本試驗預飼期采用了食鹽誘飼、栓系饑餓誘飼、強飼誘飼及其混合使用,但效果不理想。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夏季當地氣候條件復雜多變,雨雪冰雹等惡劣天氣多見,牦牛夏季補飼精料受天氣影響較大,要想保證牦牛精料的采食,必須保持圈舍干凈、干燥的環(huán)境,及時清除晚間休息地的泥巴和糞便。同時,由于試驗牦牛大小和性別有一定差異,同用1個食槽飼喂會出現(xiàn)爭食現(xiàn)象,母牛、小牛懼食而影響試驗結果,采用歸牧后栓系的方法,每頭牛單獨使用1個飼槽飼喂效果較好。
生長期高原放牧牦牛夏初精料補飼效果顯著。牦牛以放牧為主,牧民只在冷季對體質較弱的犢牛和母牛進行少量補飼,夏季牧民不僅沒有對牦牛補飼的傳統(tǒng),也沒有補飼的意識。為了了解牦牛暖季補飼精料的必要性,巴桑旺堆等分別在藏北高原、阿壩州紅原縣和青海省祁連縣對牦牛進行了暖季補飼精料試驗,通過補飼,各試驗組日增質量均顯著增加,試驗中的3周歲麥洼牦牛在每日補飼668 g精料的條件下,日增質量最快,達560 g/d[22-24]。與前人的限飼試驗相比較,本研究中牦牛自由采食精料,經過21 d預飼和15 d補飼生長期,各年齡段高原放牧牦牛平均日增質量均極顯著增加,其中以2歲牦牛日增質量增加最多,日增質量可達851.39 g/d,3周歲牦牛次之,日增質量可達804.17 g/d,1周歲牦牛增加最少,日增質量可達496.53 g/d。結果表明,生長期各年齡段牦牛在暖季均有較大的增質量潛力,尤以2周歲牦牛補飼效果最好。本研究中的補飼效果明顯優(yōu)于在冷季和暖季的補飼,這可能與本試驗在牧草返青期進行,牧草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消化率較高。本試驗采用牦牛自由采食精料的方法飼喂,精料攝入量明顯高于其他方法,牦牛營養(yǎng)滿足情況較好,牦牛生長潛力得到較充分的發(fā)揮。研究發(fā)現(xiàn),在夏初純放牧不補飼牦牛日增質量也較高,說明補飼牦牛日增質量較高也可能與放牧牦牛的補償性生長機制[25]有一定關系。在產草量低的草地上對放牧肉牛進行補飼不僅可以提高肉牛的生產性能[26],而且隨出欄時間的縮短,肉牛對飼料的利用率提高[27],放牧家畜對草場的壓力減小,牛肉品質隨之提高[28]。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牦牛在夏初牧草返青期的生長特點,進行科學飼喂以提高其生產性能,這是促進牦牛產業(yè)化的重要措施。
生長期各年齡段牦牛夏初補飼精料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精飼料的經濟效益平均為9.8元/kg。夏初補飼精料既可以緩解日益突出的草畜矛盾,又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江源區(qū)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生長期高原型放牧牦牛體質量偏小,年平均日增質量偏低,夏初補飼精料可以顯著提高其生長性能,使其生長性能得到較充分的發(fā)揮,少數牦牛日增質量可達1 kg以上。由于青藏高原氣候條件復雜,夏初雨雪冰雹天氣多見,當地缺少精料補飼的相關硬件和軟件基礎,在進行精料補飼試驗和成果推廣的過程中應多注意結合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和人文特點,提高補飼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endprint
參考文獻:
[1]Miller D J. Conservation and managing yak genetic diversity:an introduction[C]//Miller D J,Craig S R,Rana G M.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yak genetic diversity-Proceedings of a workshop in ICIMOD Kathmandu,Nepal,1996:29-31.
[2]Shao B,Long R,Ding Y,et al.Morphological adaptations of yak(Bos grunniens) tongue to the foraging environmen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10,88(8):2594-2603.
[3]李全,余忠祥,閻明毅,等. 青海高原型牦牛生長發(fā)育研究[J]. 中國牛業(yè)科學,2010,36(4):15-18.
[4]薛白,趙新全,張耀生. 青藏高原天然草場放牧牦牛體重和體成分變化動態(tài)[J]. 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05,17(2):54-57.
[5]徐驚濤,羅曉林,李全,等. 果洛地區(qū)初生和1歲牦犢牛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研究[J]. 青海畜牧獸醫(yī)雜志,2001,31(5):6-7.
[6]李全,徐驚濤,王承芳,等. 果洛家牦牛生長發(fā)育測定[J]. 草食家畜,2000,6(2):24-26.
[7]馬登錄,張海濱,胡江,等. 冷季補飼精料對不同年齡段甘南牦牛增重的影響[J]. 畜牧與獸醫(yī),2012,44(11):32-34.
[8]張國模. 放牧牦牛冷季補飼效果觀察[J]. 青海畜牧獸醫(yī)雜志,2012,42(4):18-19.
[9]王威,張建勛,康坤,等. 冷季補飼精料對牦牛繁殖性能和生長性能的影響[J]. 中國畜牧雜志,2013,49(7):78-80.
[10]Dong Q M,Zhao X Q,Ma Y S,et al. Live-weight gain,apparent digestibility,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yaks fed different diets during wint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J]. Livestock Science,2006,101(1/2/3):199-207.
[11]薛白,柴沙駝,劉書杰,等. 生長期牦牛蛋白質需要量的研究[J]. 青海畜牧獸醫(yī)雜志,1994(4):1-4,45.
[12]郝力壯,劉書杰,吳克選,等. 瑪多縣高山嵩草草地天然牧草營養(yǎng)評定與載畜量研究[J]. 中國草地學報,2011,33(1):84-89.
[13]郝力壯,劉書杰,柴沙駝. 三江源區(qū)果洛州主要草場類型天然牧草營養(yǎng)價值的綜合評定[D]. 西寧:青海大學,2009.
[14]洪金鎖,劉書杰,柴沙駝. 三江源區(qū)玉樹州主要草場類型天然牧草營養(yǎng)價值的綜合評定[D]. 西寧:青海大學,2009.
[15]林莉. 興海同德兩縣天然牧草營養(yǎng)價值綜合評定及草地載畜量確定[D]. 西寧:青海大學,2010.
[16]薛白,趙新全,張耀生. 青藏高原天然草場放牧家畜的采食量動態(tài)研究[J]. 家畜生態(tài),2004,25(4):21-25.
[17]崔占鴻,劉書杰,柴沙駝,等. 三江源區(qū)高寒草甸草場放牧牦牛采食量的測定[J]. 中國草食動物,2007,27(6):20-22.
[18]文勇立,林小偉,鐘光輝,等. 麥洼牦牛生長發(fā)育研究[J]. 四川畜牧獸醫(yī),2002,29(6):20-22.
[19]Osakwe I I,Steingass H,Drochner W. Effect of dried Elaeis guineense supplementation on nitrogen and energy partitioning of WAD sheep fed a basal hay diet[J].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117(1/2):75-83.
[20]Olafadehan O A,Adewumi M K. Milk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impact of strategic supplementation of prepartum Bunaji cows in the peri-urban areas of derived savanna of southwestern Nigeria[J]. Livestock Research for Rural Development,2008,20(3):654-665.
[21]Xiao J Y,Zhang C J,Lu Y X,et al. Energy and nitrogen provided by native herbage to sheep grazing in alpine grassland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Advances,2012,11(7):919-923.
[22]巴桑旺堆,杰布,貢嘎桑布,等. 藏北高原犢牦牛補飼育肥試驗研究[J]. 畜牧獸醫(yī),2012(1):55-56.
[23]謝榮清,鄭群英,羅光榮. 麥洼牦牛暖季補飼育肥效果研究[J]. 草食家畜,2004,125(4):56-58.
[24]謝敖云,李軍清,王萬邦,等. 夏秋草地放牧牦牛、藏羊的補飼效果[J]. 青海畜牧獸醫(yī)雜志,1996,26(1):17-18.
[25]任和. 動物營養(yǎng)限制條件下的補償生長效應研究進展[J]. 中學生物學,2011,27(1):6-7.
[26]Pilau A,Lobato J F P. Recria de bezerras com suplementao no outono e pastagem cultivada de inverno[J]. Revista Brasileira de Zootecnia,2006,35(6):2388-2396.
[27]Restle J,Vaz F N,Brondani I L,et al. Estudo da carcaa demachos Braford desmamados aos 72 ou 210 dias,abatidos aos 14 meses[J]. Pesquisa Agropecuária Brasileira,1999,34(11):2137-2144.
[28]Costa E C,Restle J,Vaz F N,et al. Carcass traits of young Red Angus Steers Slaughtered with different weights[J]. Revista Brasileira de Zootecnia,2002,31(1):119-128.陶勇,任善茂,楊曉志,等. 蘇郵2號肉鴨重要遺傳性狀的檢測與分析[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5,43(2):212-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