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先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學習工具?!庇纱丝芍?,信息技術為課程體系的基本要素,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學習資源,不斷提高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已經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重要特征。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每單元的后面都安排有語文綜合性學習,且根據不同年級設計了相應的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著被忽視的問題,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可學可不學,淡化和削弱了綜合性學習,沒有充分達到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和要求。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價值就在于“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梢哉f涉及知識面廣,培養(yǎng)能力多,所以傳統語文教學很難實現,而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教學,恰好為“綜合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多維的、活動化的學習情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開發(fā)與利用綜合性學習資源,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綜合性學習的有機整合,會極大地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成效。
筆者認為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開展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電子白板、網絡等信息技術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動力和源泉。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參與,積極性不高。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教師適時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圖、文、聲、動畫演示,化靜為動,化易為難,化解抽象知識點,促進了培養(yǎng)學生多種感官直接參與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的教學,縮短了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既易于學生理解掌握,又極大地提高了興趣。學生喜歡上網,教師引導他們利用網絡龐大的信息資源進行開放性學習和協作學習,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獲取信息,篩選出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來解決問題。這無疑使他們興趣濃厚,信心倍增。而活動又有利于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自主合作探究自然成了學習的主要方式。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這種開放式的學習使他們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這樣既重視學生主體意識,又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二、搜集、歸納、整理,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即財富。人們需要掌握大量的、準確的信息來隨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確定自己新的工作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說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人的生存需要,而學生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也是在各種文化背景下,圍繞問題借助多媒體、網絡和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信息,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再是僅僅通過教師傳授得到,他們對大量信息的收集處理,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網上閱讀、搜集資料、討論交流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來構建自己的知識庫。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各自搜集的信息進行鑒別、遴選、分析、判斷、歸類,根據需要處理信息,恰當地利用信息,運用語文知識完成自己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集、整理、歸類、提煉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強化。
三、形成資源共享,培養(yǎng)合作能力
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既要發(fā)揮每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又要利用集體的智慧,發(fā)揚合作精神,形成資源共享。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協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指導,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技能,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討論和學習。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合作學習的機會,更應該積極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的訓練。可采取小組合作形式,學習小組成員借助信息技術利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信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互相合作、互相補充、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協作探討的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最終達到完成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巧妙利用便捷的信息技術,更能讓學生體驗互相幫助、共享成果的快樂。讓他們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生存,合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實踐能力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更有利于教師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讓所有學生都能愉悅、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不拘泥書本,不迷信老師,敢于標新立異,大膽思維質疑,有所新發(fā)現,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就能夠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選擇恰當的課題,制定學習計劃,運用信息技術調查、訪問、查找資料、網上檢索等進行研究,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這種交互性學習媒體提供了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知識表現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感官的刺激,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開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提高、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學習信息來源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促使不同領域的信息融會、互補和泛化,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
總之,利用信息技術是手段,不是目的。合理利用各種信息,在分析處理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圍繞某一問題的解決,創(chuàng)造出新的信息,這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核心。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還有許多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斷地總結和探索。相信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巧妙啟迪下,在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中,學生們一定能盡情描繪語文綜合性學習這一方明凈、亮麗的藍天!
(本文為2014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立項課題“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課題立項號GS[2014]GHB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