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未足與議也”解詁*

      2015-03-21 06:54:04
      關(guān)鍵詞:評(píng)議論語

      劉 奕

      (上海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上海 200444)

      《論語》“未足與議也”解詁*

      劉 奕

      (上海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上海 200444)

      《論語·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句,自皇侃《論語義疏》以來,近一千六百年,學(xué)者都把末句解釋為不足同他商議(大道),這恐怕是錯(cuò)誤的。統(tǒng)計(jì)先秦語料可以發(fā)現(xiàn),“議”的意思是“言得其宜”,作名詞時(shí)就是判別是非得失的言論,作動(dòng)詞時(shí)意思就是判別是非得失,陳說自己認(rèn)為正確的看法,即評(píng)議、品評(píng)、判別,而后世常用的單純的商量、討論的義項(xiàng),此時(shí)基本未見用例。同時(shí)就《論語》的情實(shí)分析,孔子對(duì)后生晚輩的態(tài)度是教誨引導(dǎo),也不可能是商議。因此末句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不足同他評(píng)議何者為(做人)之宜,二是這樣的人不足獲得品評(píng),即其人不值一提。第二種解釋中,“與”作動(dòng)詞,讀去聲,表示獲得、得到,在先秦時(shí)代廣有運(yùn)用。無論從語法看還是從情實(shí)看,第二種解釋更值得接受。 關(guān)鍵詞: 論語; 議; 商議; 評(píng)議; 與

      《論語·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北菊乱馑硷@豁,古今人鮮有異解。但筆者卻對(duì)末句“未足與議也”古來相沿的解釋產(chǎn)生了懷疑,覺得前人將“議”字訓(xùn)釋為商議、討論,無論在訓(xùn)詁還是在情實(shí)上都是有問題的,而應(yīng)該是評(píng)議的意思。而末句的理解,也需要重加辨析。因撰成小文一篇,請(qǐng)教于高明。

      將句中的議解釋作商議,所謂古來相沿的解釋,其實(shí)也并不那么古。何晏《論語集解》本章無解詁, 敦煌唐寫本《論語》鄭玄注則僅僅作“恥惡衣惡食者,則耕嫁(稼)之情多”,[1]34并未直接解說末句。今存最古的解釋出自皇侃《論語義疏》?;寿┦杞庹铝x云:“若欲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此則是無志之人,故已不足與共謀議于道也。”[2]274顯然,皇侃把議訓(xùn)為謀議,即商議、商量、謀劃之義,他又增語為訓(xùn),認(rèn)為謀議的對(duì)象、內(nèi)容是道。

      宋邢昺《論語注疏》解釋末句也說:“未足與言議于道也?!盵3]634《說文解字》:“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又:“議,語也?!惫恃允侵v論,議是商討論辯的意思,邢昺似乎認(rèn)為議可以有廣狹二義,廣義包含直言之言,狹義則只是商量義。就訓(xùn)釋而言,邢疏與皇疏并無大異。北宋《崇文總目》載《論語義疏》十卷,與《隋書·經(jīng)籍志》同,是《義疏》北宋時(shí)尚存,邢疏當(dāng)承襲自皇侃。之后朱熹又承襲邢疏,解釋此句為“何足與議于道哉”。[4]71所以,“未足與議”就是不足與他商議、討論大道的意思,翻閱程樹德《論語集釋》、朝鮮丁若鏞《論語古今注》、日本竹添光鴻《論語會(huì)箋》等書,可知這在古人那里未見有異議。而今人也未見有異議。如楊伯峻《論語譯注》譯作“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5]37孫欽善《論語本解》譯作“這樣的人不足以跟他共謀大事”。[6]39又,黃懷信在《論語匯校集釋》中按云:“議,商議、討論?!盵7]326其余諸家,也不例外。

      問題是,這里的“議”真的是商議、討論的意思嗎?這既不符合古訓(xùn),也與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普遍的使用情況相悖,恐怕皇侃是犯了以后起的引申義解釋本義的錯(cuò)誤。

      議從義得聲,二字又常?;ハ嗤佟H缤跄顚O認(rèn)為《荀子·不茍篇》“正義直指”的義當(dāng)讀為議,即議也。又說:“《趙策》‘臣愚,不達(dá)于王之議’,《史記·趙世家》議作義?!妒酚洝むu陽傳》‘畢議愿知’,《漢書》作義。又《韓子·揚(yáng)榷篇》‘上不與義之’,《東周策》‘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淮南·泰族篇》‘刺幾辯義’,義并與議同?!盵8]641此外,儀字也多與義字音義相通,人所共知,無煩多據(jù)例證。因此可取右文說,知議字儀字的聲符“義”,是兼表音義的。*段玉裁即持這種看法。他在《說文解字注》中,以為議字的“從言,義聲”有誤,“當(dāng)云從言義,義亦聲”。[9]164義者,宜也,那么議的意思當(dāng)是言之宜。段玉裁云:“議者,誼也。誼者,人所宜也。言得其宜之謂議?!盵9]164這個(gè)訓(xùn)釋最精確。

      議的意思是“言得其宜”,作名詞時(shí)就是判別是非得失的言論,作動(dòng)詞時(shí)意思就是判別是非得失,這與漢人的訓(xùn)釋是吻合的。所以議是陳說自己認(rèn)為正確的看法,而非與人討論、商量?!抖Y記·間傳》“大功言而不議”,鄭玄注:“議,謂陳說非時(shí)事也。”孔疏:“大功稍輕,得言他事,而不議論時(shí)事之是非?!盵10]1660下、1661上鄭玄這里訓(xùn)議為陳說非議,正是判別得失之義。《儀禮·有司》“乃議侑于賓”,鄭玄注:“議猶擇也,擇賓之賢者可以侑尸?!盵11]1206下?lián)褚彩桥袆e的意思。這兩處鄭玄都是隨文釋義,所以小有不同。而《呂氏春秋·忠廉》“士議之不可辱者大之也”,高誘注:“議,平也?!眳浅惺苏f:“平為平論之平,即今所謂名節(jié)?!盵12]246高注得之。平就是評(píng),士議即風(fēng)評(píng)。

      從傳世文獻(xiàn)看,先秦時(shí)期的“議”基本是評(píng)議、判言義,作商議、討論解的明確的例子比較罕見。議是言求其宜,從詞義與實(shí)際應(yīng)用的角度看,求宜既可以是中性客觀的言談、裁度、判斷,也可以包含積極與消極兩種情況。分析情實(shí),判別得失,從而提出合理的意見,這是積極義,建議即是積極義的引申。認(rèn)為現(xiàn)狀不合理、不合宜,提出批評(píng)、指責(zé),這是消極義,非議則是消極義的引申。從我們收集到的先秦語料看來,議的意義不出以上情況。不過無論積極義還是消極義,它們都是以判斷、裁擇、評(píng)校的意思作為基礎(chǔ)的,即要求其宜。而引申出來的后世常用的單純的商量、討論的義項(xiàng),此時(shí)恐怕仍處于演化未定型的階段。

      早于《論語》的文獻(xiàn)中,《尚書·周官》有一個(gè)“議”的用例,但此篇屬于偽古文,可存而不論?!对娊?jīng)》有兩例,分別是《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議”和《小雅·北山》“或出入風(fēng)議”。后者,孔疏云:“出入放恣,議量時(shí)政”,議量即品評(píng),所解甚確。[13]1143前一例,鄭箋:“惟議酒食耳?!笨资瑁骸拔ň剖呈掠谑悄酥\議之?!盵13]990以謀議釋議恐怕就不確了。陳奐《詩毛氏傳疏》未直接釋議字,但引用了《大戴禮記·本命篇》:“婦人不出閨門,事在饋食之間而已矣。”[14]十九B可知酒食是婦人的基本職責(zé)所在,無需謀劃商議,“唯酒食是議”只是唯酒食是言、唯酒食是論的意思,此處因?yàn)橐c前一句“無非無儀”及后一句“無父母詒罹”押韻,所以用“議”代替了“言”。

      此外,我們共統(tǒng)計(jì)了大致成書于戰(zhàn)國時(shí)的《左傳》《國語》《孟子》《莊子》《墨子》《管子》《荀子》《韓非子》八部書,將各書用例列舉如下,并加以簡(jiǎn)要分析?!蹲髠鳌酚兴睦?/p>

      (1)宣公十一年:“令尹蒍艾獵城沂……議遠(yuǎn)邇?!倍蓬A(yù)注:“均勞逸?!盵15] 712

      (2)襄公三十一年:“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蛉顺ν硕窝?,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盵15] 1191-1192

      (3)昭公三年:“初,州縣,欒豹之邑也。及欒氏亡,范宣子、趙文子、韓宣子皆欲之。文子曰:‘溫,吾縣也?!釉唬骸脏S稱以別,三傳矣。晉之別縣不唯州,誰獲治之?’文子病之,乃舍之。二宣子曰:‘吾不可以正議而自與也?!陨嶂?。及文子為政,趙獲曰:‘可以取州矣。’文子曰:‘退!二子之言,義也。違義,禍也?!盵15] 1239-1240

      (4)昭公六年:“昔先王議事以制?!盵15]1274

      例(1),“均勞逸”即裁度遠(yuǎn)近,以均勞逸的意思,可知議是度量、判斷之義。例(4)同。例(4)楊伯峻引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謂議當(dāng)讀儀。儀,度也,謂度量事之輕重。[15]1274按,議本有度量裁斷之義,不必改讀。例(2)首句,《新序·雜事四》引作:“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盵16]562-563據(jù)本例前后文及《新序》引文,很明顯這里的議是談?wù)摰檬У囊馑?。?3),結(jié)合前后文看,所謂“以正議”,就是二宣子以義言,議是建言義。

      《國語》中有八例,分別是:

      (5)《周語中》:“若貪陵之人來而盈其愿,是不賞善也,且財(cái)不給。故圣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予也亦議之。是以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主德義而已?!盵17] 79

      (6)《周語下》:“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宮,匏竹尚議?!表f注:“議,從其調(diào)利也?!盵17] 127

      (7)《魯語上》:“君議五者以建政,為不易之故也?!盵17] 171

      (8)《魯語下》:“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盵17] 218

      (9)《齊語》:“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終歲之計(jì);莫敢以終歲之議,皆有終身之功?!盵17] 235

      (10)《鄭語》:“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者也?!表f昭注:“議,使各得其宜。”[17] 512、514

      (11)《楚語上》:“恭王有疾,召大夫曰:‘不谷不德,失先君之業(yè),覆楚國之師,不谷之罪也。若得保其首領(lǐng)以沒,唯是春秋所以從先君者,請(qǐng)為靈若厲。’大夫許諾。王卒,及葬,子囊議謚?!盵17] 531-532

      (12)《楚語下》:“明王圣人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盵17] 581

      例(5)、(7)、(8)、(9)(10)、(12)都是裁度、判斷、品評(píng)義,(10)的韋昭注最能說明問題。(9)的意思是“不敢以一年的情況為衡量(而放心),都有終身不懈的努力”。(10)議當(dāng)通義,即宜也。(11)如只看本句,容易理解成商議、議論,但結(jié)合前文可知,子囊不同意恭王為自己預(yù)定的謚號(hào),而是提出新的建議。

      《孟子》只有一例,即《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趙岐注:“布衣處士,游說以干諸侯?!盵18]456以游說訓(xùn)橫議,得之。

      《莊子》有十一例:

      (13)《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盵19] 83

      (14)《德充符》:“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shí)而歸。”[19]187

      (15)《胠篋》:“殫殘?zhí)煜轮シ?,而民始可與論議?!盵19] 353

      (16)《天道》:“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19] 491

      (17)《秋水》:“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信情乎?”[19] 572

      (18)《山木》:“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19] 668

      (19)《田子方》:“嘗為女議乎其將?!盵19] 712

      (20)《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shí)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19] 735

      (21)《則陽》:“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此議之所止?!盵19] 914

      (22)《則陽》:“二家之議,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19] 916

      (23)《則陽》:“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議其有極?!盵19] 917

      這十一例中,表示商議、討論的例子也是沒有的。例(13)郭象注“議而不辯”云:“順其成跡而擬乎至當(dāng)之極,不執(zhí)其所是以非眾人也?!彼裕h就是“擬乎至當(dāng)之極”,這與段玉裁的訓(xùn)釋完全吻合。例(23)同之。例(14)王駘是兀者,又是老師,所以立者為弟子,坐者為王駘,那么“坐不議”就不是坐而不議論,而是坐而不講論,坐而無言。這個(gè)議表示中性的言談。例(15)、(17)、(19)、(20)、(21)、(22)與本例同。例(15)易致歧義,我們將來后面以《荀子》的例證加以解說。例(16)、(18)則都表示非議。而(20)不表示非議,只是討論得失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語例中,表示一般的言談、判別和積極性的建議時(shí),議的對(duì)象大都是事與物,而表示非議、譏議時(shí),對(duì)象可以是人。例(16)比較模糊,輪人所議可以理解成針對(duì)讀書,也不妨同時(shí)針對(duì)桓公。而(18)則比較明確,尊則議,所非議的是尊者。

      《墨子》有八例,七例是表示中性或積極性的陳說、判言、建言的意思,一例作非議解。茲舉四例:

      (24)《親士》:“分議者延延,而支茍者詻詻焉?!盵20]3

      (25)《非儒下》:“博學(xué)不可使議世?!盵20]300

      (26)《公孟》:“夫應(yīng)孰辭,稱議而為之,敏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應(yīng)孰辭而稱議,是猶荷轅而擊蛾也。”[20]460

      (27)《雜守》:“民相惡,若議吏,吏所解,皆札書藏之?!盵20]634*其余的語例是《親士》:“諂諛在側(cè),善議障塞?!盵20]4《非儒下》:“有強(qiáng)執(zhí)有命以說議。”[20]290《公孟》:“因左右而獻(xiàn)諫,則謂之言議?!薄秱涑情T》:“亓上稱議衰殺之?!盵20] 517

      例(24),孫詒讓釋云“分議者皆延延以念久長(zhǎng)”,故這里議也是言議其宜的意思。(25),孫詒讓注云:“言孔子博學(xué)而不可以為法于世?!币詾榉ㄓ?xùn)議,得之。(26),孫詒讓謂第一個(gè)“稱議”上當(dāng)有“不”字,“謂應(yīng)習(xí)孰之辭,則信口酬答,不待稱議而后對(duì)”,則議謂計(jì)議、忖度而言。(27)是表示非議的例子,議吏,謂相非議于吏前。

      《管子》共有二十二例,其中十九例為中性或積極性義,*《立政》:“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不行?!盵21]79又:“為而無害,成而不議,得而莫之能爭(zhēng),天道之所期也?!盵21]80《法禁》:“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21]273又:“身無職事,家無常姓,列上下之間,議言為民者,圣王之禁也?!盵21]278《法法》:“明君在上位,民毋敢立私議自貴者。國毋怪嚴(yán),毋雜俗,毋異禮,士毋私議。倨傲易令,錯(cuò)儀畫制,作議者盡誅。”[21]295又:“彼下有立其私議自貴,分爭(zhēng)而退者,則令自此不行矣。故曰私議立則主道卑矣?!盵21]295-296《小匡》:“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終歲之計(jì)。莫敢以終歲為議,皆有終身之功?!盵21]418按,此與例(9)同。《地圖》:“使群臣、大吏、父兄、便辟左右不能議成敗,人主之任也。”[21]532《任法》:“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皆虛其匈以聽于上?!盵21]911《桓公問》:“黃帝立明臺(tái)之議者,上觀于賢也。”[21]1047又:“內(nèi)于嘖室之議?!盵21]1048《立政九敗解》:“人君惟無聽私議自貴……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不行?!盵21]1193又:“國適有患,則優(yōu)倡侏儒起而議國事矣。”[21]1194《版法解》:“惡不公議而名當(dāng)稱。”[21]1026《輕重甲》:“內(nèi)則有女華之陰,外則有曲逆之陽,陰陽之議合,而得成其天子?!盵21]1401又:“計(jì)議因權(quán),事之囿大也?!盵21]1413表示非議的則有兩例,分別是:

      (28)《幼官》:“立四義而毋議者,尚之于玄官,聽于三公?!盵21]159

      (29)《法法》:“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廢者寡,則民不誹議,民不誹議則聽從矣?!盵21]302

      另有一例,似可做后世的議論解,即《輕重丁》:“父兄相睹樹下,論議互語,終日不歸。”[21]1497但這句話,也可以訓(xùn)論議為父子各自陳說自己的看法,而互語才是商議,那么仍不能肯定其已引申出商議義。

      《荀子》有十二例,全部都是中性或積極性的陳述己說、判言建言的意思。茲舉比較有典型性的二例:

      (30)《王霸》:“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盵22]214

      (31)《大略》:“少不諷,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盵22]509

      例(30),三公議當(dāng)然不是三公商量討論,而是三公判斷確定治國的大政方針。例(31),楊倞注云:“諷,謂就學(xué)諷詩書也。”又《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也有此文,作:“其少不諷誦,其壯不論議,其老不教誨,亦可謂無業(yè)之人矣。”從《大戴禮記》更完整的表達(dá)看,論議是與諷誦、教誨處于同處于進(jìn)學(xué)修業(yè)的序列之中的行為。對(duì)儒家而言,學(xué)的修行與成立是要依靠個(gè)人的精進(jìn),如果把這里的論議理解作與朋友討論商量的話,“雖可,未成也”,“可謂無業(yè)之人”這樣的話就太重了。難道自學(xué)自勵(lì)就不能有成嗎?所以王聘珍訓(xùn)曰:“論議,謂講學(xué)若出謀發(fā)慮也?!盵23]75大略得之。論議其實(shí)是就少時(shí)諷誦的詩書加以探討,得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即是能于書中之言求得其義、其宜。這樣理解才能在前后文中貫通。再反觀前文《莊子》中的“論議”,其意義也就明晰了。《荀子》中的其他十例,意義也大致相同。*分別是《不茍》:“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22]48《非相》:“聞見之不眾,論議之卑爾?!盵22]76《儒效》:“其言議談?wù)f己無異于墨子矣?!盵22]139《王制》:“故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職而不通,則職之所不及者必隊(duì)。故法而議,職而通,無隱謀,無遺善,而百事無過,非君子莫能?!盵22]151《富國》:“其耕者樂田,其戰(zhàn)士安難,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禮,其卿相調(diào)議,是治國已。”[22]193《議兵》:“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于趙孝成王前?!盵22]265又:“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22]279《正論》:“曰:‘老者不堪其勞而休也。’是又畏事者之議也?!盵22]333又:“凡議,必將立隆正然后可也……凡言議期命,是非以圣王為師?!盵22]342《性惡》:“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tǒng)類一也,是圣人之知也。”[22]445《成相》:“主好論議必善謀。”[22]470

      《韓非子》的用例多達(dá)三十三例,今舉較有說明性的四例:

      (32)《愛臣》:“此四美者,不求諸外,不請(qǐng)于人,議之而得之矣?!盵24]24

      (33)《八奸》:“其于說議也,稱譽(yù)者所善,毀疵者所惡,必實(shí)其能,察其過?!盵24]56

      (34)《內(nèi)儲(chǔ)說下》:“故戴歇議子弟,而三桓攻昭公?!盵24]241

      (35)《五蠹》:“圣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24]445

      按,例(32),王先慎注云:“議當(dāng)作義。義者,事之宜也。人君合其宜則得之?!庇?xùn)為宜是對(duì)的,但他大概誤以為議是議論之議,所以改字為訓(xùn),這就不對(duì)了。議是陳說合宜之言,所以上下皆可議之,前引《左傳》“昔先王議事以制”及《荀子》“三公總方而議”可證。又例(35)“圣人議多少、論厚薄”,正可以說明(32)之義。例(33)是中性的義項(xiàng),既包含肯定之意,也包含非議之義,由“稱譽(yù)者所善,毀疵者所惡”句可知。例(34),合后文觀之,則是非毀、誹謗之義。

      總而言之,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文獻(xiàn)中不排除有作商議、討論義的“議”的用例,但至少在本文前面的調(diào)查中,明確的語例并不存在。這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shí)“議”的意義是較明確的,就是陳說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看法,并且是要求其合宜的看法。而這個(gè)陳說是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不包含與人商量的意思,共同商議是后來的引申義。

      回到《論語》,除了“未足與議也”外,《論語》還有一個(gè)語例,即《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何晏引孔安國注云:“無所非議也?!笨鬃⑹е?,因?yàn)槭瞬蛔h,不單是非議,也可以贊美?;寿┦柙疲骸笆讼旅?,無所街群巷議,以評(píng)議天下四方之得失也。”[2]504這是正確的解釋。這里的議就是“評(píng)議”,與前面所舉各例相合。(今人的字典常舉本句為議的非議義項(xiàng)的語例,是不當(dāng)?shù)摹?

      結(jié)合《論語》自身的例子、其他廣泛的語例以及前引古人的訓(xùn)釋看來,基本可以肯定,前人把“未足與議也”直接解釋為商議、討論是錯(cuò)誤的。那么“未足與議”又該怎么理解呢?有兩種理解值得討論。第一,“未足與議”可認(rèn)為是未足與之議,與是介詞,之是被省略的介詞賓語,指“恥惡衣惡食”之士。字面直譯,就是這樣的士人是不足同他講論品評(píng)的,甚至仍可以意譯作不足同他討論,所討論的是孰為人所宜也。這時(shí),討論、商議不是斯時(shí)“議”的義位——即義項(xiàng),而是“與議”的翻譯。*這一解釋,來自楊逢彬教授,特此致謝。值得注意的是,譯作不足與他講論時(shí),講論的對(duì)象如果像皇侃等人一樣,增字為訓(xùn),認(rèn)為句義是“這樣的人不足同他講論/評(píng)議于道”,這樣恐怕是不對(duì)的。

      首先,議是評(píng)判、言說以求其宜的意思,也就是對(duì)不太確定的事物加以評(píng)定以使之合宜、確定。而在孔子那里,道是固定的、明確的終極權(quán)威,是天之所命,也即是禮與仁,道是不言自明,不要論定的,要評(píng)議道,這似乎有點(diǎn)不可思議。

      而且,孔子對(duì)道是相當(dāng)自信的。他說“吾道一以貫之”(《里仁》),在匡地被圍困,他又以為天與之斯文,是天命所鐘,“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又曾說“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憲問》)。既然道是上天所命,道是一以貫之的,又無人了解,那孔子又怎么會(huì)與人評(píng)議其道呢?而且《論語》中的孔子是師長(zhǎng)、大夫,對(duì)一般的弟子、士人說話時(shí),他是很講究身份與威儀的?!罢d女知之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誨人不倦”,“能勿誨乎”,“居高臨下”的引導(dǎo)、教誨,這才是孔子對(duì)弟子和晚輩的態(tài)度,在后生晚輩面前論議大道,這在情理上也是不合適的。

      再次,《論語·學(xué)而》:“賜也,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薄栋速罚骸捌鹩枵呱桃玻伎膳c言《詩》也。”這兩處,都是孔子在與子貢、子夏討論問題,所以“可與言《詩》”,包含著討論的意思在內(nèi)??梢姟墩撜Z》的習(xí)慣表達(dá)方式是“與言詩”、“語魯大師樂”,即直接用“言”與“語”表示談?wù)?,并且言談的?nèi)容是明確的。如果采用“這樣的人不足同他講論/評(píng)議于道”這樣的理解,那么根據(jù)《論語》的表達(dá)習(xí)慣,也許應(yīng)該說“未足與言道也”才對(duì)。

      所以,如果譯作不足與他講論,那么講論的對(duì)象不當(dāng)增字訓(xùn)為道,而當(dāng)根據(jù)“議”的本義,解釋作為人之所宜較為合宜。

      以上第一種解釋,從語法上講似無疑義,也可以從《論語》中得到印證?!墩撜Z·衛(wèi)靈公》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之句,皇侃疏:“若道不同而與共謀?!边@是商量、討論之義。[2]285這里的道不同于“士志于道”的道,前者是行事之方,后者是抽象的大道,但“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的確就是道不同的表現(xiàn),那么“未足與議”似乎就是“不相為謀”的意思。稍有疑問的是,謀表示謀劃、商討,在《論語》時(shí)代是很常見的,而議在此時(shí)應(yīng)該還不具備這一義項(xiàng),那為什么不是“未足與謀”,而是“未足與議”呢?畢竟后者顯得有些別扭。而且,如前所述,讓孔子在后輩面前品評(píng)何者為宜,何者不宜,這不符合孔子一貫教之、誨之的態(tài)度,從情實(shí)上參酌,也讓人覺得不安。

      因此還可以有第二種解釋,即這里“議”不是品議人之所宜,而就是評(píng)議其人是否合宜,其意思是“這樣的人不足得到品評(píng)/評(píng)議”,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這種人不值一提。這時(shí),“與”讀去聲,作動(dòng)詞。第二種解釋能否成立的關(guān)鍵是“與”的用法,即《論語》時(shí)代,“與(yù)+動(dòng)詞”的形式是否普遍存在。經(jīng)過考查,我們僅在《左傳》中就發(fā)現(xiàn)了大量此類用例。這些例子中的“與”字,據(jù)《經(jīng)典釋文》,注音都是“預(yù)”,從語法上看詞性都是動(dòng)詞,現(xiàn)歸納其義,大致分為兩組,各舉六例說明之。

      一是表示主動(dòng)參與:

      (36)僖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以討其不與盟于齊也?!盵25] 1814下

      (37)僖公三十年:“初,鄭公子蘭出奔晉,從于晉侯伐鄭,請(qǐng)無與圍鄭?!盵25] 1831上

      (38)宣公七年:“公會(huì)齊侯伐萊,不與謀也。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某曰會(huì)?!盵25] 1873上

      (39)成公十六年:“鄭人聞?dòng)袝x師,使告于楚,姚句耳與往?!盵25] 1917中

      (40)襄公二十二年:“公孫夏從寡君以朝于君,見于嘗酎,與執(zhí)燔焉?!倍蓬A(yù)注:“助祭。”[25] 1974中

      (41)哀公五年:“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盵25] 2159上-中

      以上例子在意思上都表示主動(dòng)參與,因?yàn)槭菂⑴c,所以后面可以跟隨各種動(dòng)詞形成連動(dòng)形式,表示參與的活動(dòng)。這些活動(dòng),既有盟會(huì)、征伐、祭祀,也有商議、謀劃。此外,《論語》及其他書中也有這類用例。如《論語·衛(wèi)靈公》:“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薄吨芤住で难浴罚骸爸林林?,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薄吨芏Y·夏官司馬》:“大役,與慮事?!逼渲小肚难浴返恼Z例是“助動(dòng)詞+與+動(dòng)詞”的形式,與“足與議”同。

      “與”的第二組用例表示被動(dòng)的獲得、得到的意思。如:

      (42)隱公十一年:“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25] 1736中

      (43)僖公二十八年:“請(qǐng)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盵25] 1825中

      (44)成公三年:“兩國釋累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25] 1900中

      (45)昭公元年:“莒之疆事,楚勿與知?!盵25] 2021上

      (46)昭公二十五年:“臣與聞命矣,言若泄,臣不獲死?!盵25] 2109下

      (47)昭公三十一年:“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25] 2126中

      以上語例都表示被動(dòng)的獲得、得到的意思。如“與聞”就是獲聞,“與寓目”就是得到觀看的機(jī)會(huì),“與及”就是得在其中?!墩撜Z·學(xué)而》也有“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與聞其政”的用例,可以參證。而且例(42)“弗敢與聞”與“未足與議”的語法形式完全一致,都是“否定詞+助動(dòng)詞+與+動(dòng)詞”,這讓我們相信,后者的“與”也是表示獲得義的動(dòng)詞,其意思就是不足獲得評(píng)論。

      以上所舉只是《左傳》等書中的部分用例,動(dòng)詞“與”的使用非常普遍,已可以確信。因此,第二種解釋既有語法上的支撐,同時(shí)也更符合“議”自身的意義,似乎比第一種解釋更可接受。此外,還可以在論語中找到可資參證的例子?!短┎罚骸叭缬兄芄胖溃跪溓伊?,其余不足觀也已矣?!边@句話的表達(dá)方式與“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致。前者謂其人不足觀,后者謂其人不足議,正可以互相印證??偠灾?,筆者認(rèn)為,第二種解釋不存在任何疑問,比第一種更值得接受。

      再有,古人雖然多采用皇侃、邢昺、朱熹之說理解“未足與議”,但取第二種解詁的人也不是沒有。黃庭堅(jiān)《煎茶賦》有云:

      這里是說其他茶葉“未足與議”,也就是不值一提了。山谷有知筆者的解釋,定當(dāng)把臂入林,相視一笑。

      “未足與議”的意思是什么,雖然看似小問題,但深究起來,關(guān)涉到孔子對(duì)道的態(tài)度,以及孔子的立身之方,似乎也不能小視了。另外,很多詞典都將“商議”作為“議”的第一義項(xiàng),恐怕是有問題的;又所用語例多出自先秦古書,大多是誤會(huì)了原意,恐怕也需要更換才行。至于筆者的意見究竟能否成立,還請(qǐng)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 1 ]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 2 ] 皇侃.論語義疏[M]//儒藏精華編:104冊(cè),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

      [ 3 ] 邢昺.論語注疏[M]//儒藏精華編:104冊(cè),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

      [ 4 ] 朱熹.論語集注[M]//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 5 ]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 6 ] 孫欽善.論語本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 7 ] 黃懷信.論語匯校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8 ] 王念孫.讀書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 9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10] 禮記正義[M]//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 儀禮注疏[M]//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 毛詩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4] 陳奐.詩毛氏傳疏[M].清道光二十七年掃葉山莊刻本.

      [15]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6] 石光瑛.新序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7] 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8] 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9] 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0] 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1] 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2] 王先謙.荀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3]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4]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5] 春秋左傳正義[M]//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26] 鄭永曉.黃庭堅(jiān)全集編年輯校[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責(zé)任編輯:梁臨川)

      Commentaries on “未足與議也”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LIU Yi

      (CollegeofLiberalArt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The last part of the sentence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from the Chapter Li-Ren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has been probably misinterpreted as “not sufficient to discuss (the Way) with him” for almost 1,600 years since Huang Kan’sOntheAnalectsofConfuciu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e-Qin Dynasty data, we find that “議” means “言得其宜”, which, as a noun, refers to the speeches and arguments judging right or wrong, gains or losses, and as a verb, refers to making such judgments and delivering one’s opinions, or in a nutshell, commenting, appreciating and criticizing. But the later generations have used it simply as “negotiate” and “confer”, losing its previous usages. What’s more, judging from the real context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the attitude Confucius held toward his disciples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s that of instruction and guidance, instead of conferring. In view of this, the last part can be interpreted in the following two ways: not sufficient to discuss with him how to behave appropriately or such a person is not sufficient to gain commentaries, i.e., not noteworthy. In the second interpretation, “與” is used as a verb with falling tone and means “gain”, the usage of which was prevalent before the Qin Dynasty. Thus, no matter grammatically or contextually, the second interpretation is more convincing.

      TheAnalectsofConfucius; “議”;confer; comment; “與”

      10.3969/j.issn.1007-6522.2015.06.007

      2014-08-10

      劉 奕(1978- ),男,四川樂山人。上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古典文學(xué)研究。 *本論文源于筆者讀書之疑及與楊逢彬教授的討論,文章草成,復(fù)蒙楊逢彬教授不吝指正,提出修改意見,同時(shí)也蒙四川大學(xué)王彤偉教授指點(diǎn)匡正,特對(duì)二位先生深致謝意。

      H1

      A

      1007-6522(2015)06-0073-10

      猜你喜歡
      評(píng)議論語
      南京市集中“檢視”三方評(píng)議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強(qiáng)化述職評(píng)議 落實(shí)主體責(zé)任
      如何讀懂《論語》?
      難忘的兩次評(píng)議活動(dòng)
      公民與法治(2020年2期)2020-05-30 12:28:44
      創(chuàng)新評(píng)議形式 提高評(píng)議實(shí)效
      對(duì)“自度曲”本原義與演化義的追溯與評(píng)議
      中華詩詞(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24
      同行評(píng)議過程中專家的回報(bào)模式分析
      論語
      《論語·學(xué)而第一》
      大宁县| 改则县| 拜泉县| 社旗县| 金溪县| 小金县| 马尔康县| 聊城市| 凌海市| 津市市| 富源县| 泰和县| 德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平利县| 西华县| 巨野县| 阿拉善盟| 青河县| 安义县| 平塘县| 聂荣县| 永兴县| 北川| 陕西省| 五大连池市| 关岭| 朝阳县| 丹东市| 雷山县| 石城县| 清镇市| 英吉沙县| 宜兰县| 大宁县| 兰坪| 河南省| 军事| 灵璧县| 华亭县|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