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真是一個變化無常的怪物,有時敏銳犀利像一枚圖釘,有時又迷糊困惑如一團亂麻。不過大腦的變幻無常至少部分可以用生理節(jié)奏的波動來解釋。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我們在一天的合適時間來做某件合適的事情,可能會事半功倍,更順心如意。
生物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在適應外界環(huán)境晝夜變化的過程中,建立起有規(guī)律的生理變化周期,每個人的生理節(jié)奏不盡相同,很難給出一個適合所有人的建議。但以下幾條對于喜歡早睡早起的“百靈鳥”類型的人,和習慣晚睡晚起的“貓頭鷹”類型的人,都是適用的。
一個建議是,在剛醒來的幾個小時內(nèi)先不要做需要大腦高強度集中的事情。剛睡醒起來一般都有些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這個“睡眠惰性”緩沖時間的長短可從起床后30分鐘至4個小時,這取決于晚上的睡眠質(zhì)量如何,但是如果你想要在大腦里醞釀某個創(chuàng)意想法,處于這種昏沉恍惚狀態(tài)時卻是最好的時機。
不過,如果事情緊迫無法讓你選擇合適的時間去做,研究人員告訴我們一個好方法,一杯咖啡就能消除你的“睡眠惰性”,讓你精神起來。
另一個建議是,讓大腦的工作配合一天內(nèi)的體溫波動。研究人員對大腦的各種變化進行詳盡檢測后發(fā)現(xiàn),大腦的一些狀態(tài),包括注意力、詞語表達能力,以及反應時間等,都與一天內(nèi)體溫的波動變化相關(guān)。當身體核心溫度跌到37攝氏度以下時,大腦則無法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
研究人員的檢測發(fā)現(xiàn)并不奇怪,最不適合進行大腦思考的時間,是在午夜到凌晨6點這段時間內(nèi)。另外,下午2點到4點也是人們最精神萎靡的一段時間。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情況,體溫的影響要大于午餐的影響。對不吃午餐或午餐吃得很少的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在這段時間里同樣也無法擺脫這種影響。因此,大腦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段一個是上午,另一個就是下午4點到晚上10點這段時間。
不過我們也許有辦法改變一下大腦的這個“習慣”。研究表明,體溫變化和大腦警覺度是獨立于生物鐘的,因此,適時的鍛煉片刻,或者淋個熱水浴,有時也能讓大腦創(chuàng)造奇跡。
不過,一些帶競技性質(zhì)的體育活動,最好安排在一天結(jié)束時為好。研究表明,人的反應速度和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在一天時間里會越來越好,晚上8點達到巔峰狀態(tài)。當體溫下降,大腦活動能力漸弱時,最適合我們做的事情就是去睡覺,然后做個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