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柒
讀孝德經(jīng)典,講孝德故事,出孝德小報,演孝德節(jié)目,比孝德技能,上虞百官小學開設知行合一的“孝德教育課”,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文化基因—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p>
溫暖陽光照進浙江上虞百官小學寬敞的教室里,瑯瑯書聲傳來,讓人恍若走進了古時書塾。
事實上,這是百官小學開設的“孝德教育課”。在這個課堂里,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讀孝德經(jīng)典,講孝德故事,出孝德小報,演孝德節(jié)目,比孝德技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文化基因。
從故事到課本
“學校如此重視孝德文化建設,出發(fā)點是什么?”當上虞百官小學校長王勇偉帶著我們參觀校園孝德文化長廊、孝德文化廳、孝德文化館,看著孩子們親手制作的孝文化手繪、創(chuàng)作的孝的童謠時,我提出了這個首先想知道、也是最想知道的問題。
王校長的回答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傳承。”
作為中華孝文化的源流的虞舜,傳說就出生在紹興上虞。千百年來,孝德一直是這片土地的寶貴精神財富。近幾年,打造孝德文化更成了上虞文化建設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中國孝德之鄉(xiāng)”的稱號更是成為當?shù)仨懥恋慕鹱终信啤?/p>
“但問題在于,‘孝本身并不是一種可以流傳的物品或者可以傳授的手藝,它是根植于區(qū)域范圍內(nèi)人們心靈深處的道德品質,所以傳承,是孝德文化最大的走向。”王勇偉這樣解讀“傳承”兩個字。
而傳承,自然要從孩子做起,特別是世界觀形成時期的低齡學童。百官小學,擔負起的就是這樣的使命。
學校能做什么?課堂不是全部,但課堂一定是開始?!罢n堂是教育改革的主戰(zhàn)場。”1997年,百官小學在上虞市率先啟動了孝德教育。每周一次的孝德課程,就是這樣開始的。
上虞素有崇孝之鄉(xiāng)的美譽,流傳在民間的孝行故事不勝枚舉。一開始,老師們在孝德課上,都不自覺地拿這些故事作為教材,時間長了以后,有人提出能不能把這些教學中最生動的素材,編寫成一本像樣的教材呢?
李可蘋老師仍然記得那些編寫孝德教材的日子:“白天上課,晚上就在辦公室里找材料,選擇適合孩子們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例子編寫孝德教材。”2005年,由百官小學自行開發(fā)、共分三冊的《孝德教育》問世,教材通過浙江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作為地方教材率先在上虞全市小學范圍內(nèi)推廣使用。
而這套教材,也成了百官小學的驕傲。每每有客人來訪,學校都會當作禮物送出。翻看教材的內(nèi)容,圖文并茂、淺顯易懂又不失思想深度,確實非常適合孩子閱讀。很多同行樂意帶回去給家里孩子看看。
從課本到生活
堅持多年,隨著學校孝德課程的深入和形成體系,百官小學開始思考,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的孝德資源,通過多種載體,把愛的種子撒進孩子們心田里?
在六(1)班學生宋子鎧的作文里,我看到了這樣的話:“我是個‘神奇按摩師;我是個‘愛心小廚師;我是個‘小小美甲師?!辈⒃敿殧⑹隽俗约簽橥夤茨?、為爸媽燒菜和美甲。
言語雖然還非常稚嫩,但個中的自豪卻是無法掩蓋的。
宋子鎧的老師告訴我,當孩子越來越懂事,愿意為家長分憂后,“孩子媽媽每天都發(fā)微信,給我看孩子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那些話語,簡直比吃了蜜都甜。”
王勇偉校長介紹說,百官小學注重孩子的孝德教育,并不僅僅是在課堂里說的,更是在課堂外做的?!皩W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個道德知識內(nèi)化為道德行為的過程。”為使“孝敬課”上習得的“孝德”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孝行”,學校精心組織開展各種孝德教育活動,指導學生的行為實踐。
“孝行評價表”,是聯(lián)系家長和學校的橋梁。在家耍脾氣了嗎?關心體貼父母了嗎?做了哪些家務?每周,孩子們在家里的表現(xiàn)都會通過這張表格反饋給老師。
“四節(jié)兩日”,指的是學生父母的生日、每周日和“三八”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重陽節(jié)。在這6個學校指定的孝敬日里,每個學生都至少用一課時的時間,主動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參加打掃樓道、庭院等公益活動,向父母、長輩獻一份孝心和愛意。
更多的驚喜不時出現(xiàn)在生活中。學生羅璟的爸爸因工作繁忙,中午不方便回家,于是她當起了便當快遞員;學生陳瑜的媽媽被大雨困在單位,她拿起雨傘沖進了雨中……一則則故事記錄了孩子的一片片孝心?!昂⒆觽冏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事,能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愛?!蓖觖惱蠋熣f。
從生活到社會
在與百官小學的老師、同學交流中,王偲婕是我聽到了很多次的名字。雖然已經(jīng)畢業(yè)很多年,但在上虞,甚至在紹興、浙江的小學中,她都算是個小小的“名人”,是百官小學孝德文化建設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
自小生長在曹娥江畔的王偲婕5歲開始習畫,早在2004年,就已經(jīng)是上虞小有名氣的“小畫家”。那年“六一”前夕,王偲婕還是百官鎮(zhèn)小四年級學生,她歷時一個多月創(chuàng)作的蠟筆水粉畫《祝英臺回娘家》,獲得“旺旺杯”全國少兒書畫比賽二等獎。
在接受了學校的孝德文化教育之后,王偲婕想:自己會畫畫,怎么才能把特長用到對長輩的孝心中呢?
這年暑假,為了照顧患有帕金森綜合征的奶奶,王偲婕動手設計了一根“孝心拐杖”,“在拐杖的杖柄上裝個電珠和透光玻璃,有開關可以控制。另外還有個傳感器,里面的語音芯片可以通過喇叭把主人的意思表達出來。拐杖還可以伸縮,以適應不同身高的需求,杖尖還采用了耐磨錐,使用時間更長久……”
沒想到,過不多久,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寄來專利申請受理通知書,小姑娘的發(fā)明獲得了國家專利。這一下激發(fā)了她的設計熱情。2006年,她設計的“六方會談”會標打動了時任外交部部長李肇星,獲得了這位“詩人外長”的親切接見,一下子成了全國的名少年。
“孩子的能力是長時間培養(yǎng)的,但她的興趣,卻是在孝心活動中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的。”王勇偉校長回憶著介紹。
孝德教育的本質在于愛,如何把小孝凝聚成大愛?百官小學的答案是“孝心獻父母,愛心報社會,忠心效祖國”。簡而言之一句話,引導孩子們學會回報社會。
在社區(qū),總能看見雛鷹假日小隊隊員們的身影,他們不但走進孤寡老人、困難家庭,用自己一顆顆真摯的童心帶去溫暖,更積極參與到社區(qū)精神文明建設中。社區(qū)大掃除,他們干得熱火朝天;社區(qū)文藝活動,他們各顯身手,用自己的藝術特長豐富社區(qū)居民的生活;他們還是社區(qū)文明巡邏員,為社區(qū)文明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越來越多的師生主動參與到社區(qū)公益活動中,“回報社會,奉獻愛心”,已成為全校師生的自覺行為。
其實,百官小學只是上虞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縮影。在上虞,如今傳統(tǒng)孝道進校園、進課本,從娃娃抓起,由家庭開始推廣到社會,已成為一條很好的路徑。不單如此,這種在政府引導下的多方參與,使道德建設不再局限于學校、家庭,還吸引企業(yè)、民間團體乃至社會力量廣泛關注和參與,從而激發(fā)出強大的向善力量,共同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本文照片由袁偉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