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為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副標題是——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這是現(xiàn)代詩人鄭愁予寫于1979年的一首清新而活潑的詩歌,時值“文革”之后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的年代,作者化身為多情的“雨”,向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盡情地傾訴著心中的“愛之歌”,詩歌細膩溫潤、歡快喜悅,表達了詩人對孩子的愛、對祖國未來的美好祝福。喃喃細“雨”充滿了童真童趣,有著多重的審美內(nèi)涵和象征意味。在教學時,教師須摒棄所謂“標準式”的刻板解讀,讓學生充分展現(xiàn)審美個性,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自由自在地沐浴并享受滋潤大地、溫潤心靈的春雨,在“雨”中“笑”起來,正如詩人在這首詩歌中所寫的主旨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一、盼雨——枯苗望雨的心靈等待
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shù),精心的導語設計能夠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本文的教學由朱自清的《春》導入不失為一種自然而貼切的設計,學生們對朱自清的《春》開篇的經(jīng)典文字耳熟能詳:“盼望著,盼望著,春天的腳步近了……”《雨說》的開篇與《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移情于景,都采用了擬人手法表達出對春天的翹首盼望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更突出雨前和雨后景象的對比。作者在這一節(jié)鋪陳了多個意象:禁錮著種子的田圃、失去牛羊蹤跡的牧場、留滯著游魚的魚塘、喑啞不成調(diào)的小溪,這些失卻了靈性和活力的形象傳達著對自由生命的強烈渴望,喚起人們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無限憧憬。在教學中自然地導入,能夠不露痕跡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審美期待,全身心地投入到積極的、開放的審美狀態(tài)中,在經(jīng)過枯苗望雨般漫長的心靈等待之后,懷揣著迫切的愿望展開雙臂,擁抱春天的使者——“雨”的翩然而至,正所謂“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p>
二、聽雨——細“雨”喃喃的真情述說
語言文體的欣賞、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和審美意蘊的領(lǐng)悟是實施語言藝術(shù)美育的途徑。詩歌作為最凝練的語言藝術(shù)本身就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用心去聆聽雨的真情述說是審美體驗的必然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時,可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手段,通過音樂或者畫面的渲染創(chuàng)設氣氛以感染學生,豐富他們的想象,比如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班得瑞的《春日》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本詩中雨的聲音是溫柔而甜美的,“我來了,我走得很輕,而且溫聲細語地”、“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這些美麗的句子像母親親切的呼喚和溫柔的叮嚀,不自覺地使學生展開審美聯(lián)想和想象,從聽覺向視覺、觸覺挪移。雨淅淅瀝瀝地飄灑在天地之間,密密地斜織出絲滑細膩的銀簾,細細的雨點灑在干涸的泥土中,小草兒、樹葉兒青得耀眼?!袄纂姴恍拢L也不擁擠”,不需要大張聲勢,不需要電閃雷鳴,善解人意的春雨最了解孩子的柔弱和稚嫩,她悄然而至,生怕驚嚇了孩子,以最細膩、最博大的愛心滋潤著大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皠e打開油傘將我抗拒/別關(guān)起你的門窗,放下你的簾子/別忙著披蓑衣,急著戴斗笠”……這些熱忱的詩句是作者希望孩子們在雨中盡情釋放自由快樂的天性,沐浴著愛的春雨茁壯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富有情感的朗讀可化為春雨的喃喃訴說,輕叩著學生們的心扉,師生一起感受著詩人熱忱的情懷,感受著春雨沁人心脾的芳香,感受著生命在雨中快樂成長的歡欣和喜悅。
三、讀雨——自由爛漫的童真童趣
教學詩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有情感地朗讀,音韻流轉(zhuǎn)間情思飛揚,抑揚頓挫間揚志暢神。在教學中要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比如高聲與低聲的協(xié)調(diào)、重音與輕音的交錯、長音與短音的節(jié)奏、男生與女生的和聲等,引領(lǐng)學生沉浸在優(yōu)美的詩歌意境中。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猶如一個指揮家,學生們猶如由弦樂、木管樂、銅管樂、打擊樂組成的交響樂隊,師生共同演奏出一部鶯飛燕舞、百鳥爭鳴的春天交響樂。學生就是跳躍的音符,學生就是快樂的歌者,唱出心中絢爛的春天之歌。美是具有感染力的,詩歌是具有感染力的,一個洋溢著美感的課堂就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詩神、詩人、朗誦者和聽眾以及整個劇場,似乎都接受了“美的放射”,沐浴著詩神的情波,靈魂在瞬間進入“迷狂”狀態(tài),生出了翅膀并獲得了情感的熱力,張翅欲飛。
讀雨的過程,是隨著春雨輕盈的腳步擁抱自然的過程,是隨著詩人溫柔的呼喚全情投入審美意境的過程。在春雨的浸潤之下,田圃的泥土潤如油膏,牧場抽發(fā)出了新苗,池塘里的魚兒歡快地跳躍,嘩嘩的溪水唱著新編的洗衣謠……整個大地呈現(xiàn)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队暾f》全詩的語言淺白流暢,充滿了童真童趣,適合孩子們快樂的天性。詩人懷著一顆熾熱的童心,用孩子般的語言描繪春回大地的喜悅:柳條笑彎了腰,石獅子笑出了淚,小燕子笑斜了翅膀……乘著詩歌的翅膀,在課堂教學中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比如“星星笑瞇了眼、月亮笑歪了嘴、小河笑出了酒窩……”讀雨,不僅讀出了春天的絢爛多姿,更讀出了自由爛漫的童真童趣,讀出了妙趣橫生的審美意境。
四、品雨——溫潤心靈的愛的春雨
品詩,要品意境,品意蘊。首先,詩歌創(chuàng)作講究“詩眼”,王國維舉了個例子來詮釋“詩眼”對于詩歌意境的意義,他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杏花開放本是靜態(tài)的畫面,然而一個“鬧”字則化靜為動,呈現(xiàn)出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古典詩歌若此,現(xiàn)代詩歌同樣也閃耀著傳神的詩眼。就《雨說》一詩,一個“笑”字,可謂境界全出。在詩歌行將結(jié)束的時候,作者反復吟唱:“第一件事,我要教你們勇敢地笑啊……第二件事,我還要教你們勇敢地笑/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縱觀全詩,“笑”字總共出現(xiàn)了有十次之多,笑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是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真意,作者強調(diào)的“勇敢地笑”是希望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勇敢地直面一切困難和挫折,滿懷希望,笑對人生。這不僅是詩人的祝福,也是所有走過雨雪風霜的“過來人”對于孩子們最真切最誠摯的愛的祝福。
對于《雨說》中的“雨”的象征意蘊,一般的教材解析中是這樣的:文中的“雨”不僅指自然界滋潤大地的雨,還指政治上及時的春雨。這種解析固然凝練準確,然而從審美的角度而言,卻缺乏生動和鮮活,缺乏形象性和感染性,因為美育要遵循個性化原則,不能強求學生接受統(tǒng)一的審美標準。因此,除了一般性的共識之外,要尊重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彰顯個性,敢于說出心中的所思所想。這樣的課堂才是開放而有活力的。
那么,“雨”可以是什么呢?這是一個自由馳騁的話題,能夠激活學生們的情感,盡情揮灑自由和個性。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zhì)?!痹诮虒W中要鼓勵學生們“勇敢地笑”,不必拘泥于“政治上的春雨”的深刻背景和解讀范式,而是感同身受地說出在真實的生活中心中期待的那一場久違的“春雨”:也許是徜徉在美麗山水中的一次愉快的旅行,也許是一次“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徹底的減負,也許是在犯了錯誤之后老師理解和寬容的微笑,還亦或是父母給予的一個小小的獨立的心靈空間,亦或是同學伙伴之間相互關(guān)愛的溫暖……“雨”的豐富意蘊因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而歷歷如繪,呼之欲出,自然之愛、親情之愛、師生之愛、朋友之愛…無論雨是什么,她一定都是沁潤心靈的愛的春雨,是學生們在內(nèi)心期盼已久的那份美麗的愿景?!白屘煨灾兴械臐撔盍α慷嫉帽M量發(fā)揮,所有的本能得到平均調(diào)和發(fā)展,以造成一個‘全人”。只有珍視學生們的獨特體驗、理解和感受才能使學生釋放潛能、綻放靈感和智慧,自由地唱出心中的“好聲音”,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審美個性的個體。
語言藝術(shù)承載著不可替代的審美特質(zhì),語文課堂教學注定呈現(xiàn)著詩性之美。引領(lǐng)學生在閱讀中體驗自然,舒展心靈,領(lǐng)悟文學的審美意蘊,這與其說是審美教學的“任務”,不如說是審美教學的“樂趣”。祈盼新課程改革及時的春雨能夠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能夠讓學生們“笑”起來,使語文課堂的美育一如文題《雨說》——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沁潤學生們的心田,沁潤每一個正在成長的心靈。
參考文獻:
[1]王一川主編.美學與美育[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
[2]朱光潛.朱光潛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李元鳳 新疆克拉瑪依廣播電視大學 8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