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后人尊稱為管子,春秋初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杰出的政治家。
管仲出身貧寒,養(yǎng)過馬,經(jīng)過商,也服過兵役。他年輕時曾與鮑叔牙有過深交,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后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淪為階下囚。鮑叔牙深知管仲才華出眾,便向桓公大力舉薦,而齊桓公也不計前仇,任用管仲為相。在為相的40年中,管仲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多方面進行改革,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還是一位出色的水利專家。對水利重要性的認識,是管仲論水的基本出發(fā)點。管仲從治理國家的高度上強調(diào)說,水可以為利,也可以為害,興水利,除水害,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因此,管仲向齊桓公進言道:“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彼^五害即水、旱、風霧雹霜、瘟疫和蟲災?!拔搴χ畬伲疄樽畲?。五害已除,人乃可治。”他還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精脈之通流者也?!笨上攵?,如果血氣受阻,經(jīng)脈不暢,國將奈何?
在具體的治水方法上,管仲也有非常科學的認識。管仲說水分干流、分枝(支)、季節(jié)河、人工河和湖泊沼澤五大類。理水要根據(jù)不同水源的特點,因勢利導,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治水措施,興利除害,使水為民所用。對于農(nóng)業(yè)灌溉,管仲認為“夫水之性,以高走下”,要想引水灌田,就得遵從水往低處流的特性。如果農(nóng)田過高,只好在上游修建堰壩等攔水建筑物,抬高水位,為引水創(chuàng)造先決條件。此外,還必須注意渠道的坡降,坡降過大,則水流過快,“疾至于漂石”,會沖毀渠道;坡降過小,又會造成渠道淤積。當渠道通過地勢較高和地勢較為復雜的道路、小河或者溝谷時,還需要修建多種形式的水工建筑,如倒虹吸管、跌水等。只有這樣,水才能夠“遷其道而遠之,以勢行之”,沿著渠道順從地流入田地。
管仲對水利施工管理也有科學的認識。他提出了統(tǒng)籌規(guī)劃、綜合治水的水利思想。他說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員來源于百姓,秋末就要組織施工隊伍,不能搞平均攤派,應區(qū)別男女老幼,按勞力狀況分工。各地政府須在冬季備好河工用具,等春季來時施工用。管仲之所以選春季作為堤防施工的時間,是因為春季土料含水量比較適宜,容易夯實,工程質(zhì)量能有所保證;而且春季“山川涸落”,處于枯水期,可以把河床灘地上的淤泥取來筑堤,既起疏浚作用,又節(jié)約堤外土源,以備夏秋防汛有路夠土料可用,省時省工,一舉多得。
除了農(nóng)田水利外,管仲還對城市水利作過專門論述。他說:“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guī)矩,道路不必中準繩?!?/p>
管仲的言論和思想對后世影響頗深。后來一些推崇他的學者搜集整理管仲的文論,記述管仲的言行,并在此基礎上闡發(fā)自己的主張,經(jīng)過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集結成《管子》一書。其中關于水利問題的論述集中在 《度地》、《乘馬》、《水地》等篇目中。管仲不愧是華夏論水第一人,他的水利思想也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