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霖
班洪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91年,清政府賜封班洪部落王為世襲班洪總管土都司,并賜姓“胡”,名“玉山”。負責管轄阿佤山葫蘆王地的17個部落,每個部落又有小王,稱為“大戶”,這就是阿佤山著名的“十七葫蘆王”。
在班洪鄉(xiāng)一幢不起眼的紅磚房里,我們采訪了曾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末代佤王”胡德勝先生。胡先生的家整潔干凈,地上鋪著瓷磚,要脫了鞋才能進去。屋里擺放著藤制的沙發(fā),各種電器,呈放水果的果盤也頗為精致,墻上貼著大幅的毛主席畫像。他站起來歡迎我們,從他穩(wěn)重而優(yōu)雅的舉止,有神的雙眼,依稀還能看出“王”的影子。
當年,班洪王是佤山的最高統(tǒng)治者,有1500人的武裝,裝備有弓弩、大刀、長矛、銅炮槍、土炮,遇到戰(zhàn)爭還可以要求各個小王派兵,多的上千,少的數(shù)百。每年還要在班洪聚會,17個王都要參加,剽牛祭祀,殺雞占卜,決定全年的大事,由各王回去執(zhí)行。
班洪是我國西南邊陲的一塊寶地,物產(chǎn)豐富,尤其盛產(chǎn)金銀。早在1900年,英國殖民者就想進入葫蘆王地,被班洪王胡玉山第一拒絕,“葫蘆王地是中國的地方,你們不能來;如果敢來,我們就堅決打擊!”并派人把守關隘,使英國的陰謀沒有得逞。
1929年,美國工程師卓柏考察茂隆銀廠后,發(fā)表報告稱之為“亞洲第一富礦”。英國人妄想收買班洪王胡玉山第二和班老王胡玉堂,遭到兩王的拒絕:“廠是中國廠,地是中國地,我們是在保廠,你拿幾馱金子來,也不能讓英國人開?!?934年初,英國人悍然以開礦辦廠為名,派武裝250余人侵占了有豐富礦藏的爐房地。此舉震驚佤山,震驚國內(nèi)外,激起了佤族人民的無比憤慨。從此,爆發(fā)的“班洪事件”拉開了佤族人民抗英斗爭的序幕。
1934年2月初的一天黎明,班洪王府大青樹下廣場,各部落佤族男女從四面八方匯集廣場,數(shù)百名武士荷槍掛刀或持弩標站在前列,昂頭挺胸,等待著剽牛盟誓時刻的到來。從勐角董、耿馬、巖帥、瀾滄等地請來的其他民族的代表也站在人海之中。
木鼓聲聲,銅鑼震響,十七王剽牛盟誓,“派兵將英人趕了去,到滾弄江洗刀”,“上下一心,團結(jié)一致,效忠于我阿祖阿公,為中國保存此土,不使被英人得越界線一步?!睕Q定兵分三路消滅英軍,奪回爐房。胡玉山第二拿出10000銀元分給各王,用于軍費開支。
之后的戰(zhàn)斗持續(xù)了半年多的時間,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在邊疆各族武裝的支持下,僅有大刀、長矛和銅炮槍的佤族人民同裝備著機槍、大炮的英國侵略者進行了殘酷的斗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最終收復了失地。
1934年11月,胡玉山第二去世,其長子胡忠漢繼任班洪王,參與了中緬勘界,組織十七王發(fā)表“告全國同胞書”。1942年胡忠漢去世后,其子胡德勝接任王位,因胡德勝先生當時年幼,由二叔胡忠華代理。胡德勝先生于1953年正式接掌班洪王,管理政事,到1957年上繳王印。
最后問起胡先生家里還有些什么遺物,他說只剩了一面銅鑼。鑼很大,直徑約有80公分,當年這面鑼用于召集百姓開會,也是這面鑼敲響了阿佤山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戰(zhàn)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