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於流芳
艾瑞網(wǎng)《2014年中國移動社交應用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14年底,微信用戶數(shù)量同比增長41%,至5億人,突顯推出這款中國社交媒體智能手機應用的騰訊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擴大地盤?!比绻f早期的社交媒體側(cè)重的是信息分享和用戶使用性滿足,微信則是在“實名制”和“朋友圈”等功能下成為具備強大互動效果的移動社交平臺,其實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真實情感的交流和內(nèi)心情感的傾訴。微信通過“對講機”和“朋友圈”功能提供的互動傳播,是基于用戶真實心理體驗和情感感受的互動體驗,而良好的互動體驗聚集的“情感能量”也正是微信能夠不斷增加用戶數(shù)量的制勝法寶。美國社會學者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為微信互動傳播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
全媒體時代為手機客戶端提供了發(fā)展的空間,微信手機客戶端就是全媒體時代的產(chǎn)物。微信的互動傳播滿足了人與人之間情感傾訴的需求,人們對于情感需求的屬性在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中詮釋出新的思考維度。
情感原本是“個人”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但是在柯林斯的互動儀式中,情感定義走出了“個人化”,認為其主導人際關系、影響人際行為,成為人們情感要求和情緒傾訴的“情感力量”??铝炙拐J為,短期化的個人情感可以在互動儀式的作用下凝結(jié)為群體性的情感力量,具體化就是指互動關系中“共同的關注焦點”以及“黏合性程度高的互動”形成節(jié)奏關系,在經(jīng)歷了“共享情感”和達到“集體狂歡”這一系列的互動之后,才有可能形成情感力量的聚集。情感力量在社會成員之中的傳遞,增加了成員之間的認可度和熟知度,形成群體歸屬感,被柯林斯稱之為情感能量。在微信互動傳播的作用下,人類互動在最真實的“情境模擬”中實現(xiàn)了互動情感的傳達,微信實現(xiàn)了人際交流“同時同步”、“情緒同步傳達”的互動,人們的情感能量不僅承載了傳播符號的交流含義,也傳達了更加多元化和社會化的情感需求。微信等移動社交媒體的興起,滿足了人類行動的屬性功能的回歸。
在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下,微信實現(xiàn)了人際溝通中情感力量的延伸和情感需求的滿足,分享信息既是一種“情感投入渴望回報”的互動儀式市場行為,也是一種對個體身份的肯定,是“刷”存在感、渴望被“關注”的行為,或是單純制造和分享信息而希冀帶來情感的回應。
第一,微信給用戶提供的是可以即時分享文字、圖片、視頻、音樂、鏈接的社交平臺,滿足了用戶多元化的信息傳播需求。如果是在微信“對講”或“視頻”功能中進行交流,那么微信溝通幾乎能夠?qū)崿F(xiàn)傳播主體“在場”,打破傳統(tǒng)媒體時間限制的束縛,且微信雙方用戶的互動是在沒有“時間差”的情況下同步進行。多媒體信息的及時傳播,更加凸顯了信息傳播的精確性、快捷性和敏銳性。
第二,微信的互動傳播是“局域”于人際傳播。與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傳統(tǒng)媒介相比而言,微信用戶之間的信息傳播更加私密,黏合程度更高,是親密群體內(nèi)部的傳播,并非廣泛的大眾傳播。微信“朋友圈”依賴的是基于現(xiàn)實社交網(wǎng)絡的朋友圈,情感表達的最終指向是獲得身份的認同感和情緒的歸屬感。微信用戶不論是在“一對一”的互動傳播還是“朋友圈”中“局限”的大眾傳播,用戶對于自己所處的“互動情境”都具有更加準確地定位和情感認識,能夠排斥非微信好友的“局外人”的參與。微信用戶在某種程度上是手機通訊錄和QQ通訊錄的衍化,其互動關系是熟人關系基礎上構(gòu)建的親密關系,談論話題具有私密性,有些信息就只停留在微信用戶之間而不再進行擴展傳播。
第三,微信的互動傳播具有復向傳播性。微博用戶對公眾事件和公眾人物的聚焦往往是明星或引起社會反響的公眾事件,微信聚焦的主要是生活瑣事以及用戶個人情緒,更加生活化和有人情味。微信的即時通訊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兩個人面對面的交流,在微信主體之間引起話題和情感的共同關注點。在微信中,信息的傳播是去中心化的多向流通,這種基于移動終端自身的靈活傳播屬性,讓信息的傳播呈現(xiàn)出擴大化的傳播趨勢,傳播效果得到提升。
第四,微信用戶在“朋友圈”中分享情緒、體驗和情感的方式,是更加“個人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微信用戶能夠即時和通訊錄中的人進行一對一交流,獲得最直接和最原始的情感交流和傳播體驗,得到直接的反饋,也可以在“朋友圈”中表達內(nèi)心情感和情緒體驗,通過朋友的“關注”和“評論”獲得情緒共鳴點,這種傳播行為會在用戶之間形成共同的情感體驗,從而進行更加有效地情感互動,并因此將這種互動儀式持續(xù)下去。
從社交網(wǎng)絡視角來說,微信“朋友圈”的功能是用戶通訊錄的延伸,用戶實現(xiàn)了社交圈在網(wǎng)絡上的“立體化”地呈現(xiàn)?!芭笥讶Α敝袑崿F(xiàn)信息共享的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同學等,每個個體之間都存在著穩(wěn)固的感情根基和情感紐帶,“草根”和“平等”是微信“朋友圈”的屬性,“朋友圈”中的信息交換不再附屬于“輿論導向”和“情境服從”的標簽。
此外,微信“朋友圈”功能將情感力量從陌生人的交際傳遞到熟人的交際圈,在微信的群聊中,聚集起來的大多數(shù)是情感指向相似性高的、非好友關系的用戶群,經(jīng)過話題的交流和情感溝通,具有相同情感基礎的用戶會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群聊中的陌生群體轉(zhuǎn)化為“朋友圈”中固定的好友關系,這就在潛移默化中拓展了微信“朋友圈”?;又械膫€體演繹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熟人交際”,多層級屬性群體在微信中實現(xiàn)了聚合,信息也具有高度黏合性。
微信不斷吸引新增用戶的秘訣就在于人類情感能量的迸發(fā),微信具有“情感聯(lián)動”的稟賦,它能讓傳播互動中的個體產(chǎn)生更加強烈地認同感和依賴感。微信中的信息擴展是分布在“多點”的傳播網(wǎng)絡中,“點”與“點”將分散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傳播個體黏合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過程中,每一次都實現(xiàn)了傳播內(nèi)容的再造和衍生的雙重意義,這不僅讓微信用戶的情感力量聚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微信用戶的使用黏合度,持久地實現(xiàn)了情感力量傳遞和傳播效果優(yōu)化的目標。
在微信平臺上,基于符號資本產(chǎn)生的情感能量等級實現(xiàn)了平等化,微信成為朋友之間進行互動傳播的信息輸送方式,在“朋友圈”中發(fā)送的消息和心情分享,是符號資本和情感力量的分享,是信息傳播附帶的結(jié)果,這些都是在平等的人際關系基礎上發(fā)生的,微信同時也實現(xiàn)了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的有效性節(jié)約。微信不僅成為了人們情感交流的平臺和互動方式,也成為了有效信息的交換市場。
媒介技術的進步使微信等手機社交應用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推動了人類社交互動中情感的交流和符號資本的運用,人們接觸和使用新的社交軟件的動因在于情感交流和互動需求的滿足,微信短時間內(nèi)的爆“紅”印證了這一點。微信這種傳播渠道,為人類交換情感資本和符號資本提供了更鮮活的舞臺。
[1]郭強.獨存?淹沒?漂?。簩で笊鐣袆诱摰臍w宿[J].社會,2008(5).
[2]王瀟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為及意圖探討[D].蘭州:蘭州大學,2013.
[3][美]蘭德爾?柯林斯著.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