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確定性狀態(tài)下納米技術的評估

      2015-03-21 21:52:38龔超,王國豫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
      關鍵詞:納米技術不確定性可行性

      ——————————--

      不確定性狀態(tài)下納米技術的評估

      龔超,王國豫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遼寧大連116024)

      摘要:納米技術的發(fā)展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的挑戰(zhàn)。在不確定性狀態(tài)下,對納米技術的評估面臨著“科林格里奇”困境。為此,歐美學術界在傳統(tǒng)技術評估的基礎上,提出了遠景評估、建構性評估及實時技術評估等三種評估方法。然而這些評估模式或者試圖推測納米技術的未來,或者著眼于從過程中控制納米技術的發(fā)展方向,均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基于中國哲學的面向行動的可行性評估方法,具有原位性(具體、因地制宜)、動態(tài)性(即時性、與時俱進)、整體性等方面的特征,在面對納米技術的不確定性時,強調(diào)要與不確定性共存而不是回避或者設法控制不確定性,這對于解決“科林格里奇”困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納米技術; 不確定性; 技術評估; 可行性

      收稿日期:2015-03-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資助項目(12&ZD117);國家科技部973計劃研究資助項目(2011CB933401)。

      作者簡介:龔超(1983-),男,湖南益陽人,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技術倫理學、技術哲學研究;王國豫(1962-),女,江蘇盱眙人,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德國哲學、技術倫理學、科學技術與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N0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758(2015)04-0339-05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faces great challenges of uncertain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certainty, the assessment of nanotechnology might be confronted with Collingridge’s dilemma.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scholars in Europe and USA proposed three approaches—vision assessment, constructive assessment and real-time assessment. However, such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models have their own limitations such as trying to predict the future of nanotechnology and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s of nanotechnolog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the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nanotechnology is action-orien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n situ (acting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dynamics (instantaneity an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integrality. Faced with the uncertainty of nanotechnology, the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nanotechnology emphasizes the coexistence with uncertainty rather than avoiding or controlling it,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to tackle Collingridge’s dilemma.

      Technology Assessment of Nanotechnology Under Uncertainty

      GONGChao,WANGGuo-yu

      (School of Humanit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Key words:nanotechnology; uncertainty; technology assessment; feasibility

      一、技術評估的發(fā)展與困境

      技術評估是系統(tǒng)地評價技術方案的本質(zhì)、意義、狀態(tài)和價值的一種分析方法[1]。它試圖通過預測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使政策或決策既考慮近期利益與遠期后果,也考慮經(jīng)濟效益與可能發(fā)生的難以逆轉(zhuǎn)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從而使政府決策部門將有關技術影響的信息納入到?jīng)Q策過程中[2]。

      一般認為,技術預測是技術評估的最開始的形式,它是通過預測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幫助政府部門或大型公司制訂有關技術的投資計劃。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技術的負面影響的日益突出,技術評估的概念在美國應運而生[3]。1972年,美國國會成立了技術評估辦公室,該辦公室第一任主任Daddrio認為技術評估是政府決策中的一種形式,它的目的是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公正客觀的評估[3]。在理想的情況下,它就是一個提出合理問題并獲得及時且正確的反饋的系統(tǒng),它能識別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爭論,評估不同行動過程和技術在當前所產(chǎn)生的影響。這種技術評估被稱為傳統(tǒng)預警式的技術評估[2]。

      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技術評估逐漸發(fā)展出不同的評估方法或模式。Hubig總結了技術評估最基本的四種方法是歸納法、演繹法、模擬法和情景描述法[4]。Smits等把技術評估分成覺察型、戰(zhàn)略型和建構型等三種技術評估模式[5]。總的來看,技術評估傳統(tǒng)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技術的影響和后果、技術的政策路徑、技術的實施條件和技術沖突等。借助于技術評估方法,人們有意識地塑造技術的發(fā)展方向,并在技術發(fā)展的早期辨別新技術的潛能和利益,以最大程度地獲得發(fā)展的機會。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以納米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不確定性問題的不斷顯現(xiàn),傳統(tǒng)技術評估模式已經(jīng)很難適應新興技術的發(fā)展進程。納米技術的不確定性從本體論方面來看,是由其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如納米技術的自組織特性或技術系統(tǒng)的不可預測性。從認識論方面來看,納米技術的不確定性是指在信息、知識缺少的情況下所造成的知識缺失或可靠性缺乏。這種雙重的不確定性往往導致對納米技術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難以把握。當采用目前我們所掌握的知識體系和評價規(guī)范去衡量未來的、可能的技術時,邏輯推理、經(jīng)驗論證等傳統(tǒng)方法顯然無法滿足對納米技術的不確定性后果進行評估的要求。即使是運用基于模擬的情景分析方法來對納米技術進行評估,也仍然是從現(xiàn)有的知識和規(guī)范模式出發(fā)的。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等到納米技術完全成熟、當不確定性的后果發(fā)生且不可逆轉(zhuǎn)的時候再來進行評估。這就是所謂的“科林格里奇”困境:即在技術發(fā)展的早期,我們很難預料某一技術的后果,但不好的后果一旦出現(xiàn),技術往往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了整個社會和經(jīng)濟結構的一部分,對它的控制也變得非常困難[6]。為此,歐美學術界逐漸發(fā)展出幾種新的技術評估模式:如遠景評估、建構性評估和實時技術評估,試圖破解在新形勢下技術評估所面臨的困境。

      二、歐美納米技術評估的三種模式

      1. 德國:遠景評估

      納米技術的遠景評估(vision assessment)由德國哲學家Grunwald提出。遠景評估是從技術的視角出發(fā),在審視認知和可估計的方面來看待納米技術的后果。它的中心任務是在認識論層面解構未來發(fā)展的條件,并為有關適應性和有效性的一系列倫理反思提供對象,目的是為我們提供一個開放的、認知意義上的及面向規(guī)范的對話平臺。例如在專家和公眾之間的溝通,在技術研發(fā)、倫理影響和規(guī)章制度等領域。遠景評估的任務之一是直接面對有關未來的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分歧的景象。一方面,這種情況會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出現(xiàn);另一方面,直接討論那些關于未來的分歧性的觀點,闡明其各自的前提和假設。

      遠景評估致力于從認知和規(guī)范兩個方面來對納米技術未來的條件和結果作出說明。對于不確定未來的認識論分析,包括仔細考察納米技術未來的結構和基礎,通過制定計劃、預測未來發(fā)展、構建情境等表達希望和恐懼。這種未來是我們想象出來的,也無法通過經(jīng)驗層面的直接觀察實現(xiàn)。對于未來條件的認識論分析將在認知層面揭示遠景的方方面面,例如知識的分量及所缺少的知識,各個不同的前提及與之聯(lián)系的未來的具體情境,審視其可實現(xiàn)達到條件,以及涉及的各個時期。遠景評估的規(guī)范性內(nèi)容則包括對于未來社會的想象、對于人類發(fā)展的預期、對于當前問題的可能性診斷、通過納米技術可預期的發(fā)展來促進問題的解決。

      遠景評估的主要依據(jù)在于:第一,未來是我們當前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們能夠被構建和溝通。第二,我們不能對未來進行直接的評估,我們對未來的思考只能依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價值、恐懼和期待。第三,未來構建的方式及組成對于其具體內(nèi)容是決定性的。最后,對于未來的評估要從細節(jié)上考慮其構建的過程和具體的組成。對于未來的認識都是一種“解構”:也就是拆散未來的各個組成,如知識、不確定性、假說、價值,以及它們組成的方式,再對其有效性和合理性進行評估[7]。

      遠景評估是不確定性狀態(tài)下納米技術評估的一種有益嘗試,但它仍然存在著局限性。第一,遠景評估預設的基本前提是技術的發(fā)展進程、社會影響、環(huán)境影響等都是可以預測的,但像納米技術這類新興技術的非線性特征表明,技術未來的發(fā)展是難以預見的,僅僅依靠目前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并不能解決技術發(fā)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與風險[1]。第二,在技術評估過程中,必然會帶進評估主體的價值判斷,這種價值的滲透性進一步限制了人們對潛在技術在社會與環(huán)境影響等方面的預見能力。在不能保證評估公正性的情況下,決策者因此也很難得到中立且客觀的信息[3]。

      2. 荷蘭:建構性評估

      建構性評價(constructive technology assessment)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反映出技術評估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從重視預測結果到強調(diào)參與介入的轉(zhuǎn)變。荷蘭特溫特大學的Rip等人對建構性技術評估的定義是在技術的決策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吸引相關社會因素(利益相關者)的持續(xù)參與,以期實現(xiàn)在實踐中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最佳結合[8]。建構性技術評估認為技術發(fā)展離不開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密切參與,技術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包括社會學習在內(nèi)的不斷反饋調(diào)整的過程。

      對于納米技術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問題,建構性評估將納米技術的發(fā)展看做是不同利益相關者通過相互對話和協(xié)商而實現(xiàn)的社會建構的結果,而且這種參與在技術發(fā)展的開始階段就予以實施。納米技術尚處于發(fā)展的早期,人們對它有著諸多美好的設想,但這些設想最終能否實現(xiàn)還處于不確定性的狀態(tài),它的社會影響更是難以把握。針對這種困境,建構性評估采用“社會—技術情景”的方法對納米技術在早期的政策制定、決策監(jiān)管和研發(fā)等提供參考,也就是說,建構性技術評估不僅關注處于下游的社會應用階段,更關注處于上游的政策制定階段和中游的研發(fā)階段,并重視這三個階段的互動影響[9]。

      納米技術建構性評估的實施通常包括三個階段。首先是研討會之前的分析。根據(jù)對納米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的調(diào)研,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等三個層面描繪出納米技術“社會—技術”的演化的圖景,包括政府、立法、研發(fā)等部門及公眾等群體對某一項具體的納米技術應用(如納米粒子,納米芯片等)的互動影響,從而對這一具體的納米技術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社會影響等作出預測。其次,具有社會科學背景的專家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召集起來,通過研討會等形式共同探討這一具體的納米技術潛在的風險問題。這一階段關鍵的步驟是辨識“社會—技術情景”中的交叉點,在交叉點處,技術的演化可能會走向不同的方向,這些交叉點就是我們反思未來的焦點,有助于我們對相關的策略進行詳細討論。最后,將討論的成果反饋給與會的政府決策部門和科學家,以便讓公眾和倫理社會學家的意見能夠影響納米技術的實際發(fā)展進程。與研討會前的分析相比,通過這種討論我們會對技術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挑戰(zhàn)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能形成一些有價值的應對建議[9]。

      建構性評估注重利益相關者在研討會時的交流溝通,這一過程不僅包括對技術發(fā)展演化的科學推理,也受到利益相關者個體的經(jīng)驗、知識背景、世界觀等隱性知識的影響。按照波蘭尼的觀點,這種知識蘊含于個人實踐之中,且無法用語言表達和傳授,是一種缺乏公度性和確定性的個體體認性知識[10]。此外,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通常對技術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例如技術專家更重視技術的專業(yè)問題,社會學家更重視技術的社會影響,決策者則傾向于折中的態(tài)度[3]。建構性評估所面臨的難點正在于如何協(xié)調(diào)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同觀點和不同的價值訴求,從而形成富有建設性的成果。

      3. 美國:實時技術評估

      2002年,美國社會學家Guston和Sarewitz提出了“實時技術評估”(real-time technology assessment)的技術評估模式。這里的實時性,主要是指從技術發(fā)展的一開始就整合科學、工程、社會科學及政策研究。實時技術評估的前提是認為公眾應該了解納米技術的倫理、法律、社會影響,在此基礎上公眾往往能支持納米技術的研究。在社會價值嵌入到技術創(chuàng)新時,我們能對這一過程進行觀察、批評并施加影響,并形成明確的機制。

      實時技術評估依賴于對知識創(chuàng)新的社會、道德、政治、經(jīng)濟等要素之間動態(tài)發(fā)展的基本理解,這種理解揭示了知識生產(chǎn)和應用中所包含的復雜的負載價值的選擇。實時技術評估的目的是重新設計知識生產(chǎn)和應用,使得我們對技術的選擇更加明確、對技術的發(fā)展更加了解,使技術的政策更加透明、更具解釋性和參與性。實時技術評估借鑒了遠景評估、建構性評估等新型技術評估模式的優(yōu)點,更加重視技術的政策制定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相似案例類比。主要是通過研究過去技術創(chuàng)新的案例,以此來構建新興技術與社會在未來相互影響的框架,預測社會對新的技術創(chuàng)新的反應。這一階段的關鍵是找到合適的相似案例。二是研究方案描繪。主要是分析相關創(chuàng)新型公司的能力和資源,以確定某一具體納米技術的研發(fā)趨勢、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及其作用等。三是交流與早期警告。主要是以研討會、公眾聽證會和共識會議等多種形式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對納米技術的認知、觀念和態(tài)度。四是技術評估和選擇。從科學的、倫理的、社會的、法律的和政治的等多視角出發(fā),評估納米技術潛在的社會影響,形成有關納米技術的研究戰(zhàn)略和發(fā)展目標,以實現(xiàn)納米技術更大程度地滿足公眾的期望[11]。

      實時技術評估與以納米技術問題導向的經(jīng)驗研究和動態(tài)發(fā)展相結合,旨在實現(xiàn)從事納米技術研究的科學家、研發(fā)部門和公眾的溝通對話,創(chuàng)造反映研究者和公眾等不同利益相關者表達自身價值的平臺。在納米技術發(fā)展尚不確定的情形下,實時技術評估希望能預期社會技術之間的互動發(fā)展,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早期實現(xiàn)更多更有效的社會學習,使得決策和評估的成果能適應更廣闊的社會愿景和需求。實時技術評估的這種預期,強調(diào)讓社會學家和人文學者加入到未來的社會—技術情景建構中,使得未來更具有活力且更加公正。此外,對納米技術的情景建構的預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應該是在納米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治理的過程中針對多樣的選擇持續(xù)性地組織不斷深化的討論[12]。

      三、中國哲學的視角:面向行動的可行性評估

      總的來看,以遠景評估、建構性評估和實時技術評估為代表的針對納米技術的評估模式都特別重視技術與社會的互動影響,通過重構和反向推斷等方法來塑造技術的未來發(fā)展,強調(diào)在不確定性狀態(tài)下納米技術評估的實用性、可評估性和可認知性,強調(diào)在納米技術發(fā)展的早期就實施技術評估,實現(xiàn)技術的社會控制。然而,歐美學術界所提出的這些新評估模式或者是試圖推測未來技術發(fā)展的走向,或者試圖控制納米技術發(fā)展的軌跡。最重要的問題在于忽視了納米技術的非線性特征,忽視了技術演化具有自身的內(nèi)在規(guī)律。

      事實上,中國哲學中關于世界是流動的、不確定的思想,對于我們評估與應對納米技術的不確定性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比如說,中國的《易經(jīng)》可以被看做是一部最早的有關世界是不確定的著作?!耙住钡幕疽饬x就是“變易”和“變化”,《易經(jīng)》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是變動不居的,正是由于這種變化,才促成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發(fā)生、發(fā)展。《易經(jīng)》也回答了人們?nèi)绾卧谧兓袑で笊媾c發(fā)展,也就是在變化中如何行動的問題,提出“以變應變,唯變所適”。

      基于中國哲學的面向行動的可行性評估,就是要通過挖掘中國哲學特別是《易經(jīng)》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想與觀念,旨在為納米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一種引領性的行動框架原則,而不是基于后果的評價原則。這種可行性評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原位研究。與西方哲學注重形而上的思辨不同,中國哲學更強調(diào)經(jīng)驗研究,尤其是對具體事務具體地點的實地考察。對于納米技術的可行性評估,首先就是要深入到具體的納米技術本身,通過直接經(jīng)驗了解納米技術在研究和發(fā)展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分析哪些納米技術與環(huán)境、健康、倫理、社會、法律等方面有聯(lián)系。第二是及時調(diào)整與修正。中國哲學在承認知識和真理的重要性的同時,更加強調(diào)我們的行動應根據(jù)相關的情景要素進行調(diào)整與修正,也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分析相關要素要因時因事而定。例如納米材料在生物體內(nèi)和環(huán)境中的作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真實狀態(tài)可能與現(xiàn)在實驗室研究中所觀察的狀況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對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修正與調(diào)整。第三是審慎行動??紤]到事態(tài)發(fā)展的整體性與可變性,中國哲學更注意動態(tài)地整體地看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對于納米技術來說,隨著我們認識的深入,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之間會發(fā)生轉(zhuǎn)化,要求我們在實踐中采取“且行且看”的策略。對變化的應對可能又會引發(fā)新的變化,需要我們動態(tài)地制定納米技術發(fā)展的政策和規(guī)范,不走極端,全面地看待納米技術的風險與機遇。也就是說,這種面向行動的可行性評估,具有原位性、動態(tài)性和整體性的特點[13]。原位性強調(diào)深入到具體技術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展出針對納米技術的具體的、因地制宜的指導性原則,有區(qū)別地對納米技術進行評估。動態(tài)性意味著我們需要對納米技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作出即時性的評估,與時俱進,以保證評估的可控性和可修正性。整體性就是要求針對納米技術的評估,要從長考慮,同時兼顧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特別是讓公眾參與到納米技術的決策中來。

      具體來說,面向行動的可行性評估需要我們從不確定性出發(fā),發(fā)展出不同層面、不同階段、不同地區(qū)的指導性原則。即對于納米技術中某些未來的、潛在的、概念性的問題,比如具有自組織能力且自我復制的納米系統(tǒng)等和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還有較大差距、與現(xiàn)在的納米技術發(fā)展水平也有一定距離的技術,我們可以暫時不考慮其未來的可能性問題;對于一些在現(xiàn)實中已經(jīng)開始應用的納米技術,比如納米粒子對環(huán)境與人的健康的影響問題,尤其是對納米技術工作場所的工人和在第一線的研究人員的健康問題,關系到工人的健康權利、知情權利和企業(yè)的發(fā)展之間等價值沖突,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反思。必要的時候,應該通過立法,確保暴露在納米技術工作場所的工作人員的安全與健康;對于某些納米技術產(chǎn)品可能具有風險的不確定性問題,比如防曬霜,應該本著知情同意原則,在我們沒有確定它確實對人體有害之前,通過標注是否含有納米粒子,讓消費者自己權衡是否使用這一類產(chǎn)品。

      四、結語

      納米技術的不確定性給傳統(tǒng)技術評估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歐美學術界所提出的遠景評估、建構性評估和實時技術評估等模式試圖在納米技術發(fā)展的早期實現(xiàn)對技術的控制,但對技術不確定性的完全控制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實現(xiàn)。面向行動的可行性評估基于與不確定性共存的考量,構建了不同層面、不同階段的框架性的指導原則。由于納米技術涉及的領域和影響的范圍都非常廣泛,因此要根據(jù)所面對的不確定性問題具體分析,有區(qū)別地對待納米產(chǎn)品,不可一概而論。隨著更多的知識、信息及因果關系為我們所掌握,也應適時調(diào)整所采取的應對原則,以促進納米技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Ende J V D, Mulder K, Knot M, et al.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ehnology Assessment: Toward a Toolkit[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98,58:5-21.

      [2] 邢懷濱,陳凡. 技術評估:從預警到建構的模式演變[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2,24(1):38-43.

      [3] Banta D. What is Technology Assess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Health Care, 2009,25:7-9.

      [4] 胡必希. 技術評估的方法與價值[J]. 王國豫,譯.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5,21(12):40-43.

      [5] Smits R, Leyten J, Hertog D.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Europe: New Concepts, New Goals, New Infrastructures[J]. Policy Science, 1995,28:271-299.

      [6] Collingridge D.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M]. London: Frances Printer, 1980:11

      [7] Grunwald A. From Speculative Nanoethics to Explorative Philosophy of Nanotechnology[J]. Nanoethics, 2010,4:91-101.

      [8] Schot J, Rip A. The Past and Future of Constructive Technology Assessment[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97,54:252-268.

      [9] Fisher E, Selin C, Wetmore J M. Yearbook of Nanotechnology in Society:Vol.1[M]. Dordrecht: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0:49-70.

      [10] 張雪魁. 知識、不確定性與經(jīng)濟理論——主流經(jīng)濟理論的三個替代性假設[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225.

      [11] Guston D, Sarewitz D. Real-time Technology Assessment[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2,24:93-109.

      [12] Kaiser M, Kurath M. Governing Future Technologies[M]. Dordrecht: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V., 2010:217-232.

      [13] 王國豫. 納米技術:從可能性到可行性[J]. 哲學研究, 2011(8):97-103.

      (責任編輯:李新根)

      猜你喜歡
      納米技術不確定性可行性
      法律的兩種不確定性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1:56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懂納米技術的變色龍
      科學大眾(2021年9期)2021-07-16 07:02:44
      納米技術在食品科學工程中的體系構建
      納米技術浮選技術研究進展
      英鎊或繼續(xù)面臨不確定性風險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5:04
      具有不可測動態(tài)不確定性非線性系統(tǒng)的控制
      PPP物有所值論證(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選擇醫(yī)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質(zhì)控品作為室內(nèi)質(zhì)控品的可行性探討
      卢氏县| 子洲县| 凤冈县| 英山县| 松滋市| 周口市| 冷水江市| 芮城县| 长子县| 革吉县| 锡林郭勒盟| 卫辉市| 嘉兴市| 梅河口市| 磐石市| 南丹县| 东海县| 凌源市| 会理县| 武威市| 华宁县| 彭阳县| 玉树县| 永顺县| 舟山市| 洛川县| 邹平县| 双江| 砀山县| 桓台县| 饶阳县| 桂林市| 武城县| 南川市| 双辽市| 防城港市| 双流县| 孝义市| 资阳市| 宁波市| 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