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丹尼爾·卡尼曼的專長是認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和幸??茖W(the science of well-being)。由于他在人類判斷和決策領域的突破性工作,卡尼曼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一個心理學家怎么會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卡尼曼獲得該獎是因為他把心理學的、特別是關于不確定條件下人的判斷和決策的研究思想,結合到了經濟科學中。
今天的經濟學模型越來越多地建立在有關信息處理的心理學模型上。卡尼曼的工作表明,許多人類決策,特別是不確定環(huán)境下的決策,與概率原則是相背離的??崧退拈L期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1996年去世)一起奠定了新的行為經濟學基礎。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在不確定性世界中做判斷依賴于3種最重要的啟發(fā)式: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可得性(availability)以及錨定和調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代表性啟發(fā)式是指,人們傾向于根據(jù)樣本是否代表(或類似)總體來判斷其出現(xiàn)的概率,換言之,當面對不確定的事件,人們往往基于過去經驗的類似性來預測當前事件的可能性??傻眯詥l(fā)式是指,人們傾向于根據(jù)客體或事件在知覺或記憶中的可得性程度來評估其相對頻率,容易知覺到的或回想起的客體或事件被判定為更常出現(xiàn)。錨定和調整啟發(fā)式是指,在判斷過程中,人們最初得到的信息會產生“錨定效應”,人們會以最初的信息為參照來調整對事件的估計。
由此,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以解釋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和決策行為。例如,人類有回避損失(loss aversion)的傾向,即損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權重。又如,人們對資產的變化比對凈資產更敏感,因此人們根據(jù)參照點來定義價值,而不是根據(jù)凈資產本身。這叫做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可以通過改變人們的參照點來改變其行為。而對于獲得的自己財產之外的東西,人們傾向于給予更高的評價,這形成了捐贈效應(endowment effect)。
我們可以看到,卡尼曼致力于用認知心理學的知識探討人類的內在動機。在我聽到的卡尼曼講座中,他沒有談論經濟學,而是討論什么是幸福。關于幸福,他定義為:“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正面評價,包括積極的情緒,全心的投入,滿意度和意義感?!?/p>
卡尼曼把幸福分為“體驗的幸?!迸c“評價的幸?!眱蓚€部分,前一部分指在一個個生活時刻人們對自己情感狀態(tài)的滿意度,后一部分則是總括性的對生活的主觀評價。參照前面的定義,可以說積極的情緒屬于體驗的幸福,而意義和生活滿意度屬于評價的幸福。前者以生活的時刻為基礎,后者以生活的記憶為基礎。
這樣的區(qū)分是很有意思的: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并不總是令人愉悅的。所以我們才說,living和thinking about不是一回事。使人們對生活感到滿意的條件和成就并不一定令他們在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的過程中感到快樂。
最終的問題由此成為:我們有可能同時促進日常體驗的幸福和總體上的生活滿意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