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焦氏易林》的易學建構*

      2015-03-18 00:20:42劉春雷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5期
      關鍵詞:易學周易

      劉春雷

      (山東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

      試論《焦氏易林》的易學建構*

      劉春雷

      (山東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作為漢代經學興盛時期的詮《易》佳著,《焦氏易林》將《周易》六十四卦演化為四千〇九十六卦、配以四千〇九十六林辭,以獨特的文本形式和筮占應用顯示其卓異的易學建構。一方面,《易林》融《詩經》《易經》于一體,因易象立文辭、以文辭釋卦象,創(chuàng)造出萬象繽紛、運舞不休的易象世界;另一方面,《易林》揭橥易象世界之中的恒常天道與非常之變,呈現為六十四卦值日以及四千〇九十六個之卦的易學文本形式,而每一次筮占操作則成為激活《易林》文本的生存論契機?!兑琢帧芬粤呢灾等盏呢詺庹f統攝紛紜活潑的易象世界,這種易學創(chuàng)制是《周易》在漢代天人之學背景下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是漢代易學的杰出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焦氏易林》;《詩經》與《易經》;焦林值日;卦氣說;漢代易學

      一 引 言

      《焦氏易林》是現存焦延壽的唯一作品。全書四千〇九十六林辭,凡八萬余字,比較完整地展現出焦延壽的易學風貌。*尚秉和指出:“兩漢釋《易》之書,其完全無缺者,只有《焦氏易林》與揚子《太玄》?!眳㈤喩斜停骸督故弦琢肿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焦氏易林注例言》第一頁。盡管唐代王俞已經指出,《焦氏易林》“辭假出于經史,其意合于神明”,是不朽之作,但由于焦延壽其人和光隱幾、《易林》構書形式獨特,尤其東漢以來《易》象失傳,所以對《易林》一書,“二千年來,無有通其義者”*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焦氏易林注敘》第一頁。。明中后期有一批詩人學者,如王世貞、于慎行、鐘惺、譚元春等張揚《易林》價值,但重點關注其雅妙文辭,對其易學的核心要旨終究隔膜,誠如錢鐘書所言,“卜筮之道不行,《易林》失其要用,轉藉文詞之末節(jié),得以不廢。”*錢鐘書:《管錐編》(二)上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第226頁。徐傳武教授將這種現象概括為“被人旁敲側擊地使用而不從正面加以研究”,參閱徐傳武等校注:《易林匯校集注》(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易林》評議”第8頁。本文擬以王俞所謂“辭假經史”“意合神明”為線索,從《易林》與《詩》《易》雙經的關系、“以史證易”的特點以及“焦林值日”的卦氣說統攝《易林》文本等三個方面,對焦氏易學建構做一鳥瞰式解讀。

      二 《詩經》與《易經》的合璧

      焦延壽主要活動在西漢中后期。其時經學方興未艾,官方設博士、立學官,政治上高調尊崇,民間學術交流活躍,五經之間經師眾多,師法林立,今古文經學互爭雄長,以“五經”為核心的經學思想及其旁支讖緯之學,成為貫穿漢代官方政權、知識精英到民間社會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普遍思想。*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第三編,第三節(jié)“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從《春秋繁露》到《白虎通》”與第四節(jié)“經與緯:一般知識與精英思想及其結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255-296頁。在活躍熱鬧的詮注經典活動中,經師學者既在絕對權威的經典中確立上至天道下至人倫的各種意義乃至絕對的終極意義,也確立了儒家“經典解釋系統”本身*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292頁。及其綜合匯通的詮經特點?!督故弦琢帧肪褪墙寡訅墼谶@種經典詮釋語境中的詮《易》佳著,體現了匯通諸經尤其《詩》《易》雙經的典型特色。

      首先在文本形式上,《易林》既繼承《詩經》四言詩傳統以四言韻文為主體,又在《易經》六十四卦基礎上以通行本六十四卦卦序為框架結構全書?!兑琢帧妨洲o多數為四句,偶有三句、五句或六句不等,全書四千〇九十六林辭,其實就是四千〇九十六首四言詩歌(其中有部分內容重復)?!兑琢帧匪难栽姷男问郊捌涔叛庞庙崳c《詩經》一脈相承,尤其與齊、魯、韓“三家詩”關系密切,甚至受到官方三家之外的詩經家法傳承影響。*杜志國:《焦氏易林與詩經淺談》,《新國學》第三卷,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第82-100頁。明代楊慎已經指出,“《焦氏易林》,西京文辭也,辭皆古韻,與《毛詩》《楚辭》葉音相合,或似詩,或似樂府童謠……”,并舉《屯之小畜》“夾河為婚,期至無船,搖心失望,不見所歡”與《無妄之恒》“憂思若帶”、《復之節(jié)》“簪短帶長”等例(楊慎:《升庵集》卷五三)。鐘惺、譚元春考察詩歌歷史,認為“焦延壽用韻語作易占,蓋仿顧繇辭,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之類也”,通過編選《易林》詩歌入《詩歸》的形式,將《焦氏易林》正式認定為“純乎四言者”的“漢詩一派”(鐘惺:《詩歸序》)。王世貞明確指出《易林》與《詩經》的源流關系,認為《易林》與《周易參同契》一樣,“雖以數術為書,要之皆四言之懿,《三百》遺法耳”(王世貞:《藝苑厄言》卷二)。在此基礎上,今人錢鐘書直接斷言“《易林》幾與《三百篇》并為四言之矩矱焉”*錢鐘書:《管錐編》(二)上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第221頁。,成為學界從文學角度研究《易林》的不刊之論。這些都是從《易林》四言和用韻的文本形式考溯其與《詩經》一脈相承的密切關系。

      同時,《易林》的文本框架以《易經》六十四卦為基礎,按照通行本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布局,體現《易林》以《易經》為根基、依《易經》而創(chuàng)作的特點。通行本卦序從《乾》《坤》兩卦開始,以《既濟》《未濟》兩卦終結;《易林》全書就是按照通行本卦序排列出六十四卦作為統攝,在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下面又分別領有六十四卦,稱之為“之卦”。除了之卦與本卦相同如《乾之乾》《坤之坤》《屯之屯》《蒙之蒙》《需之需》等居于本部首位,每一統攝之卦下面的其余六十三卦均按照通行本卦序排列,如此,《易林》將《易經》六十四卦發(fā)展演化為四千〇九十六卦,并呈現為“《乾之乾》《乾之坤》……《乾之既濟》《乾之未濟》;《坤之坤》《坤之乾》《坤之屯》……《坤之既濟》《坤之未濟》……”的形式,最后終以《未濟之小過》《未濟之既濟》。*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272-438頁。由此可見,《易林》之中,首先是構成主體框架的四千〇九十六卦(之卦),然后才是每一“之卦”分別呈現出的四千〇九十六首“四言詩”。

      其次在文本內容上,《易林》既靈活化用《詩經》的典故用語,又廣泛征引《周易》的古經和大傳。《易林》有多處直接引用《詩經》內容,如《小畜之睽》“芽蘗生達,陽昌于外。左手執(zhí)鑰,公言錫爵”*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294頁。,語出《邶風·簡兮》“左手執(zhí)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08頁。;《觀之謙》“高岡鳳凰,朝陽梧桐。雍雍喈喈,菶菶萋萋。陳辭不多,以告孔嘉”*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321頁。,語出《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萋萋,雝雝喈喈”*《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547頁。等。有學者統計,《易林》用詩與《毛詩》取意相同17例、取意不同8例、取意異同相雜的5例。*杜志國:《焦氏易林與詩經淺談》,《新國學》第三卷,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第93頁。同時,《易林》表達《詩經》中類似的境遇或情感,頻繁化用《詩經》的內容或文辭,并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如寫明哲保身的處世哲理,《大雅·烝民》側重明哲處世的策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568頁。《易林》則從處事策略深化、升華到睿智明哲的人生境界:“明不處暗,智不履危。終年卒歲,樂以笑歌。”(《賁之離》)*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326頁。再如《秦風·黃鳥》,寫交交黃鳥聲聲悲鳴、壯士“惴惴其栗”*《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73頁。,本有哀痛為秦穆公殉葬的子車氏三位壯士的具體實指,而《易林》則將黃鳥悲鳴的意象泛化運用到諸多哀痛情境,“黃鳥悲鳴,愁不見星。困於鷙鸇,使我心驚。”(《屯之豐》)*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279頁?!皥员S鳥,常哀悲愁。不見白粒,但覩藜蒿。數驚鷙鳥,為我心憂。”(《乾之噬嗑》)*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273頁。《易林》靈活化用或直接征引《周易》古經、大傳內容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賁之比》“鳥飛無翼,兔走折足;不常其德,自為羞辱”*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325頁。,明顯化自《恒卦》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7頁。,并以鳥飛、兔走的形象從反面舉例,更形象更生動?!断缔o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9頁。,講兩種勢力互相支撐合作的重要性;《易林》有多處描寫,從不同角度表達此種境遇中的應然應對,以及不當應對所造成的困境:“二人異路,東趨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處。”(《比之損》)*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291頁。“兩心不同,或從西東。明論終日,莫適相從?!?《訟之頤》)*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286頁?!皟擅啻?勇力鈞敵。交綏結和,不破不缺?!?《需之同人》)*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282頁?!皟苫馉幟?雖斗不傷。分離且忍,全我弟兄?!?《比之賁》)*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291頁。《系辭上》有關于“言行,君子之樞機”的大段論述*《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9頁。,《易林》則將其概括得更加簡潔、通俗:“陳詞達情,使安不傾;增榮益譽,以成功名。”(《明夷之晉》)*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365頁。另外,如林忠軍教授所指出,《易林》之辭取于《周易》的還有:《乾之井》“男女媾精,萬物化生”,《豫之損》“日中為市,交易資寶”出自《系辭》;《蒙之師》“小狐渡水”出自《未濟》,《隨之艮》“刺羊不當”出自《歸妹》上六。*林忠軍:《象數易學發(fā)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第72頁。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再次在表達方式上,《易林》兼用《詩經》之“比”與《易經》之“象”?!对娊洝芬再x為主,兼用比、興,而后兩者最適合“詩以言志”的表達要求,是《詩經》以及后世之“詩”的標志性特征?!兑琢帧肥堋对娊洝返闹苯佑绊?,在四千余首四言詩中廣泛應用比、興手法,“有些甚至直接套用《詩》之比、興原句”*程建功:《略論詩經對焦氏易林的影響》,《河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如《履之噬嗑》:“桑之將落,殞其黃葉;失勢傾倒,而無所立。”*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296頁?!缎l(wèi)風·氓》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24-325頁。比擬女子由嬌嫩潤澤的少女變?yōu)槿死现辄S的婦人;《易林》此處借用《衛(wèi)風·氓》的桑落意象作比,所比之事由女子年老色衰的日常現象轉為“失勢傾倒,而無所立”的普遍人生困境,拓展出更多哲理性。《易林》在繼承《詩經》傳統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比、興,尤其是比的表達手法。這也是王世貞稱《易林》為“四言之懿,《三百》遺法”以及錢鐘書判斷“《易林》幾與《三百篇》并為四言之矩矱”的另一深層原因。

      《易林》既廣泛運用《詩經》之“比”,更靈活運用《易經》之“象”。與其他經典相比較,《周易》的獨特之處在于卦爻符號與文字所構成的話語系統,而“象”則是構建卦爻符號體系的根基以及解讀《周易》一書的關鍵。圣人仰觀俯察天象地理日月之行以及世間萬事萬物,將物象、事象乃至意象轉化為卦爻符號,生成卦象、爻象,正如《系辭》所言:“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進而“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82頁。,《系辭》甚至直接斷言:“是故,易者象也?!?《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87頁。《易林》四千〇九十六林辭凡八萬余字,就是仿效《周易》觀象系辭的方式構建全書。《易林》用“象”這一秘密直至近代才被尚秉和先生揭發(fā)出來,他指出:“焦氏林詞多至四千余,其必有物焉,以主其辭……其本于易象?!?尚秉和:《焦氏易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5頁。“《易林》亦無一字不根于象。”*尚秉和:《焦氏易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7頁。尚秉和考證認為,《易林》常將本象、對象相通,每每使用覆象、半象、大象、互體、納甲、辟卦等,以卦象為權衡來確定《易林》之文辭,才是讀懂《易林》的正途。*尚秉和:《焦氏易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21-30頁。此處僅舉《復之大壯》一例:“三羝上山,俱至陰安。遂到南陽,完其芝香。兩崖相望,未有枕床?!?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6年,第332頁。尚秉和以易象解之:“兌為羊,震數三,故曰‘三羝’。艮為山,艮反,故曰‘陰’。言至山北也。乾為南,為陽。兌為見,伏巽為乏,為香。伏艮為崖,兌卦數二,故曰‘兩崖’。大壯上形似之。艮為枕,為床;艮伏,故曰‘未同枕床’?!?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193頁。大壯()三至五爻互體為兌()而伏艮(),上體為震()而反艮()伏巽(),下體為乾(),故曰云云。按照尚先生的理解,《易林》可謂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字不根植于卦象。尚氏的象數解讀無疑過于絕對化,但從象數角度理解《易林》構辭著書,這點卻富有重大啟發(fā)意義。

      《詩》之“比”與《易》之“象”,這兩種分別來自不同經典的表現方式,在《易林》中不但都得到廣泛使用,而且水乳交融契合一體,這與其說是《易林》將《詩》《易》雙經融為一體,不如說《詩》之“比”與《易》之“象”本身就在深層次具有共同的根基,《易林》只是將其自然呈現出來。從哲學角度看,《易》之“象”與《詩》之“比”,都是人朝向世界過程中與世界“交往”“交談”的方式。在《易》之“象”,“象也者,像也”,“卦者,掛也”,所謂“像”“掛”都是把人所面對的“對象”以“象”或“卦”的形式從背景世界之中凸現出來,是在人與世界之間確定的對話關系。在《詩》之“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朱熹:《詩集傳》卷一注),也是通過言語的方式將所言之物從背景中呈現出來的語言策略,只是更加明確了彼此之間、遠近之間的生成關系。錢鐘書指出,“《易》有‘象’而《詩》有‘比’,皆擬之形容,古人早已相提并舉……(兩者如)瓶器異而水相同,燈燭殊而光為一……”*錢鐘書:《管錐編》(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第221-225頁。。錢氏所持為“談藝者”之論,基于“文本自足”的立場傾向于《詩》之“比”大于《易》之“象”,但如果從易學的角度審視《易林》,其中使用的《易》之“象”要大于《詩》之“比”,前者較后者具有更豐富的內涵,處于最基礎的根基地位?!兑琢帧匪那З柧攀?,首先展現的是《乾之乾》《乾之坤》等四千〇九十六個大的卦象,其次是“道徙多阪,胡言連蹇。譯喑且聾,莫使道通。請遏不行,求事無功”等四千〇九十六篇詩歌,而每篇詩歌的立意、言辭又大多生發(fā)于各種卦象。《詩經》之“比”,“以彼物比此物”,是將不同物象、意象勾連一體的“詩之象”;而《易林》之“比”不但是“以彼物比此物”的詩之象,更是奠基在各種靈活卦象基礎上的詩之象,是詩之“意象”與易之“卦象”的結合體。

      三 “以史證易”與“隱”“顯”之間

      “以史證易”是易學史上的悠久傳統。“史”者事也,主體是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實事,當然也有在今人看來未必有之的傳說、演義?!兑住繁緸椴敷咧畷?,其中卜筮之人、所卜之事皆為歷史上的真人、實事,本身蘊藏豐富的歷史信息,而卦辭、爻辭之中又偶爾征引史實以暗示吉兇,這更增添《易》的歷史內涵。所以,研《易》者每每從歷史角度解讀《周易》尤其古經,遂形成易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支;宋代李光、楊萬里等人更開創(chuàng)“史事宗”,發(fā)展至明清,興盛不衰,*黃忠天:《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析論》,《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近代胡樸安《周易古史觀》等,亦屬于這一范疇。

      “以史證易”的著意點在“易”而非“史”;確切地說,“以史證易”所證之“易”是“易之道”而非“易之書”。《周易》古經已經引用史事暗示吉兇就說明這一點。如《泰》六五、《歸妹》六五都引“帝乙歸妹”,《既濟》九三引“高宗伐鬼方”、《未濟》九四“震用伐鬼方”,《晉》卦辭引“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等,其意并不在于史事本身,而是借史事啟發(fā)“以祉元吉”“貞吉,悔亡”“小人勿用”等吉兇征兆和將來趨勢。到了《易大傳》,《易》的哲理性更加凸顯,原來的卜筮之書真正變?yōu)橹v天人之學的哲理之書,其中以史證易的哲理傾向更加明顯,如《坤文言》引“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春秋亂象以證善惡積淀的漸進過程,《系辭下》引包犧、神農、黃帝、堯、舜依卦造物,以明卦象之用,引“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證改過向善無憂元吉的道理等,均屬此類。

      《焦氏易林》“辭假出于經史,其意合于神明”, 除了融《詩》《易》雙經于一爐,“以史證易”也是《易林》非常重要的特點之一。首先,《易林》援引《左傳》史事,數量眾多、內容廣泛。據學者統計,《易林》引《左傳》典語“林辭約近兩百條,除去重復類似、大同小異之作,也達一百多條。且這些典語涉及范圍廣,政治斗爭、攻伐會盟、天文災異、男婚女嫁,盡在其中;時間跨度長,自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六年?!?湯太祥:《易林援引左傳典語考》,碩士論文,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第17頁。以所引《左傳》人物為例,有儒家至圣先賢如黃帝八子(《豫之無妄》《困之小畜》)、高辛氏八元(《謙之升》)、孔子(《兌之坤》、《睽之恒》、《兌之泰》等十四林)、顏回(《隨之謙》《蒙之睽》),有英雄霸主齊桓(《需之升》)、晉文(《遁之坎》),有昏聵的亡國之君如楚靈王(《謙之睽》)、陳靈公(《隨之履》),有賢臣良相如子產、季札(《乾之益》《蠱之噬噴》《離之旅》《升之坎》《兌之賁》)、羊舌肸(《蹇之乾》《旅之隨》),甚至有諸多條林辭提及棠姜、夏姬、驪姬等女性人物。又如《易林》引《左傳》盟戰(zhàn)史事,涉及晉齊鞍之戰(zhàn)(《豫之復》《明夷之節(jié)》)、秦晉殽之戰(zhàn)(《隨之復》《蹇之離》《艮之益》)、晉楚邲之戰(zhàn)(《大過之訟》《困之恒》)、宋楚泓之戰(zhàn)(《蹇之蠱》《革之渙》《乾之兌》《巽之鼎》《兌之蠱》)、秦晉韓原之戰(zhàn)(《旅之兌》)以及吳晉黃池之盟(《觀之泰》)、齊侯會諸侯的葵丘之盟(《艮之萃》)等。

      其次,有些《易林》所引人物、史事未必出于《左傳》,如牧野之戰(zhàn)商紂敗亡源于民心背離(《需之益》),商湯周文雖困無咎(《無妄之無妄》)、太公垂釣知遇文王(《明夷之坤》)、箕子奔遼因禍得福(《頤之解》)、伊尹去桀天佑無咎(《無妄之小過》)等;有些在今人看來未必實有其人其事,而是歷史傳說甚至神話,如關于神話英雄如黃帝(《同人之需》《履之漸》)、堯(《坤之噬嗑》)、禹(《師之離》),或神仙人物西王母(《坤之噬嗑》、《訟之泰》)、彭祖(《家人之剝》)、巫咸、王子喬、赤松子(《觀之剝》《大壯之解》)、太乙(《屯之隨》)、金精(《噬嗑之泰》)、天女(《大畜之益》)等;*李昊:《焦氏易林與漢代宗教文化建構》,《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3期。有些明確是《左傳》之后、秦漢之間的史事,如戰(zhàn)國蘇秦張儀縱橫捭闔于列國之間(《姤之革》)、刺客荊軻高漸離身死而名存(《中孚之困》)、秦末內憂外患尤其暴政引發(fā)陳涉起義秦漢鼎革(《姤之明夷》、《夬之噬嗑》)、漢高祖北伐匈奴被困白登的平城之戰(zhàn)(《屯之屯》)等。在思想傾向上,《易林》所援引的人物史事涉及廣泛,既有崇尚儒家禮樂教化圣王理想的內容,如前文所述堯舜禹湯文武的儒家道統以及孔子、顏回等圣賢,也有推崇道家隱逸旨趣和表達神仙思想等內容*劉銀昌:《焦氏易林游仙詩研究》,《西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李昊:《焦氏易林與漢代宗教文化建構》,《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3期。,乃至對蘇秦張儀等縱橫家也表達了欣賞之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易林》繼承了《易》為百家淵藪和“大道之源”的傳統,并體現了“唯變所適”的易學精神。

      從哲學立場看,“以史證易”之“史”與其所證之“易”在根本上具有生存論的一致性;這在《易》與《春秋》兩部經典中得到鮮明體現。《易》者,易也,探討永恒的變易之道始終是易學的核心主題;而所謂“史”,是個體或群體積淀在過往歷史中的“往事”,是人之生存的歷史形態(tài)(過去式);“史事”作為變化的過往之跡,勾連著現在,也啟示著將來,內蘊著人事的興衰變遷和天道的陰陽變化。因此,在彰顯天道人事的陰陽變化上,“史”與“易”都是相通的。與作為生存既往之跡的“史”不同,“易”作為天人之學,探究的是人整體生存中根本的變化之道,且更關注當下生存所朝向的將來未然之勢。“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94頁。按照西哲海德格爾的看法,人不由自主地被拋入這個世界中來,處于向死而生的生存狀態(tài)。在中國古人那里,生死之間沒有如此涇渭分明的界限,人當下生存所直接朝向、并返回賦予當下生存以意義的,更多不是死亡而是生存中將要來臨的未然之勢。身處宇宙大化的洪流之中,人從當下的境遇出發(fā),如果順著大化流行的趨勢檢視生存的過往之跡,“數往者順”,屬于“史”;而如果迎著大化流行的趨勢預知生存的將來之勢,“知來者逆”,即是“易”?!耙住钡木柙谟趯θ说纳嬷凶兓烙绕湮磥韺⑷坏淖兓厔莸念A見,“易,逆數也”,這不單單由于在發(fā)生學上“易”來源于古代龜卜蓍占等占測未來趨勢的技藝活動,更在于人生存于世必然朝向宇宙大化淘淘將來之勢這一“命定”的生存結構。*《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薄耙祝鏀狄病?,解說眾說紛紜。本文認為,一方面此說在生存論上揭示了人朝向未來的生存結構,易為順應生存結構、逆知未來的技藝;另一方面,《易》賦予這種生存結構以八卦、象-數的易學形式,邵雍、朱熹以先天卦序揭示之。與《說卦傳》的“往-來”、“順-逆”一樣,司馬遷通過“隱-顯”對比《易》與《春秋》兩部經典,并進而揭示兩者所蘊含的陰陽變化之道:“《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073頁。《集解》《索隱》等從天道微妙與人事昭彰角度理解這個命題,如《虞喜志林》解釋:“《春秋》以人事通天道,是推見以至隱也?!兑住芬蕴斓澜尤耸?,是本隱以之明顯也。”近代嚴復從邏輯角度理解,認為司馬遷此論為“至精之論”,但他以此去比附西方哲學尤其自然科學如以“《春秋》推見至隱”為西哲內籀即歸納推理、以“《易》本隱之以顯”為外籀即演繹推理等,卻是歧途之見,參見嚴復:《天演論譯序》?!兑住窂牟敷咧g發(fā)展到天人之學,哲理內涵越發(fā)朗顯,而占往知來預知變化的未來態(tài)勢、通變成事以前民用乃至“先天而天弗違,后天以奉天時”*《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7頁。,這始終是易學追求的最高境界。《春秋》為孔子所作之“史”,是其所朝向歷史生存的過往之跡,其中的人、事、物已經呈現在歷史的經驗世界里;而滲透其間深寓褒貶的“微言大義”,則是圣人彰顯天道變化人倫大義,亦即天道人道的關捩所在。從這個意義上看,《易》與《春秋》兩部經典的精神內核是一致的。易學史上的“以史證易”,就奠基在“易”與“史”兩種技藝、《易》與《春秋》兩部經典相通相契的基礎上,也是以發(fā)明天道人事的陰陽變化為宗旨。

      焦延壽深諳“史”載既往之事與“易”啟將來之勢在存在論上的一致性,《易林》將“以史證易”的策略發(fā)揮到極致,以人間史事展現“順天地之心”的“易道”*張克賓:《損益與易道及易書——帛書要篇“損益之道”章釋蘊》,《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書中廣泛征引大量史事,人物涉及帝王將相隱逸神仙乃至三教九流愚夫愚婦,事件大至朝代鼎革軍國盟戰(zhàn),小至婚喪嫁娶商旅行役農耕漁獵,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跋山涉水疾病飲食,不同時空中的各種事件和人物在《易林》紛紛登場,各種境遇中的人事興衰、吉兇變換讓人目不暇接。尤為關鍵的是,《易林》將這些事件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呈現在各林詩歌,由原來或實或虛的人物、史事轉化為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或藝術情節(jié);這種由“史”到“詩”的藝術轉化意味著,原來屬于過往陳跡的歷史性生存經驗,被轉化為新的生存體驗在當下開啟,并在面向將來之勢的當下生存中,呈現出更貼近也更全面的天道與人事的往來變化。因此,《易林》的“以史證易”,超越簡單舉例與單純類比,而是以渾然一體的藝術形象象征、顯發(fā)所要揭示的吉兇變化,天道人事的陰陽變化渾然凝聚于各類藝術形象,隨時呈現在讀者的當下體驗里。此處僅舉一例《革之頤》:“尼父孔丘,善釣鯉魚。羅網一舉,得獲萬頭,富我家居?!?焦延壽:《焦氏易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397頁。該林辭將孔子儒家圣人的形象進行生活化還原,直呼其名并虛構了他善釣鯉魚大獲豐收這一十分世俗化生活化的故事情節(jié),全詩歡快幽默富有生活氣息,并帶著善意調侃儒家圣人的智者情趣。然而,該林詩歌與《易林》所有詩歌一樣,其要義并不在此,而是借助這一藝術化的虛構“史事”來呈現天道人事的陰陽變化,即“以史證易”,生動詼諧的孔子形象與歡快的捕魚情節(jié)實則是在呈現《革之頤》的易象、卦象。具體來說,卦象所呈現,一方面是“羅網一舉,得獲萬頭”捕魚大獲豐收的喜慶場景;另一方面,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以鯉魚之鯉暗示孔鯉之鯉,一語雙關,在財貨豐收的同時象征子息興旺;最后也是最關鍵者,孔子為儒家宗師,一生身體力行禮樂教化與仁愛德行的主張,“尼父孔丘,善釣鯉魚”,顯然也在暗示修身進德以致福報的意思,與《坤卦》厚德載物而“安貞吉”和《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同義?!兑琢帧返摹耙允纷C易”,旨在揭示各種生存境遇中不同人命運遭際;而人作為三才之一挺立于天地之間,其言語行事的善惡,往往決定了其命運的吉兇禍福。

      《易林》通過“以史證易”,將“《易》本隱之以顯”與“《春秋》推見至隱”的特征融合一體,在顯-隱、往-來、順-逆之間發(fā)現天道人事中神妙的陰陽變遷;在這一點上,《易林》“以史證易”與其融《詩》《易》雙經于一爐的效果是一致的。

      四 “焦林值日”與“意合神明”

      如前文所述,《易林》“辭假經史”,四千〇九十六林詩歌文辭融《詩》《易》于一體,將跨越時空、或虛或實的千百種史事人物轉化為琳瑯滿目的藝術情節(jié)、藝術形象、詩歌意象,凝結成《易林》這一體大思精的四言巨制。但是,對《易林》而言,又不可僅僅以詩歌(文學)作品視之。一般而言,詩歌(文學)作品有一個基本的特征,即堅持“文本的自足性”,文本所虛擬建構的藝術世界是詩歌(文學)世界的全部,與文本之外的世界沒有必然的關系?!兑琢帧穭t不同,其四千〇九十六林的文辭文本并不“自足”,而是需要外在的機緣與其互相開啟;“辭假經史”的旨歸并非在于文辭自身而是在于“意合神明”,在于開啟幽明之際、天人之間的陰陽變化。

      《易林》文本的“不自足”,集中表現為它的占卜實用性。作為漢代詮《易》之作,《易林》延續(xù)《周易》古經的占筮功能,本身是一部占卜“辭典”,其中四千〇九十六卦涵蓋占卜者所能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得出占卜之卦后,只要到《易林》去查看對應之卦及其卦下文辭,即可預知吉兇悔吝。顯然,《易林》在《周易》八八六十四卦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六十四卦一一對應、重新組合,六十四乘以六十四得四千〇九十六卦,把《周易》所揭示出的六十四種大的情境態(tài)勢,具體細化為四千〇九十六種小的情狀,大大擴展了卦象的豐富內涵。如同《周易》六十四卦有卦辭、爻辭,《易林》四千〇九十六林辭詩歌即是《易林》四千〇九十六卦的卦辭,是對該林所處之卦卦象的詮釋。一方面如尚秉和所發(fā)明指出,《易林》文辭因象而立;另一方面,《易林》文辭所造之象又以詮釋其所在之卦為鵠的?!柏哉撸瑨煲病?,在《易林》一書,將天道人事陰陽變化各種可能性的情境態(tài)勢以四千〇九十六種卦象、四千〇九十六林卦辭呈現出來,而每一次“成變化而行鬼神”的占卜實踐則成為開啟《易林》文辭所造卦象的生存論契機。

      《易林》的筮占實用功能及其使用方法,是正確理解《易林》“之卦”結構與焦氏易學建構的關鍵所在?!爸浴痹谝讓W史上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展示卦變的變卦,二是“焦林值日”中占卜所得之卦;前者在易學史上出現較早,《左傳》《國語》出現的二十多個筮占案例,其中大多即為變卦的之卦:如崔武子娶棠姜遇《困》之《大過》*《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983頁。,陽虎占救鄭占遇《泰》之《需》*《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161頁。。在卜筮的實際操作中,出現六爻之中的一爻或數爻發(fā)生變化進而引發(fā)整體卦變的幾率很高,所以展示卦變的變卦頻頻出現于易學史,“某卦之某卦”成為討論卦變的主流形式,前者一卦為本卦,后者一卦則為之卦即變卦?!爸?,出也”*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72頁。,之卦由本卦變化而來,即是之卦由本卦而“出”。也許正是由于卜筮實踐中卦變現象最為普遍常見,而《易林》“之卦”與展示卦變的變卦又具有相同的外在形式,所以學界往往將對《易林》“之卦”的詮釋裹挾到關于卦變的變卦討論中,每每將《易林》“之卦”誤讀為展示卦變的變卦。

      《易林》的筮占之用,除了具備傳統占筮方法中占筮所得之卦外,更將占者身處的當下境遇(“時”)納入占筮詮釋,并以六十四卦的形式展示出來,這就是六十四卦值日,即著名的“焦林值日”?!稘h書》卷七十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記載:“(焦延壽)其說長于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160頁?!案薄?,輪流值班;“日”者,時也,“直(值)日”即應時、當令,與“用事”義同?!傲呢愿比沼檬隆保匆粤呢暂喠鹘惶娣謩e統攝一年中“時”的陰陽變化,這顯然是一種以卦爻符號涵攝陰陽四時之氣消息變化的六十四卦卦氣說。統攝一年時氣變化的六十四個“值日”之卦,構成《易林》的主體之卦即六十四個本卦。

      《易林》六十四個本卦輪流值攝一年四時、二十四節(jié)氣、三百六十四日;其中震離兌坎各值一日,分主二至二分,象征春夏秋冬四時旺氣;其余六十卦每爻值一日,六十卦共三百六十爻,值攝三百六十日。關于焦林六十四卦值日用事,《漢書》孟康注云:“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離、兌、坎,為方伯監(jiān)司之官。所以用震、兌、離、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王之氣?!?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160頁。傳世《易林》一書附有“焦林值日”的具體方法,展示六十四卦符示一年時氣的更加詳細的具體安排:“六十卦,每卦直六日,共直三百六十日。余四卦,各寄直一日。立春、雨水(三十日五卦,每卦直六日),小過、蒙、益、漸、泰;驚蟄、春分(春分震卦直一日),需、隨、晉、解、大壯;清明、谷雨,豫、訟、蠱、革、夬;立夏、小滿,旅、師、比、小畜、乾;芒種、夏至(夏至離卦直一日),大有、家人、井、咸、姤;小暑、大暑,鼎、豐、渙、履、遁;立秋、處暑,恒、節(jié)、同人、損、否;白露、秋分(秋分兌卦直一日),巽、萃、大畜、賁、觀;寒露、霜降,歸妹、無妄、明夷、困、剝;立冬、小雪,艮、既濟、噬嗑、大過、坤;大雪、冬至(冬至坎卦直一日),未濟、蹇、頤、中孚、復(從大雪后將坎卦入數,斷從立冬后四十五日,系王相不斷);小寒、大寒,屯、謙、睽、升、臨。每兩節(jié)氣共三十日,管五卦,逐日終而復始,排定一卦,相次管六日?!?焦贛:《焦氏易林》,《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1-2頁?!敖沽种等铡钡牧呢载詺庹f,以六十四卦卦爻符號的陰陽消息符攝天道時氣的循環(huán)變化,是人置身其中之大宇宙的感性展現。

      在每次占筮活動中,占者身處特定的時空境遇,是大宇宙氣化流行的一“時”之在;表現在焦氏易林六十四卦值日的系統里,這一“時”之在以日為單位,占者所處之日,即由六十四卦中某一特定之卦或特定之爻來符示。確定占者所處之“時”(日)對占筮活動及其征驗具有重大意義,以至于焦氏易林將其納入占筮操作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視為詮解占筮所得之卦的前提、基礎,“各卦主時,其占法,各以其日觀其善惡也?!?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160頁。“凡卜,看本日得何卦,便于本日卦內,尋所卜得卦,看吉兇?!?焦贛:《焦氏易林》,《四部叢刊初編子部》,第1-2頁。

      “焦林值日”構成焦氏筮占操作的必要前提,其深層哲理意蘊在于,人置身其中的一“時”之在,以及人所感通而六十四卦所值攝的氣化大宇宙,是天道往復、人事變遷的恒常狀態(tài),是一切筮占活動的生存論基礎。由此視之,人的筮占活動及其筮占所得卦象,只是恒常天道中人一“時”之在的幽明之“變”?!啊兑住氛咭滓?,變易也,不易也”*《易緯·乾鑿度》卷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1986年,第866頁。,《易》通過“簡易”的卦爻符號展示“至簡”的易道,其所揭示“不易”者,是陰陽變化的恒常天道以及人置身其中這一生存事實;其所揭示“變易”者,則是通過筮占活動“極數知來”,通達往來于天道人事的幽明、終始、死生之間?!兑琢帧啡珪捌湟夂嫌谏衩鳌?,其立辭、設卦、造象的最終旨歸,便在于發(fā)明天人之際的這種陰陽變化?!兑琢帧返谋矩耘c之卦,以及兩者之間統攝與被統攝的關系,則是天道恒常與隨“時”變易這種人的根本生存境遇在《易林》中的易學展現。誠如王新春教授所指出,“常即值日之本卦所涵攝符示者,變即于本卦所值之日內筮遇之之卦所涵攝符示者?!瓕τ谔斓莱B(tài)與非常態(tài)這兩種不同的展現與實現,人們不僅要明了前者,更應當明了后者。惟其如此,才可望真確、圓滿地把握處在感性展現與實現狀態(tài)之中的天道,追步其展現與實現的感性動變,乃至與其相偕成一體,從而實現對于其在形下之維所展現與實現之一切的適切回應,乃至以此為基礎,實現對于其形上之維的本然的適切回應,以便令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開人文的社會人生理念,真正化為現實。”*王新春:《哲學視域中的漢易卦氣說》,《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五 結 語

      綜上,王俞評價《焦氏易林》“辭假出于經史”而“其意合于神明”,精當概況《易林》一書亦即焦氏易學獨特的建構路徑。 易學發(fā)展到《易大傳》,形而上的哲學性凸顯,《周易》由占驗吉兇的卜筮之書轉變?yōu)楦F究天道性命的哲理之書。但毋庸諱言,這一轉變并不完美,在《周易》被由卜筮之書詮釋為哲理之書的過程中,存在理論抽象化、學說體制化尤其《周易》易象固化、僵化的現象。*張祥龍教授在其著作中偶爾有所論及,參閱張祥龍:《海德格爾與中國天道》第二部分“印度與中國古代思想”,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191-340頁。這顯然與“(《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神無方而易無體”的易道精神是不一致的。

      在漢代經學的大語境下,《易經》與《詩經》《春秋》等經典蘊載著永恒的天人之道,而注經詮經則是溝通天人之際的重要途徑?!督故弦琢帧纷鳛闈h代詮《易》佳著,熔鑄《易》與《詩》《春秋》等經典于一體,以“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表現:東西方的身體美學》,《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的豐富易象重詮天人之學、彰顯天人之道?!兑琢帧钒选吨芤住妨呢匝莼癁樗那З柧攀?,賦予陰陽變化的“易之道”以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易學形式。一方面《易林》繼承發(fā)揚《周易》易象傳統,因象立辭、以辭構象,將詩之意象、史之事象納入《易林》文辭與易象的建構,融古今、經史、萬事萬象于一體,創(chuàng)造出萬象繽紛、運舞不休的易象世界。另一方面,《易林》揭橥貫穿于易象世界的恒常天道及其非常之變,以六十四卦值日的易學形式展示出來,并以六十四個本卦與四千〇九十六個之卦符示人生存境遇的展現及其實現,而“焦林值日”下的每一次筮占操作,則成為激活《易林》文本的生存論契機。由于歷史久遠,《易林》筮占操作的具體細節(jié)晦暗不彰,但《易林》一書以卦氣說統攝活潑易象的易學建構,無疑是《周易》天人之學在漢代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值得深入研究。

      The Yi-ology Construction of The BookJiaoShiYiLin

      LIU Chun-le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

      JiaoShiYiLin,the interpretive masterpiece ofBookofChangesin Han Dynasty, is a dynamic integration ofBookofSongsandBookofChanges. It is composed by 4,096 sequence derived from Hexagram. Each sequence has a poem for its explanation. The Hexagram used as the background of each divination is called Jiao Lin Zhi Ri. It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the divination and becomes the key to activating the energy of the book. As the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BookofChanges,this masterpiece creates a colorful and restless world of symbols and needs deeper researches.

      JiaoShiYiLin;BookofSongsandBookofChanges; Jiao Lin Zhi RI; theory of guaqi ;Yi-ology in the Han Dynasty

      2014-06-10

      劉春雷(1976—),男,山東寧陽人,《煙臺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副編審,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易學與中國哲學.

      B234.99

      A

      1008—1763(2015)05—0131—07

      猜你喜歡
      易學周易
      《周易》古經“幽人”詁正
      從周易中學習治家智慧
      公民與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56
      新化山歌
      清初學者對“圖書易學”的再認識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6
      甜甜的“蝴蝶繭”
      近二十年來朱熹易學思想研究述評
      《周易》與《孫子兵法》
      孫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網友手繪《防霾十二招》易學易用
      家禽科學(2016年1期)2016-05-19 01:37:51
      《雕菰樓易學五種》
      試論《周易》卦體的性質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2
      东阿县| 竹北市| 夏津县| 门头沟区| 襄垣县| 永泰县| 新乡市| 上杭县| 大埔县| 渭源县| 永兴县| 仲巴县| 西吉县| 庆阳市| 德庆县| 吐鲁番市| 漳平市| 长顺县| 抚顺县| 辉县市| 河池市| 临武县| 桃江县| 肇庆市| 安陆市| 南靖县| 泰宁县| 沾益县| 江口县| 喀喇| 疏勒县| 南安市| 诏安县| 宁南县| 巴东县| 石景山区| 自贡市| 深圳市| 钟祥市| 建瓯市|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