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等人伏法后,其臨終懺悔被媒體公開?;仡櫭\起伏,劉漢總結(jié)說:“我這輩子就是想得到的太多,換句話說就是野心太大!”而當被問及“如果從頭來過,你會選擇怎樣的生活”時,劉漢說:“只要能跟親人們生活在一起,能時時照顧他們,哪怕擺個小攤子,做點小生意,我也愿意。”
劉漢的這番臨終自白,令人不禁聯(lián)想到秦相李斯。據(jù)《史記》記載,(秦)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如果說,司馬遷將李斯之死歸咎于其“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反而“阿順茍合,廢適立庶”,可謂一語中的的話,那么劉漢這一番“野心太大”的人生總結(jié),則有失偏頗。
不可否認,在中文語境中,野心向來是個貶義詞,說人“野心太大”更是極端負面的差評。但粗通西文的人都知道,野心一詞在英語里叫做“ambition”,而“ambition”的另一個中文解釋則是雄心。說起來,雄心與野心原本就是一體兩面的孿生詞,說人好時便說是“雄心壯志”,說人壞時則選用“野心太大”。但刨去兩詞背后的主觀道德因素,應該看到,但凡在事業(yè)上取得不俗成就的人物,大多頗具“野心”。
野心與雄心,實為一體之兩面,二者間的差異不在于欲望的大小,而在于實現(xiàn)欲望的路徑。
比爾·蓋茨、馬云等為何受人尊敬?因為他們是憑借自己的聰明智慧,通過技術(shù)革命,以增進社會福祉的方式取得自己的財富,實現(xiàn)自己的雄心;而劉漢之輩為何身死名滅,則源于他們借助于官商勾結(jié),甚至打打殺殺來實現(xiàn)自己的野心。
簡而言之,運行于道德和法律框架內(nèi)的為雄心,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則為野心;雄心成就英雄,野心成就梟雄。然而,吊詭的是,當下的中國正處于深度轉(zhuǎn)型期,法制的建設,道德的重構(gòu)都始終在路上,這就構(gòu)成了英雄與梟雄之間的灰色地帶,也構(gòu)成了劉漢,馬云,芮成鋼身上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