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fā)病狀況及臨床癥狀
王某家飼養(yǎng)家兔150只,其中2只斷奶后不久的仔兔突然死亡,死亡時癥狀以腹瀉、流涎為主。
前期病兔腹部明顯腫脹,腹瀉,不食,發(fā)熱,耳尖涼,畏冷打顫,精神沉郁,消瘦、磨牙、流涎、四肢發(fā)涼,被毛粗亂。病初糞便稀薄不成型,排鼠糞樣糞便,兩頭尖尖,成串。外包有透明膠凍樣黏液,逐漸轉為水樣黃色糞便,肛門附近的被毛上粘附著粘液,呈黃棕色水樣稀糞或白色泡沫。
2 剖檢變化
病死兔腹部明顯脹氣。胃、十二指腸充滿氣體和染有膽汁的淡黃色粘液,空腸壁薄擴張而透明,充滿半透明、膠凍樣粘液?;啬c內容物呈粘液膠凍樣。肝臟、心臟有壞死灶,膀胱積尿,腸系膜淋巴結出血、腫大。
3 實驗室診斷
(1)根據(jù)病兔排白色泡沫或黃色稀便及腸內容物含大量膠凍樣物質,可初步判斷。
(2)細菌培養(yǎng)、鏡檢。取兔腸系膜淋巴組織、肺臟和肝臟病料涂片,革蘭氏染色體油鏡觀察,視野內有中等大小的紅色短桿菌。用麥康凱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24小時,長出紅色菌落。
根據(jù)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初步診斷為兔大腸桿菌病。及時隔離病兔,用消毒劑對兔籠和場地進行全面消毒。
4 防控措施
(1)疫苗免疫是控制兔群大腸桿菌病傳播和流行的重要措施。仔兔診斷前后是大腸桿菌病的高發(fā)期,可于18~20日齡接種1次大腸桿菌苗。大腸桿菌病傳播嚴重的兔場,仔兔應在首免后的10~14天再補免1次大腸桿菌苗,可大大減少發(fā)病。
(2)及時隔離發(fā)病兔群,并對死兔進行深埋或無害化處理。如果發(fā)病兔較少,不提倡對病兔進行治療,應盡快淘汰或無害化處理病兔,且對假定健康兔進行預防性治療。
(3)對隔離兔群,可采取以下方案。全群注射恩諾沙星或環(huán)丙沙星,每天1次,連用3天,劑量為5mg/kg體重??膳c以下中藥方劑配合使用。方一:穿心蓮、金銀花、香附各6g,水煎服(20只兔用量),每天2次,連用7天;方二:丹參、銀花、連翹各10g,加水1000mg,煎至300mg,口服,每天2次,每次3~5mg,連用3~4天。同時飼料中加入1%木炭粉以吸收毒素,防止腹瀉。使用抗菌藥物后可用促菌生制劑和乳酸菌,每千克體重50mg,日服1次,連服5~7天。對腹瀉嚴重脫水的病兔,使用電解質、口服補液鹽和多維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