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曉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文明、教育、幼兒觀都在進步,幼兒是“未來的資源”“有能力的主體”,“21世紀是兒童的世紀”,隨之而來的卻是幼兒在家長的溺愛中成長。物極必反,對幼兒的溺愛,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幼兒的耐挫能力差、社會交往能力弱、自私等現(xiàn)象如今愈演愈烈。這些溫室里的花朵在被保護的同時也遭受著“摧殘”。
一、現(xiàn)狀與分析
筆者曾對吳江某所幼兒園的幼兒及其家長進行了有目的的觀察,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現(xiàn)實問題:
⒈隔代“親”
案例1:
下午3點3刻的時候,家長們已云集在了學校操場上等待迎接幼兒。4點的放學鈴聲一響,家長們跑著沖進了教學樓。一位老奶奶的腿腳有些不便,保安在問明老奶奶情況后幫忙將孩子接出來,孩子看到自己的奶奶就哭著說道:“你不是答應第一個來接我的嗎?怎么是保安來的?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是奶奶不好,下次奶奶早點來。”老奶奶忙拿出了切好的蘋果和水,孩子很自然地接過來,吃著回家了。
分析:
幼兒園的孩子都需要家長親自接送,而接送孩子的大多數(shù)是老年人。許多老人將這種愛無限放大成溺愛,導致了很多教育契機的喪失。案例中的幼兒就因為奶奶晚點而責怪奶奶,這說明對幼兒的說理教育如今勢在必行,而奶奶只關照孩子吃喝,錯失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機。
2.教育理念扭曲
案例2:
午睡的時間到了,媽媽才帶著樂樂走進教室,從樂樂的表情可以看出,樂樂不高興。我隨即向樂樂媽媽打聽情況,原來上午媽媽帶樂樂經過玩具店的時候,樂樂一定要買自己喜歡的變形金剛,而媽媽覺得家中類似的玩具已經很多,不能再買了。就這樣,樂樂哭哭啼啼鬧了一上午,耽誤了上學的時間,到了中午媽媽妥協(xié)后才肯來幼兒園。
分析:
家庭生活富裕了,家長愿意將更多的支出用于孩子的生活、教育,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培養(yǎng)出來的只能是失去生存能力的幼兒。案例中的樂樂就是典型的被寵溺、嬌慣的寶寶,他知道媽媽最終肯定會妥協(xié),所以只管哭鬧。媽媽也覺得給孩子買下就少了一件煩心的事,反正花的也是小錢。
二、解決策略
⒈家庭教育,孝字當先
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的社會群體,在家庭的呵護下幼兒能夠健康成長。隨著社會、學校對幼兒教育目標的不斷調整,家庭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走最利于幼兒發(fā)展的路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孩子更需要學會愛自己的長輩。學會了愛的孩子能夠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可取,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具有寬廣的心胸去親近大自然、適應社會、學習知識和本領。長輩要善于發(fā)現(xiàn)隔代撫養(yǎng)、包辦代替等現(xiàn)象的弊端,消除不利因素,讓家庭成為真正的育兒基地。
⒉學會對孩子說“不”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家長可以利用幼兒的好勝心理,嘗試著學習外國家庭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通過勞動或者其他可行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想要的錢物,這遠遠比伸手向家長要來的更有成就感。
除了以上策略,還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與幫助: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提供榜樣先鋒,傳遞正能量;幼兒園從自身出發(fā),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等。
事實上,家長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學習的能力,經常為孩子出人意料的舉動感到驚訝。殊不知,孩子的潛力本來就是無限的。有時候,我們成人的懶惰與無知才是問題最大的根源,這也會限制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家長要切記:孩子跌倒了,要自己站起來;孩子哭了,要自己擦干眼淚,重新綻放笑容。我們要相信孩子自我健康成長的無限可能。