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覺得北大就合適 ? ?2008年,青海學生周浩高考以省理科前5名“被迫”進入北大生命科學專業(yè)就讀。3年前,愛好“鼓搗東西”的周浩因為在北大學習“痛不欲生”,退學轉(zhuǎn)到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中國青年報》)
中國網(wǎng)刊發(fā)張燕的評論文章,認為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多元的,并非每個人都一定覺得北大就最合適,更非每個人都適合做學術(shù)型人才,每個人的長處和發(fā)展路徑本來就不同。譬如周浩,從小就喜歡拆分機械,當初高考也準備報考北航,但硬是被家長和老師勸阻,逼著考北大清華。而進入北大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適合北大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因此才做出轉(zhuǎn)學技師學院的選擇。學歷、名校、成功,并非判斷一個人的唯一標簽。事實上,當一個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遵從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自己的道理,首先個人幸福指數(shù)會增加;其次,中國社會也會物盡其才、人盡其用,個人和國家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和今天比,絕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給學生減壓,需要你我的實際行動 ? ?《廣州日報》刊登署名為張漲的文章,認為給學生減壓,已說了太久太多,但這終歸不該只是一句口號,需要父母、老師、政府、社會各方面都拿出實際行動來。作者從社會心理(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心理)、教育資源分配現(xiàn)狀(“擇?!敝L盛行)以及現(xiàn)行人才選拔方式(高考“總開關(guān)”的評價標準仍然單一)三個方面,分析了減壓越減越重的原因。呼吁給學生減壓,我們已不缺重視、不缺口號。這些年來,家長、老師、政府、社會各方面確實也拿出了不少實際行動。但為孩子減壓,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疏通壓力產(chǎn)生的種種源頭,才能還孩子們一個彩色的童年。
諾蘭為父愛找到新的表達形式 ? ?《新京報》刊登的韓浩月文章,是一篇對好萊塢最新大片《星際穿越》的影評。文章中說,諾蘭弱化了“好萊塢英雄”最后一刻拯救全人類的模式化表達,也無視強國之間的“太空競賽”,將影片落點放在父親“一定會回來”的承諾上,這讓《星際穿越》的情感元素真實可信,具有自然的感染力。諾蘭自己坦言,是出于對孩子的愛拍攝了《星際穿越》,展示父愛的偉大于是成為影片的第一主旨。電影故事明白無誤地指出,只有對孩子的愛,才能促使宇航員父親庫珀穿越星際,尋找可供人類移居的星球。
“太陽底下的考試”不一定陽光 ? ?1200多名學生同時坐在室外考試,80名老師監(jiān)考,還動用了望遠鏡、人字梯、高清攝像頭、擴音喇叭等設(shè)備。11月13日,如此壯觀的考試在寶雞一家學校舉行。監(jiān)考老師董龍濤說,因為每年都會組織這樣的考試,學校為此還專門訓練過學生搬運桌椅。現(xiàn)在上千套桌椅,一小時內(nèi)就可以安放到位。(《華商報》)
四川在線雷彥鵬撰文稱,如果說這樣安排是為了杜絕考生作弊,那么同時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高考的嚴謹與嚴肅性,畢竟高考沒有在露天下舉行。文章認為,如此“警戒”,校方把學生當成什么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如何建立,師生關(guān)系又如何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