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摘 要】遼劇是代表遼寧地方戲曲的優(yōu)秀劇種。本文剖析了遼劇當前的發(fā)展瓶頸,如創(chuàng)作人員缺失、演藝人員年齡老化、資金與政策支持不到位、精品直線減少等,并試圖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遼劇;發(fā)展;振興
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1-0028-01
遼劇原稱遼南影調戲、遼南戲。2002年1月8日,根據劇種發(fā)展需要,遼寧省文化廳將“遼南戲”正式更名為遼劇。遼劇是在遼南地區(qū)(包括瓦房店、蓋州等地)傳統皮影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遼寧省的新型地方戲曲劇種。
遼劇最早定型于1961年,當時沈陽成立了“遼寧省遼南戲實驗劇團”,從此,這一源于遼南皮影戲的創(chuàng)新劇種正式定名為“遼南戲”,至今已有50余年的歷史。瓦房店市是遼劇發(fā)源地之一,解放前夕,瓦房店市泡崖鄉(xiāng)有一個“韓家八人班”的戲班子,他們用皮影戲唱腔來演唱并真人登臺演出古裝戲《大朝閣》、《大花亭》等節(jié)目。1948年,瓦房店(當時叫復縣)大河區(qū)小學老師那成貴、姜兆森、吳德倫等人,采用傳統皮影戲唱腔并模仿影窗上的皮影影人的動作,創(chuàng)作和演出以揭露諷刺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為題材的小戲曲,這就為后來瓦房店市遼南影調戲、遼南戲、遼劇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建國后,遼劇在瓦房店市歷屆市(縣)委、政府領導的重視下,得以長足發(fā)展。從1951年至文革結束,這期間的遼劇作品大都以小戲為主,形式靈活,題材內容大都與現實緊密結合,作品有《備耕忙》、《一擔苞米》、《一本帳》等等。文革期間,遼南影調戲還移植演出了《龍江頌》、《紅云崗》、《瑤山春》等大型戲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今,瓦房店市的遼劇出現蓬勃發(fā)展的勢頭,大型戲劇不斷涌現,多次在全國巡演,摘金奪銀,享譽大江南北,并多次受到中央領導接見,深受文化部的關注,主要作品有《少女淚》、《加林與巧珍》、《山這邊,海那邊》、遼劇小戲《謝大媽送禮》、《路遇》、《賣馬》等,這一時期可以稱得上是遼劇最為輝煌的時期?!督苿佟?、《月在別時圓》則是遼劇在這個時期達到鼎盛的重要標志,這兩部作品分別獲得了“遼寧省五個一工程獎”。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從2005年前后到現在,遼劇的發(fā)展出現了停滯不前的低迷狀態(tài),主要表現為:1.創(chuàng)作人員相繼缺失;2.演藝人員年齡老化;3.資金與政策的支持不到位;4.精品作品直線減少,常態(tài)演出難以為繼。
唱腔是一個劇種區(qū)別于其它劇種的重要因素,近十余年來,遼劇的著名作曲家那濤、那勇父子相繼去世,給遼劇創(chuàng)作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遼劇劇本的創(chuàng)作也受到了影響。在目前的瓦房店市能夠寫出遼劇劇本的青年作者少之又少,創(chuàng)作隊伍嚴重斷代。當年的名角牛正茂、邢彥麗等也都年過半百,退休在家,新一代青年演員經驗尚不成熟,沒有更多的演出機會。近些年,政府財政吃緊,資金投入明顯不足。以上種種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遼劇的發(fā)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我們發(fā)現,遼劇的市場依然很廣闊,人民群眾對遼劇的喜愛度依然很高,有絕對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此同時,瓦房店市的遼劇團依然存在,經過多年錘煉、技藝精湛的遼劇樂團隊依然存在;創(chuàng)作隊伍和演藝隊伍都不同程度地有新人嘗試進入,這些都是可以利用、整合的珍貴資源,遼劇振興之路依然可以“有戲可作”:
一、加強創(chuàng)作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創(chuàng)作、研討常態(tài)化機制
遼劇作為一種地方戲劇,有相對獨特的腔調和曲牌,這就要求編劇必須熟悉遼劇所有的腔調、曲牌、板式,且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舞臺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富有韻味的遼劇作品。劇本一經寫完,還要經過多次的研討,發(fā)揮群策群力的作用。實踐證明,經過反復多次認真細致地研討、修改過的劇本,是完全能夠立得住的。與此同時,還要加快音樂創(chuàng)作人才的培養(yǎng),使劇本、音樂創(chuàng)作人才呈批次、梯隊型地涌現。創(chuàng)作研討要形成制度化,確定時間、地點,布置任務要求。長此以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經費投入要逐年加大,著意培養(yǎng)遼劇市場
文化是必須要花錢的,要發(fā)揮文化的軟實力,必須要有先期充足的投入。這種投入可能不如直接投入經濟領域見效快、政績突出,但卻是利在當世、功在千秋的功德之事。通過鄉(xiāng)下走訪,我們看到目前農村的文化生活很貧乏,人民群眾需要內容健康積極向上、藝術水準高端精湛的遼劇作品,一場生動的遼劇演出所產生的宣傳教化效果,要超過任何形式的講座、報告和說教。
三、加大對演藝人員的培訓,建立健全常態(tài)化演出隊伍,展示展演要制度化、常態(tài)化
既然有資源,就不能讓手中的資源浪費。俗話說:一天不練手生。戲班、劇團要常年練功演出,詞不離口、藝不離手(身),才是真正的自我求生之路。以現實的遼劇社會環(huán)境來看,直接把遼劇推向社會,推向市場,其結果只有一個:遼劇“餓死”,藝術消亡。所以,我們不能急于邁大步,把遼劇一推六二五,實現三不管。而是要循序漸進,妥善扶持,著重培養(yǎng)遼劇的觀眾市場以及遼劇團體和人才的生存能力,直到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總之,振興遼劇是一個工程性的壯舉,需要經過10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積累、磨煉。在這期間,需要政策上的傾斜以及資金上的扶持,同時,遼劇也必須加強自身的修煉,不斷取長補短、精益求精,使這一代表遼寧地方戲曲的優(yōu)秀劇種,長盛不衰、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