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超偉
廟會里的烤串是一種“年味兒”
要找尋北京過春節(jié)時的年味兒不得不提到廟會。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廟會,像龍?zhí)逗R會、地壇春節(jié)文化廟會、白云觀民俗廟會、廠甸廟會、大觀園廟會,等等,可以說春節(jié)期間,北京市每個區(qū)都會有兩個以上的廟會舉行,雖然各地的廟會都力求辦出自己特色、風(fēng)格,但不容否認(rèn)的是,在幾乎所有的廟會里都有烤串的身影。
一根將近半米長的竹簽子上串著八九塊碩大的羊肉丁,肉丁被切成見棱見角的長方塊,雖然每塊肉丁大小略有不同,但相互緊挨著串在簽上后,根根羊肉串透著一股“霸氣”。
過去五六年我去過的廟會有地壇廟會、白云觀廟會和龍?zhí)逗R會,每個廟會里賣烤串的攤位前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里三層外三層的食客把烤肉攤以及周邊賣特色小吃的攤位給包圍,不時還能看到有人一只手攥著一把錢,另一只手高舉著幾根大肉串,從“人墻”中鉆進(jìn)鉆出。
雖然廟會里還有各色小吃,但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始終還是烤肉串,當(dāng)圍擠在一起的食客大快朵頤地品嘗著肉串時,也品味到年味兒。
春晚的節(jié)目是一種“年味兒”
相信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于“春晚”并不陌生。春晚在演出規(guī)模、演員陣容、播出時長和海內(nèi)外觀眾收視率上,總共創(chuàng)下3項(xiàng)世界之最:入選中國世界紀(jì)錄協(xié)會世界收視率最高的綜藝晚會;世界播出時間最長的綜藝晚會;世界演員最多的綜藝晚會。
2014年1月,中國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首次升格為“中國國家項(xiàng)目”,與奧林匹克運(yùn)動會開幕式等同。
由此可見,“春晚”在億萬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但我相信在眾多“80后”朋友眼中,“春晚”等同于小品節(jié)目,因?yàn)橹挥邢褛w本山、趙麗蓉、馮鞏、開心麻花等演員表演的小品還能得到他們一絲青睞,而“春晚”其他類別節(jié)目相信很多“80后”早已忘記。
在對“春晚”吐槽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rèn),排出一場全民都叫好的晚會確實(shí)不易,因?yàn)樗毁x予了太多的含義,不僅是對去年人們生活的總結(jié),又是對來年生活的展望。
不論“春晚”將會如何改變,我始終難以忘記被趙本山的小品《賣拐》逗得前仰后合;全家人一邊聽著《難忘今宵》歌曲,一邊吃著剛出鍋的餃子,不知不覺間,被國人“唾棄”的“春晚”成為了人們跨年夜時,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飯。
麻將桌上的切磋是一種“年味兒”
麻將是中國人的發(fā)明。相傳它是由中國漢族人發(fā)明的博弈游戲,娛樂用具,一般用竹子、骨頭或塑料制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每副136張。四人骨牌博戲,流行于華人文化圈中。它的基本打法簡單,容易上手,但其中變化又極多,搭配組合因人而異,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最能吸引人的博戲形式之一。
盡管麻將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直到今天,它依舊活躍在我們生活中,尤其到了過年,家里人都要上桌相互切磋一下,倒不是為了能贏多少錢,而是圖個熱鬧、圖個喜氣。小時候,我的春節(jié)就是這樣。每到除夕夜,父母都會帶我去姥姥家吃年夜飯,大姨夫、舅舅、爸爸,每個人都要露兩手,燉雞、燒魚、炒菜,各式菜肴端上餐桌,讓我們這些晚輩垂涎欲滴。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邊吃邊聊聊工作、聊聊生活,酒足飯飽后,最重要的消遣活動就上演了——打麻將?!鞍宋迨簝砂炎ジ桑呔攀簝深^湊,五自手,七對門,八到底,九自手……”盡管我不會打麻將,但這些擲骰子的口訣相信很多“80后”的人并不陌生。
“年味兒”雖無法用言語去定義,但每到春節(jié),它就從我們心里鉆出來,或是變?yōu)閺R會里一幅幅喜氣熱鬧的場景,或是成為全家餐桌上一道道美味的菜品,抑或是化為一張張麻將牌相互碰撞時發(fā)出的聲響,使周圍的空氣都變得熱氣騰騰,形成了北京人獨(dú)有的味道。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