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娟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清朝錢泳所著的《履園叢話》提到“飲食一道如方言,各處不同,只要對口味?!闭f明地域與飲食的關系密不可分。溫州地處浙江東南沿海,位于中國黃金海岸線的中段,是一個蘊藏著豐富海洋資源的聚寶盆,歷來是充貢之所。溫州民眾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的優(yōu)勢,對食物進行充分的獲取。他們盡可能的將其加工成海鮮類食品,以此豐富人們的食品種類①。人們借助靠海吃海的飲食之道來努力適應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從而獲得物質(zhì)生活的滿足以及精神生活的安慰。這里以溫州六道特色海鮮菜品為例來解析溫州的海鮮飲食之道。
(一)捏出來的名點:魚丸。這道溫州名點與各地的魚丸不同,它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中自成一色。原料主要是取新鮮的魚肉來做。在魚的選材上一般為鮸魚,也有黃魚,馬鮫魚,包頭魚等。
(二)曬出來的美食:鰻鲞。這道海鮮菜品是溫州老百姓過年時必備的下酒菜。原料就是鮮鰻魚。鰻魚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比較苛刻,喜歡在清潔、無污染的水域棲身,是世界上最純凈的水中生物。新鮮的鰻魚放到太陽底下曬,等曬干后就變成了鰻鲞。溫州人習慣在農(nóng)歷十一月份左右開始曬鰻魚鲞。此時氣候適宜,又臨近春節(jié)。
(三)敲出來的記憶:三絲敲魚,三片敲蝦。敲魚、敲蝦是溫州民間一種特殊的烹飪工藝。對于三絲敲魚,傳統(tǒng)原料為鮮鯇魚,對于三片敲蝦,傳統(tǒng)原料為活河蝦。
關于敲魚的制作來歷,據(jù)說是溫州某古剎的一位老方丈在赴福建取經(jīng)的途中不幸葬身魚腹。寺中的小和尚獲悉噩耗,便到師父遇難的地方念經(jīng)超度。七七四十九天后,海面上浮起了許多黃魚。小和尚以為是佛祖顯靈讓他發(fā)現(xiàn)了吃掉師父的魚,便將它們剝皮去骨放在木魚上狠狠地敲,最后敲成了薄餅狀的魚片。船翁無意中揀了些魚片切絲熬湯,沒想到這湯味道異常鮮美,于是“敲魚”便迅速流傳開來。而關于敲魚的制作,林斤瀾在《溪鰻》里解釋:“世界上再沒有別的地方,吃魚有這種吃法。本地叫做敲魚,把肉細肉厚,最要緊是新鮮的黃魚、鱸魚、鰻魚去皮去骨,蘸點菱粉,用木槌敲成薄片,切成長條……”。這種制作工藝又被應用到蝦類上,做成了敲蝦,可以說是“同”途“殊”歸。
(四)剝出來的厚味:白灼蝦姑。溫州土話稱蝦姑為“花狗彈”。值得一提的是,蝦蛄雖然滋味鮮美,但如果不注意它的吃法,很容易被它的“鎧甲”戳的嘴破血流,因而又稱“滿口紅”,它的典故據(jù)說跟宰相張璁有關。張璁在朝時,很得嘉靖皇帝信任,妒忌他的大臣挑唆皇上,說溫州近海盛產(chǎn)龍蝦應讓張璁返鄉(xiāng)采辦進貢入朝。張璁使計讓溫州地方官挑了一些特大的蝦蛄送進京。嘉靖皇帝不明吃法,結(jié)果被戳得滿嘴是血。張璁連忙跪奏:“這龍蝦龍蝦,是龍王子孫,盔甲護身。臣家鄉(xiāng)人都稱它是‘滿口紅’”?;实勐犃T只得下旨免貢。
為了保護食材的新鮮和原味,溫州的海鮮食用習俗多是生吃、清蒸或者清湯燒,輔料也偏于清淡,沒有辣椒一類,放生姜大蒜等也主要是為了去腥。從以上六道海鮮菜品中我們總結(jié)起來,其特色有四點:
一為選料“細、特、鮮、嫩”。細,取用物料的精華部分,使菜品顯得細致文雅。特,選用特產(chǎn),使菜品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鮮,料講鮮活,使菜品保持味道純真。嫩,時鮮為尚,使菜品食之清鮮爽脆。
二為烹調(diào)擅長炒、炸、燴、熘、蒸、燒。海鮮河鮮烹制獨到一面。浙江烹魚,大都過水,突出魚的鮮嫩,保持本味。
三為口味注重清鮮脆嫩,保持主料的本色和真味,多以鮮筍、火腿、冬菇和綠葉蔬菜為輔料,同時十分講究以老酒、蔥、姜、醋、糖調(diào)味,借以去腥、戒膩、吊鮮、起香。
四為形態(tài)精巧細膩,清秀雅麗。溫州海鮮菜品雖具有浙菜的共性,但又自成一體,別具一格。
在長期的飲食實踐中,民間又將海鮮的食用法總結(jié)為三類:
1、熟食法。一般采用煮、蒸、燉、炒、煎等法,將魚蝦等燒成各種萊肴。如上述海鮮菜品中的魚丸、三絲敲魚、三片敲蝦、白灼蝦姑。
2、生食法。用活的海鮮洗凈后用酒、糖、姜末等輔料浸上片刻食用,即生食,如上述菜品中的江蟹生,還有一些地方的“醉蝦”,生魚等。生食具有豐富的蛋白,營養(yǎng)價值較高。
3腌食法。利用食鹽或酒糟制作海貨,可儲藏作為常年菜肴。(清)張德標在嘉慶《瑞安縣志》中所記載的蝦醬法即腌食法的最好解析:“邑人制蝦醬法:取蝦蟣置厴 (埕)中,以豬膏拌腌之,過三伏取食,絕佳?!焙r?、海蜒、炸魚等均可腌食。
正所謂“食物因為操作之時、地、物、人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現(xiàn)和意蘊”②,溫州的海鮮菜品給予了飲食之道的不同呈現(xiàn)和意蘊,使得它們成為溫州飲食文化的特殊烙印。通過分析溫州海鮮菜品中的飲食之道,即是在關注飲食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存在意義以及它背后所蘊藏著的特殊的地域文化。
[1]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陶振綱,張廉明.中國烹飪文獻提要[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6.
[3]陳蘇華.人類飲食文化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陳平原.長向文人供炒栗——作為文學、文化及政治的“飲食”[J].學術研究,2008(1).
[6]郭于華.關于吃的文化人類學思考:評尤金·安德森的《中國食物》[J].《民間文化論壇.2006(5).
[7]陶振綱,張廉明.中國烹飪文獻提要 [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