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東 楊 帆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咸陽712046)
·臨床報道·
清胃湯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的臨床觀察*
王相東 楊 帆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咸陽712046)
目的:觀察清胃湯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的療效及其對該型證候改善狀況。方法: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將100例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中制定的治療方法予以治療。治療組采用清胃湯治療,均治療4周后比較總體療效以及證候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為92.9%和81.6%,經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治療后證候積分比治療前證候積分有明顯降低,經統(tǒng)計學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證候積分比較,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癥狀改善情況經比較發(fā)現(xiàn)治療組對腹脹、食少、便溏、惡心癥狀改善較為突出,和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清胃湯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療效較好。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故而診斷多結合胃鏡檢查。但該病臨床癥狀和胃鏡檢查病情程度并沒有一致性,甚至部分病患沒有癥狀。以上多種原因為該病的診治帶來了困難。中醫(yī)多認為該病發(fā)病之本為脾虛,與多種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相關[1],中醫(yī)藥在辨證治療該病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在證型治療方面缺乏具體、深入的探索。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的變化,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逐漸增多[2],筆者利用自擬清胃湯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陜西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治未病科門診,共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均在21~68歲,平均47.35±7.42歲;淺表性胃炎21例,萎縮性胃炎9例。治療組7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21~72歲,平均47.28±8.55歲;其中淺表性胃炎53例,萎縮性胃炎1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理類型方面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參考相關文獻制定[3]。胃鏡下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淺表性胃炎:紅斑(點、片狀、條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萎縮性胃炎:黏膜呈顆粒狀,黏膜血管顯露,色澤灰暗,皺襞細小。若同時存在平坦糜爛、隆起糜爛或膽汁反流,則診斷為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或伴膽汁反流。
證候診斷標準 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參考相關文獻[3]制定,具體如下:胃脘灼痛,脘腹痞悶做脹,渴不欲飲,口苦或口臭,小便黃,舌質紅,邊、尖尤甚,苔黃厚或膩,脈弦或滑。
排除標準 合并有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如消化性潰瘍、胃癌前病變等); 合并嚴重的肝臟、心腦血管系統(tǒng)原發(fā)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等; 處于特殊生理狀態(tài)的患者(如妊娠期、哺乳期); 過敏體質者。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中的方法給予治療。慢性淺表性伴膽汁反流者,予奧美拉唑和鋁碳酸鎂;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者,予奧美拉唑和吉法酯;慢性萎縮性胃炎者,予吉法酯和葉酸。藥物服用方法:奧美拉唑(國藥準字號H10950086)20mg,1d1次,晨起空腹口服;鋁碳酸鎂咀嚼片(國藥準字號H20074156)500mg,1d3次,餐后1h服用;吉法酯(批準文號H20090150)100mg,1d3次,口服;葉酸10mg, 1d3次,口服。
治療組使用自擬清胃湯治療。清胃湯以清熱化濕為治療原則組方,具體組成如下:川黃連、茯苓各12g,厚樸、梔子、白蔻仁、竹葉各10g,陳皮、丹參、制半夏各9g,滑石30g,薏苡仁15g為主組成。1d1劑,水煎服,取汁200mL分早晚兩次空腹溫服。
兩組均治療4周,在治療期間忌油膩、肥甘厚味以及刺激、生冷之品。保持情緒舒暢,避免情緒刺激。每位患者均在治療前后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客觀評價證候狀況。
療效標準 證候療效評價參考張正利等相關文獻制訂[4]。具體標準如下: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10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5%以上;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55%以上;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僅在55%以下。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治療結果 總體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6%。兩組經統(tǒng)計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表
注: 和對照組比較△P<0.05
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證候積分比治療前證候積分有明顯降低,經統(tǒng)計學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證候積分比較,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總積分比較表
注: 和治療前比較△P<0.05;和對照組比較▲P<0.05
兩組常見癥狀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有所改善的,將其積分減少值進行比較。在改善胃脘脹悶方面,對照組療效優(yōu)于治療組(P<0.05);在改善腹脹滿、食少納呆、便溏不爽、惡心嘔吐等方面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改善口渴少飲、身熱不揚等方面治療組改善程度大,但和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意義。在改善肢體困重方面治療組改善程度小,但與對照組比較也無顯著意義。提示清胃湯改善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腹脹、食少、便溏、惡心等方面療效突出。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減少值比較表
注: 和治療組比較△P<0.05;和對照組比較▲P<0.05
討 論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發(fā)病率約占胃鏡受檢病例的20%左右,病變末期其癌變率約 4%[5]。根據(jù)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為8.2%左右[6]。本病發(fā)展雖然緩慢,但由于臨床癥狀模糊,且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人數(shù)增多,故而病程較長,容易遷延反復,給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居民生活方式和飲食種類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以上種種都是導致濕熱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脾胃濕熱型的慢性胃炎發(fā)病也逐漸增多,尤其是在45~55歲病人群中,脾胃濕熱型發(fā)病率高達33.3%[2]。中醫(yī)辨證論治在慢性胃炎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可謂眾所周知,甚至有人預言對該病的防治的意義甚至可延伸至胃癌防治領域[7]。
本次觀察發(fā)現(xiàn)清胃湯總體有效率為92.9%;對照組總體有效率為83.3%。兩組經統(tǒng)計學比較,有顯著差異,說明清胃湯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療效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西藥。清胃湯對癥狀的改善也較西藥明顯,兩組治療后癥候積分比治療前證候積分有明顯降低,經統(tǒng)計學比較有明顯差異,說明無論是清胃湯還是西藥都能夠改善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兩組治療后證候積分比較,清胃湯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說明清胃湯在改善臨床證候方面優(yōu)于西藥。將兩組癥狀積分減少值進行比較,在改善腹脹滿、食少納呆、便溏不爽、惡心嘔吐等方面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而對照組在改善胃脘滿悶方面療效優(yōu)于治療組,提示清胃湯改善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腹脹、食少、便溏、惡心等方面療效突出。
清胃湯是由連樸飲合三仁湯化裁而成,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主要針對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而創(chuàng)制。本方中黃連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厚腸胃,根據(jù)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黃連不僅能保護胃粘膜,而且對幽門螺桿菌具有殺傷作用。厚樸善行中焦之氣,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它還可增強迷走神經功能,提高血漿胃動素水平,加快胃排空[8]。二者合用,有清熱行氣除濕之功效。方中陳皮、半夏善于燥濕散痞,消除慢性胃炎胃脘脹滿的癥狀。竹葉、滑石、梔子清熱利尿,使得盤踞中焦的濕熱從尿而解,使邪有去路。薏苡仁健脾利濕清熱,與茯苓相合祛濕氣,協(xié)助其他利尿藥引熱下行。在脾胃病治療中重視瘀血的形成,亦是脾胃病前輩所倡導的主旨[9],故而清胃湯中設置丹參9g,主要是因為考慮到濕熱久羈,勢必阻滯氣血,煎熬津液,導致瘀血漸成,使得病變進一步加重,所以用丹參活血化瘀,防患于未然。全方清熱利濕,引熱下行,且步步圍堵,以絕后患,且臨床總治愈率高達92.9%,對證狀改善也比較明顯。
[1] 雷瑗琳.吉海旺主任醫(yī)師治療慢性胃炎痞滿證臨床經驗[J].陜西中醫(yī),2010,31(12):1642-1643.
[2] 顏鳳蛟,葛惠男.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候研究[J].河南中醫(yī),2014,34(8):1643-1645.
[3] 陳潤花,劉 敏,陳 亮,等. 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候分布特點文獻研究[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6):1879-1882.
[4] 張正利, 張偉偉.65例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候療效觀察與評價[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0,44(5):37-39.
[5] 董智常,陳賢章.影響慢性胃炎治療預后的臨床因素調查[J].吉林醫(yī)學,2014,35(14):3056-3058.
[6] 陳錫美,許樹長.胃粘膜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M].上海:上??萍汲霭嫔?,2013:66-67.
[7] 陳本華,林 棟,馬善美,等.100例慢性胃炎中醫(yī)證候探析[J].福建中醫(yī)藥,2012,43(1):18-19.
[8] 潘應明.三仁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胃炎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5):101-113.
[9] 王 菲,杰 輝,葛惠男.葛惠男運用黃芪建中湯合失笑散治療脾胃病經驗介紹[J].陜西中醫(yī),2014,35(2):210-212.
(收稿2015-05-19;修回2015-07-11)
*陜西省咸陽市科技局課題(2012K16-02)
胃炎/中醫(yī)藥療法 連樸飲/治療應用 三仁湯/治療應用 @清胃湯
R573.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