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威
臺北古今書廊內(nèi)景。攝影/Ke-Hao Chiu via FLICKR
深秋的一個夜晚,我從一位臺灣朋友家晚飯出來,漫步在臺北街頭。這是羅斯福路三段,就在臺灣大學斜對面。
臺北的小巷,和我家鄉(xiāng)上海的正宗石庫門弄堂有異曲同工之妙,橫七豎八,方方正正,不易迷路。不同的是,小巷干干凈凈,不少居民家門口都放著一盆或數(shù)盆花花草草,令人感到好像行走在日本的某個城市中。
信步間,突然看到小巷盡頭有家二手書店,名叫古今書廊,上面寫著:新舊圖書,字畫買賣。早就耳聞臺北的舊書店是個藏龍臥虎的寶庫,于是踱步進去。
我一眼看到,店長身后的大書架里,放著黃兮兮的一本書,小32開,由一個塑料袋包著,上面赫然印著《戴先生遺訓第二集——毛人鳳敬題》,是毛筆字書寫的,編號01269。
從事國民黨軍統(tǒng)史研究30年的直覺告訴我,遇到寶貝了!在我的請求下,這位姓張的店長恭恭敬敬地“請”下了這個寶貝。
書稿共349頁,根據(jù)戴笠生前歷年的手令與訓詞編輯而就。時間從1932年到1945年,以年度為綱,以手令為目,皆屬軍統(tǒng)局的機密文件。該書例言中說:“只許同志傳閱,不準移贈?!薄叭缬鼍o急情況,應予焚毀,報局備案?!崩赃€提及,戴笠歷年的手令密存數(shù)箱,現(xiàn)在已經(jīng)刊印的僅屬一部分,“容即編第三輯”。
看出我是一位有特別興趣的讀者,張店長熱心地向我推薦了一本雜志《健行》。這是臺灣軍事情報局系統(tǒng)1984年3月出版的。1984年,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系前主任、研究“力行社”的權威鄧元忠教授在他的《三民主義力行社》中,曾經(jīng)引用該雜志的第152期。30年后,我算是第一次看到了廬山真面目。
張店長告訴我,這本書和這本雜志,都來自軍統(tǒng)局一位老干部的兒子。這位“特二代”已年過六旬,要移民加拿大,臨行前家中大掃除,清理出兩箱子這類印刷品。按照軍統(tǒng)局的規(guī)定,這類印刷品本應就地銷毀,但他沒有照章辦事。張店長這間舊書店開辦多年,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專門送來此地,給這些舊書尋找新的主人。
這本遺訓,張店長開價5000元新臺幣,《健行》開價600新臺幣,且要現(xiàn)金交易。經(jīng)過討價還價,店長倒也爽快,拍板買一送一,《健行》就免費送我了。
我身上沒帶這么多現(xiàn)金。張店長介紹說,出舊書店大門,左拐右拐,有一家晝夜服務的便利店,內(nèi)有自動取款機,可以使用大陸的銀聯(lián)卡提取。我尋路而去,小心翼翼地一陣手忙腳亂之后,5000元新臺幣順利跳了出來,與在上海家門口的農(nóng)業(yè)銀行自動取款機中跳出人民幣一模一樣!大吃一驚之余,我深感海峽兩岸的交流真是進入了新時代。
按照當天的新臺幣和人民幣匯率換算,該書價值人民幣1000元。我有史以來購買的最貴單冊圖書!
余下的日子里,白天工作之余,我多次深夜光顧這家舊書店,和瘦小精干的張店長成為了朋友。
他告訴我,我買到的這兩本書,只是這兩箱軍統(tǒng)史料中的漏網(wǎng)之魚。其中的絕大部分,都在幾個月前被一位上海來的大學教授買去了。我真羨慕這位上海老鄉(xiāng),希望以后能遇到他,切磋一番。
張店長還告訴我,現(xiàn)在大陸來臺北買舊書的頗為壯觀。南京著名的先鋒書店的老板曾經(jīng)打飛的來這里,選購圖書后直接空運回南京,自己空著手大搖大擺打道回府。
張店長熱情地指點我去臺北其他的舊書店。他指著大門口的“溫羅町讀書地圖”介紹了茉莉書店等舊書店,還建議我說,如果去高雄,一定要曲徑通幽去某家舊書店,那是他當年當兵時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最后,他重點推薦了附近的一家二手書店,以及大名鼎鼎的牯嶺街舊書一條街?!瓣魩X街舊書一條街已經(jīng)破敗不堪了,好像只有二三家而已了。”他聲聲嘆息。
經(jīng)過一番摸著石頭過河的努力,我終于找到了他推薦的二手書店。從此,白天在臺灣“國史館”看檔案,四處訪古探幽,晚上就在這里流連忘返,直到深夜十點書店打烊。
從書店的二樓窗戶看出去,就是臺大的正門,暮色中棕櫚樹迎風招展,丁字路口燈紅酒綠,摩托車轟鳴不止,反襯出書店內(nèi)難得的寧靜。幾位年輕的男女店員熱情友好,令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窗口有個小沙發(fā),還有一架小小的電扇。我占據(jù)了這張沙發(fā),將電扇對著我一個人吹,面前的地上放著一大堆書,是我初選出來的,再慢慢精選。一次打烊前,我把一堆初選好的書鬼鬼祟祟地放在一個角落中,計劃第二天晚上再來細看。不料第二天來時,敬業(yè)的店員已經(jīng)把它們各歸各位了,害得我不得不“二進宮”。
在這里,我發(fā)現(xiàn)了《戴先生遺訓第三輯》,跟第二集一樣,也是小32開,黃兮兮的,封面上注明“對外機密”。編號0055,開價便宜多了,僅2000元新臺幣。
書的題簽者張炎元,實乃黃埔二期的國民黨元老,軍統(tǒng)局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繼毛人鳳之后出任了臺灣“國防部情報局”(軍統(tǒng)局在臺灣的后身)局長。
國民黨老人去世后,后人往往會收集整理各類資料,印為紀念冊,存世留念,但不一定正式出版。這類私家印刷的紀念冊,應該是研究民國史的重要史料之一。也是在這家舊書店里,我買到了李士鏈1987年編校的《張炎元先生集》和1993年編校的《張炎元先生集續(xù)編》。這兩本冊子印刷精美,內(nèi)容大量涉及20世紀30至40年代戴笠領導下的軍統(tǒng)局和五六十年代在臺時期的“國防部情報局”的往事。
花蓮時光二手書店里養(yǎng)的小貓。圖/IC
在臺北牯嶺街屹立了近70年的舊書店——松林書局。攝影/吳昱文
正如張店長所說,臺北的牯嶺街是舊書店的地標。據(jù)載,1960年代,這里曾經(jīng)有一百多家舊書店,從日本人留下的洋書,到大陸渡海族背過來的古書,應有盡有。這條街上還曾發(fā)生過很多傳奇故事。拍攝于1991年的臺灣經(jīng)典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是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小四向心儀的女生小明吐露心聲,遭到斷然拒絕后,失控的小四向小明連捅七刀,小明倒在牯嶺街上,再也沒有起來……
離開臺北前,我專門去了一趟牯嶺街。
那是一個雨天的下午。我從臺灣師范大學訪友出來,打車抵達牯嶺街口,打算從這頭開始,一家家拜訪所有的舊書店。
牯嶺街不長,放眼望去,街上冷冷清清,行人稀少,了無生氣。我只看到幾家出售郵票的商店,哪里有傳說中的書店林立?。 斑@里的舊書店,有時一周賣不出去幾本書,網(wǎng)上賣書發(fā)達,舊書店開不下去啊!”郵票店的伙計嘆息道。
幾乎走到了頭,才看到一家舊書店。我問老板,有無國民黨軍統(tǒng)史方面的書,老板正在手忙腳亂地整理花里胡哨的通俗讀物,悻悻地沖我兩手一擺。
我不死心,詢問了不少路人,最后,終于找到了大名鼎鼎的牯嶺街61號之6號的“人文書舍”。
看到它時,我簡直要叫出來。這哪里是我想象中的舊書店啊,簡直就是一條小巷的過道,過道兩旁都是書架,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書。如果兩個人在這個過道里相遇,就不得不側身而行。小巷底部,就是書店的盡頭了。
書店的老板姓孫,得知我的需求后,非常爽快地介紹說,這家書店是他岳父開設的,岳父已經(jīng)年逾八旬,就把生意交給了他。岳父對舊書行情非常熟悉,他本人則差多了。他告訴我,家中還有幾本《健行》雜志,我可以第二天下午來買。
第二天下午,我如約再去。走在牯嶺街上,卻怎么也找不到這家舊書店的門了!明知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我又從頭到尾慢慢走了一遍,睜大眼睛東張西望,才終于找到了掛著“人文書舍”店招的那條胡同口,如愿以償?shù)刭彽搅藥妆尽督⌒小冯s志。
離開臺北前,我將臺灣朋友贈送和從書店購得的新書辦理了海運,共2箱,40公斤。而這20公斤“只許同志傳閱不準移贈”的寶貝,則作為隨身行李,小心翼翼地攜帶。在臺北松山機場登上飛機時,我仿佛聽到,另外一個世界中的毛前局長和張前局長發(fā)出了一陣苦笑……
(作者為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