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里這樣寫道:“……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壩美村位于云南文山州廣南縣北部八達鄉(xiāng)和阿科鄉(xiāng)交界處,它將陶淵明筆下那“安寧和樂、平等自由”的桃花源詮釋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從廣南縣城到壩美村有四十余公里,約四十分鐘車程,有公交車直達建在法利村的停車場和壩美景區(qū)售票口,過了售票口,需乘坐馬車走過鄉(xiāng)村小路,來到壩美村的入口。壩美村四面環(huán)山,沒有公路與外界相通,馱娘江靜靜地淌過村子,聯(lián)系著三個石灰?guī)r溶洞。游客必須搭乘竹筏或是小船,穿過馱娘江從壩美流向外界的出水口——長九百六十米桃源洞,方能進入壩美村。
船,是村民出入、游客往來唯一的交通工具,村民們用船運送物資進出,孩子們每日需乘坐木船出村子,去附近的村子上學(xué)。船夫用竹竿撐著小船,掠過叢林的蔭翳,劃入山壁上的一道A形洞隙,那便是幽深、陰暗的桃源洞了。船很快就淹沒在漆黑的洞中,船夫憑著經(jīng)驗在黑暗中航行,借著微弱的電筒光照明,才不至撞上洞壁或水里的礁石。洞中時而高闊如大廳,時而狹窄得只容一艘小船通過。洞里萬籟俱寂,只能聽到潺潺水流聲、滴水的嘀嗒聲和竹篙撐船的撥水聲,偶爾還能聽到燕子的鳴叫。
當(dāng)?shù)厝朔Q進入壩美村,需經(jīng)過“三天三夜”。桃源洞高高的洞穹上依次排列著三個天窗,它們姿態(tài)各異,分布在溶洞的不同地方。徐行的小船路過每扇天窗時,天光從天窗傾瀉而下,為幽深的洞穴注入微弱的光亮,隱約可見奇巖怪石。小船仿佛在黑夜與白天中交替前行,經(jīng)過三次黑暗,三次明亮,大約二十來分鐘的水路,出了桃源洞,便豁然開朗,四面蒼翠的青山環(huán)繞著一片開闊的平地,河谷清泉汩汩流淌、河岸水車吱呀作響,田間縱橫交錯的小路、掩映在綠樹叢間的屋舍,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便呈現(xiàn)在來客眼前。
“壩美”,是壯語的音譯,意為“森林中的洞口”。壩美是一個秀美而狹長的小壩子,方圓約兩三平方公里,陽光和煦,鶯歌燕舞,四面皆為宛如屏障的群山環(huán)抱,壁立的青山仿佛一幅幅氣勢宏大的國畫屏風(fēng)。一條曲曲彎彎的籬笆小道將來客引向一座古樸的村落,它散布在面向西南的山坡上,為一株株巨大的榕樹所覆蓋,及目所見,零零星星幾幢房屋被一片繁茂的枝葉包圍,綠意盎然。還有一棵樹根盤錯、枝葉交纏的夫妻樹。夫妻樹由兩棵樹盤錯交纏而成,緊密相擁,當(dāng)?shù)剡€流傳著“生也連來死也連”的美麗傳說。在村里,充耳所聞,不過幾聲雞鳴狗吠,聲聲鳥兒的婉轉(zhuǎn)的鳴啼。
寨子古老而優(yōu)美,高大的榕樹枝繁葉茂,巨型的樹根盤根錯節(jié)地裸露在地面上,一層層依山而建的木樓里居住著百多戶壯族人家。由于地處偏僻,與世隔絕,村里2006年才通電,村民們基本上還沿用著三百多年前多年前的耕作方式,用木犁木耙種田,古老的木制水車灌溉農(nóng)田。進到寨里,隨處可見扎著帕角、穿著黑蘭色裙、腳蹬繡花鞋的女人在自制的人工石磨前推磨,在古老的木制紡織機前紡線、織布,坐在裸露的大樹根上繡花、閑聊;狗崽們在房前屋后嬉戲;老母雞領(lǐng)著雞崽們,在悠閑地尋找食物,一片安靜、祥和的景象。
壩美村延續(xù)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睦鄰友好的社會風(fēng)氣,保留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另外,壯族特有的祭祀、對歌、龍牙歪、踢草球、夜種神田等等記載著原始的符號。
沿著馱娘江逆流而上,穿過長十來米的中洞,欣賞河谷兩岸“人在畫中游”的優(yōu)美風(fēng)光,繼續(xù)行駛,便可到達馱娘江進入壩美村的進水口,也是壩美村的出口——湯那洞。陶淵明《桃花源記》里記述,“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未果”,眾人為再找不到那個桃花源而遺憾。壩美,這個與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基本吻合的地方,再一次呈現(xiàn)在了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