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生元
所謂“美國夢”,廣義上指美國的“平等、自由、民主”,狹義上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jīng)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生活的“理想”。正是這種“理想”,激勵著無數(shù)美國人積極向上,勤奮工作。然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不久前發(fā)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一項對馬里蘭州最大城市巴爾的摩的近800個青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在當今美國,能夠實現(xiàn)“美國夢”的人并不多。
白人少年靠修電腦買上了房、車
巴爾的摩是美國大西洋沿岸的重要海港城市,離首都華盛頓僅有60多公里,交通便利,經(jīng)濟發(fā)達,具有實現(xiàn)“美國夢”的便利條件。1982年,美國著名學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研小組開始了一個科研項目,對巴爾的摩幾所小學的近800個一年級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從8歲一直到28歲,了解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情況,找尋他們的成才規(guī)律。在這些學生中,有一半來自“弱勢群體家庭”,具體一點說,他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今年6月,該科研小組公布了長達32年的跟蹤調查結果,出了本書《漫長陰影》,用一個個事例說明:實現(xiàn)“美國夢”的人寥寥無幾,而白人少年埃德·克萊恩是其中的一個例外。
克萊恩的家在巴爾的摩市的“豬鎮(zhèn)”社區(qū)。幾十年來,該社區(qū)以高犯罪率和貧困而出名,2012年的嚴重犯罪率高達12%。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克萊恩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從來不工作,家里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是政府的救濟金。因此,他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很差,貧困的生活迫使克萊恩從小就想掙錢。放學后,他經(jīng)常站在街頭,向行人偷偷出售毒品。
長大后的克萊恩回憶說,“我站在街頭,口袋里裝著毒品,向行人兜售。這時,有人走過來,突然開槍把我身邊的人打爆了頭。好在這一切都已過去了。我打小就喜歡電腦,因此自學了許多電腦知識,如怎么拆、裝電腦等,現(xiàn)在與妻子合開了一家電腦修理店,干上了修理電腦的生意,掙了點錢,在郊區(qū)買了房,家里有兩輛汽車,喜歡收藏各種各樣的電視機,在家里弄了個大電視墻,日子過得還可以。我的自身故事就是一個美國夢的生動寫照?!?/p>
黑人少年成了班車司機
來自黑人家庭的夸萬·費馳則沒有克萊恩那么幸運。他出生于巴爾的摩市犯罪率最高發(fā)、毒品交易敢公開進行的西部城區(qū)。正是由于目睹了太多的犯罪和貧困,少小的費馳每年在接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調查時都會說,他長大后要當名警察,懲治犯罪,匡扶正義。他說,“當警察就是我的美國夢,因為在我出生的那片地區(qū),我感到一切沒有保障,一切沒有希望,生命隨時會被奪走。”
與大多數(shù)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一樣,費馳并沒有讀完大學,更沒有如他所夢想的那樣成為一名警察?,F(xiàn)在,他是馬里蘭州監(jiān)獄局的一名班車司機。他說,“收入嘛,要大大低于州的平均水平。如果再高一點,則更好。但現(xiàn)在這個數(shù),也可以接受。”
費馳和他的妻子在巴爾的摩低收入的城區(qū)里撫養(yǎng)著孩子,那里經(jīng)常發(fā)生暴力事件。他家旁邊就是一個出租屋,各色人種都有。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妻子干著兩份工作,理發(fā)和家政,希望有一天會搬到環(huán)境和安全狀況都好一點的社區(qū)去住。費馳在工作之余也找了份零工,為一支業(yè)余足球隊當教練。晚上,他陪孩子看書、做作業(yè),希望孩子將來能實現(xiàn)他們的“美國夢”。他眼睛里閃著淚花對記者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恐怕實現(xiàn)不了美國夢了,我們把夢想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
實現(xiàn)“美國夢”是個復雜工程
主持“美國夢”跟蹤調查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卡爾·亞歷山大說,“參與這次調查的學生處在剛起步階段,都很可愛,基礎差別不大,他們都很有理想,好像未來能擁有整個世界。但經(jīng)過20年的努力,一個令人悲傷的事實是:他們中的多數(shù)人并未實現(xiàn)他們的夢想?!?/p>
調查顯示,出生地和出生家庭在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其命運方面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為了掌握準確的信息,研究人員每年都要走訪被調查對象,看著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又到大學,走上社會,從事不同工作,結婚生孩子。例如,亞歷山大最近兩年來走訪了一些快餐店、犯罪高發(fā)地區(qū),甚至監(jiān)獄,了解被調查對象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在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歸總、分析后,亞歷山大等研究人員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的窮學生現(xiàn)在依然是窮人。在參與調查的近800個學生中,后來進行有效跟蹤調查的人有600多個,其中僅有33個來自“弱勢群體家庭”的學生順利地大學畢業(yè),找到了高收入的工作,基本上實現(xiàn)了他們的美國夢。剩下的絕大多數(shù)人走出校門后,還是回到了他們的貧困城區(qū)。
還有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種族因素在決定能否實現(xiàn)“美國夢”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5%來自白種、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后來大多從事高收入的貿易工作,或者是工廠工人。而在黑人中,得到這些工作的比例只有15%。亞歷山大解釋說,“我們把它稱為‘白人優(yōu)勢。我們并不想夸大白人和黑人之間的優(yōu)劣,但現(xiàn)實就是如此。
亞歷山大認為,之所有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可能與社會關系、家庭圈、朋友圈有關,使白人更容易獲得收入高的工作機會。這種事情很微妙,而白人的這種“特權優(yōu)勢”已經(jīng)延續(xù)幾代人了,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改變的。
這種狀況與許多美國人信奉的“美國夢”理想大相徑庭。亞歷山大說,“這種結果太令人沮喪了。理論上說,你好好工作,就能過上幸福生活,但現(xiàn)實是,生活與你開了個玩笑?!?/p>
亞歷山大說,他們的研究顯示,孩子從小接受教育,中間不輟學,實現(xiàn)“美國夢”的概率就會高一點。要想擺脫貧困,除了政府和個人努力等因素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家庭、種族、居住環(huán)境等??傮w而言,實現(xiàn)“美國夢”是個巨大、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步趕不上,就會趟趟趕不上。而在當今美國社會,人們要想實現(xiàn)“美國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