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峰
手機實名制的終點是“名義”實名
作者|金峰
手機卡的實名制對于運營商始終是難解之痛。那么近期運營商在部分地區(qū)采取的未實名用戶半停機的舉措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實名制的難題?實名制究竟難在何處?
在工信部年底完成90%用戶實名登記的明令要求下,各大電信運營商近期紛紛行動,不僅要求新銷售的手機卡必須實名,同時對于未實名的老用戶也要求實名,尤其在9月1日之后,部分地區(qū)采用半停機(可接不可撥)等方式促使老用戶實名登記。
讓新用戶實名登記不是一件難事,反正是在工信部強制要求下各運營商統一行動,不實名就不可開戶,困難的是讓老用戶實名,這幾乎讓運營商陷入泥沼之中。
其實最早一批移動用戶都是實名的,當時可稱為“安裝移動電話”,畢竟模擬手機都是要燒號的,離不開運營商的服務。但是從機卡分離的數字手機上市之后,運營商們發(fā)現手機卡可以很方便地被做成快銷品在各種渠道銷售,用戶買到手機卡即插即用,銷售模式能夠快速擴張。而讓用戶提供資料基礎之上的實名認證,無疑將極大削減快銷品模式的優(yōu)勢,在沒有法律明文禁止的情況下,神州行、如意通等大量非實名制卡紛紛涌現。
快銷品模式無疑能極大程度促進手機卡的銷售,當政府、運營商高層發(fā)現負面影響開始顯現且擴大的時候(如電信詐騙等),市場已經接受了這個規(guī)則,買賣雙方都覺得實名制是很麻煩的事情。于是,即便有了實名制的要求(如2013年下發(fā)的《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guī)定》),市場也能想出對策,例如僅登記部分信息,又如社會渠道將所銷售的眾多手機卡登記在少數幾個人的名下(這幾個人還未必知曉)。
上述面向個人用戶的快銷品模式構成了非實名卡的3種形式:首先是完全無用戶資料登記;其次是用戶資料登記不全;最后是使用他人身份登記。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形式是集團卡,即整個單位內所有手機卡的用戶名都是公司,只留下了經辦人的信息,難以查找具體使用者信息。另外,由于集團卡往往有較大優(yōu)惠且深受市場歡迎,于是一些集團卡流入社會渠道當中,以快銷品方式銷售,更加無法追溯使用者。
由此來看,快銷品模式之花卻結出了實名制泥沼之果,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
如果所有的手機用戶都能夠實名,理論上,電信運營商能夠知道每位用戶一天的行為,例如去過哪里、行走的路徑、訪問過哪些網站、看了哪些內容、與哪些人溝通過……畢竟所有的比特流都會流經運營商的管道(當然,比特流中的每一段0和1數字代表的具體含義,取決于運營商同各互聯網公司的合作)。
一場數據盛宴即將展開,這也構建了“互聯網+”的基礎。政府部門可以對虛擬世界進行有效治理,并可反作用于真實世界;各個割裂的互聯網生態(tài)圈,可以借助于手機號碼所代表的真實個人而實現貫通,也可實現整個互聯網世界的實名制;社會信用體系借助貫通生態(tài)圈的數據而逐步構建;企業(yè)可以更有效地面向真實的個人開展營銷等,而這些都必須仰仗代表真實用戶的手機號碼,互聯網公司虛擬的賬號是無法實現這一切的。
新用戶的實名制中,如果完全不填寫或者填寫一部分用戶信息,目前在各個運營商的后臺系統中基本無法通過,運營商也采用了一些技術手段方便各社會渠道進行實名制辦理,高級一點的提供身份證掃描硬件,低端一點的提供手機APP,通過APP拍攝身份證后進行查詢。但目前仍然有部分社會渠道銷售用其他人身份證開戶的手機卡,這也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而老用戶的實名制更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對于無用戶信息、用戶信息殘缺、集團卡用戶,運營商可以較為容易地發(fā)現非實名制用戶,也可以冒著用戶流失的風險,采用停機“一刀切”的手段,倒逼用戶實名制,但這樣是否公平?他們的非實名在當年是符合規(guī)則的,現在卻要他們來承擔實名制的部分成本。舉一個極端的案例,一個住在山村中的老人,距離最近的營業(yè)廳有10公里的山路,10年前他的子女在集鎮(zhèn)上為他購買了一張手機卡,現在卻需要他來實名,這是否可行?另外,一些用戶也確實抱怨為了實名制在營業(yè)廳里排了一個下午的隊,而他們當年是在合規(guī)情況下購買了非實名制卡。
對于以他人身份辦理的手機卡則更加麻煩。運營商可以發(fā)現某個人的名下有多個手機號,也能通過大數據的方法分析出這些手機號的使用者之間并無關聯,但又能怎樣?它們只能“高度懷疑”這些號碼未實名,只能通過短信等方法提醒用戶,而無法像對待無登記信息的用戶那樣采用強制性手段。至于想把登記在他人名下的手機號轉到自己名下,按理說屬于過戶業(yè)務,需要用戶雙方的身份證明,畢竟沒有絕對的證據證明當前登記的信息就是虛假的,尤其對于一些靚號,本來就已經形成了租用的產業(yè)鏈。這勢必導致各地處理模式的不同,有的地方是讓用戶提供3個月自我繳費記錄,有的單獨設立單方用戶過戶業(yè)務(明確這是最后一次單方過戶),有的分號碼處理(靚號不可單方過戶)??傊炔粫娖?,也為單方過戶留有通道。
因此,以筆者的理解,在一系列強令政策的推動下,每個手機號都會與一個具體的個人掛鉤(物聯網卡號除外),但這個具體的人可以是實際上的,也可是“名義”上的,畢竟對借他人身份開卡的情況,尚難有徹底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