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針灸甲乙經》的針灸理論框架研究

      2015-03-20 04:31:52禹佳,錢會南
      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15年2期

      《針灸甲乙經》的針灸理論框架研究

      禹佳錢會南

      【摘要】本文通過對魏晉時期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一書中針灸理論包括腧穴及其主治、針刺手法、針刺的處方配穴特點、脈診、體質與針刺之間的關系、針刺禁忌等幾方面進行研究,大體上總結出《針灸甲乙經》一書的針灸理論框架體系。并通過其框架體系,梳理出《針灸甲乙經》一書對整個針灸理論框架體系的影響和奠基作用。為今后將《針灸甲乙經》與《黃帝內經》、《針灸大成》等前后針灸類書籍中針灸理論框架的比對打下基礎。同時在梳理《針灸甲乙經》針灸理論框架體系中,可以簡明扼要的對這本書中的針灸理論體系進行了解和剖析。

      【關鍵詞】《甲乙經》理論框架體系; 《甲乙經》針灸理論框架的影響;《甲乙經》針灸理論框架的奠基作用

      【中圖分類號】R245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2013CD532001)

      作者簡介:禹佳(1990- ),女,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五臟藏神理論及應用研究、體質與疾病相關性研究。E-mail:yujia_xiaoyuzi@sina.com

      通訊作者:錢會南(1955- ),女,博士,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中醫(yī)五臟藏神理論及應用研究、體質與疾病相關性研究。E-mail:qhnan2013@sina.com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單位:10029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成書于魏甘露年間(公元256~259年),以整體觀指導針灸理論與臨床,《甲乙經》將《黃帝內經》的腧穴由160多個發(fā)展到了349個,同時,《甲乙經》開創(chuàng)了極具特色的分部位劃線布穴法,實現了腧穴和經絡在理論上的有機統(tǒng)一?!都滓医洝芳秲冉洝方浗j學說之精要,在經絡內容、經絡循行、經絡的生理病理、經絡的主病以及經絡與腧穴的關系、刺灸法、刺灸禁忌、刺灸適應證等發(fā)面均較《內經》有了較大的發(fā)展[1]。本文旨在勾勒《甲乙經》的理論框架體系,闡述其對針灸理論框架體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1《甲乙經》對針灸理論框架體系構建的作用

      從《甲乙經》的寫作體例可以看出,《甲乙經》的框架基本上是由腧穴、經絡、針法和處方配穴、針灸治療等多方面所構成,在《甲乙經》之前,針灸學方面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對《黃帝內經·靈樞》部分的解讀,和部分《素問》中所涉及的針灸學內容,《甲乙經》將前人的針灸理論進行總結,并結合皇普謐自身在臨床實踐中的寶貴經驗,形成了魏晉以后以《甲乙經》為理論體系的針灸學框架?!都滓医洝纷钤缱钔暾氖占驼砹它S帝始至魏晉以前針灸方面的大量原始資料,在《甲乙經》問世之前,針灸學的論述并不系統(tǒng),大多詳于理論探討而略于臨床應用,還存在缺失、重復和編排混亂的問題,《甲乙經》則將這些理論刪繁就簡,將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針灸學理論并初步勾勒出針灸理論體系的框架。

      2《甲乙經》對腧穴定位和主治病的定義

      《甲乙經》以前人的腧穴理論為基礎,對前人的腧穴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與歸納,刪繁就簡,形成自己獨特的腧穴理論體系,為后世的腧穴理論形成起到了框架的作用,《甲乙經》中大篇幅的對腧穴進行了闡述,包括各種穴位的名稱,如何定位,針刺深度,所屬經脈等,這些都為后世進行針灸的取穴治療提供了很詳細的介紹。

      《甲乙經》與之前不同的是對郄穴、募穴、背俞穴、特定穴等方面的理論進行了補充與完整,使這些穴位在臨床中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且不光是對其穴位的補充與完整,包括對其定位、針刺深度、艾灸等方面的補充,也是對其腧穴理論體系框架形成的一大完善。

      2.1郄穴

      《甲乙經》中,首先明確了十六個郄穴的名稱,并厘定了具體位置,這是臨床應用郄穴治病的關鍵,同時,詳細記述了十六郄穴的針灸方法,在刺入的深度,施灸的數量上都進行了具體的記述,還闡明了郄穴的主治規(guī)律及治療病癥(中都空缺)[2]?!都滓医洝吩诰砣?,明確指出:“孔最,手太陰之郄。郄門,手心主郄。溫溜,手陽明郄。會宗,手少陽郄。養(yǎng)老,手太陽郄。地機,足太陰郄。中都,足厥陰郄。水泉,足少陰郄。梁丘,足陽明郄。外丘,足少陽郄。金門,足太陽郄。陽交,陽維之郄。筑賓,陰維之郄。跗陽,陽蹻之郄。交信,陰蹻之郄?!?/p>

      《甲乙經》不光獨創(chuàng)了郄穴,還定位了郄穴的位置,針刺手法和留針的時間長短,為后世醫(yī)家提出“陽經郄穴多治痛證、急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的理論奠定了基礎[3]。

      2.2募穴

      《針灸甲乙經·卷三》云: “中府,肺之募也; 巨闕,心募也;中脘,胃募也;石門,三焦募也;關元,小腸募也;中極,膀胱募也;天樞,大腸募也;期門,肝募也;日月,膽募也;章門,脾募也;京門,腎募也”[4]。

      《甲乙經》共記載募穴十一個,在前人的基礎上補充了三焦的募穴石門,募穴皆在胸腹部,是臟腑之氣結聚之處,與《難經》“募皆在陰”相合,募穴不論是在本經還是在他經,一般都在所屬臟腑附近的部位。

      2.3背俞穴

      在《甲乙經》之前,經過《黃帝內經》、《難經》、《脈經》的發(fā)展,已經明確了大部分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都滓医洝吩诖嘶A上補充了三焦俞的空缺,并指明三焦俞的具體位置?!都滓医洝愤€對背俞穴的針詞手法和腧穴主治規(guī)律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建立背腧穴的理論框架。背俞穴是人體臟腑之氣匯聚于腰背部的腧穴,《甲乙經》借鑒了《難經》“從陽引陰”的思想,將背俞穴作為五臟病、慢性病的主要治療穴位之一,為后世背俞穴與原穴、募穴配合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也使背俞穴的理論體系得到了充實與規(guī)范,方便于臨床的應用。

      3《甲乙經》對經絡循行具體位置的定義

      《甲乙經》中的經絡部分是其針灸理論的一大特色,其摒棄了前人所用的十二經脈的部穴方法,獨創(chuàng)分布劃線部穴法,雖然后世對該法的應用很少,但不得不說這樣的部穴方法為經絡的循行另辟蹊徑,且《甲乙經》創(chuàng)該法主要是為了結合臨床上的應用方便,便于定位與取穴,是對經絡部穴理論的一大發(fā)展。

      《甲乙經》首創(chuàng)了分部劃線布穴法,將頭、面、項、肩、胸、背、腹、四肢等體表部位劃分為35條線路,人體腧穴排列其上?!都滓医洝返倪@種將頭面軀干部腧穴分部排列,看似將人體的整體分成了局部的一小塊,割斷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但實則不然,《甲乙經》在每個穴位下面都注明了穴位與經脈之間的關系,臟腑—經絡—腧穴三者是密不可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通過某一穴位可知其經絡同時覆蓋到整個臟腑,將局部的經脈分布與整體相聯(lián)系起來,這種分布方法,反而使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更加的顯而易見[5]。

      4《甲乙經》針刺手法

      《甲乙經》中有很多有特色的針刺手法,這其中有很多是對《黃帝內經》中針刺手法的一種繼承,但同時,《甲乙經》也發(fā)展了這些針刺手法,為后世針刺手法的理論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都滓医洝分械尼槾淌址ǔ浞肿⒁獾搅颂烊撕弦坏闹嗅t(yī)思想,將針刺與天時、地利相結合。在處方配穴方面,更是《甲乙經》對針灸理論體系形成的一大貢獻,《甲乙經》從卷七到卷十二都是寫針刺治療相關內容的,雖然其內容偏于臨床的治療,但是從中我們可以抽取出其理論框架,即針灸的處方配穴,其中最多的是單穴的配方治療,但從《甲乙經》開始,已經有復方的針灸治療處方,同時《甲乙經》也提倡了將單方相加治療疾病的理論,這是對針灸治療理論的奠定。

      4.1以月死生的針刺手法:《甲乙經》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甲乙經》在多方面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尤其是其中多次出現的以月死生的針刺手法,即針刺的次數以月亮的盈缺為天數依據?!耙栽滤郎鸀閿?,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隘_”,原指針刺創(chuàng)痕,此以代針刺數,所謂視月死生,以為痏數,意指根據月亮生盈虧空的周期變化,決定針刺穴位的適當次數。一般是在月生至月滿時,人體氣血由微而甚,針刺次數可漸遞增,月滿至月空時,人體氣血由盛而微,針刺次數則逐步遞減?!饵S帝內經》認為針刺若能“以月死生為數,發(fā)針立已”,收到較好效果。如若不按月亮的盈缺變化施針,則“針過其日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于病無益,反而有害[6]。以月死生的手法法操作體現在《針灸甲乙經·繆刺第三》中,體現了中醫(yī)的天人合一思想,將月亮的圓缺與人體氣血相結合,更好的適應病情,體現了最早的時間治療學的理念,同時也是《甲乙經》因時制宜理念的體現。

      4.2繆刺與巨刺

      《甲乙經》中單獨有在卷五里面的第三章講述了繆刺和巨刺,足見這兩種針刺手法的重要和在臨床使用的頻繁。在《黃帝內經》中最先記載了繆刺和巨刺兩種針刺手法,兩種針刺手法雖然在針刺深度和部位上有很大的區(qū)別,但是所遵循的都是“病左刺右,病右刺左”的交刺原理。

      繆刺法主要用于治療痿證和偏枯類疾病,在《甲乙經》中認為,繆刺法可以調整人體左右氣血的相傾或左盛右虛,左虛右盛導致的疾病,使臟腑經絡氣血功能恢復正常。

      巨刺法主要用來治療各部位軟組織挫傷、顏面神經麻痹、關節(jié)扭傷、關節(jié)炎、偏頭痛、肋間神經痛、落枕、牙痛、耳聾、咽喉腫痛、半身不遂、小兒麻痹后遺癥及內臟疾患等, 而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是在疼痛性疾病和中風病的治療上[7]。

      在實施兩種針刺手法時,《甲乙經》特別說明要先根據病情,區(qū)分是經病還是絡病,如果是有疼痛癥狀而經脈沒有病的,是邪在絡脈,就運用繆刺法,其中還特別提到觀察到皮部有瘀血就刺其出血,也屬于繆此法(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循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4.3四時刺法

      《甲乙經》中又一具有特色的針刺手法是四時刺法,是指根據氣之所在及邪氣的深淺而確定的,如春夏陽氣浮于外,邪居淺,刺不宜深,所以春取諸滎、絡脈;夏取諸俞、孫絡,只能刺至皮膚分肉之間;秋冬陽氣深伏于內,邪居深,刺宜深而之留,所以秋取諸合,冬取諸井,可深刺至分肉筋骨之間;至于秋取俞、合,冬取井、滎,則是在夏秋、冬春之間,陰陽交替階段的權變治法。所以,《甲乙經》中指出,春天和秋天刺的深度相似,同時也要注意“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的原則,這在臨床上是非常重要的。

      5《甲乙經》針刺處方配穴特點

      《甲乙經》針刺處方配穴特點,從單方多用,較少稱取某經脈,多指明具體穴位,以及注重復方配穴等方面,具有重要臨床指導意義。

      5.1單方多,即一病一穴或一癥一穴

      《甲乙經》中單方取穴多,占到了總方的83.4%,《甲乙經》中的單穴處方即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從現代神經生理學的角度看,單穴的取穴方法可以刺激中樞產生綜合作用,配合使用還可以達到增強效果或者產生新的效果。單穴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腧穴的作用,也體現了在當時腧穴的臨床應用情況,即精、簡而慎重。

      5.2較少稱取某經脈,多指明具體穴位

      《甲乙經》的針灸處方大多數都確定具體的腧穴,在《甲乙經》之前,《黃帝內經》中的針灸處方只是提針取某某經,很少明確穴位。但是《甲乙經》中的針灸處方較少的提到是用針還是用灸,用補法還是瀉法,使得后世醫(yī)家在取經處方上的爭議很大,到底應怎樣下針、取穴、補瀉經脈,是否有臨床意義,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和共識,需要進一步的挖掘與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臨床[8]。

      5.3復方配穴

      《甲乙經》是最先體現古人針灸處方這一理念的著作,雖全書共有的處方配穴只有101個,但是卻蘊含了古人處方配穴的思路與方法。處方配穴中多以兩穴及兩穴以上的配穴處方占多數,其中有大部分是以特定穴相配合的處方,而在特定穴配穴處方中又以五腧穴互配占多數,為后世針灸處方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提供了基本的框架與思路。

      6《甲乙經》的脈診闡釋

      中醫(yī)的脈診有著很悠久的歷史,《甲乙經》秉承前人對脈診的理論,將其融合入針灸理論中,將施灸與脈診相結合,通過先進行四診,達到對病人的病情有初步的了解,再進行施針,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這也是針灸理論體系形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甲乙經》在多處提出了將脈診與針灸相結合,通過醫(yī)者對患者的脈診從而決定針灸的手法。如卷二《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中,指出手太陰氣口、足陽明人迎、足少陰太溪為脈診的主要部位,為《甲乙經》中的脈診理論奠定基礎。

      后又在卷四單獨一卷用來講述脈理診斷與針灸的關系,通過人迎寸口脈象的變化及對比,可測之人體經脈臟腑的病變,最后提出了診治疾病的大法,即通過脈診辨別疾病的寒熱虛實,分析疾病所在,從而確定治療原則。同時由于人脈氣的盛衰與人體胃氣相通,《甲乙經》強調了胃氣對人的重要性,“人常稟氣于胃,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彼^“脈以胃氣為本”,人亦以胃氣為本,說明了胃氣對人體的重要性[9]。

      《甲乙經》又在卷五《針倒始終第五》中提出,根據人迎脈口兩脈盛衰的程度,辨析病屬何經虛實,人迎脈盛于脈口脈,是病在陽經,當瀉陽補陰。脈口脈盛于人迎脈,是病在陰經,為陰盛陽虛,當瀉陰補陽,并需要注意陰陽俱溢時,不可誤灸以防變生他病。

      7《甲乙經》的針刺禁忌

      《甲乙經》對針刺和灸法的禁忌做了系統(tǒng)而詳細的描述與總結,分別指出了禁針緊灸的穴位,為了避免造成操作的失誤,《甲乙經》還分類總結了禁針緊灸穴位之間的區(qū)別,還將這些穴位與人體的不同體質相結合,提醒后人在針刺時不光要注意穴位的特殊性,還要和人合為一體,綜合考量,為后世針灸學理論體系中臨床操作注意方面作出了奠定,這部分也是針灸理論中不可或缺,極重要的一部分,雖然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fā)展,有些穴位現已成為可灸可針的穴位,但這一理論的提出確實十分重要,影響深遠的。

      《甲乙經》中的針刺禁忌理論主要體現在卷五中,在《針灸禁忌第一》中指出針前要注意,新納、大怒、飽、饑、醉、勞、渴之時,不是正氣方虛,便是氣機逆亂,因此都不宜針刺,在針刺治療的過程中,應使情志安定,飲食起居適宜,否則就會發(fā)生不良后果。

      在禁刺穴位方面,主要分為絕對禁刺(如神庭、臍中、五里、伏兔、三陽絡、承筋、乳中、鳩尾)、禁深刺(如上關、缺盆、人迎、云門、)和禁多出血(如顱息、復溜、然谷)三類穴位[10]。

      結合現代醫(yī)學知識來分析“禁針“腧穴:一類是由于該穴位具有特殊的解剖學構造,不宜施或是施針,若施針后造成意外的可能性相當高;而另一類是指內在有重要臟器的腧穴而言,這些穴位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人體解剖的認識加深,有些穴位在臨床上已可以針刺,但《甲乙經》對針刺禁忌的寶貴經驗仍值得我們借鑒[11]。

      《甲乙經》在提出禁針穴時同時還提出了24個禁灸穴?!毒砦濉め樉牡谝弧诽岢龅慕?慎)灸穴位共26個。其中下關(耳中有干)擿抵、耳門(耳中有膿)可以看作是“慎灸”腧穴。

      8《甲乙經》論體質與針刺

      《甲乙經》在《針道自然順逆第六》中,詳細講述了針刺與體質的關系,分別講述刺肥人要深而留之,刺瘦人要淺而疾之,常人要勿失其常數,壯士真骨者區(qū)分其是氣澀血濁還是勁則氣滑血清,分別予以不同的針刺手法,而嬰兒者,則要以毫針,淺刺而疾發(fā)針。

      此外在《甲乙經》的卷一之第五、第十六篇,卷五之第六篇,卷六之第六篇都有體現《甲乙經》對針刺與體質關系的重視,不同的體質,應予以不同的刺灸手法,所用量也應不盡相同?!都滓医洝愤€將這些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建立了對年齡、性別、胖瘦、膚色等方面對人體體質的歸納和認識。如“北方風寒冰冽,其民樂處而乳食,臟寒生病,其治宜灸烙”。北方氣候寒冷,且當地居民多為游牧民族,外宿于野外,發(fā)病原因常為內臟受寒,《甲乙經》中認為應予以溫灸療法,驅散寒邪,這也是《甲乙經》對體質與疾病、針灸療法關系的一大認識。

      9《甲乙經》在針灸理論體系中的奠基作用

      《甲乙經》本身是在《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本書的基礎上寫作而成的,可以看出《針灸甲乙經》中很多的理論是對這三本書的繼承與發(fā)展,尤其是對《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因其內容大多已亡佚,所以今天能夠看到該書內容只能從《甲乙經》中窺見一斑,《甲乙經》很大程度上的保存了這部書的內容,是一大貢獻。

      在腧穴學方面,《甲乙經》對十四經腧穴進行了科學的歸類和排列,首先是補充完整了十四經的穴位,現在所看到了十四經腧穴大多是依據《甲乙經》而制定的,其次是《甲乙經》創(chuàng)立了按部依經分段排列的穴位法,這種方法使經脈與穴位成為整體,為后世按部位分經脈排列穴位奠定了基礎。同時,《甲乙經》對五輸穴,郄穴,背俞穴,募穴等都做出了完整的描述,并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與完整。

      在刺灸學方面,《甲乙經》明確了穴位的歸經,確定了穴位的位置與取法,使臨床上針刺更加準確。而且《甲乙經》規(guī)定了各個經穴的針刺深度、留針時間、艾灸壯數,對臨床的針灸操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12]

      《甲乙經》還提出了詳細的灸刺禁忌,有些灸刺禁忌得以保留,而有些則在科學和針刺水平的發(fā)展下被予以克服,成為了可針可灸的穴位,但《甲乙經》中的刺灸禁忌仍是研究禁針禁灸穴的基礎。

      10《甲乙經》理論對后世針灸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甲乙經》對中國針灸學的影響深遠,起到了承先啟后的巨大作用。在《甲乙經》之后,一直到宋代的針灸學著作,基本都是受到了《甲乙經》理論框架的影響,如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燾的《外臺秘要》等書中關于針灸方面的內容和穴位等都與《甲乙經》的記載并無二致,《外臺秘要》中對針灸方面的輯錄則完全取材于本書。 而宋代王執(zhí)中著《資生經》等針灸專著,也都是參考遵循《甲乙經》編輯而成。 在后世一些著名的針灸學著作,如高武的《針灸聚英》、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以及吳謙的《針灸心法要訣》等,也是在《甲乙經》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參考文獻

      [1]章曦. 淺談《針灸甲乙經》的學術價值[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8, 10(5): 35-36.

      [2]王湃, 孫瑜, 高碧霄. 《針灸甲乙經》對郄穴的貢獻[J]. 中國針灸, 1995年增刊: 181-182.

      [3]王湃, 孫瑜, 高碧霄. 淺析皇普謐對郄穴的貢獻[J]. 四川中醫(yī), 2001, 19(4): 5-6.

      [4]張永臣, 張春曉. 淺析《針灸甲乙經》對募穴的貢獻[J]. 江西中醫(yī)藥, 2011, 42(8): 50-52.

      [5]王璞, 周偉光. 論《針灸甲乙經》以部列穴的臨床價值[J].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1999, 10(5): 52-53.

      [6]胡劍北, 李濟仁, 秦德平. 論《內經》時間治療學及其臨床意義[J]. 皖南醫(yī)學院學報, 1986, 5(1): 55-59.

      [7]吳基厚. 繆刺與巨刺[J]. 中醫(yī)雜志, 1959, (4): 63-65.

      [8]程燕, 李家康. 淺談《針灸甲乙經》之經穴處方特點[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2, (12): 4906.

      [9]陳淑珍. 論《針灸甲乙經》對脈診的貢獻[J]. 中醫(yī)文獻雜志, 2010, (2): 25-26.

      [10]陽晶晶, 劉密, 李金香,等. 《針灸甲乙經》論灸法[J]. 國醫(yī)論壇, 2013, 28(2): 22-23.

      [11]逄冰, 王子玄. 試述《針灸甲乙經》對表面解剖學的貢獻[J]. 中國針灸, 2011, 31(4): 371-373.

      [12]劉君奇. 淺述《針灸甲乙經》腧穴刺灸學成就[J].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2, (11): 72-73.

      (本文編輯:黃凡)

      嘉义市| 唐山市| 保德县| 望江县| 仪征市| 石渠县| 新化县| 威远县| 宝鸡市| 特克斯县| 徐闻县| 贵溪市| 绥芬河市| 西畴县| 南京市| 崇州市| 盐城市| 于都县| 宜州市| 鞍山市| 旅游| 迁西县| 泊头市| 海阳市| 鲁甸县| 中卫市| 漳浦县| 成武县| 巴塘县| 台中县| 会宁县| 凤阳县| 巢湖市| 广安市| 吉首市| 大石桥市| 怀宁县| 西昌市| 满洲里市| 图木舒克市|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